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十四)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十四)

辽宁省抚顺市海林禅寺妙韵南来 日韩女星 2018-01-16 15:39:43 252

146.石霜楚圆禅师悟道因缘 

147.金山昙颖禅师悟道因缘 

148.华严道隆禅师悟道因缘 

149.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150.翠岩可真禅师悟道因缘 

151.黄龙慧南禅师悟道因缘 

152.杨歧方会禅师悟道因缘 

153.长水子璿讲师悟道因缘
154.云峰文悦禅师悟道因缘 

155.净住居说禅师悟道因缘 

156.节使李端愿居士悟道因缘

157.冶父道川禅师悟道因缘
158.云居道膺禅师悟道因缘 

159.道膺禅师座下僧悟因缘 

160.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 

161.龙牙居遁禅师悟道因缘
162.华严休静禅师悟道因缘 

163.北院通禅师悟道因缘  

164.钦山文邃禅师悟道因缘 

165.杭州佛日禅师悟道因缘

146.石霜楚圆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石霜楚圆慈明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广西境内)人。少为儒生,二十二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非常贤德,劝他游方参学。后听说汾阳善昭禅师有道望,于是不远千里,前往礼谒。汾阳和尚一见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很器重他。
  楚圆禅师在汾阳和尚座下住了两年,可是汾阳和尚却不许他入室参学。不仅如此,汾阳和尚每次见了楚圆禅师还必定指着他的鼻子骂诟,或者是大声毁诋诸方,即便是有所教训,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这一切令楚圆禅师非常难受,心里老是想不通。
  一天傍晚,楚圆禅师向汾阳和尚哭诉道:“自至法席已再夏(已经两年了),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楚圆禅师话还未说完,汾阳和尚仔细地打量着他,突然厉声骂道:“是恶知识,敢裨(pi)贩(贩卖,贱买贵卖以自裨益)我!”
  说完怒气冲冲地举起拄杖追打楚圆禅师。
  楚圆禅师正想表白、求饶,汾阳和尚却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圆禅师豁然大悟,说道:“是知临济道出常情!”
  楚圆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汾阳座下,服勤七年,以报师恩。后辞去,往参唐明智嵩(又称三交智嵩)禅师。经智嵩禅师指点,楚圆禅师与内翰杨大年、驸马都尉李公遵勖(xu)往来甚密。他们三人之间机锋竞辩,相见恨晚,以法为友。
  后楚圆禅师因为母亲年老无依,遂南归至瑞州,于洞山晓聪禅师座下领众。在此之前,汾阳善昭禅师曾经告诉过楚圆禅师:“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晓聪禅师)为恨。”因此,楚圆禅师便依止晓聪禅师座下三年。
  后来杨大年致书宜春太守黄宗旦,让他邀请楚圆禅师出世说法。于是太守便请楚圆禅师住持南源,开始楚圆禅师没有答应,旋后不久,楚圆禅师又特地拜访太守,表示愿意前往住持。太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楚圆禅师回答说:“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开始我是谦让,现在突发奇想,又想去了)。”太守觉得他很朴直,因此非常敬重他。
  楚圆禅师在南源住了三年,后离去,参礼神鼎洪諲(yin)禅师。神鼎和尚与楚圆禅师的师父汾阳善昭禅师原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首山省念禅师的高足。当时,神鼎和尚望尊一时,参学衲子,除非确实精奇,一般无人敢登门求教。神鼎和尚住山三十年,门下弟子一个个都气吞诸方。
  那天,楚圆禅师蓄着长发,穿着破衣,一口湖南话,声称法侄求见。神鼎和尚的座下大众一见楚圆禅师这副模样,都大笑不已。
  神鼎和尚派童子问楚圆禅师:“长老谁之嗣?”
  楚圆禅师仰头看着屋顶,回答道:“亲见汾阳来!”
  于是,神鼎和尚便策杖而出。
  神鼎和尚一见楚圆禅师生得高大,便问:“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
  楚圆禅师没有接话,却指着他的身后,扯开嗓子大叫道:“屋倒矣!”
  那童子一听,便惊慌逃走。神鼎和尚亦连忙回头看视,动作极其敏捷。楚圆禅师于是席地而坐,脱下一只鞋子,看着神鼎和尚。神鼎和尚被楚圆禅师这一惊,早已忘记了刚才的问话,了不知道楚圆禅师哪儿去了。
  这时,楚圆禅师才不紧不慢地从地上站起来,整理衣袍,一边往外走,一边自言自语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离开了神鼎和尚的道场。
  后来,神鼎和尚派人去追他,却没有追上。神鼎和尚于是感叹道:“汾州乃有此儿邪?”
  从此以后,楚圆禅师名重丛林,学者争相归附。
  楚圆禅师后住石霜,开法接众,大振临济宗风。
  曾有示众偈云:
    “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干,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人命夕难保。
     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生披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
  北宋宝元戊寅(1038),李都尉存勖临终前,特遣使者邀请楚圆禅师来京师(临安)最后见一面,信中说道:“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师敦遣之。”楚圆禅师见书恻然,遂与侍者乘舟东下。在舟中,楚圆禅师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
  到了京师,楚圆禅师与李公相会一月有余,不久李公便殁。临终,李公画一圆相,作偈献师云:
     “世界无依,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须弥纳芥。
      拈起幞(pu)头(包头用的软巾),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问取皮袋。”
  楚圆禅师问:“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道:“今日热如昨日。”说完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
  楚圆禅师道:“本来无罣碍,随处任方圆。”
  李公道:“晚来困倦。”说完便不再答话。
  楚圆禅师道:“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楚圆禅师放声恸哭,并一直等到将李公安葬完毕,才离开京师。
  在乘舟归来的途中,楚圆禅师谓侍者道:“我忽得风痹疾。”
  侍者一见楚圆禅师已口吻喎(wai)斜,便着急得以足顿地,抱怨道:“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这可怎么办啊,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嘴都歪了)!”
  楚圆禅师一听,便说道:“无忧,为汝正之。”
  说完,用手一抹,嘴角端正如初。
  三年后,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正月,楚圆禅师示寂。春秋五十四,塔全身于石霜。

147.金山昙颖禅师悟道因缘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金山昙颖达观禅师,谷隐蕴聪禅师之法嗣。
  初礼大阳警玄禅师,昙颖禅师便问:“洞山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
  大阳禅师道:“父母未生时事。”
  昙颖禅师又问:“如何体会?”
  大阳禅师道:“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昙颖禅师一听,罔然莫测其旨。
  于是他便辞别大阳禅师,前往襄州参谷隐蕴聪禅师。初见谷隐禅师,昙颖禅师便把自己参大阳禅师酬答之语,告诉了谷隐禅师。谷隐禅师道:“大阳不道不是(不能说大阳禅师说得不对),只是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然。”
  昙颖禅师问:“如何是父母未生时事?”
  谷隐禅师道:“粪墼(ji,砖坯)子。”
  昙隐禅师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谷隐禅师道:“牡丹花下睡猫儿。”
  昙颖禅师一听,更中狐疑和惊诧。
  一日,昙颖禅师随众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
  谷隐禅师问:“今日运薪(搬柴)邪(耶)?”
  昙颖禅师道:“然(是)。”
  谷隐禅师又问:“云门问僧:‘人般(搬)柴?柴般人?’如何会?”
  昙颖禅师无言以对。
  谷隐禅师于是点拨他道:“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盖未能忘法耳。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学道犹如学习书法,按字贴一点一画去摹写,临摹得好,可以写出工整的字来,临摹得不好,反而字写得很难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心中还有一个法在,没有忘掉。要想把书法练好,必须做到笔忘手、手忘心、心忘法,心、法、手、笔完全融为一体,无法而无不法。只有这样才行)。”
  昙颖禅师于是言下契旨,过了好一会儿,说道:“如石头云,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心中有事可执,是迷;同样,心中有理可契,亦不是真正的悟,因为还有事相、理相可得)。”
  谷隐禅师便反问道:“汝以为药语?为病语(你认为石头和尚的这句话,是治病之药?还是示病之语)?”
  昙颖禅师道:“是药语。”
  谷隐禅师一听,便呵责道:“汝以病为药,又安可哉(你以病为药,又怎么能入道呢)?”
  昙颖禅师道:“事如函(盒子、匣子)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难道还有别的吗)?而犹以为病,实未喻旨。”
  谷隐禅师道:“妙至是,亦只名理事。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shen,何况)事理能尽乎?故世尊云:理障碍正见知,事障续诸生死(理事之妙讲到这种程度,也只是理事,因为还有理事之分别在,还未到理事双泯、事事无碍的境界。禅师意旨,非智识所能到,何况理事能把它讲清楚吗?所以世尊讲,理障能妨碍正知见的建立,事障能令人继续生死轮回)。”
  昙颖禅师一听,恍如梦觉,便问:“如何受用?”
  谷隐禅师道:“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
  昙颖禅师于是感叹道:“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才涉语言名相,即落入分别意识,这些都是生死之门,决不是解脱之道)。”
  昙颖禅师悟道后,驻锡润州金山。

