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又一档节目获白玉兰奖

董卿又一档节目获白玉兰奖

思想聚焦 内地女星 2020-08-10 20:57:03 821

京世园会浙江园,山青秀水之间,佳人款步而至。

随意卷起的袖子、休闲优雅的装束,与舞台主持大相径庭的董卿,仿佛林间仙子般悠然一笑,点亮了整部《你好,生活》。

当她注视着“小尼”并将他的美好形容为“向日葵”时,一向自信大方的尼格买提也露出了腼腆的表情。

这是央视综艺《你好,生活》特别节目中的一段插曲,刚刚凭借《故事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奖的董卿,辗转舞台,来到尼格买提的“主场”,用轻松淡雅的温婉气质和由心而生的人生慧语,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向生活问“你好”。

依旧知性美丽,始终超凡脱俗的董卿,不禁令人感叹:

  时光凶猛,却始终无法对其下手。


1


时间回溯至2019年的除夕夜。

守在电视机前的14亿中国人,没能在屏幕上见到那个心心念的女人。

虽然这不是她第一次缺席,但人们还是觉得,少了她的春晚,同时也少了一份从容、端庄、优雅与睿智的气质,少了一种让人听到她的谈吐语气就仿佛能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扰,沉浸在快乐祥和中的节庆感。

就连时隔6年重返春晚的刘谦,也因缺少了她的配合,而将观众的名字叫错。

是的,从2005年的初次登台,到连续13年的坚守,早已让人们将她视为春晚的一种符号与象征。

不愿看到她的缺席,就像曾经不能接受赵本山的告别。因为他们都曾自己的才华与气质,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春晚

但在直播春晚的视频网站上,却有一条留言被网友频繁点赞:

此时此刻,她家里人肯定开心极了,一家人终于能在年三十晚上团聚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最想念她的人,其实也最心疼她。

离开春晚的董卿,真能回归平静的生活吗?



2


能在一个全国瞩目的宏大舞台上,十多年如一日地调动10多亿人的节日情绪,并徐徐步入高潮的主持人,必然出身不凡。

1973年,董卿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毕业生。

幼年时的董卿从小就接受父亲的严苛教育。

刚满6岁稍微识字的她,就开始抄写古诗、背诵成语;10岁开始每天跑步1000米;15岁时被逼当“童工”勤工俭学,提前体验社会的艰苦和挣钱的艰辛。

不止如此,家有“虎爸”的董卿,从小就与梳妆打扮隔绝。因为父亲认为“马铃薯再怎么装扮也是土豆”,便将家里的镜子全部扔掉。

董卿回忆说,童年的种种“打压”,曾一度让她非常“自卑”。

但这种自卑却成为成长中的一种财富,让她在日后的生活中悟出人生道理——“最好的装扮不是脂粉,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说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便可获得,高级的欲望通过自律才能获取,而顶级的欲望就必须通过煎熬才能体会。尚在学生时代的董卿,便已逾越了同龄人的欲望阶层,随时准备在人生的赛道上加速超车了。


3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董卿卓尔不凡,但她始终没有停止进取。

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班、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客座学院教授......学无止境的董卿很懂得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将学业变现为才会。

1994年,董卿进入浙江电视台,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主持人生涯。

彼时的电视人,往往身兼多职,新人董卿亦不例外。当导演、写稿子、做主持,以及跟着摄像学习剪辑等......年轻时的辛劳,锻炼出她艺多不压身的本领,也为日后的全面绽放打下基础。

2年之后,机缘巧合之下,董卿转去东方电视台。

幼时曾与外祖母一起在上海生活过的她,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主场。

大上海的生活节奏与激烈竞争,很快就让功底扎实的董卿脱颖而出。

2000年,董卿凭借出色地主持“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而声名大噪,并因此荣获金话筒奖。

