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去了,但央视春晚眼花缭乱的表演还历历在目,尤其是今年无人机、机器人、全息投影等一波黑科技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今年零度智控50架无人机出现在毛阿敏、张杰演唱的《满城烟花》节目中,演绎了一场“满城烟火”的科技美景。此外,北京时间2月6日,在被称为“美国春晚”的超级碗中场表演上,Lady Gaga登台献艺,她的背后出现了300架无人机。元宵节当晚,1000架亿航GHOSTDRONE 2.0智能无人机在广州海心沙广场上长达290米、宽19米的“跑道”上整齐列阵,照亮广州夜空......
然而,现实中的无人机远没有舞台上的风光。在国外,无人机企业Lily宣布倒闭,无人机制造商Parrot宣布裁员,3DRobotics退出无人机硬件市场。在我国,零度智控宣布裁员134人,约占员工总人数的25%。亿航智能裁员约70人,约占员工总人数的20%。在资本寒冬的连锁反应下,一直领跑无人机市场的大疆也出现市场份额下滑的情况。无人机再次成为科技界的热门话题。
在全新行业投融和市场格局中,
广州的无人机企业如何避开巨头锋芒,形成错位发展的新路径?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成红海
去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依然热闹,入局者不乏小米、GoPro等,但是真正能够与大疆抗衡的厂商寥寥无几。
IDC在2016年12月初发布的一份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从出货量情况来看,三季度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出货量前三名厂商分别为大疆、零度智控、派诺特。其中大疆占据了52%的市场份额,零度市场份额为24%,派诺特为4.6%,其它品牌为19%。
广州亿航由有“16岁就考上清华少年班”神奇经历的胡华智创办。其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GHOST系列主打手机APP操作,GHOST无人机无需任何组装或者额外的遥控器,降低用户使用门槛,仅需由智能手机App控制。其“自动跟随”功能能够使无人机无缝地自动跟随用户行动。而亿航发布的第二代产品以FPV头盔操控作为卖点——用头盔上的陀螺仪输出操作信号通过地面站控制相机俯仰。
亿航无人机比大疆更容易操控,目标指向大众消费市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熊逸放表示,亿航要打造手机就能操控的傻瓜机级别的无人机,“实现人人都能飞”的梦想。
据IDC预测,到2020年,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将以86.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届时,该市场出货量将达到576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费级产品创造的出货量不足386万台,且市场竞争愈趋激烈。
事实上,从Ghost两代产品到E—184,亿航一直在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去年,我们也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研发出新的产品,其中行业无人机是新的业务线条,已经签下数张合作订单,涵盖水利、公安、地产等领域。”亿航智能政府事业部负责人赵穗麟说。
开拓专业无人机应用领域
在大疆、零度等无人机抢占消费市场的同时,极飞无人机反其道而行之,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其核心产品和服务已经悄然打入新疆、江苏、山东等地的农村市场,避开巨头,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是其余无人机厂商可行的做法。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檟钦早前接受采访时说,2007年极飞团队开始建立,起初想做机械,直到2009年才转向无人机。“无人机在那时候几乎也是全新的概念。”2008年底至2009年初,极飞和美国一些小公司合作做飞行器,CEO彭斌带着几个团队觉得这个比较有意思,彼时还是遥控模型,没有落地应用。当时开发的飞行器以及控制器,主要用于航拍。
2012年,极飞决定开始转型应用领域。在全国进行考察之后发现,无人机应用可能在农业领域最先爆发。“农业在那个时候也不是放在第一位,还有物流、消防这些领域,但是在项目、销售、研发等推进上,农业是这三者中推进最快的,所以才决定主要进军农村。”龚檟钦说。
“中国有18亿亩农田,这18亿亩到底是怎么分配的,里面有哪些经济作物,哪些粮食作物,我们做哪个最合适?”为此,极飞团队专门在新疆的农村“蹲点”两年。龚檟钦表示,极飞不在农村做销售,只做服务,达成合作就建立服务点,组建团队服务当地的农村市场,包括农地测绘、天气监控等设备都被设在合作方的田地里,实施监控数据。事实上,直到去年10月,极飞才开始对外销售其专业植保无人机,截至目前已经卖出近2000台。
在极飞在农业高歌猛进时,大疆开始将目光从航拍、消费级市场向行业市场转移。从2015年开始,大疆已经在行业应用市场开始布局,各种行业应用产品已经陆续出现在各地的招标当中。大疆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3年左右的时间,大疆在行业市场和消费级市场的比例会变为各50%。目前植保无人机领域基本被极飞科技和大疆农业瓜分。
无人机商业化运作 亟待法律系好“安全带”
随着技术的进步,民用无人机正逐渐走进消费领域,普及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电商用无人机送货、人们用无人机带年货拜年、无人机航拍……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探索使用无人机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消费市场无人机的销量随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在快速崛起的产业背后,无人机流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在迅速发酵。近年来,无人机频繁闯入各地机场“净空区”,多次造成航班晚点,对民航飞行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解决无人机监管无法可依的问题,2009年以来,中国民航局在民用无人机领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如2013年11月,国家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印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对无人机进行了定义与分类。2015年12月下发了《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对轻小无人机做了更细的分类,并首次提出了无人机云系统管理的理念。2016年6月,国家民航局就新修订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进行意见征集。按照相关规定,无人机驾驶员的资质分驾驶员自行管理、行业协会管理和民航局管理3种。所飞机型要办理相关适航手续,并遵循空管规定,申报飞行计划,在合法空域飞行。
无人机的规范管理势在必行,未来几年无人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但相关法律也亟待跟进。一个服务于低空空域民用无人机的公共监管法律体系,将引导和规范无人机行业,为无人机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保驾护航,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