148.华严道隆禅师悟道因缘
  东京华严道隆禅师,广慧元琏禅师之法嗣。初参襄州石门慧彻和尚(属曹洞宗),道隆禅师便问:“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虽有此语,疑心未歇时如何?”
  石门和尚道:“知有乃可随处安闲,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不知有而安闲,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
  道隆禅师一听,豁然有省,便留在石门座下,继续请益。石门和尚于是便将曹洞宗旨全部传给了道隆禅师。
  道隆禅师离开石门后,又往参广慧元琏禅师(属临济宗),并成为他的得法弟子。
  一日,福严审承和尚问道隆禅师:“禅师亲见石门,如何却嗣广慧?”
  道隆禅师道:“我见广慧,渠(他)欲剃发,使我擎凳子来。慧曰:‘道者,我有凳子诗听取’。乃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我当时便认可他)。因叙在石门处所得,广慧曰:‘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只是饱人不得’(石门和尚所开示的,如同百味珍羞,可是,对于一个已经吃饱了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用)。”
  从道隆禅师的答话来看,他在石门和尚处虽然有所省悟,然而未彻,犹有得心在。广慧元琏和尚一句“只是饱人不得”,真正是本自具足。禅林中还有“美食不中饱人吃”的说法,大意与此相似。
  北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道隆禅师行脚京师(临安)。客住景德寺。他每天不做别事,只是纵观都市,经常到二鼓才回寺院。有一天晚上,他实在是玩得太晚了,寺院已经关门。他进不去,只好在山门口胡乱地睡下。那天晚上,仁宗皇帝半夜梦见自己游景德寺,看见一条大龙正蟋在山门口。他大惊而醒,于是当即便派遣中使前往景德寺察看。原来是道隆禅师正躺在那里鼾声大作。中使于是将道隆禅师摇醒,盘问了一番,即回奏皇上。皇上一听他的名字道隆,非常高兴,说道:“吉征(兆)也。”第二天,便召道隆禅师进宫问法。道隆禅师应对详允,皇上大悦,遂与道隆禅师以偈句相酬唱,后来还经常请道隆禅师留宿禁中供养,礼遇特厚,并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皇祐年间(1049-1054),皇上诏大觉怀琏禅师于化成殿演法,并请道隆禅师与之问话。二人之间,机锋迅捷。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侍卫皆山呼。于是道隆禅师便上奏皇上,请举怀琏禅师进宫侍问,而自己想回庐山归养。皇上不肯,并下旨在曹门外特建一精舍,请道隆禅师住持,赐号华严禅院。
  道隆禅师八十多岁圆寂。圆寂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可是他的遗体放了七天,却仍然柔软如生,后来他的门人将其全身装塔于寺之东侧。

149.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文公杨亿居士,字大年,广慧元琏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幼时极聪颖,被举为禅童。长大后,才高八斗,但是却不知道有佛教这回事。
  一日,杨亿居士拜访同僚,见对方正在诵读《金刚经》,便讥笑并且数落他,可是同僚却继续诵读自若。
  杨亿居士非常惊疑,说道:“是岂出孔孟之右乎?何佞(ning)甚(难道它比孔孟之书还高深吗?沉迷得多么深啊)!”
  说完,便凑上前,看了数页,稀里糊涂的,也不懂。从此,他开始对佛教稍有敬信,不再象原来那么轻视了。
  后来杨亿居士与翰林学士李维相会,李维鼓励他多多向善知识参学请益。因此,当杨亿居士后来由秘书监出守汝州的时候,他便郑重地参礼了禅林大德广慧元琏禅师。
  初见广慧禅师,杨亿居士便问:“布鼓当轩击,谁是知音者?”
  广慧禅师道:“来风深辨。”
  杨亿居士道:“恁么则禅客相逢只弹指也。”
  广慧禅师道:“君子可入。”
  杨亿居士连连应道“喏!喏!”
  广慧禅师道:“草贼大败。”
  晚上,杨亿居士与广慧禅师交谈的时候,广慧禅师问他:“秘监曾与甚人道话来?”
  杨亿居士道:“某曾问云岩谅监寺:‘两个大虫相咬时如何?’谅曰:‘一合相’。某曰:‘我只管看。’未审恁么道还得么?”
  广慧禅师道:“这里即不然。”
  杨亿居士便道:“请和尚别一转语。”
  广慧禅师便用手作拽鼻的姿势,说道:“这畜生更跳在。”
  杨亿居士言下大悟,平生疑滞豁然散尽,遂作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将身北斗藏,应须合掌南辰后。”
  杨亿居士悟道后,与楚圆慈明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环大师等人,关系甚为密切,以法为友。
  杨亿居士临终前,曾感微恙。当时他正好与环大师在一起。
  杨亿居士问环大师:“某今日忽违和,大师慈悲,如何医疗?”
  环大师道:“丁香汤一碗。”
  杨亿居士一听,便作呕吐的样子。
  环大师道:“恩爱成烦恼。”
  一日,环大师正在为杨亿居士煎药,杨亿居士突然大喊道:“有贼!”
  环大师放下药罐,于杨亿居士跟前叉手而立。
  杨亿居士瞠目而视之,说道:“少丛林汉。”
  环大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又一日,杨亿居士问环大师:“某四大将欲离散,大师如何相救?”
  环大师于是槌胸三下。
  杨亿居士道:“赖遇作家。”
  环大师道:“几年学佛法,俗气犹未除。”
  杨亿居士道:“祸不单行。”
  环大师便嘘嘘作声。
  杨亿居士后作偈寄给李都尉(存勖)道别,偈曰:
    “沤生与沤灭,二法本来齐。
     欲识真归处,赵州东院西。”
  李都尉读偈后,说道:“泰山庙里卖纸钱。”
  说完便前往探望,到达的时候,杨亿居士已经入寂了。

