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西方企业管理书籍推荐给所有校长 | 视野

10本西方企业管理书籍推荐给所有校长 | 视野

新校长传媒 欧美女星 2017-09-16 06:40:16 648


与李希贵相熟的人都知道,他大部分的管理思想与策略,来自于对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制度的完美运用,今天就让我们追根溯源,通过李希贵的讲述,直接触摸那些鲜活的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希望能给大家更深入的启发。


1

《掌握人性的管理》启发我,管理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


我非常幸运,当老师第一年就从书店里发现这本没有任何装帧设计的黄皮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当副校长后也非常幸运,很快遇到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后来我慢慢体会到为什么好书总是被遇到,因为我逛书店比较多,所以遇到它们的机率就相对高一些。


玛丽·凯本来已经退休了,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她问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吗?后来一振作,创办了一家叫“玫琳凯”的化妆品公司,产品已经销往中国。玛丽·凯积累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掌握人性的管理》,其中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深:“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她说:“每当我站在一个员工、一个朋友或一个顾客面前,我便假想他胸前戴着一个徽章,徽章上写着一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她定制了粉红色的凯迪拉克,作为员工的最高奖赏。这个颜色她买断了,不能卖给别人了,只要开着粉红色的凯迪拉克就是她最优秀的员工。


我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学校经费紧张,每个月都要向周边友好单位借钱给老师们发工资,就更不要说给老师鼓励了。怎么办呢?我就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办法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学校里有一个化学老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可因为他是中专毕业,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他不适应了,只能去当化学实验老师。慢慢地他在学校里有点被忽略,有时候脾气暴躁,态度不好,别人对他也没有足够的尊重。


后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教师节的时候我请了一个书法家朋友给他题写了一个条幅——“三朝元老”。就是说这个老师在学校已经经历了三任校长,是元老级的人物,他过去有辉煌的成就。刚开始他把这个条幅挂在办公室里,放寒假了他就卷起来挂到家里,等开学了,又卷起来带到学校。这个条幅也引发了大家对他“元老”身份的追问,慢慢地大家便了解了他的过去,特别是一些不了解过去情况的青年老师,越来越尊重他,他也开始调整自己。这是30块钱裱的一个条幅带来的效果。另外一些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我们也没有钱来鼓励,那怎么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呢?我又请那位书法家朋友题字,1994年给十几位老师题了“功勋四中人”,然后扯一块布料做牌匾,所有老师都把牌匾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在十一学校,我们也在变着法子让老师感觉自己重要。每个月我们会评选“月度人物”,并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校园里,从普通教员到后勤人员,都有机会成为“月度人物”,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认同。


甚至学生也学会了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前年教师节的时候,老师们都收到了学生的礼物,他们全都成了全球一些著名杂志的封面人物。开始他们有点惊讶:自己什么时候成封面人物了?而且你喜欢什么杂志就会成为什么杂志的封面人物。你喜欢探险吗,那你就成为探险杂志的封面人物;你喜欢时尚吗,那你就成为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我非常幸运,荣登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我也感到自己很重要。


2012年校庆的时候,我们没有搞任何仪式,但是我们请一些杂志来介绍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未来教育家》、《人民画报》等都做了专辑。其中,《人民画报》用照片记录了十一学校60年最后60天的生活,有大量老师的照片和名字、大量学生的照片和名字出现在了这本杂志上。出一本书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学生第一》出版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老师问我对封面有什么要求,我说只有一个要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出现在封面上,因为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非常感谢他们做到了,封面上出现了100多名老师和学生,并把全校老师的名字也印在了扉页上。


我之所以在管理学校中做了许多类似的事情,与《掌握人性的管理》这本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告诉我要防止路径依赖


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原理:要解决一件事情,我们会依赖过去的路径,但有的时候,依赖过去会成为进步的障碍。当已有的经验遇上新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用过去的办法来解决它,若是有人突破了这个路径,就叫创新。在一所很著名的大学里,有个学院的院长希望把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安排住宿,也就是专业不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宿舍,但被学校否决了。因为学校觉得这样没法控制学生,学生容易联络起来闹事。请问现在联络还要在一个宿舍吗?有微信了,有飞信了,有微博了!但学校却依赖这种路径去解决新问题。


