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全国第二十三个爱眼日。
从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向全国倡议,将每年6月6日定为爱眼日开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我们熟悉的概念才广泛流传。
到了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毋庸置疑的,正是因为拥有了眼睛,才领略得到万物的美好。但正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它,反而在生活中常常忽略它。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失去它呢?你是否能想象,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景象?
台湾盲人歌手萧煌奇,曾写下过一首深情款款的歌,叫《你是我的眼》。
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唱的:
如果我能看得见
生命也许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欢的我爱的
都不一样
那是一种想得却不可得的遗憾,是失去后绝望的追悔莫及。
或许你会说:我看的很清楚,眼睛很健康,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眼部健康问题。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硬件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迎来“触屏时代”后。
生活中就再也离不开那一块小小的电子设备,眼部压力会越来越大,问题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步入中老年之后,因为中老年人的眼部肌肉调节能力和眼功能,相比于年轻人有所退化。
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棋牌等,不单单对眼睛的伤害很大,对手腕、颈肩等身体部位都会造成极大损害。
或许你还会说:我很年轻啊,用眼和健康,不需要这样杞人忧天。
但是,你有想到过已经步入中老年的父母吗?
想到过受互联网影响,离不开手机电脑的父母吗?
想到过因为你工作在外,所以需要手机电脑陪伴的父母吗?
你大概...忘了吧?
也正是在昨天爱眼日上,网络上流传出一张视力测试表。
和以往大家看到的视力测试表不同的是,这张表格内大家熟悉的字母“E”,被替换成一幅幅阴影图。
而且名字也变成了“孝心视力表/孝心自测表”。
略微仔细一些就能发现:
这每行每列的阴影图,是一幅幅父母与子女之间互动的画面,是“感恩”,是“陪伴”。
从上到下,也许你的视力值很高,可以让你看清每一层中的每一个细节。
但你的孝心值是否能拿到高分?这些场景,你是否在生活中做到过?
龙应台曾说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一份“孝心视力表/孝心自测表”,其实很简单。
但简单的背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事,孝敬父母首先从“陪伴”做起。
同样是在爱眼日当天,浙江莎普爱思药业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举办了“爱心之旅”、“让爱归巢、幸福晚年”等相关主题活动。
目的仍然只有一个:保护眼部健康的同时,传承传播“孝心”文化,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爱的陪伴。
这不是在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
要知道,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老年人的白内障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经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每个人都会老,步入老年以后,年迈体弱,眼睛衰老视力模糊的他们,应当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孝心”,是我们民族不能抛却的美德。
时至今日,因为便捷的通讯手段,缩短了我们太多的沟通成本。相应的,也淡薄了我们太多的情感积淀。
我们已经很难勇敢的对父母表达爱意,很难张开嘴,大方的对爸妈说一句“我想家了,想你们了。”
我们极缺一个“桥梁”,让我们与父母的沟通更为顺畅,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的更为紧密。
对于现代人而言,尤其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来说。
如何让他们更含蓄、细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层面的问题。
当下,我们需要一些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主体站出来。
如同莎普爱思药业一样,在某些角度上抛却商业化的桎梏,以人为本,以情感为本。
追本溯源,为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可以表达情感的平台。
或许我们还能借着莎普爱思药业举办的“一封家书”系列活动,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
把那些想说又难以说出口的话语,想表达却又羞于表达的情感,寄托在“一封家书”上,让爱沉淀,让这一份真挚的情感永恒。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期望全部寄托于外力,也许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让爱心和孝心体现出来。
比如一方面陪伴老人定期做视力检查,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安排全家人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极目远眺,减少近距离用眼活动,保护了健康的同时,也增进了家人之间感情。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秉承着“以孝为先,以爱为本”的理念,以“孝”为纽带,以“爱”为出发点,我们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关爱父母、关爱中老年人群体。
别让爱,深陷在一次次的等待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