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没有被标题、题图和摘要迷惑,今天的正文跟它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先记录一下写东西失败,到目前为止共失败了三次
想写的第一篇关于高晓松和老狼,老狼当年人赢时期恰好是高晓松什么也不是的时期,老狼那时候动过“以后他老了我得养他”的念头
想写的第二篇是关于新媒体的讨论,韩寒最早做【ONE·一个】的时候,这个app没有评论功能没有分享功能,去年我扫了一眼文章的评论区快追上网易新闻了,大概逆交互活不长否则和传统媒体又有什么区别
想写的第三篇是关于朴树和刘烨,两个不善言辞的老男人十几年互帮互助的奇妙友情,他俩上台一块儿唱首歌除了歌声零互动也是没谁了
失败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发现主题/由头的时候被叮得一下戳中然后四处查查看看结果少有相关原材料大多是不痛不痒只言片语的二传文
一直想要写时间长了热情耗尽动不了手了
写了几句发现来回来去也就那几句话想尽量写明白背景但又忍不了废话太多
读书太少只会碎碎叨叨干巴巴讲经过不会讲故事
提笔前没构思写着写着发现其实没主旨
啊,真是非常之狼狈
这两天看《四重奏》,对是那个日剧不是电影,三观有点儿受影响,当然这个剧并没有什么问题,是看了剧之后反观自己,产生了一些疑惑和动摇
首先,有关“慢下来”这个概念。以前没有细想,对slow down your pace这种话的理解大概就是,那段8分20秒的路你可以用9分钟走完,时间上可能只是慢了一点儿,但你就是不会觉得那么紧迫,会悠闲自在一点儿,也许因此你会注意到脚底下那块儿冰从而免于滑倒并摔疼了屁股;现在觉得好像有点儿不一样,慢一点儿,大概不应该是那么被动生硬地把走一段路的时间故意拉长,它或许应该是更主观的,比如是你做了什么导致你觉得时间变慢了,像是,你细细思索你为什么会这么喜欢今天的那条河,那条河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尽可能多在过程上花时间,尽量避免快速得出结论,之所以慢了,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做了更多的事情,充实了填满了那些空白,所以慢下来会变得十分有趣饱满且鲜活。
四重奏里总会有一些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人物的台词和行为出现,我无法称之为“剧情”,那些甚至不是情节,它好像就是在细碎的地方表现人物,放大这个人的特点,放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最后呢,你又发现前面其实埋了个梗,但它们表达得太自然了,让你觉得这不是编剧在用心,这就是生活中的必然与巧合,所以,一愣之后会觉得很有趣,会浅浅地笑。那些细碎之处在发生的当时,对于那时候线性的故事发展无甚用处,但却使人物饱满,而当你最后发现那是埋的梗的时候,整个情节就立体起来了。所以我想这可能是有的评价说这个剧节奏慢的原因,但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剧的地方。
另一点呢,有关“沟通”。四重奏第六集讲了女主角maki酱和丈夫分开的原因,前者原本是浪漫的小提琴手,她结婚是希望能有家人,享受安安稳稳做主妇的简单日子,后者结婚则是希望那个女神的充满神秘感的恋人能一直陪在身边,完全背道而驰的需求,所以丈夫的感情逐渐被生活中那些三观不合的琐碎的事情压垮,最后他离家出走一年未归。丈夫说“我爱她,但我已经不喜欢她了”
原本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有问题就要解决无论快慢,同时没有什么问题是沟通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一开始把这段故事发生的原因总结为,他们是含蓄的日本人(这刻板印象也是够够的了),他们遇到小问题的时候妥协得太多了到最后都很疲惫,他们缺乏有效的沟通。然而再想觉得,某种程度上,“沟通”是和“多喝热水”一样的万金油。一定是有效的,但是是否适合于每种情况呢?作品大多会放大某些人们共性的问题,电视剧里是一年,生活中也许就是一个月,但问题都是存在的,能沟通的前提大概是情绪稳定、相对理智,同时有精力。所以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和所谓“慢一些”是有交叉的,我很快的得出“只要沟通就行了”的结论,但忽视“能沟通”的前提,而看了电视剧里人物的故事,有一些思考,慢慢填补那些在现象和结论之间的空缺,我觉得这样很好,以后可以继续。
当然了也不知道现在想了这些,以后遇到相似情况时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但想过的总好于遇到问题再反思,万一就能挽救一段关系呢~
有时候作品能触动内心或许是因为它点出了那些存在却不被注意的问题或情绪,比如艾丽丝·门罗《逃离》,比如朴树《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比如戴佩妮《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