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地名】法库孟家镇村、屯名字由来

【法库地名】法库孟家镇村、屯名字由来

康平法库微同城 日韩女星 2018-01-24 07:01:37 730

法库孟家镇


自然概况

法库县孟家镇,镇政府驻地孟家村。位于县城北,距县政府驻地法库镇4千米。东与柏家沟镇、和平乡毗邻,西与慈恩寺乡接壤,南与法库镇相交,北与康平县郝官屯乡毗连。境内有山水相依、奇石竞秀的石景山,峰峦叠嶂、林密谷幽的磨盘山,群峰环峙、泉水甘醇的桃山。山山相连,山峦起伏,绵延11千米,形成了本境东部、南部多山岗坡地,西部、北部平坦的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势格局。水系有季节性河流2条。发源于磨盘山的老边河,经由老边、凤岐堡、团岗子、西大房申村进入柏家沟镇境内,最后注入泡子沿水库。交通方面,有203国道、沈康高速公路、铁煤集团铁路由境内通过。建有203国道桥、黄花岭桥等大小桥涵160座。全镇辖32个村、屯。其中:行政村13个、自然屯19个。2003年总户数5637户,总人口19056人。2011年总户数5711户,总人口19427人(农业人口18790人,非农业人口637人)。共有少数民族153户、433人。其中:满族110户、313人,蒙古族38户、105人,回族3户、11人,朝鲜族2户、4人。现孟家镇政府驻地大院,是全县仅存的一处晚清时期四合院古建筑(韩家大院)。


清政区沿革


旧时属蒙地,后属康平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隶属法库直隶厅正北路巡警分区(驻地孤树子)。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隶属北一乡(乡自治会驻地孤树子)。民国二年(1913)。法库废厅立县,沿袭旧制。民国十二年(1923),实行区村制,隶属法库县第八区(区公所驻地孤树子)。民国十七年(1928),隶属第六区,境内划分为孤树子、东火石岗子、老边、凤歧堡、大房申、黄花岭、孟家窝堡、徐三家子、新城堡9个村,领17个副村。伪满隶属孤树子、大房申、新城堡3个村,辖14个屯。“九三”胜利后,隶属法库县第一区(区政府驻地孟家窝堡)。国民党占领时期,隶属孤树子、大房申、新城堡3乡,分属14个堡。1948年2月,法库全县解放,仍属法库县第一区,辖东半部14个行政村。1956年撤销区村建制,分属大房申、新城堡、喇嘛荒、大泉眼4个乡。1958年2月并乡,分属大房申和法库镇。1958年9月,并大房申、慈恩寺、调兵山、赵贝堡4个乡和法库镇组建“红旗人民公社”,驻地法库镇。辖41个基本核算单位(作业区),为全县最大的人民公社。1960年法库镇由红旗人民公社划出,单独成立法库镇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东、南两境,成立了调兵山和赵贝堡两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移驻孟家窝堡。1962年,划出西境村屯,成立慈恩寺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实行乡村制,红旗人民公社改为孟家乡人民政府。2004年2月调整村级规模时,赵家窝堡村与孟家村合并,罗四家子村与徐三家子村合并,王家窝堡村和桃山村合并,团岗子村与老边村合并,北七家子村与东岗子村合并。合并后的孟家乡辖13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2010年,为进一步推动法库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做强乡镇经济,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于2010年6月13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孟家乡更名为孟家镇。更名后的孟家镇,区城面积和镇政府驻地未变,辖13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1个开发区(孟家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

村、屯名称及由来


【孟家村】孟家村,原名“孟家窝棚”、“孟家窝堡”,建制村。镇政府所在地。隶属法库县孟家镇。辖赵家1个自然屯。位于县城北,北纬42°32、东经123°25。距县政府驻地法库镇4千米。东与本乡赵家村相邻,西与本乡徐三家子村、罗四家子村接壤,南与本乡桃山村搭界,北与本乡孤树子村毗邻。清嘉庆年间,有孟姓者率家族从山东逃荒来到此处搭窝棚垦荒耕种蒙王祭田地首居。相继有金、黄、郑,董等户迁入,渐成村落,遂以首居者命名,称其为“孟家窝棚”,后演化为“孟家窝堡”。1984年3月23日更名为“孟家”。境内有山2座。203国道由村内通过。在村北有一座建于1997年10月的混凝土结构桥,桥长25米,宽15米。

