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努力,千万不能要

▷低质量的努力,千万不能要

我们喜欢 欧美女星 2018-05-29 21:30:44 619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喜欢」关注听更多内容

  • 主播 | 大章鱼(dazhangyu15)

  • 作者 | 曾少贤(本文已获授权)

  • 公号 | 曾少贤(ID:tobefun2017)

我喜欢,恰巧你也喜欢而已

GOODNIGHT


这几天曾少在微信的后台,收到了很多关于“如何高效地学习”的问题,大家的问题看似千差万别,毕竟令大家头疼的科目各不相同。

 

但大家关心的事情却是那么的相似,相似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记住最多的知识点。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灌输这样的一种观念,即相信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总有一天自己就能成功。


这种把努力等同于成功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低潮期。

 

但实际上,努力不一定和成功挂钩,成功也不是努力的终点站。

 

做任何一件事情,努力是必须的,但也要讲求正确的姿势,就像有的人在复习的时候,像拼了老命一样,牺牲自己的睡眠和娱乐时间,导致自己整天都处于紧绷的状态,最后由于身体实在是吃不消了,身体毛病不断,这样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复习进度。

 

所以,在这个阶层日益固化的时代里,努力其实每个人都会,但正确的努力姿势,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


在开始讲高效学习的方法论之前,我们首先来谈谈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建立起属于自己认知图式。

 

比如说你对心理学感兴趣,那就在特定的时间内,把该领域的专业书籍给啃个遍,像我之前在入门心理学的时候,就把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专业的书籍给买回来,然后逐一加以攻克和研究。

 

当然过程你应该能够猜到,很辛苦很辛苦,你想啊,将近十几本的专业书籍放在你的面前,然后要求你在特定的时间内,将其看完,那种反馈,肯定没有刷知乎和看抖音来得痛快。

 

但认知图式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实现对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你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这种感觉还是蛮爽的。

 

另外一种方式的应用场景是在学校,学生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将当前的知识,整合进自己的长时记忆中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可供提取。

 

举个很简单的栗子。

 

你现在正在看备战四六级,那有关四六级的英语单词,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将单词给记住,在考试的当天,如果有关于这个单词的记忆,能够正确无误的提取出来,那就能保证答题的正确性。

 

如果不能的话,那就意味着提取失败,个体就不得不去接受考试失败的风险。

 

讲到这里,你应该能够理解“编码”的真正含义,在认知心理学家的眼里,个体利用不同的编码方式,将暂时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整合进长时记忆中,不同的编码方式,个体所获得的效果是不同的。

 

以下曾少提到的编码方式,都是经过认知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过的,效果比其他的编码方式,要强很多。

对知识进行精细化处理


在开始讲知识精细化处理之前,我们来做以下的一道测试题。

 

在20秒之内,你需要将以下的英文字母给记住,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

 

VNAOADCNIPHFCIB

 

20秒很快就过去了,相信很多人都不能完成这道测试。

 

当需要记住以上的英文单词,个体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可以供他们选择,一种是“保持性复述”,应用这种方式的个体,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死记硬背上,但无论怎么死记硬背,这些单词只能够保持在个体的短时记忆中,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另外一种方式是“精细化复述”,个体将需要记住的东西,和以前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因为对知识进行的是更深层次的加工,所以记忆的效果比“保持性复述”要好很多。

 

比如说上面的英文单词,个体其实可以将它重新组合一下,让这些单词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组块,从而降低记忆的难度,加深记忆痕迹。

 

重新组合后效果如下:


VOA-CNN-PHD-FBI-CIA

 

“保持性复述”属于浅层次的加工,个体通常只注意事物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用不断复述的方式,让事物停留在短时记忆之中。

 

而“精细化复述”则更加关注事物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将之前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从而让短时记忆更加巩固。

对知识进行生成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有犯下严重的“学习幻觉”,这种“幻觉”指的是在重复性的学习过程中,自己高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你经常性地翻阅英语四级的单词本,对“abandon”这个单词已经熟记于心了,每次拿起单词本的时候,你都能够记起这个单词,并且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其他的知识点也是一样的,承载这些知识的教科书,就近在你眼前,你无论什么时候遗忘了某个知识点,都可以随时随地将书本拿起来,在不断重复的操作过程中,你真的误认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已经非常掌握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一段材料时,主动创造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建立起强而有力的编码的有效途径。

