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出道40年:拿起解剖社会的手术刀

罗大佑出道40年:拿起解剖社会的手术刀

听风言事 港台男星 2022-04-21 22:13:35 855

按:1982年4月21日,罗大佑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至今整整40年了。我想起多年前,自己给公众号“大唐雷音寺”写过一篇有关罗大佑的稿子,翻了半天,终于被我找到。


启风/文


2009年,罗大佑在武汉洪山体育馆,他对台下的歌迷说:“你们就不要再摇荧光棒啦,都那把年纪啦,不要装。”不错,听罗大佑歌的人早就老了,他自己也已经68岁。


罗大佑以他的才华,让我们通过音乐品尝了社会和人生的多种味道。你们或许没有想过,这跟他的医学背景也有关系,歌声成了解剖社会的手术刀。


1954年7月20日,罗大佑出生在台北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家世在各种访谈中,不断被人提及:爸爸、哥哥是医生,妈妈是护士,姐姐是药剂师,自己上的也是医学院。


但罗大佑接触音乐很早,6岁学钢琴,9岁学吉他,初中大量听英文歌,高中当上乐队键盘手。在医学院七年,罗大佑开始发表作品,并录制了专辑《之乎者也》中的大部分曲目。


图:《之乎者也》封面


大学毕业后,罗大佑不想直接面对病人,于是成为一名放射科的医生——他后来戴着墨镜演唱,同样是不敢面对镜头和观众。


有朋友曾对罗大佑说,你花这么多时间学医、从医,实在有些可惜,罗大佑不这样看,他在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医科是严谨科学,对我后来写歌、做音乐,乃至为人处事,都有莫大影响。”他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医生。


作为医家子弟,从18岁起,罗大佑就被父亲手把手地教“开刀”,谁能想到,他后来拿起的是一把“解剖社会的手术刀”,做起人们眼中的“反抗歌手”。


罗大佑年纪轻轻,就选择《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里那些严肃主题,他也觉得和自己的医生职业有关,“医学是又严肃、又冷酷、又血淋淋的、又无情的,在这种严肃、无情、冷酷里面,我想就慢慢必须要去发展自己的人格的特质出来”。这种特质就是我们看到的,他对现实社会的演绎和批判。



罗大佑创作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多变,也是受到从医经历的影响。他在向音乐系学生传授写歌技巧时曾说,“因为担任过实习医生,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脆弱,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一样的感受,进而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创作就像是在面对生命。”


在表达“愤怒”的两张专辑后,罗大佑就推出了温馨的《家》,唱出那首《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对于罗大佑的音乐事业,父亲的态度是,“做音乐可以,但不要放弃行医。毕竟医生的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又受人尊重”。


罗大佑自称“花了十年时间做家里人的工作”,直到1987年,他才正式放弃从医,并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感谢他们对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栽培”,但是“那么多医生里,不需要多一个罗大佑,但在音乐上,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1994年,罗大佑在填写职业时,第一次写上了“作曲”。


大约也是受医学训练的影响,罗大佑在创作歌曲时极为“严谨”,从不怕“慢”。


罗大佑写《童年》,整整花了五年时间,因为他想让歌词和旋律完全贴合在一起,“有几个字我觉得还是唱得不顺口,跟别的词摆在一起就觉得不对,就非要把那几个字消灭不可”。


图:罗大佑演唱《童年》


在马世芳、吴清圣看来,《童年》这首歌是罗大佑创作上的一道“分水岭”,“自此‘词曲胶合’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课题之一:不管诉求的讯息多么强烈,他都会细心让旋律和字句一体交融,让音乐成为主角。”


《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里的很多歌,都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在酝酿,80年代初期问世时,早已经过了反复修改。


罗大佑看重词曲,因为他首先将自己看作一名创作者,然后才是歌手。


在他眼中,“歌坛跟乐坛是两回事”“乐坛就是说你写音乐,有一天你嗓子不能唱,你还是写音乐。歌坛我可能会退出,说不定随时会退出,乐坛永远不会退出”,而创作没有所谓“满意”,“是一种无限的空间,所以不是我写到这个歌就非常满意,我只是说某种歌我自己觉得喜欢,自己起鸡皮疙瘩,那是短暂的满足”。当然,对于他的歌,我们已经满意。


图:2020年的罗大佑,“一条”团队摄


罗大佑对歌曲完美度的过分在意,常常让他很多年都出不来一张专辑。以至他在面对记者採访时,要一次次回答关于“下一张专辑”的问题。


2000年,他说“从1995年之后就没有再出专辑……我必须谨慎。即使只卖一万张,但让我觉得与以往不一样,而且有热情存在,也比卖20万张但让人觉得我已完全妥协要好”。


2022年,罗大佑给大家带来了《安可曲》。


参考资料

1、罗大佑:《童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张立宪编:《之乎者也罗大佑》,现代出版社2000年;

3、王小峰:《罗大佑:反省人生》,《三联生活周刊》;

4、郑廷鑫、陈小瑾:《罗大佑的双重生命》,《南方人物周刊》。


近期热文

皇帝爸爸当街杀人,皇帝本人不闻不问 | 短视频

郎咸平的母亲:在上海疫情中去世的一位坚强女性

在明朝的中都凤阳,有五座关押朱家人的监狱 


关于作者

杨津涛,笔名启风、隋风等,历史专栏作者、书评人,曾任职于《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腾讯网历史频道,文章散见于《财新周刊》《新周刊》《凤凰周刊》《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刊物。另编有《抗战记忆》,与人合著《短史记》《显微镜下的古人生活》等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