150.翠岩可真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石霜楚圆慈明禅师之法嗣,福州人。曾经投慈明(石霜楚圆)禅师座下参学。后到金銮寺陪同善侍者坐夏(雨季安居)。善侍者乃慈明和尚之高足,道眼已明,道吾悟真、杨岐方会等诸德都很推重他。可真禅师很自负,自认为已经亲见慈明嫡旨,因此天下再也没谁能令他可意的。善侍者跟可真禅师交谈一下,知道他未彻,便笑了。
  一天,可真禅师陪善侍者在山间经行,因谈论一个公案,引起了双方的机锋竞辩。
  善侍者拈起一片瓦砾,放在磐石上,对可真禅师说道:“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
  可真禅师围绕着磐石,左看右看,正要开口答话。善侍者呵叱道:“竚(zhu,同佇,久立)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
  可真师感到非常羞愧和悚(song)惧,当即离开金銮,重新回到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座下。
  慈明和尚一见可真禅师回来了,便呵叱道:“本色行脚人,必知时节,有甚急事,夏未了早已至此?”
  可真禅师哭泣着说道:“被善兄毒(伤害)心,终碍塞人,故来见和尚。”
  慈明和尚连忙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可真禅师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慈明和尚嗔目喝道:“头白齿豁(头发都白了,牙齿都缺了,意思是你年纪一大把了),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
  可真禅师一听,悚惧不已,便哀求慈明和尚指示。
  慈明和尚道:“汝问我。”
  可真禅师便依前语问慈明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慈明和尚大声应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可真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从此以后,可真禅师爽气逸出,机辩迅捷,丛林学子皆惮之。后住翠岩弘化。其上堂及接众法语,良多趣味,现举数则如次:
  1.问:“如何是道?”师(可真)曰:“出门便见。”曰:“如何是道中人?”师曰:“担枷过状。”
  2.上堂,举龙牙颂曰:“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神鼎曰:“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现,烧脚又烧头。”师(可真)曰:“若论顿也,龙牙正在半途。若论渐也,神鼎犹少悟在。于此复且如何?诸仁者,今年多落叶,几处扫扫家。”
  3.上堂:“临阵抗敌,不惧生死者,将军之勇也。入山不惧虎兕者,猎人之勇也。入水不惧蛟龙者,渔人之勇也。作么生是衲僧之勇?”拈拄杖曰:“这个是拄杖子,拈得、把得、动得,三千大千世界一时摇动;若拈不得,把不得,动不得,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参!”
  可真禅师临终的时候,曾向弟子示现病苦之相。他躺在地上的干草席上,展转反侧,极度痛苦,不得片刻休息。哲侍者站一旁,流着眼泪说道:“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
  可真禅师一听,便仔细地看着哲侍者,呵斥道:“汝亦作此见解邪?”
  说完便爬起来,跏趺而坐,并唤侍者烧香。香烟刚一升起,可真禅师即奄然而逝。

151.黄龙慧南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黄龙慧南禅师,石霜楚圆禅师之法嗣,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慧南禅师十一岁从本州怀玉寺智銮禅师出家,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游方参学,先后师事于庐山归宗自宝禅师、栖贤澄諟(shi)禅师、泐潭怀澄禅师、福岩审承禅师。其中怀澄禅师对慧南禅师尤为器重,曾经令他分座接众,一时名震诸方。
  时慧南禅师与云峰文悦禅师相友善。文悦禅师是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汾阳善昭禅师之嫡孙。文悦禅师见到慧南禅师,每每感叹道:“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一日,慧南禅师随同文悦禅师游西山,夜间谈话,论及云门之禅道。
  文悦禅师道:“澄公(怀澄)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
  慧南禅师于是追问文悦禅师,为什么澄公的道法与云门祖师不同。
  文悦禅师道:“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汞银,徒可玩,入锻则流去。”
  慧南禅师一听,以为文悦禅师是在贬损他的老师怀澄禅师,便大怒,用枕头投击文悦禅师。
  文悦禅师见慧南禅师真地恼了,第二天,便向慧南禅师谢过,但同时,他又说:“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说完便要离开。
  慧南禅师一听文悦禅师的话中大有深意,便挽留他说:“若如是,则谁可汝意?”
  文悦禅师道:“石霜圆(石霜楚圆禅师)手段出诸方,子宜见之,不可后也。”
  慧南禅师于是心中暗想:“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于悦何有哉(文悦禅师事于翠岩和尚,他却让我去见石霜和尚,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慧南禅师的意思是说,文悦禅师这样做并非出自私心)!”
  于是,慧南禅师便前往参礼石霜慈明楚圆禅师。石霜禅师是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属临济宗。途中,慧南禅师听人说慈明楚圆禅师平时不管事,轻忽诸方小丛林,于是便生悔意,遂改道登衡岳,投福岩寺,礼谒福严贤和尚。贤和尚于是命慧南禅师充当书记(寺院里专门负责文案工作的出家人)。不久,贤和尚圆寂了。郡守便请慈明楚圆禅师补福岩寺住持之位。慧南禅师得知此事,很高兴,想亲眼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禅师是否象人们传说的那样。
  慈明禅师到福岩之后,慧南禅师一面随众参请,一而冷眼旁观。他目睹了慈明禅师经常贬剥诸方,将诸方种种教法斥为邪解,心里顿感意气索然,但是转念又想:“大丈夫心膂之间,其可自为疑碍乎?”
  于是,一天晚上,晚参结束之后,慧南禅师便入室请益。
  慧南禅师道:“慧南以暗短,望道未见,此闻夜参,如迷行得指南之车。然唯大慈,更旋法施,使尽余疑。”
  慈明禅师道:“书记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使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可坐而商略,顾(岂、难道)不可哉!”于是便令侍者搬来禅床,请慧南禅师坐。慧南禅师被慈明禅师的诚恳所感动,惶恐不安,坚辞不肯坐,并再三哀请慈明禅师为他开示。
  慈明禅师道:“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三顿棒,是有吃棒分、无吃棒分?”
  慧南禅师道:“有吃棒分。”
  慈明禅师一听,便板起面孔,说道:“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应吃棒。”
  慧南禅师当即瞠目结舌,连连后退。
  慈明禅师道:“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
  说完,慈明禅师便端坐不动,慧南禅师于是焚香作礼。
  慧南禅师礼毕,兹明禅师又问:“脱(倘或、或许)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尝言‘台山婆子,被我堪破,’且那(哪)里是他勘破婆子处?”
  慧南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汗下如雨。
  第二天,慧南禅师又入室请益。
  才隔一夜,慈明禅师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见慧南禅师,便指着他的鼻子,诟骂不已。
  慧南禅师大惑不解,说道:“骂岂慈悲法施邪?”
  慈明禅师道:“你作骂会那!”
  慧南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后作颂,呈给慈明禅师,颂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慈明禅师一看,知道慧南禅师这次真正彻悟了,便点头印可。
  慧南禅师悟道后,开法于洪州凤栖山同安道场。开堂之日,泐潭怀澄禅师曾派手下僧人前来勘审慧南禅师的提唱之语。慧南禅师当时有法语云:“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那僧回泐潭,举给怀澄禅师听,怀澄禅师很不高兴。怀澄禅师座下有很多人,后来听说慧南禅师因嗣法慈明禅师,得明心性,于是都纷纷离开了泐潭。从此以后,慧南禅师与泐潭之间的旧日情谊便断了。
  慧南禅师后又移居归宗寺。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令人感慨不已。
  一天晚上,归宗寺发生了火灾,虽经僧众大力扑救,归宗寺还是被烧成了灰烬。一时大众哗动山谷。当时,慧南禅师却在丈室里宴坐如平时,欲与寺院共存亡。座下僧人洪准禅师要搀扶慧南禅师趁大火烧到丈室之前跑出火场,但是遭到了慧南禅师的呵斥。
  洪准禅师哭诉道:“和尚纵厌世间,慈明法道何所赖耶?”
  慧南禅师这才徐徐整衣而起。这时火已经烧到禅榻跟前。
  不久,官府追查下来,慧南禅师被投进了监狱。郡吏为了发泄私愤,不停地拷打慧南禅师,慧南禅师却绝口不言,每天也不吃东西。这样过了两个多月,终于被释放出来。
  狱中的生活给慧南禅师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出来的时候,他须发不剪,皮骨仅存。他的师弟翠岩可真禅师前来迎接他,看到他瘦成这副模样,泣如雨下,说道:“师兄何至是也!”
  慧南禅师呵斥道:“这俗汉!”
  可真禅师一听,不觉下拜。
  后来,慧南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们说:“我在狱中证《法华经》菩萨游戏三昧。经云: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心不好乐。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众生耳。”
  弟子们便请他进一步解释,慧南禅师道:“凡狱吏之治有罪者,察见其情伪,必痛加捶楚,欺诈之实尽则自释,虽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于死,亦所甘心者,智尽情枯故也。今禅者驰求之狂、欺诈之病,不以知见之慧锻之,何由而释?”
  慧南禅师出狱之后,一度住黄檗山,末后又住隆兴府(江西南昌)黄龙山接众。临济一枝至慧南禅师,盛极一时,其法席之旺,足以与当年的马祖、百丈相媲美。慧南禅师亦因此而尊为黄龙祖师。
  慧南禅师法席之所以如此兴盛,除了跟他高深的证悟境界相关之外,再就是他接众善察来机,用心公明。他曾讲到自己的“为人之法”,云:
  “父严则子孝,今日之训,后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刃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使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日煦之妪(yu,生育,养育,爱抚)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
  黄龙慧南禅师生前有很多开示,内容非常丰富,对后代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后人辑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行世。现举其上堂法语数则,供读者品尝--
  1上堂:“横吞巨海,倒卓须弥。衲僧面前,也是寻常茶饭。行脚人须是荆棘林内坐大道场。向和泥合水处认取本来面目。且作么生见得?”遂拈拄杖曰:“直饶见得,未免山僧拄杖。”
  2上堂:“说妙谈玄,乃太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英雄奸贼,棒喝玄妙,皆为长物。黄檗门下总用不著。且道黄檗门下寻常用个甚么?”喝一喝。
  3上堂:“有一人朝看华严,暮观般若,昼夜精勤,无有暂暇。有一人不参禅,不论义,把个破席日里睡。于是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且道,安下那一个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4上堂,举大珠和尚道:“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好个消息。古人一期方便,与你诸人讨个入路。既得个入路,又须得个出路。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溟之浅深。既知宽广,又知浅深,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掴掴倒须弥山。撒手到家人不识,鹊噪鸦鸣柏树间。”
  在诸多法语中,慧南禅师最著名的接人方法,莫过于“黄龙三关”--
  师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拂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有契其旨。脱(设或、假使)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
  师自颂曰:
    “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著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总颂曰: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慧南禅师虽设三关接人,但是他对学人的酬答从来不置可否,惟敛目危坐而已,人皆莫测其意。后来有人问其意,慧南禅师便道:“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
  黄龙三关因其完全跳出了时人的思维和语言窠臼,很快传遍丛林,成为学人们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被人们称之为“活语”。后代禅人因参此公案而悟明心性的大有人在。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已酉(1069)三月十六日,四祖法演长老(慧南禅师之得法弟子)通嗣法书,慧南禅师上堂云:
  “山僧才轻德薄,岂堪人师?盖不昧本心,不欺诸圣。未免生死,今免生死。未出轮回,今出轮回。未得解脱,今得解脱。未得自在,今得自在。所以大觉世尊于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六祖夜半于黄梅又传个甚么?”
  并说偈曰:
   “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
    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归骑驴阿家牵。”
  第二天中午,慧南禅师便端坐而逝。后谥普觉禅师。