 

例如,今天你在曾少的文章中,学习到了“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化复述”这两个知识点,你可以尝试把这两个知识点讲述给你的同学听,或者说你可以在自己的大脑中,设想自己是一名老师,自己正在给自己的学生讲述这两个知识点。

 

前者属于有声练习,后者属于联想式学习,但本质上都利用了“生成效应”。

 

细心的同学现在应该发现了,所谓的“生成效应”,其实和备受推崇的费曼学习法很相似,都是强调用自己语言,将新近学习到的知识点,向别人讲述清楚,在讲述的过程中,你自己肯定会遇到各种卡顿。

 

遇到卡顿的时候,不要紧张和害怕,返回去将不懂的环节给吃透就可以了。

对知识进行测试


测试,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考试,相信很多人一听到就开始瑟瑟发抖,我们害怕的往往不是考试,而是考试之后的成败,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自尊,毕竟学生时代的人儿,唯一的评价体系,大概只剩下成绩了。


但无论你怎么厌恶或者说是恐惧考试,考试这项活动,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测量知识,还改变知识,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Karpicke和Roediger于2008年比较了测试与重复学习对记忆保持的效应。


他们让学生在四种条件下学习:


一种条件是标准的学习—测试范式,即学习—测试—学习 —测试(ST)条件。


另外三种是衍生的学习条件:第一种是先学习,一旦能够成功回忆测试条目,就立即停止学习,只在下一阶段进行重复测试(SNT);第二种是先学习,一旦能够成功回忆测试条目,就立即停止测试,只在下一阶段进行重复学习(STN);第三种是先学习,一旦能够成功回忆测试条目后就同时停止学习与测试(SNTN)。


结果表明,在需要多次测试的ST和SNT条件下,被试在一周以后的回忆正确率达到80%,而在只有一次正确提取的STN和SNTN 条件下,回忆的正确率仅达到36%和33%。


测试之所以比重复性学习更加有效,是因为以下的原因:


第一是测试提供了必要的提取难度我们常常说“是驴是马,牵出来溜溜就知道了”,学生在经过测试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于某些知识点是非常不清楚的,要不然自己就在测试的时候,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第二是测试给学生提供了策略转移的机会当自己应用这种方法在测试中,遭遇失败的时候,学生会知道这种策略是行不通的,是低效之极的,所以他们会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改进答题的策略。


所以,参加测试,能够清楚地让你知道自己的薄弱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测试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编码方式,与重复性的机械式学习相比,测试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了。


因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间隔式学习



同样都是5小时的学习时间,如果你把它分为5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维持1小时来进行,效果要比你硬逼自己一学就是5小时好。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起的“间隔效应”。

 

间隔式学习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注意力规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注意力资源,知识只有被我们注意到了,才能进入到大脑的执行控制系统,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但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度的,在对知识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中,注意力资源会随之消耗,如果这时候你还继续追加时间进行学习的话,得到的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知乎上曾经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4小时以上的精神专注?

 

在这个问题下面,涌现了很多优质的回答,但实际上,我们不必去追求长达4小时的精神专注,我们只需要把4小时给分割成4个小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这个奖励,可以是刷5分钟的知乎,或者是出去外面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也可以是静静一个人呆着,让自己彻底地放空自己。

 

这样一来,不是更加有动力去学习了嘛?


 -THE END- 

音乐:Michelle Branch - Crazy Ride

插图:来自网络 向原图作者致敬

-更多热文-

好朋友怎么了!关系好就不谈钱吗?

你拒绝过的东西,才是你的价值

作者简介:曾少贤(ID:tobefun2017),一个关于学习,思考,认知方式的公众号。


喜马拉雅FM:@主播大章鱼

大章鱼微信:dazhangyu15

勾搭一下下:

大章鱼是“我们喜欢”的主理人,独立水瓶女,喜欢治愈的文字,喜欢自律的生活,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喜欢,恰巧你也喜欢而已。

期待与你相遇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