在十一学校,我们没有行政班,那如何组织大型活动呢?比如升旗仪式,有的老师就问我哪些老师去参加。过去都是一队学生后面站着一位老师,我说为什么一定要一队学生后面站着一位老师?他们说,因为过去一直这样。过去这样就对吗?如果一个老师都不站,升旗仪式还做得很好,我们就成功了。


走班上课之后,学生有大量的自习课,学生的自习课到哪里上呢?我们有路径依赖——刚开始,有的老师希望把这些自习的学生集中到固定的教室里。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有些学生希望读语文课外书,你为什么让他去物理教室?有些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你为什么让他去生物教室?必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习教室。再比如,走廊里分配给学生一个储物柜,过去有行政班时按班分配,没有班了怎么分配?按姓氏笔划还是按拼音顺序?或者按照男女生?很纠结。为什么?路径依赖,还是传统的分配思路。何不叫学生去选呢?学生愿意选哪个柜子就选哪个柜子,如果有多个学生想选同一个柜子,由他们自己去协商,协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


赫胥黎说:“一个人的经验不是指他亲历过什么,而是他应对情势时的方法和态度。”这就是说经验是经历之后形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不会成为你的瓶颈呢?在一个组织里,管理者往往会成为发展的瓶颈。为什么?因为我们形成了太多的固定思维方式。微信之父张小龙能开发出微信,就是因为他“不为自尊心而战”。刚开始,腾讯在内部组建了一个团队试图开发新产品,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成果,为什么?他们没法否定自己。后来成立了一家独立的公司,于是微信就诞生了。如果你有自尊,也正在想着保护好过去那个自己、过去那个产品,那你就无法创新。

去年冬天,我在十一学校学生公寓东边发现了一棵不落叶的树。所有的树都落叶了,为什么这棵树没落叶呢?因为这棵树已经死了,它没有力气落叶,落叶也同样需要力量。你要否定过去的那个自己,你就需要强大的内心。


3

《马斯洛人本哲学》、《领导学》启发我思考,到底应该用“机制”还是用“需要”撬动学校的发展


机制是个很容易让管理者着迷甚至迷信的字眼,特别是我们处在一个刚刚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国家,大家往往对机制更加迷信。但机制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必须去追问。


管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案例,叫“分粥的故事”。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了不同的办法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前四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让人不满,第五种方法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这终于造就了分粥的公平。每一个人的粥都一样,非常公平,这是机制带给我们的结果。但是公平就是平均吗?我们运用一个机制就是为了追求一个平均的结果吗?比如绩效工资,这个机制是公平的吗?老师干多干少已经被忽略了,所以一定要追问这样的机制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一定要让我们的机制来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你到底想要什么。


麦当劳在大量扩张连锁店的时期,有一个重要的机制——不培养接班人的店长不予以提拔,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店长。1952年麦当劳创立,它用50年时间就扩张到全球2万多家连锁店,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的扩张速度?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机制,正是这个机制带来了麦当劳的扩张战略。一个连锁店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它就没法占领市场。同时,有了规模了就有了利润空间。所以说它在扩张时期的这个机制撬动了麦当劳的核心价值。


我在高密一中当校长的时候,采取的是班主任职级聘任制,待遇也按照聘任级别有所不同,最高级别的班主任是什么?是辅导员。当一个班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决策都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做出的时候,这个班的班主任才有可能被聘为辅导员,一旦被聘为辅导员待遇就要提高。所以大家都要研究怎样成为辅导员,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学科为单位计算工作量,让课时和工作量无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机制。我在高密四中、包括高密一中第一年的时候,一直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各学科跟教导处打架要增加课时。一直到高密一中第二年,我们管教学的副校长是个数学老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课时无效。你这个学科无论上三课时还是上六课时都是“1”,工资都是按照“1”这个权重确定,于是大家就不争了,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时间。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希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


