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call!打call!

打call!打call!

北化樱花日语社 日韩男星 2017-12-02 17:00:17 250

转自bilibili 魅蓝手机 专栏

原标题《emmm...这才是正确的打call方式

不知从今年何时开始,“打call”这个词遍布大陆地区网络,“为××打call”的流行语上了热榜,最终演变成官方媒体的一句“我为祖国把call打!傲娇吧,我的国!”。甚至有人猜测,明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定会出现“打call”这种对主流大众来说的网络流行语。因此,不少偶像宅都在为“打call”的意义变味而“鸣不平”,似乎想要逆现今网络语境而拨开云雾让大众见天明——本文的撰写原本是有着这样的出发点,既然如此,我们先来探讨“打call”的真正本义。

魅蓝君想起曾经有同学在评论叫嚣要打电话叫两千拉拉人来我司门口打call...


 
打call的由来         


“Call”在日文中相应的词语便是其片假名“コール”,便是应援口号之意。早期的“コール”还是喊运动员或体育明星的名字做应援,以表达对自己所支持之人的喜爱之情。(实际上现在用谷歌搜索“応援コール”,依旧是对体育赛事应援的内容占主要。)

巨人队(棒球)某运动员专属应援歌

 70年代的日本,诞生了诸如南沙织等人的第一批偶像,从那个时候开始才被偶像粉丝开发出应援文化。在当候便出现了早期的“wota艺”(オタ芸)。Wota艺是粉丝对偶像或者声优的现场演出进行应援的一种行为,最近进化到J-POP现场也会有这样的应援。Wota艺主要表现为随着音乐而展现独特的动作与喊相应口号(コール),可得知打call便是wota艺的一种。

【多人wota艺】Butter-Fly / 和田光司 ヲタ芸で表現してみた


正是因为日本在战后昭和的黄金时期,逐渐重建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偶像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应运而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不仅偶像的定义在变化,应援文化也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日式应援文化的独特之处  

     

应援文化并不是日本偶像文化独有,随着地域与圈子的不同,应援文化都会有较大的出入。然而,日本应援文化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日本是一个群体性社会。正因为他们非常重视群体的统一与整合,日本也是一个相当排外的民族。这种特性蔓延到日本严重的霸凌现象也可以说得通,正是因为一个群体出现异物,才需要排挤出去。相信许多外国人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死脑筋”。日本著名的匿名讨论版2ch(今年10月改名为5ch)至今还保留着落后的界面,这也与日本人排斥陌生事物的特性相符合。(当然,也有日本在社交网络上发展太早而导致结构固化的原因在。)

热心网友制作的call本视频

说回应援文化,相信不少人在初次接触日式偶像演唱会,见到台下那些应援荧光棒组成的光的海洋,吃惊于其动作和换色的统一性。甚至会怀疑能如此统一地换色是不是事前有所排练,又或者是有控制台在进行操控。实际上都不是,这些统一又整齐的行为确确实实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完成的。应援文化很好地体现了日本人的群体特性,在现场的每个人都会被气氛感染,随着周围的观众挥出一样的动作或转变一样的颜色,这些无需言语的信号能在一瞬间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传达整个会场。因此,很多人认为日本偶像的演唱会能如此让人有参与感,便是因为这样的应援文化。通过应援,每一个观众都能和台上的表演者一起互动,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观众也构成了表演的一部分。

乃木板46 3rd YEAR BIRTHDAY LIVE 官方场照

当然,这样的文化自然也会出现糟粕,那便是当应援的行为太过激烈而影响其他观众,甚至影响表演者时,这些人一般被称为“厄介”(日语中“麻烦”的意思)。其中,喊“家虎”(口号为“Tiger! Fire! Cyber! Fiber! Diver! Viber! JaJa!”)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厄介”的一种。(樱花社编者注:这个叫mix(笑)……家虎是指在主歌与副歌之间喊的 イエッタイガー    PS:イエッタイガー →イエ [家]+ タイガー[虎]但是文化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在其本义上出现偏差。似乎我国许多接受日本偶像文化的爱好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让“家虎”出场,也有不少歌手明确命令自己的演唱会禁止wota艺,甚至连荧光棒也不需要,只需要观众静静观看自己表演即可。


2015年的红白歌合战,教主西川贵教在台下为μ's疯狂打call被警卫叔叔当成厄介请出现场,大家不要学哦~

实际上,并非只要是日式偶像、动画歌演唱会就需要应援(更别说J-POP现场)。“在这类演唱会中就一定要应援”这种观念明显是错误的,毕竟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安静的欣赏自己的偶像表演。尤其是当应援超过了一般人可接受程度的时候,应援便成了一种自我表现行为,与台上的表演者也自然脱离了关系。


意义易位与亚文化大众化        


实际上,通过上文可知,“打call”一词本身就是在中国作为舶来词的一次演化,日文并没有“打call” 的相应说法。当一个外来文化舶来时,在传播的过程中,其本身就已经缺失了部分原意。这正如一本外文小说被翻译过来时,不仅包含了译者对原文的解读,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又再一次对译者的解读进行重新解读。因此,光是这个过程,就存在了双重误解。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意义本身不可避免出现易位。尤其是如今网络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传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先不论“打call”一词刚进入我国时,本身就已经发生意义易位,我们姑且把我国的日式偶像爱好者对“打call”的意义解读作为该词在本土的原教旨。日式偶像在我国很明显属于一种小众文化,日式应援更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正是因为弱小,并没有被主流收编,这些亚文化的受众才会极快速地在网络中找到彼此,抱团取暖,形成圈子。然而亚文化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渐渐没落,要么圈子变大,被主流发现,被主流收编。而后者就是亚文化在跨群的过程中,意义发生的再一次易位。实际上,《Love Live!》等偶像动画的热播就已经让原日式偶像受众深深感受到,应援文化的意义在更广阔的“二次元” (我国意义上的“二次元”)文化中易位了。

μ's名曲《Snow Halation》演出现场经典的全体观众同时换橙色

很明显,“打call”作为日式偶像亚文化圈的产物走的是后一条路,它甚至被从日式偶像亚文化中分离出来。“打call”与日式偶像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弱,还望文生义从“为××打call”衍生出“为××打电话”这样的说法,这并不是该亚文化圈子的群体缩小了,而是接受“打call”的主流大众的群体基数远大于前者,淹没了前者。

于是,偶像动画热播时带起的由偶像动画入坑偶像文化热潮,原日式偶像文化受众便成了“原教旨主义者”;而当“打call”一词被官媒收编之后,偶像动画入坑的人和原日式偶像文化受众又变成了“二次原教旨”。不断据守阵地的人早已经忘记何为阵地之界限,只能通过普及该词所谓原意的行为,来对主流进行仪式一般的抵抗。

然而只要过了热潮,“打call”要么就像“给力”一词般被主流永远收编,要么就像“斑竹”、“神马”这样的过气网络流行语,被淹没在时代的茫茫大海中。无论会是哪一种局面,到了那个时候,喜新厌旧的主流大众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热点继续新的猎奇。那么小圈子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很难说。

即使如此,世界还是转个不停,这些纷扰也会渐渐湮灭。该看live的依然看live,该打call的继续打call。打call的正确姿势是如何?是在转发微博中排队敲一句“为××打call”、还是像本官方君一样为自家心爱的作品「魅蓝Note6航海王限定版」而自豪打call、又或者是最最传统的在气氛热烈的剧场中,与千万人一起,为自己的偶像挥舞起打call棒,只要心中有自己答案,别人怎么回答又何必在意呢……





小伙伴们可以投票之后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对“为XX打call”的看法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