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更新,又过去两周,这次不是因为懒惰啊,工作琐碎的事太多,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今日更新。说什么呢,上次说的话题,各方反馈:太专业了,看不懂。不好意思,我已经尽力把专业的事说得相当通俗易懂了,如果你还没看懂,我也没办法。那么,今天就说点娱乐的事。扯什么呢?看标题就知道。贵国啊,总有一部分神秘的特殊职业,我说的不是“姐姐”啊,说的是比如“书评人、影评人、乐评人”,这帮人,也没自己的作品,就靠评论别人的作品一直活得挺神奇的,最著名的要算是:程青松。评着评着评出个“金扫帚奖”来,这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要扯到这呢?因为今天要做一次“乐评人”,但是,咱不是专业乐评,也就是“瞎贫”,用当下的网络词“皮皮虾系列”直译为:虾评人。
职业乐评人都会从唱功、舞台表现、服装、乐队、编曲、缩混等等方面去评判一个歌手或者一首作品,那是他们的工作。我们虾评人呢,就从“瞎贫嘴”的角度去扯,尽量保持中肯的态度,如有偏好,实属无奈。不参与黑粉争斗,不予辩论。
杜丽莎——唱功不用多说,因为啥呢?因为凡是能上《歌手》的这些人,基本功都属上乘,要相信洪涛这么多年做节目的功力与独到的眼光。其实内地受众在杜丽莎上节目之前听过她歌的人应该微乎其微,这属于年代的原因,主要活跃期在八十年代,那时,内地还在听“黄土高坡与悔恨的泪系列”。所以,她上《歌手》更多的意义在于节目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一位港台歌手代表人物,毕竟这个年龄段还能唱得动的不多了,比如苏芮、甄妮、凤飞飞,并且还愿意出头露面的少之又少。所以,她只是这档节目的平衡需求而已,比赛的意义忽略不计。当然,她最大的成绩,个人认为还是培养了新一代的香港乐坛新人,比如:郑秀文、梁咏琪、薛凯琪。给所有的前辈点赞。
谭晶——说实话,从我儿童时代开始到少年时期一直不是很喜欢内地歌手,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缘由的爱不起来。为啥是儿童时代呢?因为六七岁的时候,五叔家的姐姐与哥哥为了证明自己唱歌的水平更高,便用我这个儿童来当实验品,实验方式就是,哥哥姐姐分别教我一首歌,然后由我这个儿童唱出来,哪一首唱得好,哪个就是水平高的老师,嗯,没错儿,他们俩玩得很欢乐,我也很欢乐,傻的欢乐。没跑题,我要说的是,他们从不教我内地的歌曲,他们只教当时最火的歌曲,比如:爱的记号、京华春梦、情深意动、昨夜星辰。当然,这些歌85后的基本没听过,熟悉一点的可能就是:再回首与一剪梅。长大后,上高中终于有一点开窍,为什么流行的都是港台歌曲呢?而且港台的歌手们还他妈的有口音,普通话根本不标准,高音也飚不过内地歌手。哪怕是一首港台歌曲给内地歌手翻唱,唱出来字正腔圆、高音嘹亮、低音婉转、气息圆润,可,怎么就不是哪个味道呢?好尴尬呀!(摊手,一定要摊手。)我这天生迟钝的人所能顿悟出来的就是:看似有感情,实质没有感情。沦为唱歌的机器,她怎么会动听呢?说实话,把谭晶、韩红、黄绮珊弄在一块儿唱同一首港台歌曲,只听声音不看人,辨识度很低,都是一个味儿。内地女歌手当中,不瞎拽技术的听上去舒服的还要算是那英。职业乐评人丁太升是这样形容的:撒狗血的没原由的飙高音不是音乐该有的样子。下面还要说一个同样深受其害的歌手。