我刚去高密一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规定,不管什么年龄的老师,备课一律要检查,检查后盖上教导处的章。一位数学老师已经50多岁了,跟教务员打起来了,为什么?教务员20多岁,是大专毕业,负责检查他的备课,检查完盖章。这个老教师受不了,就跑到教导处吵架。这个事确实没有道理。这是个机制,但它要求人人检查,这个机制对吗?不对的。我们要用机制撬动需要,所以我们就改了,改成什么?收藏优秀教师的备课,学校成立一个优秀教师备课资料室,谁的备课好就把它收藏起来,付一定的酬金,让青年教师借过去学习。这样老教师就特别愿意把自己的课备好。


4

《愿景》和《领导力》引导我从管理走向领导


从管理走向领导是因为胡佛的《愿景》、詹姆斯的《领导力》这些书。领导者有三层境界:一是拥有被管理者,二是拥有追随者,但这不是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是把你的追随者转化为领导者,让他们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袖人物。


美国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莫特描述他当校长的状态时,说:“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面虽然有很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我讲这个笑话的时候刚好一位朋友跟我在一起,他说:“可不是,我在马里兰大学培训时就是他当校长,他在教师、学生中的威望太高了。”但是他认为校长不能管那么多,校长不能一言九鼎。就像老子说的那样,“太上,不知有之”,最高的领导者一旦到了最高水平,他下边的员工甚至不知道有他的存在。


每一个管理者都不可自视甚高,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许多领域是外行,一定要明白我们的许多员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甚至领导。如果我们能这样想的话,就应该把搭建舞台、提供帮助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而演戏的主角则根据不同的剧情让不同的人去扮演,时间长了,我们会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


在十一学校,每当有一个新的领域,或是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往往会成立一个项目组,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聚集一批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于是,他们逐渐就成为领导这个领域或解决这些问题的专家。这样的领袖人物多了,学校里就处处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新,当然也充满了领导力。


很欣赏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他说:“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成功与你自己的成长有关;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后,成功只与别人的成长有关。”


5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本质》提醒我组织结构改变的意义


传统思维和封建意识使我们的管理者很容易回避对组织结构的改造,这不仅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固有传统的习以为常,也因为上级对我们的赋权或干预,更因为我们对组织结构改造之艰难的畏惧。于是,我们大多数管理者,往往试图通过大量会议来实现自己的管理任务,好一些的管理者则寄希望于制度。


然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德鲁克和《管理工作的本质》的作者明茨伯格通过他们的论述告诉我们,如果试图从根本上改革一个组织的性质,尤其是希望调整组织的重大战略,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开始,结构不改,制度不可能奏效。


在十一学校,正是完成了从“高长式”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到“扁平化”结构的改造,才使我们落实“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轻而易举。正是“分布式领导”的管理构架,才使每一个领域的工作更加科学、务实、高效,避免了大量的官僚主义和瞎指挥。也正因为学校与各年级形成分权、分责的“联邦制”模式,才使得大家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为学校的每个细胞都富有活力提供了可能。


作为管理者,读一些结构改造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


6

《六西格玛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认为,战略重要,但战略分解和问题解决同样重要


六西格玛是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它从发现和解决问题入手,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而六西格玛给我影响最大的是其寻找问题的哲学。他们对客户的感受、流程中真实问题的梳理,都强调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我们在学校的各个层级,也开展了寻找自己客户的活动,这个活动让我们明白,不要说一般的职员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客户,即使看上去很有能力的管理者,也并不是真正清晰。当然,有了明确的客户,如何培养客户意识,我们也找到了评估的主体。


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战略,但靠什么实现战略却不一定清晰。帕门特的《关键绩效指标》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自2007年形成的十一学校八大关键成功要素都有对每一要素的具体分解,每一项都必须成为可以操作的指标,能够量化的则尽可能量化。当然,关键绩效指标每三年就会有新的调整,而调整后新进入的要素也必须同步细化分解,以此才能在每一个细节的落实中指向战略。


【链接】  管理者荐书


李军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黄克剑——论教育·学术·人生》 黄克剑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陆有铨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个社会会好吗》 熊培云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被贬低的思想》 景凯旋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神家园》 周国平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郑铁军 广州市番禺区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校长

《看见》 柴静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抗语文》 叶开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学校转型》 李希贵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英)约翰·盖勒著 新世界出版社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国际文化出版社


