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汤读典 | 史记评话·夏本纪第二(全)

老汤读典 | 史记评话·夏本纪第二(全)

史记评话 日韩男星 2018-05-19 07:13:59 422

史记评话·夏本纪第二

汤俊注



史记·夏本纪述赞第二



尧遭鸿水 |  帝尧当政时期洪水泛滥

黎人阻饥 |  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禹勤沟洫 |  大禹千辛万苦疏浚水道

手足胼胝 |  常年劳作手都磨出老茧

言乘四载 |  不停变换乘具四处奔波

动履四时 |  一年四季没有丁点空闲

娶妻有日 |  大禹刚刚成家新婚不久

过门不私 |  路过家门不和妻子相见

九土既理 |  滔天洪水终于被他制服

玄圭锡兹 |  舜赐给他美玉以表赞许

帝启嗣立 待到嫡长子启继承帝位 

有扈违命 有扈氏叛乱被一举平定

太康失政 |  太康耽于游乐意外失国

五子作歌 |  兄弟五人作歌相互告诫

羿浞斯侮 |  羿与寒浞行为都太侮慢

夏室不竞 |  夏朝国势一天不如一天

降于孔甲 |  孔甲本是夏帝不降之子

扰龙乖性 |  贪食龙肉显出性情乖诞

嗟彼鸣条 |  可叹鸣条之战两军交锋

其终不令 |  夏桀结局是多么的悲惨



01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gǔn),鲧之父曰帝颛顼(zhuān xū),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译:夏代的大禹王,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就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这样推算下来,大禹就是黄帝的玄孙,也是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昌意和父亲鲧均不曾继位称帝,只是作为天子的大臣;


注1.按辈分,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和尧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是帝舜的高祖辈;


注2.禹不是夏朝的开国者(类似曹操、司马懿不是魏、晋的开国者),但却是王朝的奠基者;


评1.高祖辈的尧传位给玄孙辈的舜,玄孙辈的舜再回传给高祖辈的禹,似乎年龄上不太可信。汉书律历志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 


02 当帝尧之时,鸿(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于)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jí)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译.帝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无边无际,围绕山岳,漫上丘陵。百姓深受其忧。帝尧访求能治水的人,群臣和四岳(四方诸侯之长)都说鲧可以胜任,尧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族,难堪大任。”四岳说,在我们同一辈人之中,说到治水,没有谁比鲧更适合了,天子不妨给他机会,让他试试看。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任用鲧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洪患没有消退,治水没有成效。这时尧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得到了舜。舜被提拔举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责,四处巡察各地诸侯的政绩时,发现舜治水干得不成样子,于是将舜流放到羽山,后来舜就死在那里。天下的百姓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英明的。舜又启用鲧的儿子禹,让他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注1. 禹受禅成功,方曰禹,也就是说禹是后来的称呼;四岳,指四方诸侯之长,身份类似于今天央企里的党组成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之下,也算位高权重;


注2.对于鲧的处置,存在流放和诛杀两种说法;


注3.“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注4.《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神话传说中,鲧是天上的神主,为了帮助深受洪水困扰的人间百姓,他偷了天帝的息壤下界,据说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永不减耗的土壤,即水高一尺,土增一丈。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功亏一篑;


注5.舜流放鲧,按理说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老百姓却认为舜的处置是英明的,这说明鲧本身的品德存在问题..不得人心;


评1 .鲧治水采用的方法不对,即他一味采取了“堙”(堵塞)洪水的办法,才导致了治水的失败。而禹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其实,鲧的失败,并非是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鲧“堵”的失败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禹“疏”的成功;


评2 .尧作为一把手,就治水的人选议题,征求班子成员意见,集体讨论中,多数人觉得鲧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堪称是当仁不让的人选。但一把手尧凭借自己的睿智,判断出鲧不行——“负命毁族”。但多数常委还是坚持己见,一把手尧尽管心里反对,但并没有简单粗暴地一票否决,而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试试,而且一试就是九年,没有拿“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说事。后来证明尧的判断是对的,“大多数”是错的,但他并没有追究大多数人的责任,而是很淡定地另求贤能,找到了舜,如果鲧治水成功,估计帝位就没舜什么事了。 读史至此,弃卷而叹。窃以为:尧听四岳,虽功用不成,亦民/主之胜利。民/主时有代价,罪非民/主;圣裁或有明断,亦或收效于当时,然必流毒于万代;


评3 .尧用鲧治水,鲧治水无能,尧没有处置他,鲧摄政后却流放了他,换做鲧去治水,能否成功?未必!有道是“术业有专攻”,鲧这一脉估计就吃山川水利这碗饭。舜杀鲧的理由是其治水无功,推敲理由不会如此简单。治水是尧安排的,不是鲧主动请缨。舜杀鲧的可能原因是,鲧是帝颛顼的子嗣,是其今后的潜在政敌,杀了鲧后为何又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估计洪患太大,舜也没辙,尧退居二线,这块烫手山芋丢给了舜,除了鲧这一票人,没有人能干得了这活。事实证明,禹确实能出活,不仅治理了洪水,还平定了九州,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这可能是舜没有预料到的,待到羽翼渐丰,功高盖天,舜已经奈他不得,从后文君臣对话,不难做出这样的推敲;


03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qǐ)首,让於(于)契(xiè)、后稷、皋陶(gāo yáo)。舜曰:“女(汝)其往视尔事矣。”


译: 帝尧去世后,帝舜问四岳说,有谁能发扬帝尧的事业,让他担任首辅的职务呢?大家都说:”禹担任司空的职务,可以很好地光大尧的功业。帝舜:“嗯,是啊!”然后命令禹:“你就去平定水土吧,一定要勤勉努力地完成任务。禹跪在地上磕头,要推让给契(商人的祖先)、后稷(周人的祖先)、皋陶”。舜说:“你现在应该走马上任,到工作岗位负起实际责任”


