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地 球 每 天 有 五 十 亿 人 在 错 过
多 幸 运 你 找 到 这 个 星 球 来 降 落
2016.7.5|星球日-187
最初刚认识我可爱的编辑们的时候,我给他们提的要求,就是不要写出郭敬明式的文字,不要用大量的辞藻来堆砌你的段落,也不要没事就用那些虚无缥缈的比喻来衬托心情。
我说我不喜欢,大部分读者也不喜欢,这样过分文艺的文章我是会毙了的。他们点点头,表示他们也不喜欢郭敬明,不会往那个方向发展。
有些讽刺的是,我初中的时候,可喜欢郭敬明了。
那几年对他书的大量阅读也影响了我现在的文风。
虽然我也觉得原来的我很傻。
但我不觉得我们应该对曾经的喜好忘恩负义的唾弃。
现在,“文艺”在许多人眼中,就像文章的“瘟疫”了。
可是不能因为某些文艺的因素不太好,就说文艺就是不好的,从而否定一切文艺小众的东西。这是不对的。
▼
“郭敬明”这三个字现在不仅是一个名字了。
更是一种风格,一种象征。
“不可以,这很郭敬明。”
好像当你的文章被打上郭敬明的标签,就是被说无病呻吟,被否定了一样。好像当你的文章有郭敬明的影子的时候,就是初中水平的文章,就是非主流矫情的代表。
但以前不是这样的。
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那时班上文艺一点的女生人手一本《夏至未至》。那时郭敬明的公司还叫柯艾,不叫最世。我和几个好朋友说,将来要一起进柯艾,成为最棒的写手。
你看,年少的我们多可爱。
现在却连这种话说出来都变得羞耻?
他的书我那些年基本全都买了,而且是如饥似渴的读完,喜欢的句子还会潜心抄下,《幻城》和《爵迹》的剧情还会和朋友一起讨论。后来渐渐演变成他公司旗下的那些写手的书都会买,所以导致我书架上一排一排的都是他的书。
然后那个时候,我文艺的家人们,其实是不同意我看郭敬明的,他们看了后觉得是没有很大意义的,而且有点“毒”,但是我坚持喜欢,所以他们也管不到。
直到近几年连我自己都有些唾弃郭敬明的书,才能冷静的知道真的随着年龄增长看事物的眼光会不一样的。
但我们不能长大后就忘恩负义的说他的文字很烂。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和喜好。
长大的我不喜欢他的书,但年少的我很喜欢他的书,这并不是一件很羞耻或者应该全盘否定的事。
即便是现在,他的粉丝群体依然数量庞大,小学生和初中生占据了大比例,你不能说那些小朋友全部都是错的,都是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
那些小朋友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看不出无病呻吟、毫无意义、辞藻堆砌,看不出没有深度只有表面的浮萍,但却依然在他的字里行间流连过,不舍过,而且青春过。
如果你把你曾经的喜爱的名字变为了现在垃圾的代名词,我觉得你还没有学会尊重和客观。
▼
郭敬明只是一个例子。
我经常看一些自由行的旅行攻略,大部分城市都会有一条这样的巷子或是一片区域:全是好看浪漫的咖啡馆和小资聚集地。
这时我就会在评论里看到,许多人说这个地方“文艺青年去装逼的,其实没什么好去的”或者“没意思,就是去拍照的”。
文艺在人们眼中变成什么了?
变成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或者不切实际的追求?
文艺青年表示很委屈。
“太文艺了,受不了。”
这句话我听过不下八百遍了,可能我骨子里透出的文艺让我没办法彻底剥离这个特质。可在现在这个文艺被批判的一塌糊涂的时代,我都不敢说自己很文艺了。
后来的我写东西都变得越来越白话,也要求我的编辑们写东西趋于白话。
有些文艺是不太好的,有点摧残身心,导致我有段时间出口就是“香樟”、“夏天”和“远方”。但我觉得一个东西好不好还是要看它对你的影响,并不能一棒子就把所有文艺青年都打死。
▼
我们都超喜欢贬低原来的自己。
好像把原来的自己形容的越傻,就越显得现在大彻大悟的你很机智聪明。可是那个傻傻的你也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而人生的每个部分都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感觉现在全人类都在反鸡汤反文艺。
那些文艺的公众号或者作者,都不是打着“文艺”的旗号,而是“伪文艺”或“非文艺”的旗号。好像生怕别人看到“文艺”二字就在心里有了定论。
以偏概全是大面积的通病。
我很讨厌鸡汤,就是那种一整篇读下来毫无内容无意义让你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的鬼东西。但我们不能因为讨厌鸡汤,就对所有言传身教或有点矫情的东西在了解之前就下了“垃圾”的判断。
就像民谣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听民谣是装很小众的逼。大概就是有一些人是这样,听民谣是为了装逼。可就因为这些人,就可以断定大多数人他们的情怀都是假的吗?
文艺青年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讨喜的角色。
因为大家越来越觉得务实是一件超帅的事情。
务实没错,但精神主义也没有错。
▼
你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还是经常发一些很文艺的文章,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是相当文艺的。
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所有很文艺的文章都该被毙掉吗?
一,如果一篇文章好,我不会在意它文不文艺。
二,文艺没错,你不能用看薯条的眼光看土豆。
今日作者
音乐|水蓝色星球
说说你小学初中最喜欢看的书吧。
在最下方点击 留言 耳朵在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