【赵家屯】赵家屯,原名“赵家窝棚”、“赵家窝堡”,自然屯。原为建制村,2004年2月,调整村级规模时并入孟家村,隶属孟家村。镇政府东,距镇政府驻地孟家村1千米。东与本乡大房申村相邻,西与本乡孟家村接壤,南与本乡桃山村相连,北与本乡孤树子村毗邻。清嘉庆年间,有农民赵姓者从关内逃荒来到此地搭窝棚垦荒耕种首居,赵无子嗣,遂将郭凤春的高祖收为膝下,视为己出,改为赵姓。后在赵氏二老辞世后,复又改回郭姓。日久形成村落后,因是赵姓首居,遂取村名为“赵家窝棚”,后演化为“赵家窝堡”。1987年,因县内重名,改称“赵家“。

【靠陵沟村】靠陵沟村,原名“饮马清沟“驿马奇沟”,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焦家岗子、上屯、后屯3个自然屯。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11千米,焦家岗子北0.5千米。东与和平乡崔家沟屯相邻,西与本乡老边村接壤,南与和平乡两家子屯搭界,北与康平县新安堡毗邻。清康熙九年(1670),有焦姓者(原山东莱州府平度县辽兰村人),伴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王而来,并于此跑马占荒定居成村。村名由来说法有二:一说当年村北有一条较大的清沟,蒙古王爷狩猎时曾于此沟饮过坐骑,遂名“饮马清沟”。另一说是村南有座夫妻合葬的格格陵,系科左中旗达尔罕王之女,死后建陵于此,并有守陵者看护。“驿马奇沟”系蒙语“守陵者”之意,故名“驿马奇沟”。后于民国十三年奉省令改为“靠陵沟”。也是源自格格陵,字意直白,即靠近陵墓的沟。

【焦家岗子屯】焦家岗子屯,自然屯。隶属靠陵沟村,靠陵沟村驻地。位于乡政府东北,距乡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10.5千米。丘陵岗地。清康熙九年,有焦姓者随固伦公主下嫁蒙王当差,后迁此岗上居住,遂名“焦家岗子”。该村耕地面积1920亩,1981年总人口392人。

【上屯】自然屯。隶属靠陵沟村。位于焦家岗子南1千米,多丘陵岗地。清康熙九年,有村民焦殿举的先人自山东莱州府平度县辽兰村,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王来此首居。因宅舍建于焦家岗子之南的山岗上,故名“上屯”。该村耕地面积1489亩。1981年总人口230人。

【后屯】后屯,自然屯。隶属靠陵沟村,位于靠陵沟村北0.5千米,现已与靠陵沟村连成一片。因坐落在靠陵沟村北,故名“后屯”。

【东岗子村】东岗子村,曾名“火石岗子东火石岗子建制村。辖北七家子、刘家窝堡、哈气岗子3个自然屯。隶属孟家镇。镇政府北,距镇政府驻地盂家窝堡村5千米。东与康平县新安堡村相邻,西与慈恩寺乡西岗子村接壤,南与本乡孤树子村为界,北与康平县孙屯村毗邻。清乾隆年间,包台吉从天津府招集佃户李长顺和永平府滦县大杨庄杨花来此垦荒耕种。继之,又有陈书中等从盖州迁来,渐成村落。因村西北有一山岗盛产火石,遂名“火石岗子”。后因西部建有一村,相对称其为“东火石岗子”。1958年后简化为“东岗子”。1984年与邻村何家窝堡连成一片,统称“东岗子”。