注1.伯禹,古代一方诸侯之长称为“伯”,后文伯益也是如此;司空:后代官名,主管工程建造;百姓指百官,古代只有官员才会被赐予姓。


评1.和《五帝本纪》相比,本文中的舜似乎黯淡太多,有点像《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的郭靖,同一个人,形象完全不同。可能是为了刻意凸显禹;


评2.按照文章理解,尧培养鲧做接班人,前后用了二十八年,那么鲧治水九年,大禹治水十三年,以此推算,一种情况是禹治水成功尧应该还在世,但是后面的故事好像和尧没什么联系了,但是考虑到尧年龄大了,很早就退居二线,没有了实权;另一种情况是鲧死的时候禹还小,禹被启用是舜作天子以后的事,其间也有别人治过水,但是没有成效;


评3.称禹为伯禹,伯是诸侯的爵位,这就说明鲧曾经也是诸侯之一,鲧死后禹继承其爵位。鲧治水失败,四岳还继续推荐禹作司空,这说明四岳对鲧是有一定同情心的,朝中各种政治势力呈现制衡状态;


04  禹为人敏给 (jǐ)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wěi)穆穆,为纲为纪。


译.禹为人敏捷勤奋;德行高尚,从不违背道德规范,仁爱可亲,说话诚实;他的声音高低快慢合乎音律,进退屈伸合乎法度,乃至重要的标准规范都可以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恭敬,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评.《世说新语》说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相较对禹的评价,这八个字更凝练生动。


05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x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ū)。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译.禹于是与益、后稷奉行天子的命令,命令各地诸侯百官发动百姓,开展治水平土的工作。随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标识,以此测定出各地高山大川的样貌。禹感伤父亲鲧治水无功乃至被流放,因此劳碌奔波,处心积虑地从事治水工作。在外面奔波了十三年。其间多次经过家门都不敢进去看一看。禹平时吃穿朴素,却用丰洁的祭品虔诚地祭祀神灵,居住的屋子简陋低矮,而不惜花费大量财资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他赶旱路乘车,行水路坐船,通过泥泞的路坐类似滑板的橇,途经山地用屐底带齿的檋行走。用于测定平、直、高、低、远、近的准绳规矩一年四季片刻在身。禹划分了九州土地,疏通了九州水道,修筑了九州湖坝,度量了九州山川。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田地里种植水稻,又命令后稷将稀缺的食物分发给民众。哪里的食物不够,就从食物多的地方进行调剂,以此均衡各地诸侯辖区的物品。禹巡视各地特产以确定向天子进贡的贡赋,并考察运送贡赋途径山川的各种交通情况。


注1.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注2.据考证,水稻在我国已有上万年种植历史,但是在古代通称的“五谷”中,并没有水稻,这是因为水稻主要种植在长江以南,中国文化的正统在黄河流域的北方,所以重视程度不够。


评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由此得出,禹有常人所不能的隐忍负重一面;”


评2.损有余,补不足。不患寡,而患不均。禹始兴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格局远大,在治理国家事务中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通盘考虑;


06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脩太原,至于岳阳。覃(tán)怀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挟)右碣石,入于海。


译.禹治水的行程先从冀州开始,冀州:先修治好壶口一带的水利,接着修治梁山和岐山。修治好了太原,接着修治岳山的南面。待到覃怀一带的治理成效显著,就接着治理漳水流域。冀州的土壤白色柔细,所缴纳的田税在九州中为第一等,不过岁有歉丰,也夹杂了第二等,田地属于第五等。待到横水、卫水都已疏通入海,湖泽的治理工程开始启动。居住在东北的夷人贡纳供贵族服用的珍奇异兽及皮毛。他们进贡的路线是先经海路,在沿海岸(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看到右拐角处的碣石,便转而向西航驶,驶入黄河后抵京。


注1.《禹贡》中将田赋按照品级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错:田赋应交纳第一等的,也杂有第二等的。上上,指田赋的等级为上上等,即最高一等。错,杂,夹杂。指夹杂有次一等的,即上中等(第二等)。


注2.古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区。


评1.大禹治水是有策略的,计划先行,样板开路,他第一步是按照地理位置将天下划为九州,分而治之,改变了以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政权版图。以地域作为新的行政单位,为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九州代表华夏大地的概念由此而来。龚自珍有诗云“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九州概念几千年来深入人心,这对后来的天下一统,民族团结起到凝聚作用。


评2.上古帝王各有功绩,黄帝统一华夏,促进民族融合;颛顼融合九黎,扩大了民族活动范围;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尧开创禅让制,制定历法,授民以时;舜举八元八恺,进行伦理道德教化;禹平定洪患,划分九州,为国家的形成打下基础。


07 济、河维兖(yǎn)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 jù)会(汇)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fěi)织文。浮於济、漯( tà),通於河。


译.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这一地区中,黄河下游的九条河流已疏浚,雷夏洼地已汇聚成湖,雍水、沮水也都汇合流入雷夏泽,适宜种桑的土地上已经在养蚕,于是人民得以从躲避洪水的丘陵搬到平地居住。这一州的土壤是因颜色发黑而肥美,这里水草风貌,树木修长。这里田地属于第六等,缴纳第九等赋税。这一州经过十三年的辛苦经营,进贡才赶上其它各州。这一州的贡赋是漆和丝,以及用圆形竹器盛装的文彩美丽的丝织品。它的进贡道路是由船运经济水、漯水,顺流入黄后抵京。


注.古兖州,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带地方。


08 海岱维青州:堣(yú)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xì),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chī),海物维错,岱畎(quǎn)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yǎn)丝。浮於汶,通於济。


译.从东海到泰山,这一带是青州:堣夷已经治理完毕;潍水、淄水也已疏通。这一州的土壤颜色发白,海滨一带则是咸卤盐场。这里的田地列在第三等,赋税则为第四等。这一州的贡物是盐和精细的葛布、各种海产品以及磨玉的砺石,并有泰山山谷里出的丝、大麻、铅、松木、怪石和莱夷族所献的牧产品,还有用圆形竹筐盛放进贡的山桑蚕丝。运送贡赋的船只先进入汶水,再通往济水后抵京。