152.杨歧方会禅师悟道因缘
  袁州杨歧方会禅师,石霜慈明楚圆禅师之法嗣,俗姓冷,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方会禅师生得非常机敏,长大后,不事笔砚,后系名于官家,负责征收商税,因课税不职而获罪,于是一天晚上,他便偷偷逃到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九峰山。在那里,寺院里的一切,令他恍若旧游,眷恋不已,不忍离去,于是便落发出家。方会禅师宿根深厚,每阅经典,即能心领神会。后游方参学,遍扣尊宿。
  方会禅师初投慈明楚圆禅师座下。当时慈明禅师住南源,方会禅师辅佐慈明禅师管理道场,不辞勤苦,后慈明禅师由南源迁道吾、石霜,方会禅师皆随而从之,自请为监院。方会禅师在慈明座下,虽用功精勤,参学日久,然而却未曾有省发。
  方会禅师每次入室咨参,慈明禅师总是说:“库司事繁,且去。”
  一日,方会禅师又入室参问。慈明禅师告诉他说:“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
  慈明禅师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吃完饭之后,必于山上经行。一天饭后,慈明禅师又上山经行,正好赶上天下大雨。方会禅师暗中跟着,在一处山间小径上,方会禅师看到慈明禅师,便上前扭住道:“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
  慈明禅师道:“监寺知是般事便休。”
  慈明禅师话还未说完,方会禅师豁然大悟,当即便跪在泥泞的山路上礼拜。
  方会禅师问:“狭路相逢时如何?”
  慈明禅师道:“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
  方会禅师于是独自回到寺院。
  第二天,方会禅师便具威仪,入方丈寮,礼谢慈明禅师。
  慈明禅师担心他于所悟之境,生执着心,便呵斥道:“未在。”
  在慈明禅师的道场附近,住着一位老婆婆,人莫测其深浅,皆呼她为“慈明婆”。慈明禅师每次饭后经行,必至老婆婆的住所。
  一日,当参(方丈禅师集众咨参),大众吃完粥,等待打鼓,入法堂集合。大家左等也不见鼓响,右等也不见鼓响,都很纳闷。
  方会禅师于是问行者:“今日当参,何不击鼓?”
  行者道:“和尚出未归。”
  于是方会禅师便径直来到老婆婆的住处,恰好看见慈明禅师正在帮老婆婆烧火煮粥。
  方会禅师道:“和尚今日当参,大众久侍,何以不归?”
  慈明禅师道:“你下得一转语即归,下不得各自东西。”
  方会禅师于是戴上斗笠走了几步。
  慈明禅师一见大喜,于是便随方会禅师回寺院参众。
  从此以后,慈明禅师每次行山,方会禅师只要看见,即使是黄昏,必击鼓集众。这样慈明禅师就不得不立即回寺。慈明禅师怒责方会禅师道:“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
  方会禅师道:“汾阳晚参也,何谓非规绳乎?”
  慈明禅师一听,便作罢。
  一日,慈明禅师上堂,方会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
  慈明禅师道:“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方会禅师道:“官不容针,更借一问。”
  [官不容针与私通车马相对,前者就究竟而言,不容言语拟说,后者就方便而言,可以用种种形式,委曲开示。]
  慈明禅师便大喝一声。
  [既是官不容针,岂肯再用语言啰嗦?]
  方会禅师道:“好喝。”
  [若把这一喝当实法来会,亦为官府所不容。故慈明禅师有再喝三喝之举。]
  慈明禅师一听,便又大喝一声,方会禅师亦跟着大喝。
  慈明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喝。
  这时,方会禅师便礼拜。
  慈明禅师见方会禅师疑滞已尽,便首肯道:“此事是个(这)人方能担荷。”
  方会禅师于是拂袖便行。
  方会禅师悟道后,即归瑞州九峰,应道俗之请,于杨歧山开法接众,后又移居云盖山。
  方会禅师端的不愧为临济儿孙,临济一系禅法经方会禅师大力弘传,又进入高峰时期,其影响远胜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诸宗。
  方会禅师的家风以枯淡,超逸见长,在他的机锋下,学人往往转身不得。请看他的数则上堂法语--
  1上堂:“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师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你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歧山势险,前头更有最高峰。”
  2上堂:“踏著秤锤硬似铁,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大洋海里遭火爇。参!”
  3示从云:“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还知杨歧老人落处么?河里失钱河里摝(捞)。”
   方会禅师另有偈语云: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这一偈语,堪当后世禅人修学的指南。
  方会禅师示寂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春秋五十八岁。

