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园的茫茫夏夜
黑暗里 我猜是你
我爱你淡妆浓墨的良辰美意
你遗世独立的书卷气
红楼绿竹
勾画的你的脸庞让我着迷
我要撞进你温柔的怀里
——《新港路135号》
2017年10月,一首《新港路135号》在中大人的朋友圈里悄然流传,勾起了很多校友对母校思念的情愫。它的创作者马潇,是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15届毕业生。这首歌的创作源于一次偶然的回校经历,又源于内心对中大的一往情深。
马潇的故乡在宁夏银川,那里有黄土地,有贺兰山,有万千厚实而质朴的人们,有羊杂、烤串儿和啤酒。
一方水土一方人。马潇的身上有着宁夏人的那种直率和重情重义,又从小喜欢音乐,喜欢弹吉他。十五六岁时,他接触了现场音乐会,其鲜活、酣畅给他带来了极大震撼,并在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高中时,他创作了第一首歌《兰花》,由此走上音乐之路。
■ ■■■■
高中毕业后,马潇离开西北,来到岭南。“离开家以后,我慢慢体会到宁夏那种质朴的感情,它像一把黄土,什么都不是,但可以让万物生长,是一种特别纯粹的力量。”去了远方,才懂得故乡的含义,故乡留在了他《春天》和《银川旧事》的歌声里。
在广州,马潇与同样文艺的中山大学相遇。“大学四年,如果幸运的话,可以经历大部分情感形态的缩影,比如每个人都离了家,便有了乡愁,开始真的去认识理想和信念,开始尝到真正的成功或者挫败,开始恋爱、开始分手,我们在这些悲欢离合里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也有了可以创作的土壤。”在这里,他写下了不少来源于新生活的新作品,让梦想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大学毕业后,马潇离开广州,去往北京。中山大学,和她所承载的青春岁月,也从“远方”变成了“回忆”,留在心里,留在《新港路135号》的歌声里。
“博雅学院给予了我很多起初没有预料到的收获,很感恩年少时的幸运。”
2011年秋天在中山大学入学后,马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博雅学院二次遴选,并顺利被录取。博雅学院是中大为探索本科教育体制改革而专门设置的精英化学院,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文史哲、社会、科学、政治、艺术等领域皆有涉猎,其中,哲学是博雅的重要课程。
“博雅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完善人格,因为涉猎广泛,对于一些现象及背后的根本问题能够更全面地感知、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对音乐创作很重要。音乐是表达,而表达的前提就是感知、认识和理解。”在博雅的四年,需要不断地阅读经典,不断地思考,这些经历也让马潇的音乐里多了一份哲学式的沉思。
有人说哲学与诗歌本质上是背离的,因为哲学是理性的,而诗是感性的。谈及哲学与音乐的关系,马潇有自己的理解:“正如美国哲学家罗森所说,‘诗与哲学两种语言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诗与哲学之争是古希腊文明研究里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者感性而饱含浪漫,一者理性而富有逻辑。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二者都是艺术作品里的重要部分。我认为,好的作品是用理性认知,用感性传达,把真情或真理包括在美的形态里。浪漫的美感可以触动心灵,符合逻辑的主张则会在更长久的时间里耐人寻味。”
在马潇的歌里,他也用心地调和哲学与音乐及诗的关系,将每一种因素都融化在旋律与文字之间,成为一首歌的生命力所在。人们可以从他的歌里听到对心灵的慰藉,也能听到对生活的一点认真和一点戏谑。
中山大学最古老的南校园,就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2016年10月下旬,马潇和另外两位新生代音乐人周子琰、刘润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乍见如期”十五城联合的全国巡演,其中一站是广州。离开一年后重新踏上这片土地,顿增许多心绪。演出结束后,本来已经回到酒店准备休息,马潇突然想自己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走回了学校,走到了当年的宿舍楼“广寒宫”前。
“那时夜已深,早就门禁了,楼里还有个别宿舍亮着灯。风一吹,屋檐两端的惊鸟铃还像当初我住在这儿的时候那样响。站在自己已经逝去而且永远不会再回去的东西面前,伤感极了,又很无奈。”马潇习惯把难以诉诸文字的感情和回不去的过去,都记在歌里。第二天回到北京的时候,那些思念和伤感的情绪还一直压在心头,他索性把它们都化成了歌,写下了《新港路135号》。
