今天是2017年1月1日,也是举国欢庆的元旦佳节,就在这样的日子,我却被前些天看到的一个数字所吓到,并且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这个数字——中国教育课外辅导市场盈利8000亿元,一个简单的辅导竟然演变成了一个贡献GDP的指数,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家长对培养孩子的渴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中国自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再穷不能穷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是发展大计成为大家的共识,一大批有着报国热情、教学相长的有为青年纷纷投身教育事业,这让中国教育迅速成长,虽然中间经历了十年浩劫,工农兵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但很快在1976年恢复高考之后,许多知青和不安于现状的人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腾,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奔跑,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身边的一位大哥当时特别喜欢画画,就是在那一年的高考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大学,那是多么高尚的第一步,现在他回想起来都会激动万分。从那以后的几十年,大学生成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倘若一个村子里出了个大学生,那这个村子一定会举村欢庆,热闹个好几天,这是百姓家中飞出了金凤凰,那样的高兴是没有东西可比的,那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有了大学生这个身份,如同“鲤鱼跳龙门”一般瞬间冲出了原始的轨道,会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挺进,最值得骄傲的是,那个时代,只要成为了大学生,你就不用发愁,国家会包分配,从此,你就成了国家的人才,成为了每天不用为吃穿这样的基本生存而痛苦的青年精英。这批人现在大约都已经退休了,当他们回忆起那样的岁月,同样会热泪盈眶,他们会想起那个时代的许多事情,人们手持毛泽东选集高呼着“为共产主义献身!”,人们会为做一件事不计任何报酬,任劳任怨的为人民服务,那样的场景至今难忘,而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大学生基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就是国家在设立沿海开放区的前后,随着国家的人口基数的增长,国家和地方的部门已然难以消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这样就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只有少部分的优秀学子在学校推荐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包分配名额,这时有一个词汇出现了,那就是“自主择业”。
正是在这个时候,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的位置跌落下来,成为了千千万万个求职者的一员,从高大尚的象牙塔出来就仿佛进入了残酷的“社会大熔炉”,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农民工渐成气候,一批又一批为生活所迫,不愿意整天面朝黄士背朝天的五湖四海的中青年农民兄弟涌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成了时代的特有现象,一个是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一个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都要试图在城市立足。城市,成了这些人的向往和精神的依托,同时也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悲伤的发源地。
这个时代其实离现在并不遥远,也就是10来年的样子,对于学子的未来无从落脚的话题暂不展开说,从他们求学的过程基本是一个套路,小学——中学——大学——融入社会,当时的老师是比较兢业的,课堂上孜孜不倦地带领着孩子们学知识、解疑惑,课后让学生认真做作业,做练习,而且在当时教育行业也提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所谓“文体不分家”,在大家在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念之时,也有了文艺青年的说法,一些热爱文化艺术的学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求得了从事艺术的一份答卷。而当时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在建国后提倡的“五好学生”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提法不同,只不过算了升级版而已,这时的课外教育仅停留在课外的阅读和其它的课外活动当中,如今这批学子基本上是现代社会的中流砥柱,谈起当时的教育,他们同样会绘声绘色的讲出一大堆事儿,尤其是当时所做的一些活动,比如当时风靡全国的大学生辨论会和流行全亚洲的“小虎队”,这些青少年的记忆永远会刻在脑海之中,当时课外活动的丰富让我们像是看到了这一代的希望。而这时的校园之外其实已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国家已经倡导大学生自主择业,在少部分大学生可以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已然成了择业路的生力大军。而当时,缘于南方为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下海之潮蜂涌而至,许多大学生和不甘于过着平庸人生的青年迅速成为这些地方的主要人群,这也解决了相当一大批学生的就业。这些成了当时时代的烙印,也是那些人身上的特有符号。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可以再看看这个8000亿的数字,这是课外辅导大军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是教育走向畸形化的标志,从素质教育到课外辅导的转化其实成了中国教育从良性发展到恶性淘汰的分水岭,深层次分析这个原因,其实是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望子成龙从古代就有之,“孟母三迁”的故事为的就是给予学生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因影响内因。而如今的时代,对于相当多的百姓而言,一家只有一个孩子,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基数,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瞬间提升,简单的一个大学毕业很难在社会上光荣地活着,这样的社会压力对于已人为父母的家长是似乎看得清的,在他们自身背负房贷、医疗、养老几份重担艰难行走的同时,他们只能将这样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努力将这样不确定性的风险降到最低。
俗话讲,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就像那句广告语一样,“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汇成无数颗星”。正是人们怀有这样的思想,大家都觉得只有在求学的道路上比别人多学一点,可能未来就会多一份机遇,这样,又如同《好汉歌》中那句经典歌词——你有,我有,全都有啊!就是这样,一个划时代的词语又浮出水面——课外教辅,那现在让我们来看,课外主要能辅什么,据不知道是不是专业的权威教育机构分析得知,主要课目仍在数理化,其实是作文和阅读,其它还有文体艺术类的,而对于补课的效果来讲,大家也是众说不一,不管怎么讲,补课大体上分两类,一个是集体大课,一个是个性小课,收费不同,所接受的补课方式同样不同,这就决定了家长的实力和想法。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每个年级都成了教育辅导机构的“香饽饽”,平平常常的一节大课七八十元,小课补习大都在一百多元,如果是初高中的学生,补课费用会加倍,变成300或者500甚至更高,请看清,这可都是一小时的费用,在现实当中,学生的补课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大都是连着补几门课程,家长辛苦攒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送到了补课机构,请看下图。
而我们的补课老师和内容到底怎么样呢,在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下,是千军万马的补课机构出现,其中可谓是鱼目混杂、难以分辨,相当一部分是在职的中小学老师,他们占据着主流,也是赚钱的灰色地带;还有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只是配角,有时也会经过多年的努力,从配角转到主角;另外一部分就是兼职的其他人员,这个队伍看似庞大,但是真正懂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老师们所灌输的就是两个字——题海,对此更让人哭笑不得,学生的成绩有差别,补课的内容也有差别,学生的个性更有差别,而这样的补课通常都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而在这里,作为国家投资的教育学校的老师们,现在的师风和师德也存在问题,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之下,已成为教辅机构运作的帮凶,课上不讲课下讲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个也让我们汗颜,更让我们痛心,一个抚育孩子的灵魂工程遇都被利益熏心,那么,这样的教育又有何用?