注.古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春秋战国主要为齐国领地。


09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yì)。大野既都,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pín)珠臮(jì)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


译.东起大海,北至泰山,南到淮水,这一带是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得到治理,蒙山、羽山的土地种植了庄稼。巨野泽也已汇积成湖,东平一带的积水已然退去。这一州的土壤是红色的黏土,当地草木包裹,长势繁茂。这里的田地列在第二等,赋税则为第五等。所缴纳的贡物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所出的雉,峄山南侧特产的制琴良桐,泗水河畔可做磐(乐器)的石头。淮河下游的夷人要进献珍珠及鱼产,以及用筐子盛装的黑绸和白绢。运送贡品的船只从淮水船、泗水进入与济水相通的菏泽后入京。


注.古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兵家必争之地。



10 淮海维扬州:彭蠡( lǐ )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máo) ,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


译.淮河以南,东南到大海,这一带是扬州:鄱阳湖已蓄足水量,北方来的候鸟可以在这里栖息。鄱阳湖以东三江水在那里流入大海,太湖水域也已修治完成。这里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是第九等,赋税是第七等,夹杂着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金、银、铜,美玉、大竹、小竹、象牙、犀牛皮、羽毛、旄牛尾。东南海中大小岛屿上的少数民族穿着用草编成的衣服,用竹筐盛着贝形花纹联成的锦缎,把要进攻的橘子、柚子包好,作为进贡的贡赋。这些贡品都经由长江和黄海进入淮水、泗水后抵京。


注.古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11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椿)、榦(干)、栝(guā)、柏,砺、砥、砮(nǔ)、丹,维箘簬、楛(kǔ),三国致贡其名,包匭(guǐ)菁茅,其篚玄纁(xūn)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luò),至于南河。


译.从荆山到衡山南面一带是荆州,长江、汉水在这里交汇后流入大海。九江顺道而行,沱、水、涔水已经疏通,云梦泽一带可以耕种了,这里的土壤土质湿润,田地是第八等,赋税是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金、银、铜,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等木料,还有粗细磨刀石,可做箭头的砮(nǔ)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簬、楛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有名特产,还有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九江这一带进贡出产的大龟。这些贡品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经由陆路转入南河后入京。


注.古荆州,现两湖,两广部分,湖南,贵州一带。古荆州春秋战国主要被楚国占据,天下有才,于斯为盛。


12 荆河惟豫州:伊、雒、瀍(chán)、涧既入于河,荥( xíng)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chī) 、纻(zhù),其篚纤絮,锡贡磬(qìng)错。浮於雒,达於河。


译.从荆山到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雒水、瀍、涧水 都已疏通入黄,荥播湖已蓄足水量,疏导菏泽湖,将溢出的水向南泄入孟渚泽。这里的土质疏松柔软,但是低洼的地方却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于第四等,赋税为第二等,也间杂着第一等。这里的贡品是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绵絮,有时还让他们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后抵京。


注.古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刘备曾做过豫州牧,称刘使君。青梅煮酒,曹操笑言:“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尔”,又有云:它年再遇刘使君,愿作白袍虎将讨逆贼。


13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wèn)、嶓(bō)既,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qiú)、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miǎn),入于渭,乱于河。


译.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山、嶓冢山都已治理完毕,沱水、涔水也已疏通,蔡山、蒙山也已大功告成 ,对和水一带的夷人教化整治已取得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黑色,田地是第七等,赋税为第八等,也夹杂着第七、第九等。这里的贡品是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兽毛织成的地毯。西倾山一带的贡品沿桓水运来,船只由潜水,陆路,再经沔水,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注.古梁州,自华山之南,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陆游诗云: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4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注)渭汭(ruì)。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gān)。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译.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的弯里。漆水、沮水合二为一,跟着也与渭水汇合,还有沣水同样与渭水汇合。荆山、岐山已得到治理,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已平治。原隰的治理获得成效,都野泽一带也得到治理。三危山一带可以居住,三苗族也顺服安定。雍州的土质色黄而松软肥沃,田地属第一等,赋税是第六等。贡品是美玉、美石、如珍珠的小石子。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而汇聚在渭水北岸的湾里。居住在昆仑山、枝支、渠搜一带进贡地毯,西戎各少数民族也都安定归服了。


注.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15 道九山:汧(qiān)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硃圉(yǔ)、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bō)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译.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岐山直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直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直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直到碣石山,最终到海边;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直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直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直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庐山南麓傅阳山的高平之地。


16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馀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yàng),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shì),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梅。道沇(yǎn)水,东为济,入于河,泆yì 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译.禹疏导了九条大河:疏导弱水西流至合黎山,使其下游流入沙漠。疏导黑水,经过三危山,使之流入南海。然后依次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山,向南到华山之北,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洛水北岸到大邳山;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就到了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直流,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最终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再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然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17  於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bēi),四海会同。六府甚脩,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zhī)台德先,不距朕行。


译.这时,九州所有的山川都得到治理,四境之内的土地都可以让百姓安居,九州的山脉都经过砍削树木做出了标识,以利百姓通行,九州的河流水源都已疏通,九州的大泽筑起了堤防,天下从此统一。掌管握贡赋的官署都已齐备,各方的土地都能按照规定向天子贡纳赋税,官吏们谨慎地征收税负,根据上不同的土壤的等级来确定应交赋税的准则。天子赐九州的土地和姓氏给诸侯,并且命令:“要恭敬地把修行我的德业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的行政措施。”


