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伟:"三位一体"发展纪念馆 打造聊斋文化新名片

焦伟:"三位一体"发展纪念馆 打造聊斋文化新名片

淄博大众网 内地男星 2015-07-17 17:35:33 226

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焦伟畅谈聊斋文化

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焦伟做客大众网

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焦伟(左三)、副馆长杜朝阳(左二)、副馆长谭红玲(右二)、最美讲解员朱月宁(右一)回答网友提问

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焦伟、副馆长杜朝阳、副馆长谭红玲、最美讲解员朱月宁讨论网友提问问题

  推进故居保护工作,打造拥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的文化名人纪念馆,积极通过各种国内和海外的高端学术交流加速聊斋文化“走出去”……7月16日,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焦伟做客淄博大众网与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联合推出的《聚焦文物、博物馆工作主题访谈》栏目,并对聊斋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做了全面介绍。

  加强文物保护 打造淄博历史新“名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对《聊斋志异》非常形象的评价和褒奖。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年轻时就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蒲松龄将已作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蒲松龄也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蒲松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1980年经淄博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的,目前拥有七个院落、八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米,展厅面积600多平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属保护遗址还有柳泉和蒲松龄墓园。焦伟介绍,蒲松龄纪念馆的主要职能就是保护历史文物,弘扬聊斋文化,接待中外游客,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蒲松龄纪念馆相继成立了蒲松龄研究会、蒲松龄研究所,目前已建成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的名人纪念馆,成为淄博市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是展示淄博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窗口和名片。

  为了充实馆藏、丰富展览,蒲松龄纪念馆一直坚持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文物资料,近年来,蒲松龄纪念馆藏品由原来的不足百件发展到现在已达一万三千多件。据焦伟介绍,蒲松龄纪念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陈列展览体系,主要有聊斋复原陈列、生平展览、著述展览、聊斋故事彩塑展览、回顾关怀展览等。

  纪念馆、研究会、学术刊物三位一体“合力”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蒲松龄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焦伟在访谈中着重谈到,蒲松龄纪念馆将通过“三位一体”,即“纪念馆—研究会—学术刊物”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纪念馆陈列展览、研究会建设为蒲松龄纪念馆能更好地发挥职能、弘扬聊斋文化奠定基础。据了解,蒲松龄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是淄博市群众性的学术研究团体,目前已发展会员150多人,先后召开了二十多次聊斋学研讨年会和八届会员大会,举办过两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带动聊斋学研究长盛不衰。

  纪念馆在建立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基础上,开办主办了全国唯一一家聊斋学专业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多次被省主管部门评为良好级期刊,被中国社科院确定为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CNKI)。

  《蒲松龄研究》始终坚持学术道路,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统计,《蒲松龄研究》用户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有北美的哈弗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澳洲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西欧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俄罗斯国家人文大学,日本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等等,计3395个,成为我国几大科研机构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聊斋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蒲松龄研究》季刊自1986年创刊至今已29年,出版了95期,发表聊斋学论文2000余篇,近6000万字。

  近年来,蒲松龄纪念馆在刊物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蒲松龄研究》办刊质量的整体提升和研究会学术研究深化。纪念馆还与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广泛接触,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刊理念。自2014年第3期起,由32开本改为16开本,并增设“《聊斋志异》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等新栏目。成立学术顾问委员会,聘请马振方、周先慎、王志民、袁世硕、马瑞芳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并与山东大学文学院达成协办协议,刊物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学术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相关影视作品数不胜数 聊斋故事深入人心

  据焦伟介绍, “聊斋”故事始终是戏曲改编者所青睐的,几乎每个篇目都被搬上过荧屏与舞台。据有关资料统计,《聊斋志异》被改编为不下四十种剧种,超过三百多出戏曲。如京剧中有《西湖主》、评剧中有《花为媒》、滇剧中有《洞庭记》、秦腔中有《十王庙》等。在山东地方戏中也出现了不少“聊斋戏”,如五音戏中有《胭脂》,吕剧中有《姊妹易嫁》,山东茂腔中有《花灯记》,柳琴戏中有《瑞云》,山东梆子中有《王者》等等。

  “聊斋”影视题材作品改编创作,第一阶段集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拍摄了第一部“聊斋”题材电影——《清虚梦》,也是中国第一部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先后拍摄了41部聊斋电影,17部电视剧,掀起一股聊斋热。这一时期是港台聊斋改编电影大放异彩的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最为知名者如导演胡金铨根据《侠女》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当年法国嘎纳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世界三大电影节奖。《倩女幽魂》也是这一时期香港聊斋热的代表作之一。1979 年,由香港导演鲍方执导的影片《画皮》引入内地,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电视剧以1986 版《聊斋》最具的代表性,原汁原味的展现了《聊斋志异》的整体风貌,是影响最大的电视改编作品。

  焦伟谈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聊斋”故事更为电影电视改编者们喜爱,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些改编作品风格更加魔幻、故事改动幅度更大,甚至只是借聊斋的名义来演绎全新的故事,据不完全全统计,至今已拍摄相关电影43部、电视剧22部,影视剧的改编创作也为弘扬聊斋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文化交流 推动聊斋文化“走出去”

  焦伟介绍,为促进淄博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应台北文化艺术促进协会邀请,蒲松龄纪念馆于2014年11月15日至22日,在台北华山文创园区红馆成功举办了“鬼唱诗——蒲松龄聊斋文化展览”活动。此次展览活动既有民众喜爱的演出活动,又有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受到岛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蒲松龄纪念馆按1:1比例在展厅搭建复制聊斋正房,同时带去书画作品10幅,各种聊斋著作版本18套134册,使《聊斋志异》的传播历程、基本脉络得到了充分体现。安排了7场聊斋俚曲清唱会,使台湾同胞近距离接触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期间,蒲松龄纪念馆共接待台湾各界观众近20000人次,观众以年轻人为多,涵盖各个年龄段。有不少外籍人士和残障人士也慕名而来。

  此外,蒲松龄纪念馆与邮政部门联合制作发行了蒲松龄纪念邮票和有关纪念邮品,并于4月4日在蒲家庄广场举办了邮票首发式。为增进与曹雪芹纪念馆馆际间的合作交流,蒲松龄纪念馆特组织人员去北京曹雪芹纪念馆参观学习,并派专人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纪念邮票首发式。

  “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举办聊斋文化全国巡回展等,使聊斋文化成为宣传淄博,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载体。弘扬聊斋文化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此呼吁各位网友关心关注我们蒲松龄纪念馆,让我们共同为打造淄博独有的聊斋文化名片而做出更大贡献。”焦伟这样说道。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