袁娅维——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蓝调爵士玩得通透,可,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错觉:经常把她的名字说错,哎,袁维娅,娅维维娅分不清楚。其实,不是名字的问题,而是,你不知道这人唱过什么歌?虽然发过片,但受众依然不知道她的代表作。当然,这有爵士乐受众群的问题,但,这不能作为理由,一个歌手最能让人们记住的,难道不是作品吗?说到底,还是作品为王,没有接地气的作品光有格调,也不灵光。说到这要说一下内地爵士乐还有一位玩得很有味道的歌手叫张岭,特牛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他的《女人的歌》。总之,好马要配好鞍,她的好嗓子要好作品匹配,不要再去翻唱别人的作品了。否则,最终还是沦落为唱歌的工具。有了原创的好作品,再把唱歌时那些技巧性的东西全部抛弃,她就是一位非常好的歌手了。不要炫技不要炫技,诚恳才能透过嗓音发出来。
狮子合唱团——好吧,这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唱片公司的企划行为了。用萧敬腾带出一个乐团产品,对于幕后公司而言,这是再快速再高效的方式不过了。未尝不可。且《歌手》从栏目歌手类型平衡角度出发也需要这样一个摇滚系作为推头。一举多得,没毛病。摇滚,所有年代里年轻人的内心渴求,永远不过时,不过气。但要想走得远,走下去,走得好。还是要靠自身原创作品来支撑,靠翻唱,这样的摇滚工具,演出市场上同类化的乐队太多了。现场表现比之前的“新零点”乐队好很多,而且,台湾唱片公司企划都挺牛逼的,所以,无论是市场定位,还是类型包装都会走在潮流前列。下面,就等他们发自己的新作品了,这才是唯一前路,要不然,人们能记得的仅仅只是萧敬腾。
迪玛希——进口小哥,拥有天生好嗓。可以说中国受众基本陌生,属于空降选手,当然,这是基于《歌手》栏目考虑,同样为了平衡与选手类型分别。因为颜值的考量,他会在中国赚取满满一大票,因为贵国粉丝都是以无脑为主,毕竟,这是个靠颜值走世界的世界嘛。但是这位天生好嗓并不动听,原因同上。技术太炫是无意义的,人们需要的是好听,落地的好听。的确适合参与歌剧的演出,维塔斯是他努力的目标。
光良——多少人的学生时代记忆。听他唱歌的人们更多的情绪可能还停留在“无印良品”时代的《掌心》里,单飞后,第二波高峰在《童话》发片之后的两年。无疑,他算是这一季歌手中的创作型选手,上一季同类型选手是李健。这一类歌手在现场的冲击力相比之下那些习惯唱大歌的选手就显得吃亏许多,投票结果也是可以早就预料到的。对他而言,可能在当下娱乐化的世代里能上《歌手》就算是挺幸运的一件事了,这不是黑他,而是残酷的事实。因为,每个歌手也好,创作人也好,都有他的顶峰,有顶峰就有天花板。再加上受众都是喜新厌旧的,吃惯了一种口味之后都会一窝蜂的追逐新的口味,比如火了李荣浩,然后所有歌手都以跟李荣浩买歌为标准,因为这是当下受众的口味。说到这真的要多说几句,李宗盛曾经说过,大概意思是你喂受众吃什么,受众就喜欢什么层次的口味。所以,在当下多元化的状态之下,每天新歌层出不穷,你会发现,你能记住的却没有几首,不管多少卫视台、门户网络的歌唱类节目上演出的作品,依然以90%以上的老歌为主。为什么?因为多元化的另一个阴暗面就是垃圾也多。放到光良这样的创作型歌手身上,上节目就是幸运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要承认:顶峰已过,天花板已到。
林忆莲——好了,终于说到Sandy,逃不了李宗盛。现场的选歌也好,重新编曲也好,舞台状态也好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个人认为唱歌真的不是技术越好就一定好,而是要舒服。“舒服”这个状态其实挺难拿捏的。我想李宗盛当时并不仅仅是看中她的嗓子吧,那就是声音出来的“舒服”。那个不停出新歌的李宗盛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享受当下的恭硕良时代,那个每一场给她打鼓的男人,这是另一个男人给予她的演出状态。除了这些,我们回过头看,好嗓子加上好作品才是王道啊,才能流传久远,不分年代,不分代沟,很多评论说很多观众是傻子型的,其实,观众才不傻呢,你天天给她们听《小苹果》,她们当然无法识别《词不达意》了。李宗盛给她写了那么多牛逼的作品,够她余生现场演出了,那怕不再出新歌。当然,这个层级的歌手都想超越自己,比如常石磊制作的专辑《盖亚》;同类型的有张惠妹的《阿密特》系列。