【北七家子屯】北七家子屯,原名“七家子”,自然屯,隶属东岗子村。位于镇政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7千米。东与本乡靠陵沟村相邻,西与本乡东岗子村接壤,南与本乡团岗子村毗连,北与康平县新安堡村沟搭界。清乾隆年间,有刘、杨、郝、石、冯、李、张等七户,由山东迁来此地垦荒定居,渐成村落后因首居者为七户人家,遂取村名为“七家子”。后因县内重名,于1981年经铁岭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北七家子”。

【刘家窝堡屯】刘家窝堡屯,原名“刘丘窝堡”,自然屯。隶属东岗子村。位于北七家子南1千米。地势平坦。清嘉庆年间,有山东农民刘丘、刘惠源二人率家族来此定居,租种孤树子村福德堂杨寡妇家的土地日久成村,遂名刘丘窝堡”。后简化为“刘家窝堡”。该村耕地面积843亩,1981年总人口160人。

【哈气岗子屯】哈气岗子屯,原名“哈尔沁岗子”、“平民岗”,自然屯。隶属东岗子村。位于北七家子南1.5千米。地势平坦。清嘉庆年间,有杨姓者,于此租种孤树子村福德堂杨寡妇家的土地,并建宅舍于岗坡上,以蒙古语命名为“哈尔沁岗子”(平民之意),后转化为“哈气岗子”。该村耕地面积110亩,1981年总人口134人。

【老边村】老边村,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团岗子、王柏窝堡2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6千米。东与本乡风岐堡村相邻,西与本乡北七家子屯接妾壤,南与本乡团岗子屯为界,北与本乡靠陵沟村毗邻。清康熙九年(1670),山东济南府大杨庄杨云福为固伦端敏公主伴嫁差役来到蒙地,后被派到此地垦荒首居。继有杨振升、曹发、郭风山等移居此地耕种,日久成村寸。因木村北二里许有展边后被废弃的一道柳条边墙,遂取村名为“老边”。该村土地总面积5.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100亩,林地面积2000亩。地势为丘陵。主要农作物为玉米。主导产业为设施农业(棚菜)1981年总户数2111户,总人口850人。

【团岗子屯】团岗子屯,自然屯。2004年2月并入老边,隶属老边村。位于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5千米。东与本乡凤岐堡村相邻,西与本乡孤树子村接壤,南与本乡大房申村为界,北与本乡老边村毗邻。清嘉庆年间,该地为后孤家子村老焦家的地窝棚,后有山东济南府杨景龙、周文祥和崔某等人逃荒于此地定居,成为了焦家的佃户,日久成村。因村西南有一圆形土丘,遂名“团岗子”。该村土地总面积3.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184亩,林地面积300亩。地势为平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1981年总户数148户,总人口582人。2003年总户数160户,总人口562人。2011年总户数136户,总人口568人,少数民族有满族4户、4人。沈康高速公路经由村东过境。

【王柏窝堡屯】王柏窝堡屯,初称“王柏窝棚”,自然屯。隶属团岗子村。位于团岗子北0.5千米。北纬42°351、东经123°°27′。地处平坦。清道光年间,有关内人王柏逃荒来此搭窝棚垦荒首居。继有山东农民孙百昌和黄大好之父黄麻席匠来此定居,成村后遂以首居者命名为“王柏窝棚”,后转音为“王柏窝堡”。该村耕地面积150亩,1981年总人口181人。

【凤岐堡村】凤岐堡村,原名“凤栖堡”,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欢喜岭、刘家台、杨青窝堡3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6千米。东与和平乡东大泉眼村相邻,西与本乡东大房申、团岗子村接壤,南与柏家沟镇二台子村、前山村为界,北与本乡靠陵沟、老边村毗邻。清康熙九年(1670),固伦端敏公主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班第时,有焦姓伴嫁差人留在此地垦荒首居,相继又有李、崔、曹、何等姓迁来落户,渐成村落。相传,该村北山早年间树木繁茂,风景秀丽,曾有凤凰于此栖居。因风凰素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唤作百鸟之王,常被比作随“龙”伴驾的“娘娘具有高雅尊贵之兆“龙凤呈祥”,遂取村名为“凤栖堡”,后转音为“凤岐堡”。境内有西河沟由村中穿过,蜿蜒西行,由村西汇入东大河后注入泡子沿水库。该村土地总面积1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379亩,林地面积7500亩。地势为丘陵,土质为黄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经济作物为辣椒1981年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573人。2003年总户数476户,总人口1710人。2011年总户数465户,总人口1714人。

