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娱志 原创出品
转载需申请授权
作者 | 审片四人组
编辑 | 梅子黎
前段时间Netfix翻拍的《死亡笔记》正式上映,然而却遭来观影者和原著粉的各种批评。审片室今天推出评论文章,详细剖析美版《死亡笔记》的失败原因。作者认为,翻拍作品对于人物和剧情的改变、改编已经破坏了原作的人物形象与内在逻辑。在进一步对比了其他日漫的翻拍作品,作者认为,当市场广泛接受了美漫的主题及呈现方式后,以同样的方式去呈现主题截然不同的日漫是这类翻拍电影失败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娱志近期将重磅推出有关日漫美影的对比分析评论,敬请期待!
2013年12月,由日本大场鸫原作,小畑健作画的漫画作品《死亡笔记》正式在集英社杂志《周刊少年Jump》上开始了自己的连载之旅。人气颇高的漫画顺理成章的轻小说化、动画化,尽管早已完结,108话的长篇内容如今在漫画界依然是一部经典神作。它就像一瓶陈年美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积淀,在脑海中越藏越香。如此,对这部作品的翻拍,大多不尽如人意,就好比Netflix自信满满甩出的这部毫无诚意的作品,即使有着背后雄厚资本的裹挟加成,终究逃不出为人所诟病的命运。
90分钟的时长,这部由netflix翻拍的美版《死亡笔记》真人电影,当片尾曲响起字幕切出的那一刹,让人如释重负。倒不是称赞这部影片多么的扣人心弦,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只是一部难以下咽的烂片,而对于原作粉来说,更似在咀嚼米饭时硌到一粒沙子,那种难以言状的不舒适,久久无法散去。
由亚当·温佳德执导的这部美版《死亡笔记》剧情可谓“光怪陆离”。片中处处刻意渲染的恐怖氛围,真切还原了这位导演一如既往的惊悚风格。而笔记杀人的情节,又透着一股浓浓的《死神来了》既视感,让人情不自禁的怀疑是不是打开方式不对。除了名号基本符合原作之外,人设的变动成了影片的最大败笔。
夜神月,他不再是那个沉着、冷酷、自信、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可怕,坚持自己的“正义”最后不择手段的Kira,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性格懦弱却正义感爆棚专治罪犯各种不服的三好青年,偏偏剧情结尾硬给人物套上腹黑反转。L,他也从那位孤僻、冷静,洞悉真相最后为了信念牺牲自己的世界第一名侦探,一跃成为影片中由黑人小哥饰演的推理能力薄弱并且总会迷之抖动身体仿佛随时会暴起的psychopath。而女主角弥海砂,则大改原作中疯狂迷恋月,并且作为第二基拉最后为了帮助月得到L的名字牺牲掉性命的设定,影片中的她不再是受欢迎的可爱校园偶像,而是一出场就抽着烟满屏不羁的拉拉队辣妹,性格上更是残忍阴暗,强迫男主角月去违背信念的杀人,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原作中围绕着月和L之间对决的铺述逻辑严整、张弛有度。其中有两个关于人物的重要情节:其一是L通过分析得知Kira的大致位置时所展开的Lind·L·Tailor演讲事件,这是L的首次经典胜利。以死刑犯替代自己,通过假称全球同步直播,实际上从关东地区开始放送,对Kira进行挑衅。而夜神月的疏忽则导致了L锁定了三条重要信息:Kira位于日本关东地区;Kira杀人手法需要知道相貌和名字; Kira争强好胜的个性。以上三点信息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带了重要的依据。其二则是夜神月的首次经典胜利——Raye Penber巴士劫持事件。通过这次事件,Kira巧妙地获得了跟踪自己的FBI探员的身份,并以此为线索,除掉了调查中的所有FBI探员,而L也从中推理出了Kira的嫌疑,不过影片中并未还原此情节。
反观美版电影,L和Kira的对决则丢失了相互交锋的快感和推理的压迫感,故事的逻辑显得过分牵强,其中更有借用了大量高科技却只给出了蜻蜓点水般的内容分析,对于原著中的重要情节只是寥寥几笔,作为《死亡笔记》当真是毫无完整性可言,作为《死神来了》,倒是可圈可点。
人设和剧情的变化,对于一部翻拍作品而言,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黑人选角去凸显美国政治正确的选择,还是那种美式生活逻辑去满足本土观众早已深谙并接受的那一套美国精神,这都无可厚非,若一位导演照搬原作反而会被贬成无能的体现,这一点,早在DC或漫威对电影的二次创作中便已印证。然而原作恰恰是月和L之间严谨大胆的推理,高智商对决的情节引人入胜,特别还附加了“死亡笔记”这种bug般的设定用以带动主题的升华。导演倒很果断地摈弃了原作的优点,影片的重心跑偏至恐怖悬疑,两人的对决推理逻辑性薄弱,原著中双方所呈现的超凡领导力也捕捉不到一丝痕迹,最后甚至发展出角逐枪战的戏份,对人物内心的变化更是毫不关心,观者的共鸣很难以被实现。放大自身缺点这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故事当真是乏善可陈。