评1.禹平定九州,舜分赏诸侯,功劳是禹立下的,德泽却是属于舜的。


评2.一个好汉三个帮,治水的活不是大禹一个人干的,他有一个团队,不仅有后稷和伯益这样的哼哈二将,朝中更有皋陶、四岳作他的后盾。大禹是班长,起统帅作用。


评3.深谋远虑,开放视野。大禹治水,不单单是治水,它搞了个一揽子工程,治水的过程中,勘察山川地貌,各地物产,交通要道,同时设置地方机构,调剂物资,把收益做到了最大化,这为以后的统一管理、收缴贡赋、巩固国家政权牢牢打下基础。以农民种地比喻,有些农民只会传统种地,到什么节气就单一种什么,有些农民会在稻田里养鱼,用鸡鸭的粪便作饲料,在田埂上种花生,收获后去榨油,等于他不单单是种地,而是在种整个的日子和生活。


评4.有志者事竟成,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18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裛(yì),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译.(大禹)规定天子国都向外辐射,半径五百里的范围为甸服,即天子的直辖领地:其中,紧靠王城一百里以内的要缴纳全禾,一百里以外二百里以内的区域缴纳禾穗,二百里以外三百里以内缴纳脱去芒尖的禾穗,三百里以外四百里缴纳谷子,四百里以外五百里以内缴纳精米。甸服以外的五百里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其中,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处三百里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其中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设置主持文教事物的官员,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教化,靠外二百里地域兴办国防,奋扬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其中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安置夷族,往外二百里安置罪犯。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其中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的地域居住的是蛮族;再往外二百里安置那些迁徙的部族。


评1.按照文中描述,前书舜迁徙”四凶”的地方,大概就在要服最外边的二百里区域。


评2.古代诸侯国纳贡包括谷物茎叶的整棵粮食,除了粮食可以食用外,茎干叶也用于牛马等牲畜的饲养。


19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译.这样,东到大海,西至大漠,从北到南:天子的声威教化遍及四野。于是舜帝赐给大禹一块黑色的圭玉以示表彰,同时向天下宣告治水大功告成。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评.大禹的功绩概有治水、导山、导水、制定五服等。尤其是治水,等于拯救了半个地球,因为功劳实在太大,后人称之为“大禹”,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个人得到如此高的称呼。


20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wū )!慎其身脩(xiū),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huān)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彊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早)夜翊(yì)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yì)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译.帝舜任命皋陶担任掌管刑罚诉讼的长官以治人民。帝舜主持朝政,禹、益、皋陶在帝舜面前进行讨论。皋陶陈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天子坚定地施行德政,就能做到谋略高明,群臣齐心竭力辅佐就能把事情做成。”禹说:“你说的对,但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皋陶说:“哦,要谨慎地提高自身修养,目光格局远大。以宽厚的态度敦睦族人,这样,那些贤人就会来辅佐你,德政逐步由近及远。”禹折服于皋陶的金玉良言,说:“很对。”皋陶接着说:“哦,除此之外,还要能够理解臣子,安定民心。”禹说:“哦!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吧。能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量才而用;能安抚民心就是仁惠,就会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如果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还忧虑什么驩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皋陶说:“你说对,是这样。一个人的行为有九种品德,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好的德行,就需要一件一件列出来。”于是列举道:“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干而又小心谨慎,和顺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直率而又有操守,刚正而又充实,坚强而又讲合乎道义,显现他的九种德行就完美了!能每日表现出其中的三种品德,早晚恭敬地遵循道德规范,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封地。每日严肃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让邪淫和搞阴谋的人得逞,如果让不称职的人居有官位,就叫做扰乱天下大事。上天要惩罚有罪的人,那就按五刑分别实施惩罚。我讲的话能够实行吧?”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皋陶说:“我才疏学浅没什么见识,只是时时思考着如何有助于治国之道。”


评1.结合《五帝本纪》,皋陶的“德治”言论——其实是继续发扬尧的治国理念,禹以诘问的口气提出质疑,譬如推行德政,就不会存在流放四凶、害怕奸佞小人,而这些恰恰是帝舜摄政时期采取的手段。


评2.皋陶的观点:确定以德治国的大方针,天子内圣外王,任用贤能的大臣,安抚百姓,惩处罪犯。禹引导皋陶讲出全部战略和战术要点,但也对可行性提出质疑:如果能够以此建功立业,连尧也难以做到(潜台词是更何况是舜呢?)“能知能惠,何忧乎驩(huān)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则直接暗示舜不够明智,不能知人,不仁惠,不能安抚民心,所以才会“流放四凶”。


评3.皋陶和禹一唱一和,舜终于明白了他们的真实用意。放逐驩兜、有苗虽然是尧在世时发生的事情,但真正决断的还是舜自己,为了帝位,甚至流放了禹的父亲鲧,禹此时旧事重提,意味深长! 


21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zī)?”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暐,行山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quǎn)澮(huì)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译.舜帝对禹说:“你也发表一下高见吧。”禹谦恭地拜谢,说:“哦,我能说些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把事情办好。”皋陶诘问:“怎样才叫勤恳努力?”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高山,漫过丘陵,百姓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木立桩。我和益一块,送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帮助百姓搬迁到适宜生存的地区居住。民众都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各诸侯国也都得到了治理。”皋陶说:“好啊,这番话说的漂亮。”


评1.我们有理由怀疑皋陶和禹在帝舜面前演了一出双簧,大家讨论的是治国理念,禹首先表现出虚心求教,一味附和,后来轮到自己发言,丝毫不提所谓的德政,而是摆事实,讲功绩,在实干家面前,理论家全面哑火。


评2.孔子讲”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胡适讲:“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现状下,只依靠德政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实干家和苦干家。


评3.舜应该是对禹的含沙射影表示了不满,要求禹发言,禹以退为进,先是谦虚,在皋陶的诱导下,开始摆功劳,天下大治是自己在后稷和益的支持下,千辛万苦换来的(潜台词是舜坐享其成,等于明着将了舜一军)。


22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译.禹说:“啊,帝舜!身居上位,您一定要谨慎对待您的大臣,稳稳当当处理好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真心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完成大业。我打算考察古人服装上的彩绘,将日月星辰的天象绣在丝织品上,制作出各种颜色的服装,以明确服饰等级,你们要把这些考订清楚。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推行情况,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当的地方,你们要时刻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我,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辅佐的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性真正提高,他们就不会靠近。”禹说:“对。陛下您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不分善恶,同时进用好人和坏人,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会劳而无功。”


