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治霾成绩单:十年间PM2.5浓度从爆表到达标

珠三角治霾成绩单:十年间PM2.5浓度从爆表到达标

时代周报 内地男星 2017-02-14 15:19:44 167
点击「蓝色微信名」关注我们



在三大经济圈中,珠三角的空气质量优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一结论业已得到数据证实。


去年8月,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大气中国2016: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南)仍是全国空气超标最严重、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而珠三角地区城市空气质量在重点区域中改善幅度最大,并已率先达标。


珠三角临近南海,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对缓解大气污染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其他两个重点地区也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因而不能将珠三角的治污成果简单归因于“天资禀赋”。科学治理也是珠三角大气污染状况改善的一大功臣。


“区域联防联控的概念现在受到很大的关注。”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张远航曾主持了“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该项目被列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获得国家近1个亿的资金支持。而在“十一五”期间,他还曾担任国家重点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课题组组长。


两大项目的共同点是:科技部、地方政府与科研机构、专家团队三方联动,使项目不仅有研究突破,更有政策支撑。并且,将“区域联防联控”作为重点,珠三角的各个城市不再各自为政,以区域的眼光看问题,达到共同治理的目标。


1月22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一场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指出,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和实践,不但对区域需求做了很好布局,而且与高水平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期联系,为中国深入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及环境管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优等生的笔记本:点面结合


在空气治理方面,对比全国其他经济重点区域,珠三角无愧于优等生的头衔。


2015年,珠三角区域GDP总值达62267亿元,较2000年的8422亿元增长了639%;区域PM2.5年均浓度却从最高峰值的120微克/立方米左右,降至2015年的34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350%。

“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组的另一位成员、北大环境工程学院研究员陆克定还记得,在2006年赴珠三角参加实验的时候,的士司机一路抱怨空气质量糟糕。几年后,他再次来这里开展外场观测时,已经常是蓝天白云了。


2014年,珠三角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据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三个(继欧盟、美国南加州之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


然而在2010年前,珠三角还受困于灰霾—一种光化学污染。张远航指出,上世纪90年代区域内酸雨、细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等特征。当北方还在关注沙尘暴时,“灰霾”在广东已成为热词。


2008年,深圳灰霾天数还有154天之多,与2016年不足30天的“成绩单”不可同日而语。


2004年,深圳市灰霾天数达到历史峰值187天,此后则是连续十年下跌,这与深圳市对大气污染的重点关切、重点治理密不可分。深圳市人居委工作人员向时代君介绍,深圳市近年来对船舶污染开展了专项治理,“深圳海洋船舶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66.1%,氧氮化物排放量占14.1%,因此治理船舶污染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必要措施。”


另一项措施则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是深圳的优势产业之一,深圳也借此发力,通过补贴、放宽限购等方式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7万辆,居于全国首位。同时,深圳鼓励使用天然气替代燃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3455吨、PM2.5435吨、二氧化碳792吨。


张远航认为,深圳的大气质量改善不仅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在2015年3月深圳人居委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张远航分析,从深圳市PM2.5来源解析来看,污染物50%-60%来自区域贡献,也即“外部输入”。他建议,要深化珠三角、粤港澳的区域联防联控。


据了解,广东是国内首个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的省份、首个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写进政府规章的省份、首个制定实施区域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省份。目前,珠三角示范区中的立体监测、污染来源解析、污染预警预报等经验和科技成果已应用到国内乃至港澳地区。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是‘十一五”期间,广东环境治理最成功的项目。”张远航对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广东以亚运会为契机,以珠三角为试验田,把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联防联控:理念与决策


早在2000年,张远航就设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PRIDE-PRD,以大气氧化性为重点,先后五次率领国际研究团队前往珠三角开展外场观测实验。2006年,该计划实现了我国首次大气OH自由基的直接测量。


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二次污染而言,OH自由基是污染形成的核心驱动力。长期的实地观测中,张远航研究团队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发现珠三角大气OH浓度是当时全球的最高值。这样的结果部分佐证了我国之前光化学研究的结果,即我国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是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气的“强氧化性”。


从OH自由基的观测出发,张远航的团队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


张远航向时代君表示,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现分为四步:在理念上,各城市要认识到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是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形成共识,并共同努力。其次是建立区域大气符合综合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第三,在区域总体目标下,建立基于容量的分阶段污染控制的目标和方案,充分利用区域的自净能力来实现珠三角整体环境的优化,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最后一条则是强化科学与决策的相互沟通、互为支撑。


时代君了解到,珠三角的联防联控主要从立体监测、污染来源解析、污染预警预报、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等方面实现。


有了科研团队的成果,广东省在制定支持政策上不遗余力:继建立示范区后,《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又提出“进一步健全全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粤港澳区域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同时,由于地理区位临近,港澳地区也被纳入“珠三角联防联控”的范畴中。粤港两地就珠三角地区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开展进一步合作,共同完成优化区域空气监测网络的安排,开展区域大气微细悬浮粒子的研究合作,并探讨共同开展空气污染预警合作。


在广东省科技厅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强调,做好大气污染治理防控技术研发工作很有必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之作为科技促进民生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对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对照珠三角的范本,“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也已经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中国环科院牵头。时代君了解到,该项目突破了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为“APEC蓝”“阅兵蓝”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编辑:肖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