【欢喜岭屯】欢喜岭屯,自然屯。隶属风岐堡村。位于凤岐堡村东北2千米。丘陵岗地。清雍正年间,有李德山、赵云峰的先人,由关内逃荒到此定居,因家北地势低洼,行人车辆往来走动非常困难。但每当走到岭上时,由于岗上草色青青,蝶舞花香,空气清新,顿觉心旷神怡,泥泞难行之感随之一扫而光。村以岭名,故曰“欢喜岭”该村耕地面积876亩,1981年总人口142人。

【刘家台屯】刘家台屯,原名“柳下台”,自然屯。隶属风岐堡村寸。位于凤崎堡北1千米,丘陵岗地。清乾隆年间,有焦春波的二世祖由山东莱州府逃荒来到此处定居。据说,早年村后有座墩台,台边有棵大柳树,村人们饭后茶余常聚大树下谈天说地,于是便取村名为“柳下台”。后叫白了称为“刘家台”。该村耕地面积860亩,1981年总人口154人。

【杨青窝堡屯】杨青窝堡屯,初称“杨青窝棚”,自然屯。隶属风岐堡村。位于凤岐堡南1千米,丘陵岗地。清光绪年间,有杨青者于此处垦耕,先搭窝棚看青,后构舍定居,日久成村,故名“杨青窝棚”,后转音为“杨青窝堡”。该村耕地面积890亩,1981年总人口178人。

【孤树子村】孤树子村,建制村。隶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孟家村3.5千米。东与本乡团岗子屯相邻,西与本乡罗四家子村接壤,南与本乡孟家村搭界,北与本乡东岗子村毗邻。清嘉庆年间,有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派遣崔元礼来此召募佃户垦殖耕种,并负责收取地租。相继有孙德福、张仁、徐有贵、高连克等前来租种土地,后集聚成村。因村中独有一棵香柏古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遂以树命名,称其为“孤树子”。该村土地总面积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855亩,禁地面积208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主要农作物为玉米。主导产业是农业。1981年总户数385户,总人口1658人。2003年总户数475户,总人口1370人。2011年总户数480户,总人口1734人。少数民族有满族5户8人,蒙古族1户、6人。龙满河经由本村村东穿过,经万米干渠由大房申注入泡子沿水库。

【东大房申村】东大房申村,原名“高丽房申”、“东堡子”,建制村。隶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东,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5千米。东与本乡凤岐堡村相邻,西与本乡大房申村接壤,南与柏家沟镇东二台子村搭界,北与本乡团岗子屯毗邻。清嘉庆年间,有王、赵两家(汉军镶黄旗人)由关内迁此地垦耕首居,日久成村。因在村中发现有古房屋遗址,(辽太子为丹东王时的高句丽遗址),故初名“高丽房申又因位于大房申之东,俗称“东堡子”。1964年由大房申大队分出自建生产队时,改称“东大房申”,简称“东大”。该村土地总面积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400亩,林地面积600亩。地势为丘陵坡地,土质为黄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经济作物为花生。主导产业为养殖业1981年总户数236户,总人口949人。2003年总户数296户,总人口1002人。2011年总户数320户,总人口1100人。少数民族有满族4户、10人,蒙古族1户、1人境内有东南走向的黄花山。