评1.大臣有德行,天下人就会响应拥护天子。禹跟皋陶的观念有些相悖,皋陶讲天子首先要有德行,而禹只讲大臣的德行,天下人因为拥护大臣,而大臣拥护天子,所以天下人拥护天子。看起来好像是说天子要任用贤能的人做大臣,实际把国家治理的责任推到大臣身上,出了问题是大臣无德,帝王只是承担任人不贤的联带责任。但鉴于禹在治水成功后的巨大影响力,这话需要深思,天下人是拥护禹的,但是否拥护天子,那得看禹是否拥护天子。


评2.面对禹的咄咄逼人,舜转移话题,提出“明服色,正音律”,所谓的“德治”,这个时候的舜可能已经被架空,没有实力去做太多实际的改变,只能做些闲差,但舜也发出警告,要求臣子忠心辅佐天子,负责会被惩罚。


评3.《夏本纪》最经典的章节莫过于君臣的这段对话,看似是国家最高领导层在畅谈治国理念,实则是一场波谲云诡的政治交锋,谈话的内容意味深远。这场上古宫廷对话终结了“禅让制”的历史,可以看成帝舜王朝的终结和夏禹王朝的兴起。


23  帝曰:“毋若丹硃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癸(guǐ)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译 .舜帝说:“不要像丹朱那样桀傲骄横,整天不务正业,陆地无水也要行船作乐,在自己的封地放纵享乐,以致整个世袭断绝。对这种人我决不姑息迁就。”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后,新婚四天就离家治水,生下启我也未曾尽过抚育义务,所以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辅助陛下您划分了五种服役的范围,方圆纵横五千里,每个州动用了十二个师的人力,一直开辟到四方最为荒远的边境,每五个诸侯国设立一位贤者为长,他们各尽职守,都能引导民众建立事功。三苗凶顽,不肯服役,因此不能给予官职,提请陛下对此加以警惕”。舜帝说:“推行我的德行,全是靠你的功劳才逐步做到的啊。”皋陶因此敬重禹的功德,命令民众都效仿禹。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业日益昌明了。


评1.皋陶在这场辩论中的角色,起先看似是支持舜的,后来似乎看到了争斗的结果,选择了禹的一方。因为皋陶的加入,禹在“功”、“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刑罚“威”的筹码,登上天子之位,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评2.舜的德望是以禹的功业为前提的,这说明没有能支撑的柱子,在漂亮的顶是立不起来的,譬如一个企业,只有做出业绩才能称之为优秀,而不是仅靠领导人的品德。


24 於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zhì)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cuǒ)哉,股肱惰哉,万事堕(huī)哉!”帝拜曰:“然,往钦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译 .这时天下大治,担任乐师的夔演奏乐曲,祖先的亡灵都来歆享,在夔所制作的音乐的熏陶下,各地诸侯变得文明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反复演奏《箫韶》,凤凰都被召了来。群兽相率起舞,百官忠信和睦。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乐尽忠,君王奋起,百官事业兴盛啊!”皋陶双膝跪拜,两手拱合,俯手至首,然后高声说道:“要牢记啊,君王处处作为臣民的表率,百事就能振兴,请谨慎地对待您立下的法度,对于法度要恭敬啊”于是也跟着唱道:“天子圣明啊,大臣都贤良啊,诸事兴旺啊!”又唱道:“天子只关心琐碎的小事,大臣就会懈怠啊,各项事业就会荒废啊!”舜帝拜谢说:“对啊!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于是天下的人都崇仰禹能够昌明法度历数声乐音律,尊奉他为山川百神之主。


评1.这一段前年没有一个字提到禹,却在不停地烘托禹的功绩。


25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译 .帝舜将禹举荐给上天,让他做天子的继承人。而后过了十七年帝舜去世,守丧三年结束,禹也效仿舜,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避到了阳城。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朝见商均而来朝拜禹。禹于是继承天子之位。坐北朝南发号施令,国号为夏侯,姓姒氏。


注.禹继位后13年去世,说明他继位时年龄很大了,帝舜做储君28年,主政39年,舜帝活了100岁。按此计算,他是在禅位17年后去世的,那么他禅位于大禹的时候应当是83岁。


评1.尧舜时,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大禹因为治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戴。他的威望,他的权力无人能比。舜帝在推荐大禹继承帝位时,曾对禹高度评价:洪水来警告我们的失误,你恪守信用,说到做到,完成了治水大业,显示了你的贤能;你为天下的利益不辞劳苦,生活俭朴而不自满,不浮夸,这也是你的贤能。但是由于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人都不会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人也不会与你争锋。你有大功大德,应该由你来继承帝位。与舜帝不同,大禹是在经过了一番忍辱负重的磨炼才获得联盟首领之位的。禹父鲧因治水失败给舜以口实而被流诛,禹袭其部落首领位继续受命治水,实含有戴罪立功的意味,所以,禹在治水过程中兢兢业业,不敢懈怠。司马迁说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以至“过家门不敢入”,实在是当时情形的绝妙写照。


评2.各种史料记载舜帝没有像尧帝参加舜受命仪式一样,来参加大禹的受命仪式。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有着多种可能。其一,舜帝巡狩在外,大禹受命之时,没有办法赶回来参加仪式。其二,舜帝有意回避,不愿回来参加仪式。这或者可以证明舜帝荐禹于天、移交领导权,均非舜帝自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大禹受命之时,舜帝当然不会参加;即使大禹请他参加,他也会以种种理由以拒绝。其三,舜帝已经失去人身自由,没有办法参加。战国时期的荀子不相信上古时期的“禅让”之说。荀子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不仅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而且说舜帝和禹之所以能够继承帝位,都是“臣弑君”的结果:“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按照荀子和韩非的说法,这时候的舜帝,已经被大禹软禁起来,失去了行动自由,当然也就不可能来参加大禹受命的仪式了。