于是,恐怖、血腥、暴力、推理,这些在大众文化版图中屡试不爽的元素并没能勾联起一丝观看的快感,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空抱着《死亡笔记》这种强有力的设定而去无作为,真正算得上是翻拍史上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死亡笔记》的翻拍,最早要回溯到2007日本的真人电影作品,在有限的时长内,影片还原缩减了原作中的人设和剧情,由松山健一饰演的L也被称作最还原的漫画角色而大受追捧。另一部则是2016年,同样在日本本土诞生的《死亡笔记:点亮新世界》,这部作品发生在原作故事的十年后,作为一部番外的剧情倒也拥有着一定的可看性。前者忠于剧情,后者拓宽剧情,两部作品都尽力不去破坏原作中的设定,同时也维持着作品的内核——善恶的界限以及能力与欲望的掌控。对比烂番茄80%以上新鲜度的这两部作品,近日上线的美版《死亡笔记》新鲜度仅有42%,可见一斑。影片当然也不忘对主题的阐述,在片中和片尾的父子谈话都透露着这样的思考“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恶相权取其轻”,这倒有着原作的几分火候,只是可惜,缺乏完整的故事,终究只是空壳。
提及漫改真人电影,美漫作品更为人所熟知,尤其是近几年,漫威和DC在大银幕上活跃的身影屡见不鲜。这两者都将自身拥有的IP发挥的淋漓尽致,各类改编的作品层出不穷,漫威所主打的超级英雄系列早已成为金字塔顶般的存在。对比之下,日漫的改编则鲜有全球性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是产业背后的资本操作环境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日漫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传递的出入。对于早已习惯了美漫超级英雄骨子里焕发的美式价值观的一般观众而言,让他们接受日漫那一系列中二的设定或是“友情、羁绊、努力”的主题,难度颇高。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美版《死亡笔记》的导演试着在其中融入更符合本土受众的那一套美式逻辑。
在此不妨回头看看另一部改编经典日漫的真人电影。2017年3月31日,由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科幻片《攻壳机动队》在美国上映。同样是改编自经典漫画作品,而且还是斥资巨额的大制作,这样的一部电影作品依然难以在卖座率上决胜。尽管影片处处致敬经典,精细还原了原作中大量细节,挟带着这种极力讨好原作粉丝的行为,眼花缭乱的特效也确实让它具备了一部成功商业片所该有的元素,然而票房低迷的趋势依旧难以挽回。对于好莱坞而言,原作故事结构中冲突的铺陈是突兀且陌生的,时间的持续流动早就让好莱坞塑造出完整连续的美国精神内核。因此真人电影加入了大量的原创,试图为故事开拓一个新的起源。电影版给原作中对于“灵魂”的追究硬套了美国式逻辑,给主角的身世也强加了美国英雄主义的解读方式。于是,即使有着大量华丽的特效作为外衣包装,却正如多数粉丝所认同的,这是一部只有壳没有灵魂的作品。
此类经典漫画作品的电影翻拍终究是太过牵强。正如同当年的丧尸概念,初现时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并为之着迷,可是继《生化危机》之后,只剩融入了关于人性思考的《行尸走肉》还能留存人气,大多数同类作品在抱着这一概念苟延残喘的同时,再无其他新意可言。
2003年8月,在集英社杂志《周刊少年Jump》36号上,一部名为《死亡笔记》的短篇刊登之后很快获得了读者投票的第一位。同年份的12月,它再度以连载的形式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并受到追捧。小说化、动画化,甚至改编的电影与电视剧都相继出现,早在数年前,这部神作就已经达成了自我完善的进程。
或许是想借着原作的热度继续发力,当Netflix主动从华纳手中接下翻拍《死亡笔记》的那一刻,它是否曾料想过,这部筹备齐全却再难有新意更毫无诚意的电影作品,在上线的当日注定石沉大海,掀不起一丝波澜。
电影综合评分:
剧情:★☆☆☆☆
人设:★☆☆☆☆
剪辑:★☆☆☆☆
特效:★★☆☆☆
影片测评指数:☆☆☆☆☆
主编
执行主编
--END--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