这一首《新港路135号》,写给母校,也写给你我曾经奋不顾身的青春。
▲ 康乐园里的绿树与红楼
“红楼绿竹,勾画的你的脸庞让我着迷”,也让万千的中大学子着迷。红砖绿瓦的小红楼,是康乐园早期的标志性建筑。康乐园的绿竹也是极有名的,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大部分竹苗都是当年从中大的竹林里带过去的。从始建于1905年的马丁堂开始,红墙绿瓦成为康乐园里建筑风格的基本格调。始建于1915年的怀士堂,凝聚了广州城和中大的百年办学传统,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勉励中大学子“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怀士堂也因此成为中大的精神象征,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大人的集体记忆。
“校园身藏闹市区,但高墙以里自有自己的一股安逸宁静,中大在学术上声名远播,但更让我受益的或许是思想开放。”马潇说道。“南草坪的蓝天,那里住着尼采口中所说的自由”,小北门外的夜晚,有着青春的歌和稚嫩的诗,这一切都让人无比怀念,难忘的岁月里,“多少个夜我化作不眠的星辰,等候在广寒宫外,那安静的清晨,我终于变成了诗里的飞鸟,感谢你,中山大学”。收拾行装,再次出发,“最后一句,再见”,是对母校的告别,也是马潇在告诉自己,把怀念淡淡地放进心里,然后继续前行。
歌里一再追问:“如果我们早知道,一切都会随时间而消退,我们会不会还像,当初那样奋不顾身地拥有?”想必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会的”。在中大的点滴回忆,终将化作我们心头的一番温热,一番铭记,留在心间。
“现在所说的所有关于中大的好都是回想时的真切感受,但上学的时候没觉得。反倒是现在毕了业,内心更多的是对母校或者说那段青春的眷恋和遗憾。希望大家能珍惜,毕业以后就很难再有那种白衣飘飘的感觉了。”
2014年11月,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在“校友音乐作品及校园歌曲演唱会”上,大四的马潇演唱了他的《春天》,这首歌也收入同时期发行的中大校园原创歌曲专辑四《桃李芳馨》。
▲校园原创歌曲专辑《桃李芳馨》封面
▲ 《桃李芳馨》专辑主创人员及校园歌手
谈及这段经历,马潇说:“中大一直以来就很文艺,中国大陆第一张大学生校园原创歌曲专辑就是中大1986年发布的《向大海》,比老狼、高晓松这些北大前辈们的那张《校园民谣》还要早。感谢所有为校园原创音乐付出的部门和老师。还记得,校庆演唱会总导演、《桃李芳馨》专辑艺术总监徐红老师联系了我演唱这首歌,我欣然答应,谢谢她。”这是马潇最后一次在校园里演出,他希望有机会再回来唱歌。
“从小就想着要自由而独立”,是马潇在《银川旧事》里的一句歌词。中大,给予每一位学子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舞台,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博雅教育强调的是精英教育,也契合当前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一直说,大学四年里我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由思考,自主生活。中大、博雅,是一个不会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就反对你的地方。这太重要了,而且将是我日后的生命里时刻铭记的行事准则。”
毕业后的马潇在广州待了一阵子后,便去了独立音乐的聚集地——北京。这两年,马潇进行了数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巡演,走过了不少地方。对马潇来说,音乐更像一种生活。对于未来,他期望一直做音乐,走更长的路,去经历更多的事,去相遇更多的人,把生活过成了歌,用音乐记录生活,循环往复无穷尽也。作为独立音乐人,他希望通过音乐去自由地表达与思考,用歌感染更多的心灵,去帮助其他喜欢音乐的人更靠近自己的梦想。
▲ “和生活把酒言欢”——马潇2017年全国巡演海报
2017年,历时8个月,马潇推出了全新专辑《和生活把酒言欢》,10首歌里,有写给故乡的《银川旧事》,也有写给母校的《新港路135号》。2017年9月,马潇首次携8人的大乐队开始了23城的2017年全国巡演。
马潇希望在路上,他也一直在路上,愿他越走越远越开阔,用最自由的姿态讲述生命的故事,且行且唱,且唱且行。
--- iSYSU ---
采写:李婉琳
编辑:冼嘉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大官微往期推送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