【大房申村】大房申村,曾名“红旗田”、“西大房申”,简称“西大”,建制村。隶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东,距镇政府驻地孟家村4千米。东与本乡东大房申村相邻,西与本乡赵家窝堡屯接壤,南与本乡黄花岭村搭界,北与本乡孤树子村毗邻清乾隆年间,有汉军户镶黄旗人孔庆德、王明海的先人来此垦荒首居,日久成村。因村落附近有古房宅遗址,遂名“大房申”。1958年大跃时更名为“红旗田”。又因位于东大房申之西,亦称“西大房申”,简称西大”。该村土地总面积4.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000亩,林地面积8亩。地势为丘陵平原相间,有坡地、有洼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1981年总户数355户,总人口1402人。2003年总户数410户,总人口1382人。2011年总户数410户,总人口1360人。少数民族有满族3户、12人,蒙古族2户、8人。沈康高速公路经由村中过境。

【徐三家子村】徐三家子村,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罗四家子、小徐三家子2个自然屯。位于乡政府西。距乡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3.5千米。东与本乡孟家村相邻,西与慈恩寺乡刘家窝堡村接壤,南与法库镇搭界,北与慈恩寺乡杨家窝堡屯毗邻。清顺治元年(1644),有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大徐庄徐来生、徐浩恩等三家,被官府派来此地垦荒,向王府交租。继之,有徐武堂入旗捐得功名。后又有彭、程二姓来此定居,因系三家首居,成村后因徐姓家族大,故名“徐三家子”。

【罗四家子】屯罗四家子屯,原名“四家子”,自然屯。原为建制村,2004年2月与徐三家子村合并,隶属徐三家子村。镇政府西北,距镇政府政府驻地孟家村2.5千米。东与本乡孤树子村相邻,西与慈恩寺乡杨家窝堡村接壤,南与本乡徐三家子屯为界,北与慈恩寺乡柴家窝堡村毗邻。清乾隆初年,有蒙古族人董、罗、陈、李四户来此垦荒耕种,后移居者增多,成村后遂以首居四户人家名之,称作“四家子”。1981年,因县内重名,更名为“罗四家子”。

【小徐三家子屯】自然屯。隶属徐三家子村。位于徐三家子村东0.5千米。地势平坦。清道光年间,徐三家子村之徐武堂的后人,徐振镛的曾祖率族迁居此地,初时称“东山”。伪满时改称“小徐三家子”。该村耕地面积340亩,1981年总人口403人。在距小徐三家子村之西北0.5千米的农田中,有一土筑每边长为300米的方形辽代古城遗址。现古城虽不复存在,但在该城内曾发现有石磨、石锤、陶器残片和各种白瓷碗底,缸片及砖、瓦、兽骨等遗物。

【桃山村】桃山村,曾名“烧锅”、“桃来山”、“桃儿山”,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王家窝堡、程家窝堡2个自然屯。镇政府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1.5千米。东与本乡王家窝堡屯相邻,西与本乡小徐三家子屯接壤,南与法库镇北门村为界,北与本乡孟家村、赵家屯毗邻。清初成村,因村屯坐落在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早年间这里人烟稀少,山上树木繁茂,泉水清醇,后旗郡王府和中旗达尔罕王府相继派差役在这里开设烧锅酿酒,供王府及陵寝祭祀所需,初名“烧锅屯”,简称“烧锅”。康熙年间,“三展皇边倒退四十”里后,柳条边门被最后定在了法库镇北街,边里、边外隔壕相对,泾渭分明。该村成了离法库门最近的一个村落,村中有一条南北向的土路,是当年法库门通往内蒙、黑龙江(中道)的必经之路,时有“八虎口”之称(因桃山四周是山,有“十山九头,亦隐亦露”之誉,南面是人口,北面是出口,内中可藏龙卧虎,故称其为八虎口)。在村北道西有一座占地3亩左右的寺庙—长寿寺。村南古道两侧开有两座烧锅(福祥海、广聚源),酒幌飘扬,酒香袭人,南来北往出入法库边门的客商,王府的马车、骆驼队,经过这里时,都要驻足喝上几杯。这里成了边外的酒肆,酿酒之乡,故有“烧锅”之称。清嘉庆年间,和硕端柔公主乳娘(雍正八年,亦公元1730年,随公主下嫁到后旗王府)的家人,李云升李云露兄弟二人,由直隶顺天府宛平县来到边外,落户到孤家子村,后又从孤家子村移居到此地,为王府经营烧锅,收缴地租。到清朝末期,柳条边弛禁,蒙王放荒,关内大量流民涌入边外垦荒耕种,边门外的村落、居民骤增,他们有的经常到烧锅用粮食换酒喝,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提及烧锅乃作坊名,用于村名有些庸俗但叫什么好呢?后来有人看到村西南的山上长满了桃树,桃花盛开时不仅娇艳似火,浓香扑卜鼻,桃子又是上等的果实,素有仙桃盛誉,桃树还能辟邪。而且,站在某一角度观看,那山形又酷似桃状。于是,便将“烧锅”改成了“桃来山”,但叫着,叫着,总感到有点不顺耳,这才改成“桃儿山”。之后,又被简称为“桃山”。该村土地总面积4.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27,林地面积100亩。地势为丘陵,村落四面环山。主要农作物为玉米1981年总户数203户,总人口738人。2003年总户数182户,总人口638人。2011年总户数212户,总人口616人。少数民族有回族2户、6人。