人生的重大转机接踵而来。

2001年,董卿终于得到了去央视发展的机遇。

虽是北上镀金,但对于已立足上海的董卿来说,却是一次从零开始的人生历练。但天性追求上进的董卿仍然不假思索地选择迎接未知。

其实,在她的职业轨迹中,总是一次次逃离舒适圈,走向大格局。

但出乎董卿预料的是,千里迢迢奔赴北京的前两年,她不仅没有进入到央视圈子,甚至连央视的大楼都没能踏足。因为她所在的中央西部频道,办公地点是另外一处地方。

某种意义上,董卿仿佛是一名央视的“编外人员”。

现实的骨感并没能让她心灰意冷。董卿开始和“西部发展”这个先前与自己的生活及知识领域毫无交集的工作“死磕”。

最终,她以一种几乎“惨无人道”的学习方式,担起了这一远离流量频道的内容重担,并开始在央视崭露头角。

没多久,董卿接到调令,从西部频道晋升到了央视3套,并很快又跳升到央视综艺。

此后,董卿犹如一个开足马力的发条一般,常常以连续20天不休不眠的痴魔状态对待工作。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工作态度好像走火入魔,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

2005年,是董卿离开东方卫视来到北京的第4年。这一年,她以黑马的姿态站在了央视春晚的聚光灯下。


4


2007年的春晚,发生了一场“重大事故”。

节目组在时长控制上发生误判,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距离全国人民一起倒数计时的零点钟声敲响之间空挡出足足2分30秒的时间差。

导演安排董卿顶上,临场发挥,补足这关键的2分30秒时差。

34岁的董卿临危受命。

她面带微笑,深情款款地注视着镜头,没有一丝慌乱与紧张:“我们怕时间不够多,来不及将所有的祝福都送出,我又怕我们的祝福不够深,及不上你们的心意......”

刚说到这里,耳机中又传来导演的提醒,说时间预估有误,只有1分30秒的空挡。

董卿面不改色,马上调整语速,节奏稍快地继续讲道:“我怕礼物不够多,没办法让所有关注我们的观众都有所收获......”

掐算好时间,正准备结束祝语的时候,导演最终确认,仍然是2分30秒的时差,仍需董卿临场救急。

依旧的神态若定,依旧的得体大方,依旧的面带喜色,董卿用一连串即兴的排比句式,完美填补了这整整1分钟的空白。

最终,时间分毫不差。全国观众听不出半点问题,与董卿一起迎接新年的倒数计时。

这就是春晚历史上著名的“金色三分钟”。

人们因春晚而熟识董卿,但她的光芒却不止绽放在春晚的舞台。

在央视综艺《中华骄傲》里,她曾三次下跪采访老艺术家,用细节上对长辈的敬重、对嘉宾的体量和对礼仪教养的展示而彰显高贵品德。
在制作《朗读者》时,她集主持人、制片人、总导演于一身,带领节目从捧回白玉兰奖,到代表中国原创综艺走进戛纳,风光无二。
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不疾不徐,出口成章,一砖一瓦,从无到有,再次惊艳众人。

当人们还沉醉于她温婉淑雅的才华与气质时,她又摇身变为中国历史的文化解码者,用《故事里的中国》将影视、戏剧和综艺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合而为一。

节目中,董卿以解码者的探寻、倾听者的共情和主持人的持,放大历史深度,传递历史温度,让观众跨越时空,寻觅到自己与故事里中国的共鸣。节目也因有董卿的出色主持而获得白玉兰大奖。

在主持界的舞台上,董卿已是舍我其谁。



5


从被父亲强逼抄诗的委屈女生,到才华冠绝无出其右的“央视一姐”,董卿的人生故事里,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目标人物”,因为她要优于的不是她人,而是要优于过去的自己。

如今即将告别不惑而知天命的董卿,虽然远离了春晚的舞台,却注定无法平凡。此时此刻,她又一次启了人生新的挑战旅。

在央视同门主持人尼格买提的综艺节目《你好,生活》中,董卿优雅踱步在无垠绿植之中。

“植物之美,美在它摇曳的形态,广袤的生命、深度的智慧,而榕树的生存智慧,则在于它们懂得在残酷的空间争夺战里,为生存赢得更多的可能。”

——董卿在《你好,生活》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口跪”的深刻悟道,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砺炼一种智慧经验。

从以往宏大的历史故事中抽身而出,回归到静匿生活的边角之间,无需阳春白雪,仅用优雅知性的言辞谈吐和琐碎真实的生活态度,就将时间的褶皱梳平。

第一次参加生活类综艺的董卿首次亮相就引人惊艳。

毋庸置疑,董卿又将参与的节目一起,再度异彩大放,但已无人表现惊讶,毕竟——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