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国家改革文化体制,在精神生产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文化产业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同时兼具意识形态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直接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主流媒介几乎决定着民间文化的生存境遇。寄生状态下的民间文化几乎只能陈列在地方博物馆中,或者诙谐于劳作之余的插科打诨之间。民间艺人在业余的表演中不断发展了民间文化,同时小有规模的表演为民间艺人提供了舞台和艺术创造的基本保障。人们在生活中现实的精神娱乐的需要也为耳熟能详的地方艺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文化可以不再完全依靠官方而生存下来,并得以反正和丰富。这就为文化产业奠定了艺术基础和受众群体。
东北民间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成功为其他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可循,产业化模式运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民间文化不断升级改革,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在民间文化发展方面的压力,可以说是各方的共赢。
据东北俗文化史记载:东北古代成为“关东”,又称为辽东或关外,东北是最后使用的概念。我国辽东、辽西古属幽州。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念》等文献上记载的原始民族,就有东北地区的夷、东夷、九夷和肃镇、东湖等族名。古代的“关东”地域范围较大,所居少数民族也较多,经过历代分化、融合、演变,逐渐形成了诸多民族。有汉、满、蒙古、朝鲜、回、锡伯、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和柯尔克孜等11个。
随着东北各民族之间尤其是与汉族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既保留继承了各民族原有的传统文艺样式,又形成了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主要有:二人转、数来宝、东北大鼓、东北大秧歌、莲花落、什不闲、昆高笛曲、霸王鞭、旱船、龙灯、狮子舞、东北民歌、喇叭戏、满族戏、皮影戏以及评书相声等,民间文艺相当丰富和发达 。
下方雷区,未成年人不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