【王家窝堡屯】王家窝堡屯,曾名“王家窝棚”、“王家”,自然屯。原为建制村,2004年2月,调整村及规模时与桃山村合并,隶属桃山村。位于镇政府东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村3千米。东与本乡羊草沟村相邻,西与本乡桃山村接壤,南与法库镇北门村相连,北与本乡西大房申村毗邻。清嘉庆年间,有王姓者逃荒至此搭窝棚定居。继之,又有山东济南府冯巨万、陆顺等迁居此地。成村后便以首居者命名为“王家窝棚”,后演化为“王家窝堡”。现与北村程家窝堡连成一片,统称“王家窝堡”。该村土地总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00亩,林地面积12亩。地势平坦,土质黑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坐落在村内南北走向的山系属桃山山脉,有西山、长岭山山峰2座。法库至和平的公路和沈康高速公路经由本村过境。

【程家窝堡屯】程家窝堡屯,自然屯。王家窝堡屯东北,距离桃山1.5千米。原隶属于王家窝堡,2004年春,王家窝堡与桃山合并,隶属桃山村。清光绪年间,有程姓者从关内逃荒在近柳条边处构舍首居,日久成为屯落,得名程家窝棚,后演化为程家窝堡。

【黄花岭村】黄花岭村,建制村。隶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东南。距镇政府驻地盂家窝堡村5.5千米。东与柏家沟镇东二台子村相邻,西与本乡羊草沟村接壤,南与本乡小房申村相连,北与本乡大房申村毗邻。清雍正年间,有汉军镶黄旗人郭日彦由山东济南府迁移此处垦荒首居。后有范、王、刘、张四姓先后于此落户,日久成村。因村西有一道土岭,每逢春夏时节,岭上开满黄花,金闪闪,黄灿灿,漫山遍野,满山飘香。村以岭名,遂称该村为“黄花岭”该村土地总面积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00亩,林地面积400亩。地势为坡地,土质黄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经济作物为地瓜、花生。主导产业为蛋鸡养殖业。1981年总户数278户,总人口1090人。20003年总户数302户,总人口1095人。2011年总户数300户,总人口1080人。少数民族有满族3户11人,蒙古族1户、4人。境内有东南走向的石景山。昌法公路由村内过境。

【羊草沟村】羊草沟村,原名“大羊草沟”。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小羊草沟、尹家窝堡2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东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5千米。东与本乡黄花岭村相邻,西与法库镇果子园村接壤,南与法库镇东沟村相连,北与本乡大房申村向毗邻。清雍正年间,有满族正黄旗人佟佳氏巴虎特科申来此跑马占荒,后令其三个几子常保、常福、常在管辖此地。日久天长,逐渐汉化,改汉姓为“佟”。因该村地块多沟岔,并长满羊胡子草,遂名“羊草沟”。亦因与小羊草沟相对,故曰“大羊草沟”,后简称“羊草沟”。境内坐落有南北走向的铁矿山棒槌山和南大山。发源于南大山的季节性河流,经由村子东西两侧穿过蜿蜒北行,最后注入泡子沿水库。有湿地面积630亩,每到春季便有大雁、野鸭子等候鸟前来觅食、构筑爱巢,繁衍后代。交通方面有昌法线公路、沈康高速公路,经由村西过境在村子的东、西部各有一座建于2009年的料石、混凝土结构的桥梁,桥长20米、宽10米。