评3.舜帝100岁时,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崩葬于南方的九疑山。舜帝逝世后,大禹按照当时的规矩,为舜帝守孝三年。同时,大禹仿效舜帝“避丹朱于南河”的做法,避舜子商均(因舜子义均封于商,后人称之为商均)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但是,这时候的大禹,其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当年舜避居南河,朝廷大臣和天下诸侯都去朝舜而不朝丹朱,打官司的人都找舜而不去找丹朱。这时大禹的情况与舜当年的情况完全一样。“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也就是四方拥护大禹的诸侯和氏族部落酋长们,都愿意拥戴大禹继承帝位。在这种情况下,大禹顺利地实现了帝位的继承。三年守孝期满以后,“禹于是遂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中国第一个体现阶级差别的国家政权正式产生了。


评4.可以肯定,没有大禹,就没有“家天下”的夏国。大禹登上天子之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首先是杀一儆百,令天下诸侯听命于己。


大禹通过治水,取得了朝廷大臣、各路诸侯、各氏族部落酋长的信任与支持。大禹被舜帝选定为帝位继承人,也是他们共同支持的结果。但是,即使如此,大禹还是感到不够,认为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权力。于是,在会稽召开的诸侯大会上,上演了一幕杀防风氏的重头戏。许多古籍对大禹杀防风氏这件事均有记载。例如,《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说:“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说:“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就是说,大禹在登天子之位后,在今浙江会稽召开诸侯大会。全国各地诸侯纷纷前来参加大会,而且是按规定时间来的,只有一个诸侯防风在计功封赏和庆功会结束时,才姗姗来迟。防风氏的族居地就在距会稽不远的地方,即今浙江德清一带。防风氏生得高大健壮,经常恃勇欺凌其他部落,在越人中是一个势力比较强大的部落。他们原来已经表示臣服于夏,但在心里又有所不服。大禹在会稽召开诸侯大会,他本可以先于其他诸侯去朝见大禹的,但他却故意迟到——这机会送到大禹手里,怎能轻易放过?所以史书便有了大禹怒杀防风氏的记载。大禹杀防风氏这件事还表明,此时的禹已经掌握着可以置单个氏族部落于死地的足够强大的军队。大禹这一次杀防风氏,而且是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就是要杀鸡给猴看,就是要杀一儆百,就是要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诚如《路史》卷二十二所说:“防风氏后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曹魏,而万国定。”就是说禹杀防风,乃是立国之纲纪,以警戒诸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即国家君主。此时的大禹已经蜕变为一个专制君主了。


其次,是强化中央财权,集中天下赋税。


《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召集四方诸侯开涂山大会。这次大会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会议,前来表示臣服和朝贡的部落达“万国”。以后禹又在会稽山召开会议。他除了将迟到的防风氏杀戮,以示威权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强化中央财权,集中天下赋税。为了维护越来越庞大的公共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作保障。《禹贡》的出现,说明古代赋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随着赋税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督促各路诸侯如期如数上交赋税,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大禹在会稽召开诸侯大会,就是与各路诸侯核对上交夏朝中央的税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会稽者,会计也。”这些记载说明,这次诸侯大会确实是为了检查诸侯国的会计帐目。参加这次大会的诸侯人数很多,数以万计。可见当时向大禹纳贡和交税的数目之大。这样巨大数额的贡赋,是前所未有的。有了数额巨大的贡赋,才真正有了中央之国的权威。也正是由于有这样数额巨大的贡赋,才有了建立家天下国家制度的需要和动力。这大概也是大禹传位于子的最基本原因之一。大禹正是通过完善贡赋制度,强化贡赋管理,积聚起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为实现“公天下”向“家天下”过渡,建立“家天下”的国家机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再次是以各种方式宣示威权。


大禹在获取帝位的过程中和获得帝位以后,一直非常注重对民众和臣属的威服行动。他靠事功和道德得到禅让的机会,治理天下则需要非常的手段。在奠定天下后,大禹进行了多次的巡狩活动,其中以会诸侯于涂山最为知名。《今本竹书纪年•夏纪》和《史记•夏本纪》都有大禹“巡狩天下”的记载,如:“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巡狩天下的目的,主要是让民众知道权柄的威严,使他们有心存敬畏、恐惧,不敢犯上作乱。史籍也记载有大禹在巡狩的过程中对权威形象的树立。《今本竹书纪年•夏纪》说:“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在这段记载里,大禹以受命于天的心态,抚慰周边人的恐惧而渡过难关。古代的天子,常常以巡狩的方式宣示威权。君主能够走多远,某种意义上也在衡量他权力的边界。“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最终死在巡狩的路上。


最后是为传位于子创造条件。


大禹继天子之位以后,也仿照尧帝舜帝的作法,“确定”了接班人。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就是说,大禹先将皋陶,后将伯益选定为帝位继承人。但是,皋陶的年龄与大禹差不多,而且还先于大禹逝世;皋陶逝世后,大禹又将舜帝的女婿伯益选定为帝位继承人。大禹是真的在培养接班人吗?不是,这些只是他做的表面文章。实际上,大禹是将儿子启的亲信安插到伯益的身边,培植起以启为核心的“支党”,作为启日后夺取权力的基础;同时,暗中支持启训练军队。大禹死时,“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就是说,当禹一死,朝觐、讼狱、讴歌者“不之益而之启”。在这种情况下,伯益因“佐禹日浅”,根本没有自己的力量,只好乖乖地躲避到箕山(今河南登封东南)去了,眼睁睁地看着启登上天子之位。


26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译.帝禹继位后举荐皋陶作自己的接班人,打算把处理国政的事务交给他,而皋陶还没来得及继位就过早去世。于是分封皋陶的后嗣在英、六等地,有的也封在了许。然后又举用了益,任用他管理政事。


评1.看来接班人还得多备选几个;