常生龙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饥饿的地球村:新食物短缺地缘政治学》 (美)莱斯特·R·布朗 著 林自新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观念的水位》 刘瑜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 著 盛杨燕 周涛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 (英)克拉夫特著 张恒升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向个体的教育》 李希贵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自玲 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小学校长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向前一步》 (美)谢丽尔·桑德伯格著 中信出版社

《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郑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勋说宋词》系列  蒋勋著 中信出版社

《目送》、《龙应台散文集》 龙应台著  三联书店


陈瑜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周国平人文演讲录》 周国平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大数据时代》(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 著 盛杨燕 周涛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超越上海》 (美)马克·塔克主编 柯政主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李希贵:“猴子理论”与校长的思维革命



要实现优质学校向理想学校的迈进,必须要改造学校。而改造我们的学校,首先要改变校长。


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一个组织,如果我们的领导不改变,就不要希望这个组织能够改变。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爸爸妈妈不改变,就不要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改变。所以要改造一所学校,首先要改变校长。


为什么校长很忙?


我想以学校的办公会为例来谈这个问题。


我在山东省潍坊市做教育局长时,曾经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调查了37所学校一个学期的办公会。这是其中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办公会的一个分析:6所学校在一个学期总共开了101个办公会。这101个办公会中纯粹用来汇报、布置任务的办公会有79个,占78.2%。什么叫纯粹汇报布置式办公会?就是一开会,中层干部就汇报他们做了什么,然后校长布置下一阶段他们继续做什么,我叫它汇报布置式办公会。第二,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有关联的办公会是32个,与学生教育有关联的是20个。什么叫与课程和学生教育有关联的办公会呢?我们不管它研究没研究,不管是在汇报当中,还是在布置当中,只要提到了课程,提到了教学,提到了学生,我就把它算进来,而且这两个方面是交叉的。但是非常遗憾,这个比例非常低。

通过对这六所学校101个办公会的分析,我们有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判断:


第一,我们发现这些学校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常规运行机制。


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研究的工作全是常规工作。比如上一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要开会研究总结,下一星期又说你们要研究安排期中考试。这些工作都是常规工作。从管理学上来说,常规是不需要研究的,常规是固化的,是自动化运行的。但是,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常规。一所学校每次开会都要研究常规问题,要么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要么就是学校管理有问题,没有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


在美国的学校,新教师报到之后,3天的常规,都非常清楚。先参加有关教育系统的活动,有学校董事会董事长、校长和主管参加,先致欢迎辞,介绍学校,然后介绍学校的愿景和目标,描述管理者的责任,讨论校历,等等;之后是来到这个新教师所在的教学小组了解教师的职责。第二天、第三天干什么,都非常具体。如果这个常规有问题了,就修改常规,而不是研究这一次新教师来了怎么办。无论什么时间,无论几个新教师来到学校,全部按照这样一个流程去操作,而不是通过开会去解决。


美国最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有一句话:所谓会议,顾名思义,是靠集会来商议,是组织缺陷的一种补救措施。实际上,我们开会时就不能工作,工作时就不能开会,谁也不能同时又开会又工作。一个结构设计臻于理想的组织,应该会议很少甚至没有任何会议。即便有会议应该也是不得已的例外,不能视为常规。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学校,把会议视为常规的组织太多了。我们应该用一个常规流程把它固定下来,有了常规流程,我们就不用开会,只有发生例外事情的时候我们才去开会。


第二,通过对这些会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校长和他们的各个层级之间还没有充分授权,他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力还不够明确。


为什么?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101个会议,大多是在研究各个部门的事,而不是研究学校整体的事。一开会,教导处说,我们教导处前一段时间干了什么,下一段时间要干什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总务处说,前一阶段我们干了什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最后校长说,你们教导处怎么样,你们总务处怎么样。


你看,研究来研究去,全是部门的事,没有学校的事。大家可能会说,把部门的事情加起来,不就是学校的事吗?不错,有些事情加起来,是学校的事,但是有些事情,你即使组合起来也不是学校的事。因为毕竟是站在不同的层面来思考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从两个层面来审视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战略思考。非常遗憾的是,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很多的管理层,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研究下属的事,替下属卖力气


如何拒绝背上下属的猴子?