【小羊草沟屯】小羊草沟屯,自然屯。隶属羊草沟村。位于羊草沟南1千米。地势为丘陵。清嘉庆年间,有张姓者由关内逃荒至此,后移住者增多,成为村落。因该地多沟岔,且遍地都是羊胡子草,亦因与大羊草沟相近,故名“小羊草沟”。该村耕地面积1122亩,1981年总人口426人。

【尹家窝堡屯】尹家窝堡屯,自然屯。隶属羊草沟村。位于羊草沟北0.5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清嘉庆年间,有汉人尹尚志,从本县大孤家子的户庄台迁来此地,搭窝棚耕种,成屯落后,遂名“尹家窝棚”,后转化为“尹家窝堡”。该村耕地面积737亩,1981年总人口235人。

【小房申村】曾名“房申”、“小房身”,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南屯1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东南。距镇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7.5千米。东与法库镇蛇山沟村相邻,西与法库镇东湖新城接壤,南与法库镇红土砬子村毗邻,北与本乡黄花岭村搭界。清雍正年间,有山东人聂姓者首来此处定居。相继又有山东登州府文登县蒋、裴、金等农民移居此地,日久成村。因村中有古房宅遗址,遂名“房身”。为与大房申相区别,故称其为“小房身”,后演化为“小房申”。

【南沟南沟】原名“小南沟南屯”,自然屯。隶属小房申村。位于小房申村南0.5千米。地势为半丘陵半平原。清嘉庆年间,有高姓者由山东莱州府迁居此地,日久成村。因位于小房申南岭北坡沟口两侧,遂名“小南沟”,后简称“南屯”,今称“南沟”。该村耕地面积1650亩,1981年人口284人。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图片来源:网络

法库故事更新中…

推荐阅读

注:点击下方蓝字就可以阅读


49、【法库地名】法库四家子村屯名字由来全集

50、【法库传说】桃山的传说

51、【法库传说】法库秀水河的传说

52、【法库地名】法库县秀水河子镇村屯名字由来

53、【法库传说】法库石人窝堡的传说

54、【法库传说】麻子泡的传说

55、【法库传说】法库县卧牛石乡哈户硕传说

56、【法库传说】法库县四家子乡满洲屯的传说

57、【法库地名】法库县双台子乡村屯名字由来

58、【法库地名】法库县五台子乡村屯名字由来

59、法库县包家屯乡百子屯的传说

60、【法库地名】法库县包家屯镇村、屯地名由来

61、【法库地名】法库县叶茂台镇村、屯地名由来

62、法库县卧牛石乡拉马荒的传说

63、法库县皇封红山地的传说

64、【法库地名】法库县十间房镇村、屯地名由来

65、法库县大泉眼村的传说

66、法库丁家房镇帮牛堡子传说

67、法库县二龙山的传说

68、法库县四家子乡五鬼山的传说

69、【法库地名】法库县冯贝堡镇村、屯地名由来

70、法库县桃山白酒的传说

71、法库县七十四屯的传说

72、调兵山的传说

73、法库县七大屯的传说

74、法库县七大屯的传说

75、【法库地名】法库县依牛堡镇村、屯地名由来

76、【法库名人】高峻岭

77、法库历史名人:刘兴仁

78、法库古迹和遗址地名

79、法库历史名人:李洪钧

80、法库历史名人:薛正春

81、法库历史名人:裴焕辰

82、法库历史名人:周连凯和邱钟岳

83、法库历史名人:李德恩

84、【法库地名】法库镇、社区、村屯地名及由来

85、【法库地名】法库慈恩寺乡村屯由来

86、【遗址】法库柳条边遗址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