评2.在禹建功立业的过程中,皋陶发挥的作用巨大。大禹摄政后,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强化个人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由作为政法委一把手的皋陶出面,对反对大禹的人进行强势弹压。“皋陶于是敬畏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如果不听大禹的话,不按照大禹的话去做,就要诉诸法律,施以刑罚,甚至杀头。这样,就把是否拥护大禹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以法律为武器来维护大禹的地位与权力。


27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译.禹继位后的第十年,到东方巡视,到达会稽山,在那里不幸逝世。禹临终前指定益为接班人。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效仿禹,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箕山之南。禹的儿子启很贤德,天下人都希望他当天子。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资历不够,威望不够,天下人对他不是很满意。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注1.古代君位的传承,有德者居之;父传子并非不可,但前题是儿子有德。故此,尧传位于舜,舜传于禹。但到禹的时代,社会形态已迈向奴隶社会。由黄帝到大禹的丧葬可见部落领袖的质朴正在消失。


评1.禹打算把王位传给益,但是很奇怪,他没有为益作任何铺垫,他授政于益,却让自己的儿子启为臣,朝堂上的领导班子都是自己的老部下,这就给后来的启“上位”埋下了伏笔。


评2.大禹冬巡会嵇山而崩,这为后世君主南巡找到了理由,秦始皇就曾跑去会稽山拜祭大禹。


评3.大禹的成功,是他生逢其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两个契机都让他碰上并抓住了。第一个契机便是治水的成功,它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至少有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集中筹划、统一安排的治水过程中,部落联盟机构为适应其需要,迅速形成和强化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而这一点,恰恰正是国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重要职能之一。正是在这种维护共同利益,执行社会职能的基础上,部落联盟机构开始演变为国家权力。


二是治水的成功,使得“钟水丰物”和“尽力乎沟洫”成为现实,这就为行将到来的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在中国或古埃及之类国家里,如果没有那些构造极其复杂,规模极其宏大的水利工程来调节大河巨川的洪水,防止泛滥,灌溉耕地的话,文明生活就不可能。


三是由于治水成功的丰功伟业,大禹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由此而因祸得福,堂而皇之地获得联盟首领地位;


第二个契机就是对三苗战争的胜利。对三苗的战争,在尧舜时便多有发生,舜甚至“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可见三苗危害之甚。禹征三苗,“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大获全胜而归,其显赫的战功以及对军队的掌控,更是把他推到权力和威望无以复加的高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禹利用手中权势,顺理成章地建立起中国早期国家,由此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评4.对五帝的记载,司马迁用了很多具体事例赞扬他们的德政,对于大禹,德政方面言之极少,只是不断赞扬他治水的功勋,大禹除了大功大劳,给后人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能干活得猛男,除了敬畏,还是敬畏,不像尧舜那样和蔼亲近。


28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译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注.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


29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nú)僇(lù)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译 .启登临帝位后,有扈氏抗命不服,启率军讨伐,大战于甘。战斗开始之前,启作了一篇檄文叫做《甘誓》,召集六军将领进行训诫。启说:”喂!六军将领们,我向你们昭告檄文: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行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运。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射手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驾驶战车的甲士如果不懂得驾驭战马的技术,不能使战马按预定路线走,你们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凡是坚决执行命令的,我就在祖庙里奖赏他。凡是不坚决执行命令的,我就在社神面前杀他的头。你们要当心一点,如果你们不努力作战,我会把你们的妻子儿女罚为奴隶。于是消灭了有扈氏。天下都来朝拜。


评1.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再靠神话堆砌起来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与他的父亲禹的半神半人形态(至少属于被神话所遮蔽的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大禹死后,益为大禹守孝三年后,知道他不可能继承帝位,就隐居去了。启顺利地登上了天子之位。与启有近亲关系的有扈氏起来反对启继帝位。由于启的军队训练有素,加上启的高压政策,战争的结果是启获得全胜,“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通过这次战争,启排除了继位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室确定了世袭制,或者说正式确定了由禹开创的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与“公天下”相对而言。从中国的历史实际来看,其本义应当是指某一家族据天下为己有而对其实施管制,由此而构筑起以某一家族和家族长为核心的社会统治模式。


评2.伯益威德不够,启废掉了禅让制,搞家天下,颠覆了氏族联盟的政治生态,由此开始了父死子继,但是这种制度的巩还需要经历一个复杂斗争的过程,在各个部落乃至部落内部都不免展开对王位的争夺,当启继承夏禹的王位,有扈氏表达不满,相信不是只有这一个部落起兵反抗,据记载夏启一生都在平定叛乱中度过,不停发动战争剪除异己巩固王位,这一新旧政治制度的激烈斗争是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夏朝四百年的历史,都在动荡中渡过。传子制度虽然引发了麻烦和斗争,但却适应了中央集权的社会发展要求。


30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miǎn)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译.夏帝启逝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整天游玩打猎,而不慎失去国位,他的五个弟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回朝,作了《五子之歌》。太康逝世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这就是帝中康,帝中康在位的时候,掌管天地四时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于酒,扰乱了四时节令。大臣胤奉命征讨,作了《胤征》


注1.太康失国--启死后,子太康即位,为人荒淫无道,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这就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一日,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太康远出田猎,领兵截杀了太康。太康死后,后羿窃取权位。后羿得位后自持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其亲信寒浞伺机暗杀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家天下的夏朝,才传了两位君王,权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注2.少康中兴:帝启子仲康有个儿子叫做相,相在太康失国后被寒浞所杀,彼时相的妻正怀孕,逃亡后生子少康。少康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养精蓄锐,励精图治,借助外公一族的势力,联合诸侯发动了对寒浞的大举进攻,一举消灭寒浞势力,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少康从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


评1.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太康失国说明国家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31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jiōng)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jǐn) 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译.中康逝世以后,他的儿子帝相继位。帝相逝世,儿子帝少康继位。帝少康逝世,儿子帝予继位。帝予逝世,儿子帝槐继位。帝槐逝世,儿子帝芒继位。帝芒逝世,儿子帝泄继位。帝泄逝世,儿子帝不降继位。帝不降逝世,弟弟帝扃(jiōng)继位。帝扃逝世,儿子帝廑(jǐn)继位。帝谨逝世,立帝不降的儿子孔甲为帝,这就是帝孔甲。