基数决定成败,树大自然招风。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加入了补课的行列,让中国的课外辅导竟然成为一个教育系统里的必须品,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国家庭的悲剧。当你如同莎士比亚的悲剧拉开序幕时,你已然成为舞台上的角色,做一道二年级的数学题:12*1000*3*6=216000(元),不知诸位能否看懂,简单说明,一年12个月,每个月一门课教辅费用1000元,按学3门计算,从初一到高三,学6年,这是基本的算法,有些家长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教育辅导的长征之路,这个数字可能会反若干倍,就按现在估计从初中到高中的教辅费用就达20万之多,如果这样算,官方公布的8000亿也算不了什么,入口是这样,那么出口又是如何呢?让我们静静观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谈了2016年的就业形势,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这就是我们大学生的出口,一长串的文字就是三个字——就业难。
在孩子们的起跑线上花费几十万,本来是希望能在未来的工作道路上一帆风顺,而一旦真正步入社会,却是这样的一种窘况,是大学生真正过剩吗?也不见得,究其原因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点不可否认,城镇化的推进道路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解放了劳动力,让广大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注意,这时的农民工已然变成进城务工人员,这是官方的提法。)从南到北,大量的粗放型中小企业用人指标一度紧张,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熟练工,需要的是技工,但是,这些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根本达不到或是只有少部分达到,而大学生的用工成本又高或者只有一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这样的劳动,于是,就业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想用的企业无人可用,找工作的人无处可去,而大量的大学生和务工人员几乎徘徊在临时工和合同工的范围之内,这样的话,生存就成了第一要务,当然,其中在大学生中不排除有少量的优秀学子获得企业或单位的重用,但这只是少数,可以忽略,而近些年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又是什么样状态呢,这些数据大家都可以有据可查,在此,可以再算一个小账,按省为单位,如每省每年招1000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一年也就3万多人,而一年的大学生毕业就在500万人,那么这样的比例很容易看出,500万:3万,这就难明白,报考公务员比高考的难度高出许多。
近几年,“双创”的理念已传遍祖国的神州大地,相当的大学生胸怀热情,为实现早已埋下的理想种子,在这样的创业政策的鼓励下,纷纷昂首阔步,开始创业的征程。然而,这条路注定就一条风雨兼程的路,而且从大学生的心智来讲,刚从象牙塔摇头晃脑地出来,就一头扎进创业蓝海,那注定是深不可测的。大学生创业者谈到最初对创业状态的感受时,“自由”、“挑战”与“激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样的勇气可以鼓励,但这样的做法不好估量。据媒体统计,有20.8%的受访者选择“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19.3%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为了挣钱”,而有5.4%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个数字则证明着这场创业大潮的“惨烈”。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一年的存活率只有4.6%,而成功率则更低。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是为什么,恐怕创过业的人都会明白,创业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而是在有了商业的赢利点之后,要有复合型的性格和恒定的坚持才能顽胜,否则,创出来的不是激情,而是更大的伤心。
在这里,我并不像过多粉饰这种悲观色彩,理想与信念依然存在,机会和挑战依然存在,只是,在求学之路上,作为这一代的家长,我们应该顺应这个时代,在孩子苦苦奔波道路之余,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应该看清一个事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我们注重的并不是眼下某课的成绩,而是如何能让自家的孩子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不致于让他随波逐流,这个最为关键,也是我们曾经教育上提了很多年的素质培养,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教育谋划的事情。素质跟不上,再多的投入都是白搭。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然而,历史的车轮推至现在,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人才出现多少,我们只看到,一个个肩负中国重担的幼小的肩膀却背着数十本这样那样的参考书,日复一日地往返于学校、家、教辅机构的路上,试问,这是我们教育想要的结果吗?
曾几何时,我们感怀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年少豪迈,也对伟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胸有千壑,而今,世界飞速发展,人类在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时代,我们成了世代的骄子,成了统治这个星球最完美的人。当太阳的光芒映射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时,作为引人注目的中国及人民让世界为之侧目,让曾经年青或者是正在年青的人为这高兴,而这样高兴会在瞬间消失,我们在醒来的那一刻也许会看到脚下似乎道路无数,但到头来,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大脑已是迷茫万千,无从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