我非常喜欢一篇文章,题目叫《谁背上了猴子》。作者通过对东西方3000多个组织,包括机关、公司、学校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即一个管理者,一般会有三个管理时间:第一,受上司支配的时间,用于完成上司下达的任务,这个时间是不可动摇的。第二,是受组织内部同级人员支配的时间,用于满足同级人员提出的积极支持的要求。例如,我过去当教育局长,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财政局长、人事局长、物价局长以及规划局长去沟通、协调。这个时间不预留出来就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第三,把这两段时间扣除了,剩下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才是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但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跟踪分析发现,非常遗憾,我们的领导恰恰没有用好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没有干自己的事情,而是去干下属应该干的事情。


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当一个领导坐在办公室的时候,“梆、梆、梆”,有人来敲门了。这时候,走进一个下属,他在走进的同时,身上还背着一只“猴子”(工作任务)。这个下属进来,一般他会说:“领导,您看这件事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他身上那只猴子有一条腿就悄悄地搭在了你的肩上,这只猴子脚踏两只船了。如果你不小心、不警惕,用传统的思维来处理事情的话,这个时候一般会说:“哎呀,这件事呀,我还没怎么想好。”你怎么能想好呢?你不在第一线,你不了解实际情况,他在第一线,他了解实际情况,他都没想好,你怎么能想好呢?“哎呀,让我想一想吧。”或者说:“明天吧。”话音刚落,那只猴子就完全跳到了你的身上。你这位下属就兴高采烈地甩掉了自己的猴子,高兴地离开了你的办公室。


这样的下属多了,你的办公室里就堆满了他们的猴子。可怜的是,我们自己的那只猴子,被冷落到墙角,没人关爱,没人喂养它,饿得嗷嗷直叫。


有些人会说,那怎么办?以我自己为例,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做过3所学校的校长,还有县和地级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做负责人。这6个单位的经历,使我积累了大量的教训,也慢慢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当你到了一个新单位的时候,你的下属一般会一个一个背着猴子在门外排队、试探,看能不能把他的猴子放在你的办公室里。


一般,他进来后,我会紧紧地盯着他身上的“猴子”,而不是他本人。我会小心地不让它把两条腿放过来。他进来后,一般会说:“校长(局长),您看这件事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绝对不动脑筋,如果用核磁共振来检查我的大脑的话,我的脑细胞肯定是处于一个平静状态。我已经有了一句固定的话来回应他,3个字,一个字也不要多说,这3个字就是:“你说呢?”你在第一线,你最了解情况,又是你的事情,那么“你说呢”就很简单地把这个球踢回去了。这个时候,就轮到我的这个同事说:“哎呀,这个事,这个事还没怎么想好。”没想好吗,很简单,“回去,想好了再来。”他就背着那只可怜的猴子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又响起了敲门声。他背着那只猴子又来了。这个时候,他显得有些高兴。他一进门就说:“校长(局长),那件事,我想好了,你看这样办行不行?”我还是不动脑筋,仍然使用一句话来回应他——这句话我是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那里学来的。他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问这样一句话:“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要我决策,决策是什么?决策,就是选择。你仅仅给我提供一种方法,我怎么选择,我如何决策?在这个时候,他马上会这样说:“哎呀,我只想了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还没想好。”没想好吗?不用你说什么,他自己就回去了。


到第三天、第四天,你再也听不到敲门声了。为什么?人家连两种方法、三种方法都想好了,还来找你干什么?不是自讨没趣吗?当几种方法想出来以后,一比较,应该怎么做,那还不是非常清楚吗?


所以,大家慢慢变得善于思考,在不断成长,于是,我也就有了时间去喂养自己的那只猴子


所以,有人说,最成功的人士,往往是那些不断努力减少自己工作量的人。这句话说的可能不无道理。



来源 | 《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中国教育报 哎呦教育

责编 | 王小波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视野”内容

盘点2017开学典礼

小学推迟到校 | 9月三科启用新教材

暑期学习新方式 创意暑假作业

毕业演讲 | 一带一路进课堂 | 培养全球竞争力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而正确的小事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素养的力量”盒子 /

点击图片,打开更多《新校长》盒子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