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给我一种淡淡的,温吞的印象。单眼皮,椭圆脸,嘴唇总是抿着,就连笑都是浅尝辄止的程度。我上周回顾了他参加《我是歌手》的节目,第一场竞演他唱的是《日落大道》,单单从外形上讲,在所有歌手都身着华服希望先声夺人的时候,他就穿着那么一身普普通通的黑色衬衫和休闲裤立定于舞台中央,就像一块磐石屹立不动,哪怕追光集于一身也照样不光彩夺目。
可他就那么样普普通通又淡淡的唱完了整首歌,淡淡的在歌曲结尾弹起了贝斯又淡淡的致谢下台。从外貌、嗓音、台风到音乐他都比参加《中国好声音》的时期成熟太多(我只了解他这两个时期),他在那年夏天获得全国名声大噪的音乐选秀节目的冠军,杀破重围一举成为出其不意的黑马,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名利双收,本是风华最灿的时候却选择急流勇退,出国深造。
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面前,不追求功利和虚名,以一颗赤子之心敬畏音乐、尊重音乐,这在我眼里就是最酷的摇滚精神,这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感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在他身上可以知道低调内敛和意气风发并不矛盾。
他的音乐和性格不适合参加竞技类的音乐节目,虽然他的音乐素养足够让他有资格登台。他的音乐对我而言不属于乍见之欢的类型,不像华晨宇的《蜉蝣》和《地球之盐》第一次听就惊艳到我,让我有浑身汗毛直立的震撼,他的音乐我也是偶尔才听,跟彼时的心境有关,每次都有历久弥新的感受。
对我而言,他的歌是有画面感的。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独自一人开着越野车奔驰在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的途中,或许副驾上会有一只牧羊犬,车里放着他的歌。这只是一场心血来潮、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不为一段刚刚结束的感情也不为一个规划已久的愿望。自由、放松、豁达、宁静……
这是我主观的感受,每个人见仁见智,毕竟音乐在我看来是一种很私人的艺术。华晨宇是新茶,梁博是陈酒。于我而言,茶常饮,酒不常喝,但同醉人。
他的音乐主题有很多,不单纯只有爱情,还包括对人生的思考、环保、甚至还有佛家思想在内。我觉得能够创作自己写的歌是一种幸运,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时具备“演唱”和“创作”的能力和天赋,就像林夕只能成为作词人,王菲是天生的歌者一样。双重身份加身,是歌手的同时他自然也懂得如何准确表达出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绪和心境。
他的音乐不是单纯的表现愤怒或者追求摇滚外在的花哨形式。你能感受到他歌曲中的内核,他的感情和他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东西,所谓的人歌同一,就是歌手是什么性格的人,他的歌就会流露出什么样的气质。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他:长相像窦唯,气质像张楚。他不诉苦,不煽情,不拍马屁,不拉帮结派。只是一首接着一首,用摇滚表达自己。摇滚是中国大陆唯一“成气候”过的流行音乐类型。达到高峰后又突然陨落。令人留恋,令人惋惜,令人怀念。经历过中国摇滚黄金时代的人们,从梁博身上,仿佛看到了那年代的影子,重新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连王菲都出来站队,在微博上称赞梁博。
就像他在歌里唱到的:“别问我为什么,答案就在你心中,明白的人会解开,解开的人会读懂。”
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列出了国内我最喜欢的男歌手(华晨宇、梁博、李荣浩、胡彦斌、郭顶),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同样的身份:创作人&歌手,其次大部分人擅长的领域是摇滚。我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摇滚三十年纪录片--少年心气』,在微博上写下过一些感受:
1、70、80年代的摇滚到如今依然传承下来其一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就算有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而摇滚作为砸开禁锢人们思想的重锤,受到追捧是理所当然,它是那个时代替人们发声的一种形式。其二,好的摇滚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影响一批具有情怀的时代人。
2、有些事情要辩证的看待,不能过分把心中的偶像或者具有明星光环的人神话,你心目中给摇滚定的定义不能成为衡量他们的标准,这是狭隘的看法。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崔健在片里说,“我只想做个人。”
3、摇滚“商业化”是必然,有好有坏。早一批摇滚先锋是以钱体现自己的价值,钱是附属品。现在以摇滚名义唱歌的人是以作品和曝光度来赚钱,钱是必需品、是一切的“前提”。这就是摇滚30年前和30年后的区别。
4、一些做摇滚的音乐家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大众视野,大隐于市。当今信息化时代,浮躁、盲从、张扬个性、扭曲变形......摇滚也在这里沉浮,同流合污还是顺势而为都是各自的选择。早期的人更希望摇滚是小众的,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但也有人对未来摇滚之路充满信心。
5、80、90后会逐渐成为或者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部分,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和情绪。与早期做摇滚的人相比他们有较多的平台和资源,但是他们同样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和多变的时势,要避免被同化同时还要保持清醒,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是有人坚持自己的态度向摇滚致敬的,对待他们应该更宽容一些。
6、我想摇滚就是会让人热血澎湃,让人敢于表达自己,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最重要的是,它让人觉得自由。
我只在摇滚中听到过『自由』,我喜欢的歌手也都让我看到摇滚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