153.长水子璿讲师悟道因缘
  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长水子璿讲师,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嗣,俗姓郑,号东平,又称长水大师,嘉兴人。子璿
讲师九岁出家,依普慧寺契宗法师受业,一直持诵《楞严经》不断。十三岁受具足戒。初从秀州洪敏法师学习华严经教。
  一天,子璿讲师听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一句时,豁然有省,于是便告诉洪敏法师:“敲空击木,尚落筌蹄。举目扬眉,已成拟义。去此二途,方契斯旨。”
  洪敏法师一听,便拍着他的臂膀,对他的见地给予了印证。然而,子璿讲师不想停留在知见上。他想进一步深探禅源,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用功,心里很茫然。后听说琅邪慧觉禅师道重当世,于是便往投座下。
  子璿讲师到达琅邪的时候,正好赶上琅邪和尚上堂。于是他便从大众中走出,向琅邪和尚提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邪和尚反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子璿讲师言下契悟,于是礼谢道:“愿侍巾瓶(我愿意侍奉和尚)。”
  琅邪和尚道:“汝宗(指华严宗)不振久矣,宜厉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殊宗为介也。”
  了璿讲师接受了琅邪和尚的教诲,再一次拜谢琅邪和尚的法乳之恩,然后离开琅邪。后住长水,继续从事先前的讲经事业,专以华严、楞严授徒,其门下徒众多达千人。华严一宗,于宋代再兴,子璿讲师功不可没。
  开法日,子璿讲师示众云:“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会意通宗,曾无别致。”
  因为他讲经时,会通禅教,不厚此薄彼,因此禅教二宗的学人都很敬重他。子璿讲师生前著有《首楞严经义疏注》二十卷、《首楞严经科》二卷、《金刚般若经纂要科》一卷等行世,影响很大。

154.云峰文悦禅师悟道因缘
  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南昌人。出家后,投瑞州(今江西高安)大愚守芝禅师(汾阳善昭法嗣)座下。
  一日,大愚禅师示众云:“大家相聚吃茎虀(ji),若唤作一茎虀,入地狱如箭射。”说完便下座。
  听了大愚禅师的这段法语,文悦禅师当时感到非常惊诧。于是,当天晚上,他便独自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开示。
  大愚禅师问:“来何所求?”
  文悦禅师道:“求心法。”
  大愚禅师道:“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色力健,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禅乎?”
  文悦禅师不敢违命,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为寺众乞食。
   过了一段时间,大愚禅师应邀移住翠岩,文悦禅师遂把化缘所得上交给寺院常住之后,亦前往翠岩,请求开示。
  大愚禅师道:“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
  文悦禅师只好又奉命四处乞炭。乞炭完毕之后,文悦禅师又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指点。
  大愚禅师道:“堂司(维那寮,负责指导僧众)阙(缺)人,今以烦汝。”
  文悦禅师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内心却不高兴,怨恨大愚禅师不为他开示心地法门。
  一天,文悦禅师坐在后架(本为僧堂后面供僧众洗面之处,因其侧多设厕所,故又称架房)里方便。突然挂在木架上装水用的木桶之桶箍断了,从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悦禅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打断了念头,当即便开悟了,突然明白了大愚禅师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兴又感激。于是他一边走,一边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礼拜大愚禅师。
  大愚禅师迎出来,微笑道:“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文悦禅师心中激动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一再礼拜叩谢。
  文悦禅师悟道后,为报师恩,继续留在大愚禅师身边,服勤八年。后出世传法,住翠岩。
  刚上翠岩的那一天,首座和尚领众出山门迎接。首座和尚问文悦禅师:“德山宗乘即不问,如何是临济大用?”
  文悦禅师道:“你甚处去来?”
  首座和尚刚要开口,文悦禅师便打他一巴掌。
  首座和尚正想辨白,文悦禅师大声喝道:“领众归去!”
  从此以后,寺院大众无不敬服文悦禅师。
  针对当时丛林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文悦禅师曾经在一次“小参”中,举百丈禅师岁夜示众语--“你这一队后生,经律论固是不知,入众参禅,禅又不会,腊月三十日,且作么生折合去!”--告诫大众云:
  “灼然!诸禅德,去圣时遥,人心澹泊,看却今时丛林,更是不得所在之处,或聚徒三百五百,浩浩地只以饭食丰浓、寮舍稳便为旺化。中间孜孜为道者无一人。设有十个五个,走上走下,半青半黄,会即总道我会,各各自谓握灵蛇之珠,孰肯知非?及乎挨拶鞭逼将来,直是万中无一。苦哉!苦哉!所谓‘般若丛林岁岁凋,无明荒草年年长’。就中今时后生,才入众来,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别人供养,到处菜不择一茎,柴不般(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虽则一期快意,争奈三涂累身!岂不见教中道,‘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人食。’上座若也是去,直饶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未为分外。若也未是,至于滴水寸丝,便须披毛戴角,牵犁拽耙,偿他始得。不见祖师道,‘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此是决定底事,终不虚也。诸上座,光阴可惜,时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落地(死亡来临),缁田无一篑之功,铁围陷百刑之痛。莫言不道。珍重!”
  文悦禅师的这段示众语,可谓情真意切,千载之下的学道人,可不慎乎?

155.净住居说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住院居说真净禅师,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金山昙颖达观禅师之法嗣。居说禅师出家后,投达观座下,参学有年。
  一日,居说禅师问达观禅师:“某甲经论粗明,禅直不信,愿师决疑。”
  达观禅师道:“既不信禅,岂可明经?禅是经纲,经是禅网。提纲正网,了禅见经。”
  居说禅师道:“为某甲说禅看。”
  达观禅师道:“向下文长。”
  居说禅师道:“若恁么,经与禅乃一体。”
  达观禅师道:“佛及祖非二心,如手搦(nuo,握持)拳,如拳搦手。”
  居说禅师于是言下有省,遂呈偈曰:
    “二十余年用意猜,几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已,李白元来是秀才。”

156.节使李端愿居士悟道因缘
  节使李端愿居士,金山昙颖达观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儿时在馆舍学习,即经常阅读禅宗典籍。成人后,虽然也结婚、当官,但是笃志祖道之心丝毫未曾改变。他曾经在自家的后花园内筑一小室,类似兰若,邀请达观和尚居住,并朝夕请益参学,乃至废寝忘食。
  一天,达观和尚看望李公,说道:“非示现力,岂致尔哉?奈无个所入何!”
  李公问道:“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请师明说。”
  达观和尚道:“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花。太尉就有里寻无,手摣(zha,抓,捕捉)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闻天堂欲生,殊不知忻怖在心,善恶成境(可笑世人眼前出现了地狱却不回避,听说心外有个天堂却欲往生于彼,却不明白忻乐、怖畏之根全在于心。一念善心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是地狱)。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李公又问:“心如何了?”
  达观和尚道:“善恶都莫思量。”
  李公道:“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达观和尚道:“且请太尉归宅。”
  李公又问:“只如人死后,心归何所?”
  达观和尚道:“未知生,焉知死?”
  李公道:“生则某已知之。”
  达观和尚便追问道:“生从何来?”
  李公被这一问问得茫然不知所措。
  达观和尚突然站起来,敲着李公的胸口道:“只在这里,更拟思量个甚么?”
  李公一听,豁然有省,欣喜地说道:“会得也!”
  达观和尚问:“作么生会?”
  李公道:“只知贪程,不觉蹉路。”
  达观和尚于是推开李公,说道:“百年一梦,今朝方省。”
  李公后作偈呈达观和尚,偈云: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
     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隋堤。
     归其归矣,箭浪东驰。”

157.冶父道川禅师悟道因缘
  冶父道川禅师(简称川禅师),俗姓狄,人称狄三,昆山(今山东诸城县)人。未出家前,在县里当捕快。有一段时间,听说东斋谦首座正在附近的一座寺院里为道俗讲法,于是他便经常抽空去听讲,并且坚持习坐不倦。
  一天,狄三因为听法,而把上司交给的事情给忘了,县令以玩忽职守之过,将他好一顿鞭打。狄三忽于杖下大悟。于是他便辞去公职,依谦首座落发出家。谦首座便将他的名字改为道川,并且教诲他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这事,解脱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
  道川禅师将师父的教诲铭记于心,更加精勤用功,不知疲倦。南宋建炎初年(1127),道川禅师受了具足戒之后,开始游方参学。他曾经参礼过天封蹒庵禅师,与蹒庵禅师相谈甚契,蹒庵禅师对他亦赞叹有加。行脚后,道川禅师又回到东斋,僧俗二众对他非常恭敬。曾有人持《金刚般若经》向他请益经义,道川禅师于是作了一系列偈颂,为他开演。这些偈颂至今仍盛行于世。
  南宋隆兴元年(1163),殿撰(状元的别名,又称修撰,掌修国史)郑公乔年于淮西不当漕运,在冶父(今安徽庐江县东北)这个地方,创寺迎请道川禅师开法接众。上堂日,道川禅师示众云:
   “群阴剥尽一阳生,草木园林尽发萌。
    唯有衲僧无底钵,依前盛饭又盛羹。”
  又举“雪峰一日登座,拈拄杖东觑,曰:‘东边底。’又西觑,曰:‘西边底。诸人还知么?’掷下拄杖,曰:‘向这里会取。’”道川禅师遂就此公案,作颂曰:
  ”东边觑了复西观,拄杖重重话岁寒。
   带雨一枝花落尽,不烦公子倚栏干。”