张杰——怎么说呢这哥儿们。始终觉得他唱歌用力过猛,如果有一天他能开始往内收的话,再加上有好的作品的话,应该会很棒。就现阶段而言,虽然也发了很多唱片,但是深入人心的除了《勿忘心安》,并没有让人能大爱的作品,光有粉丝是没用的,陈道明说,演员啊最终啊还是要靠作品让人记住的;换言之,歌手啊,最终还是要靠歌曲让人记住的。要想走得远,光唱得没有瑕疵是没用的,没有瑕疵是最大的瑕疵,这或许就是他的致命伤。让人爱不起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要再作为晚会型歌手了,不要再翻唱别人的歌。拾人牙慧,不得其味。
林志炫——台湾歌手中有两把好嗓子,男的就是林志炫,女的是万芳。早期时代是“优客李林”的一员,单飞后为人诟病的是太爱炫技,所以不受岛内听众待见,后来挺不过市场,放下身段玩了一把落地,《单身情歌》出笼,歌曲是个很奇怪的艺术品,好作品很多,并不见得市场会接受,传唱度真的是市场接受的不二法则。同样,他在《歌手》上的演唱堪称完美。至于,什么“逆战歌手”这很扯淡,真的是这档节目的槽点,这样搞下去,就烂得太快了。当然,对于林志炫而言,有百益而无一害,这样,经纪演出才能水涨船高嘛。
侧田——说实话,能让大多数人记住的可能就是跟曹格打架。他跟曹格都没什么好说的。你能说出侧田跟曹格的代表曲目吗?这应该是《歌手》栏目与他的经纪公司达成的协议,节目需要一些有争议的选手来抢媒体关注,反正迟早也是被踢。比如前季的满文军。如果从栏目考虑非要找香港歌手的话,其实选择面还是可以的,虽然地盘不大,但是新生代还是蛮多的。比如薛凯琪、林二汶、王菀之、泳儿、麦浚龙。都有蔡德才与林夕这样的幕后大家为他们写了很多好的作品。不过,可能由于那啥某某原因,有些歌手进不了内地。
赵雷——民谣歌手可能是最难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火了之后争议就自然多了,谁都想分一杯羹,包括公众号。如果要想玩时效性的话,我可以第一时间就写出评论的公众号文章,但是,无意义。《成都》收录在《无法长大》的数字唱片,去年10月份上线之时,是我跑步时的循环专辑,听完整张专辑,感知这首歌可能会火,因为她简单、直接。但是,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她可能不要太火会更好,要知道贵国这一窝蜂式的热捧真的让人不舒服,但是,还是发生了,《成都》烂了。好在,赵雷保持平静,这真的特别好,高热的状态下能保持平静真的是修行,事不放在你身上你永远无法感知那种状态。网上有人说,那是很多人没火过,所以才这样说,对于这种傻逼言论,除了多踹几脚不用理睬。所谓争论,无非是什么是民谣?个人认为,这分明是个无解题,因为每个人的定义都可以说得不一样,但却很有道理。只要是好作品,至于她是什么类型重要吗?根本不重要。的确,民谣歌手在中国生存环境很难,因为流行度的问题,所以还是要珍惜的,这度真的不好把握,又要大火,又不能太火。但是有一帮人做得还是不错的,就是卢中强做的“民谣在路上”。像周云蓬《九月》这样的歌真的不要太火,火了反而会尴尬。赵雷《无法长大》里其实还有一首挺有意思的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八十年代的歌》。
2017/2/23/22:26于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