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 业精于勤
1995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刘小峰继承父母的衣钵,进入漳州市第二水厂工作。当时二水厂刚刚建成,他的第一个工作是清理打扫厂区卫生。随后,他进入二水厂制水净化车间滤池岗位工作。轮班一年后,他和水厂的另外几个年轻人跟着两位老同志,组建了316供水抢修队。作为当时首批“漳州110”社会服务联动队伍,316供水抢修队充分发扬“漳州110”的服务精神,每天开着三轮摩托车奔忙在市区大街小巷,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但凡供水设施出现故障,刘小峰总是和队员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维修。由于专业不对口,他是边干边学,为了搞懂管网和阀门的“机关”,他总是抢着下水,同事就把绳子绑在他身上,在外面拽着绳子防止他溺水。在水里泡着泡着,他不仅顺利上手抢修业务,还因为技艺高超、踏实肯干,当上了316抢修队的队长。在他们的努力下,水务316抢修队多次获得漳州市110社会联动工作先进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316抢修队的成立,再次拉近了供水企业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将“水到、心到、服务到”的理念传递到了群众心坎上。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
2006年,他转岗任设备维修部主任。干一行,爱一行,深钻一行,投入一行。虽然岗位变了,但不变的是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供水生产无小事,设备保障马虎不得”。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事无巨细,每个设备的型号规格、零件的选用都亲自把关,每条设备维修保养记录都逐一核对,做到纸上留痕且心中有数。机修是个脏活累活,但他从不抱怨,凡事亲力亲为,带领设备部成员们沉浸在设备运行一线嘈杂的工作环境,在炎炎夏日的江边更换取水泵、在机械轰鸣的泵房中安装输水泵、在夜深人静的长夜里抢修电气设备、在台风过境前的山坡上巡查高压专线等,只要设备出现故障他永远冲在最前头。为了避开用水高峰期,三更半夜开工是家常便饭,一熬几个大通宵稀松平常,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更是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奔赴一线。
从2006年到现在,他在设备维修部工作了整整16年,市区供水规模也从三座水厂21.5万吨/日的增加到四座水厂41.5万吨/日,他用一名水务人的铁肩担当扛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群众安全用水和水务事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家风传承 上善若水
刘小峰的父亲刘章木是漳州市第一水厂的老厂长,母亲退休前也在自来水公司工作。从小受父母严格教育,他从不以领导子女自居,反而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把个人的苦累看得很淡,面对赞誉时总说“都是团队的功劳”。默默深耕在基层一线,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未曾懈怠,成为公司里众多同事敬佩的对象,但他自己总认为,他只是尽了一名水务人应尽的责任,并不愿多加言辞表现自己。或许,对于历史沿革已经50多年、传承三代人的供水公司而言,“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早已铭刻在所有水务人的骨子里,内化成一种信仰,外化为一种行动,无需任何漂亮话点缀,这应该就是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最好诠释吧。
投稿:水务集团
编辑:漳州发展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