158.云居道膺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幽州玉田人。童年时即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延寿寺出家。
二十五岁始受具足戒。他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不感兴趣,说道:“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于是便放弃所学,游方参请。后在翠微无学禅师座下问道,偶然碰到一位行脚僧人从江西来,盛称洞山法席,于是他便辞别翠微禅师,前往参礼。
  初礼洞山,洞山禅师便问:“甚处来?”
  道膺禅师道:“翠微来。”
  洞山禅师道:“翠微有何言句示徒?”
  道膺禅师道:“翠微供养罗汉。某甲问:‘供养罗汉,罗汉还来否?’微曰:‘你每日噇(chuang,吃)个甚么?’”
  洞山禅师道:“实有此语否?”
  道膺禅师道:“有。”
  洞山禅师道:“不虚参见作家来!”
  说完,洞山禅师又问:“汝名甚么?”
  道膺禅师道:“道膺。”
  洞山禅师道:“向上更道。”
  道膺禅师道:“向上即不名道膺。”
  洞山禅师道:“与老僧祇对(回答)道吾底语一般。”
  道膺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禅师道:“阇黎,他后有把茅盖头(结庵住山接众),忽有人问,如何祇对?”
  道膺禅师道:“道膺罪过。”
  洞山禅师又问道膺禅师:“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日本)作王,是否?”
  道膺禅师道:“若是思大,佛亦不作。”
  洞山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
  一日,洞山禅师问道膺禅师:“甚处去来?”
  道膺禅师道:“蹋(踏)出来。”
  洞山禅师道:“那(哪)个堪住?”
  道膺禅师道:“那(哪)个山不堪住?”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国内总被阇黎占却。”
  道膺禅师道:“不然。”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子得个入路。”
  道膺禅师道:“无路。”
  洞山禅师道:“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
  道膺禅师道:“若有路,即与和尚隔山(亦作生)去也。”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便印可道:“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去在。”
  一日,道膺禅师向洞山禅师举南泉勘僧之公案--南泉(普愿)问僧:“讲甚么经?”僧曰:“弥勒下生经。”泉曰:“弥勒几时下生?”僧曰:“见(现)在天宫,当来下生。”泉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举完之后,道膺禅师便问洞山禅师:“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
  洞山禅师被道膺禅师这一问,直问得禅床震动,说道:“膺阇黎,吾在云岩曾问老人,直得火炉震动,今日被子一问,直得通身汗流!”
  道膺禅师后结庵于三峰,住在那儿隐修,经常十几天不回寺院过堂(用斋)。
  洞山禅师问:“子近日何不赴斋?”
  道膺禅师道:“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洞山禅师一听,便呵斥道:“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
  到了晚上,道膺禅师来到丈室。
  洞山禅师召唤道:“膺庵主。”
  道膺禅师应诺。
  洞山禅师道:“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道膺禅师默然无语,于是便回庵,接着寂然宴坐。天神再也找不到道膺禅师。这样过了三天,天神也就不再来送饭了。
  一日,洞山禅师又勘问道膺禅师:“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
  道膺禅师道:“始成孝养。”
  经过多番锤炼,道膺禅师的证悟已趋玄化。从此以后,洞山禅师便许可道膺禅师为其入室弟子中的领袖。
  道膺禅师初住三峰,因缘不契,其化未广,后开法于云居山,一时四众臻萃,道誉遐迩。
  曾有上堂法语云:“汝等诸人,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亦不干自己事,自余是甚么闲。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淆讹。若无恁么事,饶你攒花蔟(cu,同簇)锦,亦无用处,未离情识在。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若有一毫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氂,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不见道,从门入者非宝,棒上不成龙,知么?”
  此段开示极恳切,真学道者切不可放过。
  道膺禅师示寂于天复元年(901)。谥弘觉禅师。

159.道膺禅师座下僧悟因缘
  一日,云居道膺禅师座下有僧在寮房内念经,恰好道膺禅师从窗外经过。
  道膺禅师便隔着窗户问那僧:“阇黎念者是甚么经?”
  那僧回答道:“《维摩经》。”
  道膺禅师道:“不问《维摩经》,念者是甚么经?”
  那僧言下大悟。