32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饲),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shǐ)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译.帝孔甲继位后,喜好信奉鬼神,生活中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夏朝的国势日渐衰微,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上天降下两条神龙,一雌一雄,孔甲不会饲养,也没有找到能够养龙的豢龙氏后人。陶唐氏已经衰败,有个后代叫刘累,曾经从豢龙氏那里学到驯龙的技巧,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御龙氏,让他来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蒸熟后献给孔甲吃。孔甲派人来取这两条龙,刘累害怕了,只好逃走。


注1.有一种说说法孔甲养的不是龙,而是扬子鳄,其形似龙。


注2.破斧之歌:孔甲一次曾在东阳萯山打猎,突然天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家老百姓的屋子。这家人家正在生孩子。有人说:“君主到来,这是好日子啊,这个孩子一定大吉大利。”有人说:“怕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啊,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孔甲就把这个孩子带回去,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孩子长大成人后,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他的脚,于是只好做守门之官。孔甲叹息道:“哎!发生这种灾难,是命中注定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这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评1.夏朝始乱于孔甲。


33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guǐ)立,是为桀。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译.孔甲逝世后,儿子帝皋继位。帝皋逝世后,儿子帝发继位。帝发逝世,儿子帝履癸继位,这就是桀。帝桀在位时,因为自从孔甲以来,诸侯就有很多相继叛离了夏,而桀不懂得用德政来挽救颓势,却用武力伤害诸侯百官,百官不堪忍受暴政。(诸侯中汤的势力逐渐做大)夏桀就把汤召来,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放了他。汤能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兵征讨夏桀,夏桀逃到鸣条,最后在逃亡中死去。桀对人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落得今天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夏朝的后裔多封在杞地。


注1.夏桀,本名履癸。桀是后人贬称的谥号,残暴,桀骜不驯的意思。夏桀本人能言善辩,力大无比,文武全才,传说,其不喜欢骑马,喜欢骑人。


注2.据载桀的妻子妹mò喜有个特殊的癖好,喜欢布匹撕裂发出的吱吱声,“妹喜裂缯”的典故由此而来。


注3.据载夏桀喜欢喝酒,”酒池肉林”就是他搞得,估计多半是假的,当时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满足他的骄奢淫逸。


注4.据载夏桀喜欢唱歌,《管子》记载: 夏桀女乐师有两三万人,大清早在城门口演奏,城里的老百姓不堪其扰.


注5.中国第一座监狱就是夏桀建的,名曰“夏台”,汤是商国的君主,崛起的速度比较快,威胁到夏桀的统治,夏桀找到理由曾囚禁他。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犯,商汤通过贿赂夏桀被放了出来。后来发动鸣条之战,打败并流放了夏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以臣弑君之战。


注6.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桀数年后死于南巢。


注7.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注8.妺喜亡夏:据《国语》记载,桀妻曰妺喜,妺喜与商朝大臣伊尹密谋,而使夏朝灭亡。 妺喜(mòxǐ)很有可能成为像西施一样的角色;另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献出两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妻子妹喜则受到冷落,心生怨恨,于是与伊尹秘密来往,泄露夏朝的机密。妹喜便与伊尹里应外合,夏朝就此灭亡。


评1 .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吴王夫差曰:“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梁惠王曰:“寡人恨不能用公叔座之言也”。韩信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悔恨之言,如出一辙。


评2.夏桀和商纣有可能是历史上最被愿冤枉的亡国之君,商汤灭夏,周武灭商,都是臣弑君的行为,从法理上属于大逆不道,后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法理正统需求,大肆渲染,将桀纣描述为十恶不赦的暴君。


34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译.太史公说:禹是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就以所封国号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据说孔子因尊崇而校正过夏朝的历法,学者们有许多传习《夏小正》的。从虞舜、夏禹时代开始,进贡纳赋的规制度就很完备。有人说禹在长江南召集诸侯,在考核诸侯功绩时去世,就葬在那里,所以,埋葬禹的地方就被命名为会稽。会稽意即会计,考核计其功绩的意思。


注1.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因病死,葬,苇棺,穿壙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


注2.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世袭制的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制王朝。一般认为,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约有四百七十年的历史,从禹至桀共传十四代、计有十七位君主,后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注3.太史公在《夏本纪》一篇中,主要写了大禹治理洪水与平定九州的功勋卓绩,因有大功而接受了舜帝的禅让;大禹死后其继承人伯益因资历不够威望不足,诸侯拥护禹子启继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帝王之位由禅让变为父子相传;以及之后整个夏王朝历代帝王的世袭,直至其末代帝王夏桀被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所灭的故事。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


注4.和《五帝本纪》的人物、事件丰富多面不同,《夏本纪》比较简略,行文百分之八十的篇幅着重刻画了大禹大公无私、拯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形象,尤其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妇孺皆知。大禹作为一个无私、忘我、造福人类的英雄,作为一个尽心国事、直言进谏、与君臣推心置腹,以义相扶的良臣楷模,得到了司马迁的热烈褒扬。此外,司马迁去繁就简,摄取了夏朝几件重要的史事进行了简单叙述,如帝启征讨有扈氏、太康嬉猎失国、孔甲蓄龙无道、帝桀暴戾恣睢,乃至被商汤打败流放而死。


注5.夏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世袭的统治制度开始统治中国。这一统治就是五千年,直至辛亥革命的到来,形式上才得以废除。而古罗马,早就有元老议会院,所谓的共和。但是它的文明却不能延续至今。可见,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发挥着国家的力量,对于文化文明的传承有一定推动作用。


评.夏朝的历史都是文字记载,目前没有出土的文物和遗址,不被国际认可,但是很多传说和理念为后世王朝更迭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司马迁将其列为本纪的理由。


评2.清康熙撰题赞夏禹:江淮和汉思明德,精一微危见道心。


(本章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