160.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
  抚州(今江西境内)疏山匡仁禅师,又作光仁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吉州新淦(gan,今江西清江县)人。少年时投本州元证禅师落发出家。匡仁禅师虽然生得矮小丑陋,但是精于言辩,众莫能及。后辞师往东都听习经论,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觉得沉入义理、数他人宝,与他出家的本怀相去甚远,他说:“寻行数墨,语不如默。舍已求人,假不如真。”于是便放弃所学,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随众参请。其悟道过程,颇多周折。
  初到洞山,匡仁禅师恰好碰上洞山禅师早参。
  匡仁禅师于是从大众中走出来,问道:“未有之言,请师示诲。”
  [未有之言,即是万法未生之前,乃指自性或真如实相边事]
  洞山禅师道:“不诺无人肯(你若不应答,别人也就无法印可你)。”
  匡仁禅师道:“还可功(功用、人为造作)也无?”
  洞山禅师道:“你即今还功得么?”
  匡仁禅师道:“功不得即无讳(回避)处。”
  后来又有一天,洞山禅师上堂云:“欲知此事,直须如枯木生花,方与他合。”
  匡仁禅师问:“一切处不乖时如何?”
  洞山禅师道:“阇黎,此是功勋边事。幸有无功之功,子何不问?”
  匡仁禅师道:“无功之功,岂不是那边人?”
  洞山禅师道:“大有人笑子(你)恁么问。”
  匡仁禅师道:“恁么则迢然去(相去遥远)也。”
  洞山禅师道:“迢然非迢然,非不迢然。”
  匡仁禅师问:“如何是迢然?”
  洞山禅师道:“唤作那边人,即不得。”
  匡仁禅师又问:“如何是非迢然?”
  洞山禅师道:“无辨处。”
  接着,洞山禅师便问匡仁禅师:“空劫无人家,是甚么人住处?”
  匡仁禅师道:“不识。”
  洞山禅师道:“人还有意旨也无?”
  匡仁禅师道:“和尚何不问他?”
  洞山禅师道:“现问次。”
  匡仁禅师道:“是何意旨?”
  洞山禅师道却不回答。
  洞山禅师圆寂后,匡仁禅师无由请益,遂投潭州大沩禅师(灵祐)座下,当时他正好赶上沩山禅师示众道:“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始得。”
  匡仁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如何是不落声色句?”
  沩山禅师没有答话,却竖起拂子。
  匡仁禅师道:“此是落声色句。”
  沩山禅师于是便放下拂子,回方丈寮去了。
  匡仁禅师不契其旨,便辞别香严和尚(智闲),准备前往他方参学。香严和尚当时亦在沩山座下。
  香严和尚问:“何不且住?”
  匡仁禅师道:“某甲与和尚无缘。”
  香严和尚便问:“有何因缘,试举看。”
  匡仁禅师于是便把自己参沩山禅师之过程告诉了香严和尚。
  香严和尚道:“某甲有个话。”
  匡仁禅师问:“道甚么?”
  香严和尚道:“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匡仁禅师道:“元来此中有人。”说完便嘱咐香严和尚说:“向后有住处,某甲却来相见。”
  匡仁禅师离开沩山后,沩山禅师问香严和尚:“问声色话底矮阇黎在么?”
  香严和尚道:“已去也。”
  沩山禅师问:“曾举向子(你)么?”
  香严和尚道:“某甲亦曾对(应答)他来。”
  沩山禅师道:“试举看。”
  香严和尚于是把他跟匡仁禅师说的话告诉了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问:“他道甚么?”
  香严和尚道:“深肯某甲。”
  沩山禅师一听,便哑然失笑,说道:“我将谓这矮子有长处,元(原)来只在这里。此子向去,若有个住处,近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
  匡仁禅师听说福州大沩安和尚曾示众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于是便特地入岭,投大沩安和尚座下。刚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大沩安和尚在泥墙壁。
  匡仁禅师便走上前问道:“承闻和尚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否?”
  大沩安和尚道:“是。”
  匡仁禅师道:“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大沩安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盘,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匡仁禅师跟在后面,说道:“某甲三千里卖却布单,特为此事而来,和尚何得相弄?”
  大沩安和尚一听,便唤侍者取二百钱给匡仁禅师,让他离开,并且嘱咐道:“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在。”
  第二天,大沩安和尚上堂,匡仁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法身之理,理绝玄微,不夺是非之境,犹是法身边事。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大沩安和尚没有吭声,却举起拂子。
  匡仁禅师道:“此犹是法身边事。”
  大沩安和尚反问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匡仁禅师便从大沩安和尚手中一把夺过佛子,折断扔在地上,然后回到大众中。
  大沩安和尚叹息道:“龙蛇易辨,衲子难瞒。”
  离开大沩安和尚之后,匡仁禅师又听说婺州明招谦和尚正出世接众。而且谦和尚是一只眼,于是,匡仁禅师便径往礼拜。
  谦和尚问:“甚处来?”
  匡仁禅师道:“闽中来。”
  谦和尚道:“曾到大沩否?”
  匡仁禅师道:“到。”  
  谦和尚问:“有何言句?”
  匡仁禅师便把自己参大沩安和尚的经过告诉了谦和尚。
  谦和尚一听,便道:“沩山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知音。”
  匡仁禅师仍然没有省悟。反过来却问谦和尚:“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谦和尚道:“却使沩山笑转新。”
  匡仁禅师终于言下大悟,遂感叹道:“沩山元(原)来笑里有刀!”说完便向大沩安和尚所在方向,遥望礼拜,悔过忏谢。
  匡仁禅师悟道后,听说香严和尚正出世传法,于是记起先前分手所说过的话。为了不爽前约,匡仁禅师便前往造访。
  香严和尚上堂,有僧问:“不求诸圣、不重已灵时如何?”香严和尚道:“万机休罢,千圣不携。”
  匡仁禅师在众中便作呕吐声,说道:“是何言欤?”
  香严和尚一听此语,便下座,问匡仁禅师道:“适对此僧语必有不是,致招师叔如是,未审过在甚么处?”
  匡仁禅师道:“万机休罢,犹有物在。千圣不携,亦从人得。如何无过?”
  香严和尚道:“却请师叔道。”
  匡仁禅师道:“若教某甲道,须还师资礼始得。”
  香严和尚于是便具礼礼拜,接着又开始刚才的对话。
  匡仁禅师道:“何不道肯诺不得全?”
  香严和尚道:“肯又肯个甚么?诺又诺于阿谁?”
  匡仁禅师道:“肯即肯他千圣,诺即诺于已灵。”
  香严和尚一听,便道:“师叔恁么道,向去倒屙三十年在。”
  匡仁禅师后又来到夹山善会和尚处。
  趁夹山和尚上堂时,匡仁禅师便问:“承师有言,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如何是非目前法?”
  夹山和尚道:“夜月流辉,澄潭无影。”
  匡仁禅师一听,便作掀禅床的姿势。
  夹山和尚道:“阇黎作么生?”
  匡仁禅师道:“目前无法,了不可得。”
  夹山和尚于是便赞叹道:“大众看取,这一员战将。”
  匡仁禅师一度回故里,出住蓝田道场。后又迁疏山。匡仁禅师临迁化时,有偈示众云:
    “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
  
161.龙牙居遁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龙牙山居遁证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廓,抚州(今江西抚州)人。十四岁于吉州满田寺出家,后往嵩岳受戒。从此以后,他开始策杖游方,遍参禅师。
  一日,龙牙禅师问翠微和尚:“学人自到和尚法席一个余月,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
  翠微和尚道:“嫌甚么?”
  龙牙禅师一听,茫然莫测其旨。
  于是便前往参礼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禅师道:“争怪得老僧?”
  龙牙禅师仍然不明白。
  于是他又回来,再问翠微和尚:“如何是祖师意?”
  翠微和尚道:“与我将禅板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禅板递给翠微和尚,翠微和尚接过禅板,举起就打。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无奈之下,龙牙禅师又前往参问临济禅师:“如何是祖师意?”
  临济禅师道:“与我将蒲团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蒲团递给临济禅师,临济禅师接过之后,举起来就照着龙牙禅师劈面打来。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后来有位僧人问龙牙禅师:“和尚行脚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明也未?”
  龙牙禅师道:“明即明也,要且无祖师意。”
  龙牙禅师后来又参德山禅师。
  初见德山,龙牙禅师便问:“学人仗镆邪(鎁)剑,拟取师头时如何?”
  德山禅师便伸出脖子。
  龙牙禅师道:“头落也。”
  德山禅师一听,便微笑。
  龙牙禅师后来将参德山禅师的这段因缘告诉了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便问:“德山道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无语。”
  洞山禅师道:“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
  龙牙禅师一听便知过,遂礼拜忏谢,并留在洞山禅师座下,随众参请。
  一日,龙牙禅师问洞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洞山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
  龙牙禅师一听,这才恍然大悟。
  为报师恩,龙牙禅师继续执侍洞山禅师八年之久。后受湖南马氏之邀请,住龙牙山妙济禅苑,开法接众,号证空大师。座下有徒众五百余人。
  龙牙禅师接人,语言虽平实,但干净利索,决不留一丝一毫的尾巴。试举数则如下:
  1.问:“十二时中如何著力?”师(龙牙禅师)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
  2.问:“终日区区(辛苦奔波),如何顿息?”师曰:“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3.问:“如何是道?”师曰:“无异人心是。”乃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没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大不容易。”
  4.问:“古人得个甚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
  5.问:“二鼠侵藤时如何?”师曰:“须有隐身处始得。”曰:“如何是隐身处?”师曰:“还见侬家么?”
  6.问:“知有底人,为甚么却有生死?”师曰:“恰似道者未悟时。”
  7.问:“如何是无事沙门?”师曰:“若是沙门,不得无事。”曰:“为甚么不得无事?”师曰:“觅一个也难得。”
  龙牙禅师示寂于后梁龙德三年(923)。春秋八十九岁。

162.华严休静禅师悟道因缘
  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初在澧州洛浦山(又称乐普山)元安禅师座下作维那。
  一日,休静禅师白槌普请(击槌召集大众参加劳动),吩咐众人道:“上间般(搬)柴,下间锄地。”
  当时,首座和尚便问他:“圣僧作甚么?”
  休静禅师道:“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
  首座和尚一听,便休。
  休静禅师后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
  一日,休静禅师入室参请,问洞山禅师:“学人无个理路,未免情识运为。”
  洞山禅师反问道:“汝还见有理路也无?”
  休静禅师道:“见无理路。”
  洞山禅师便进一步追问:“甚处得情识来?”
  休静禅师道:“学人实问。”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休静禅师疑惑不解,问道:“万里无寸草处,还许某甲去也无?”
  洞山禅师道:“直须恁么去。”
  休静禅师言下有省。
  后来有一次,休静禅师正在搬柴。洞山禅师一见,便一把抓住他,问道:“狭路相逢时如何?”
  休静禅师道:“反侧!反侧!”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了,遂印可道:“汝记吾言,向南住,有一千人;向北住,止三百而已。”
  休静禅师最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座下徒众果然满一千人。不久,休静禅师又应后唐国主庄宗李存勖之请,入帝都弘化,其徒众果然只有三百人。
  一天,庄宗请众僧入内赴斋,休静禅师亦在其中。庄宗见其他大师大德都在看经,唯有休静禅师及其徒众不看经,觉得很奇怪,便问:“师为甚么不看经?”休静禅师道:“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国家太平,政通人和,无为而治,既用不着传天子之令,也用不着唱太平歌,因为这一切都是多余的)。”
  庄宗道:“师一人即得,徒众为甚么也不看经?”
  休静禅师道:“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庄宗又问:“大师大德为甚么总看经?”
  休静禅师道:“水母元(原)无眼,求食须赖虾。”
  庄宗道:“既是后生,为甚么却称长老?”
  休静禅师道:“三岁国家龙凤子,百年殿下老朝臣(皇帝虽然年少,只有三岁,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百岁的老人年纪虽大,在殿下犹得称臣)。”
  休静禅师晚年游方于河朔,后于平阳示灭。荼毗后,获舍利无数,徒众分建四塔:一晋州,一房州,一终南山逍遥园,一华严寺。谥宝智禅师。

163.北院通禅师悟道因缘
  益州(今四川成都)北院通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夹山善会禅师座下。
  一日,夹山禅师上堂云:“坐断主人公,不落第二见。”
  通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来,说道:“须知有一人不合伴。”
  夹山禅师道:“犹是第二见。”
  通禅师于是一把将禅床掀倒。
  夹山禅师问:“老兄作么生?”
  通禅师道:“待某甲舌头烂,即向和尚道。”
  第二天,通禅师又入室参礼夹山禅师。
  通禅师问:“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岂不是和尚语?”
  夹山禅师道:“是。”
  通禅师一听,又将禅床掀倒,并叉手而立。
  夹山禅师突然站起来,打了通禅师一拄杖。
  通禅师便退下去。
  因在夹山会下不能契旨,通禅师后来又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随众参学请益。通禅师虽然用功精勤,然未能发明心地。于是他心里非常着急,又想辞别洞山,入岭参请其他大德。
  洞山禅师道:“善为!飞猿岭峻,好看!”
  通禅师深思良久。
  洞山禅师唤道:“通阇黎!”
  通禅师应诺。
  洞山禅师道:“何不入岭去?”
  通禅师言下有省,于是决定继续留在洞山禅师身边,不再入岭参学。时人皆称之“镢头通”。
  洞山禅师圆寂后,通禅师便往益州北通院弘化。圆寂后谥证真大师。

164.钦山文邃禅师悟道因缘
  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澧县)钦山文邃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时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百丈禅师之法嗣)受业,当时岩头全奯、雪峰义存禅师亦在大慈座下参学。岩头和雪峰通过观察文邃禅师的言谈举止,知道他是个法器,于是便经常带着他游方参学。
  当时,岩头和雪峰均已开悟,并获德山禅师的印记。而文邃禅师则因为因缘不契,虽屡蒙德山禅师激扬启发,却仍然疑滞未悟。
  一日,文邃禅师问德山禅师:“天皇也恁么道,龙潭也恁么道,未审和尚作么生道?”
  德山禅师道:“汝试举天皇、龙潭道底看。”
  文邃禅师刚要上前说话,德山禅师举起拄杖便打。
  德山禅师这一拄杖打重了,文邃禅师被送进了延寿堂养伤。
  文邃禅师很委屈地说道:“是则是,打我太煞(太过、太狠)!”
  岩头和尚道:“汝恁么道,他后不得道见德山来。”
  文邃禅师后来参洞山良价禅师,于言下发解,因而成为他的法嗣。
  二十七岁那年,文邃禅师住钦山开法。他曾当众反省自己当年在参洞山良价禅师过程中所犯的过失:
  洞山禅师问他:“甚么处来?”
  文邃禅师道:“大慈来。”
  洞山禅师道:“还见大慈么?”
  文邃禅师道:“见。”
  洞山禅师问:“色前见,色后见?”
  文邃禅师道:“非色前后见。”
  洞山禅师一听,便默然不理他。
  举完此经历之后,文邃禅师感慨道:“离师太早,不尽师意。”

165.杭州佛日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佛日本空禅师,云居道膺禅师之法嗣。初游天台山,曾公开宣称:“如有人夺得我机者,即吾师矣。”后投江西云居道膺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云居和尚,佛日禅师便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
  云居和尚道:“卸却业身来,与子相见。”
  佛日禅师道:“业身已卸。”
  云居和尚便问:“珠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心悦诚服地留在云居和尚身边,朝夕入室请益。当时,佛日禅师才十三岁。
  四年后,佛日禅师辞别云居和尚,往参夹山善会禅师。佛日禅师刚进门,便碰见寺院里的维那师。
  维那一见佛日禅师,以为他是来挂单的,便道:“此间不著后生。”
  佛日禅师道:“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谒和尚。”
  维那于是便向夹山禅师禀报。夹山禅师答应接见他。
  佛日禅师还未来得及登上台阶,夹山禅师便问:“甚处来?”
  佛日禅师道:“云居来。”
  夹山禅师道:“即今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道:“在夹山顶上。”
  夹山禅师道:“老僧行年在坎,五鬼临身。”
  佛日禅师准备登上台阶礼拜,夹山禅师却问道:“三道宝阶,从何而上?”
  佛日禅师道:“三道宝阶,曲为今时。向上一路,请师直指。”
  夹山禅师便作揖,佛日禅师于是上阶礼拜。
  夹山禅师又问:“阇黎与甚么人同行?”
  佛日禅师道:“木上座。”
  夹山禅师道:“何不来相看老僧?”
  佛日禅师道:“和尚看他有分。”
  夹山禅师问:“在甚处?”
  佛日禅师道:“在堂中。”
  夹山禅师于是在佛日禅师的陪同下,来到堂中。佛日禅师便拿起拄杖,把它掷在夹山禅师的面前。
  夹山禅师问:“莫从天台得否?”
  佛日禅师道:“非五岳之所在。”
  夹山禅师又问:“莫从须弥得否?”
  佛日禅师道:“月宫亦不逢。”
  夹山禅师道:“恁么则从人得也。”
  佛日禅师道:“自己尚是冤家,从人得,堪作甚么?”
  夹山禅师知道他已悟,便道:“冷灰里有一粒豆爆。”说完便唤维那:“明窗下安排著。”
  佛日禅师问:“未审明窗还解语也无?”
  夹山禅师道:“待明窗解话,即向汝道。”
  第二天,夹山禅师上堂,问:“昨日新到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于是从大众中走出来应喏。
  夹山禅师问:“子未到云居已前,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道:“天台国清。”
  夹山禅师道:“吾闻天台有潺潺之瀑,渌渌之波,谢子远来,此意如何?”
  佛日禅师道:“久居岩谷,不挂松萝。”
  夹山禅师道:“此犹是春意,秋意作么生?”
  佛日禅师默然良久。
  夹山禅师道:“看君只是撑船汉,终归不是弄潮人。”
  过了几天,寺院普请(全寺上下僧众一起作务),维那命令佛日禅师送茶。
  佛日禅师道:“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
  维那道:“奉和尚处分(这是奉大和尚的安排)。”
  佛日禅师道:“和尚尊命即得(既是大和尚的安排,那我就送茶)。” 
  于是便将茶送至大伙儿干活的地方,摇着茶瓯,哗哗作声。
  夹山禅师回头看了他一眼。
  佛日禅师道:“酽茶三五碗,意在钁头边。”
  夹山禅师道:“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
  佛日禅师道:“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说完便给大众行茶。
  当时,所有参加劳动的人都抬头看着他们俩。
  佛日禅师道:“大众鹤望,请师一言。”
  夹山禅师道:“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佛日禅师道:“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
  夹山禅师一听,高兴地说道:“大人!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
  佛日禅师得法后,住杭州接众。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