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热议,娱纪夫突发奇想收集了一些电影里出现的诗词,撰写了一篇:
没想到很多留言都说写漏了一个人:
有谁比得过黄霑?鬼才黄霑最好!
对对对,黄霑认了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倩女幽魂》……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歌曲。
那么问题来了:黄霑写词为什么能把中国风发挥到极致?
黄霑的传统文化修养在他的生前写过的二千多首名曲中可以窥见。
上世纪香港电视飞速发展时期、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那些古装片、年代剧给了黄霑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作词或作曲,侠骨与柔肠,他都文思奔涌。
黄霑于1970年代开始纵横乐坛,早期就给宋代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谱曲而成《有谁知我此时情》,邓丽君在《淡淡幽情》专辑中演唱。
黄霑与老搭档顾嘉辉的创作高峰在80年代,合作的电视剧主题曲脍炙人口。
1985年,TVB举行“18年主题金曲大选”,他写的《狂潮》、《奋斗》、《上海滩》、《两忘烟水里》、《万水千山纵横》、《世间始终你好》、《交出我的心》全部获选。
1979年黄霑写的《楚留香》,跟随郑少秋的楚留香形象风靡东南亚。
“云彩挥去却不去,赢得一身清风。”
据说这首歌更成为台湾当时举办葬礼的必播歌曲,“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是中国人的做派。
“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风远去。”
1982年为电视剧《天龙八部》写了两首歌《万水千山纵横》和《两忘烟水里》,前者豪气干云,后者哀婉凄艳,可说是刚柔相济。
据说《两忘烟水里》是黄霑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1983年为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填词《世间始终你好》,罗文与甄妮演唱,成为经典。
“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但爱心找不到比你好。”
三十多年后,周星驰还请来莫文蔚、郑少秋为电影《美人鱼》重新演绎。
在电影方面,黄霑与徐克可说是黄金组合,催生佳作无数。
对于徐克的严苛要求,黄霑是又爱又恨。
看看他们合作的经典:
“人间路,快乐少年郎。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
1987年徐克拍《倩女幽魂》,黄霑创作了主题歌《倩女幽魂》、《道》、《黎明不要来》。
其中《黎明不要来》是黄霑未发表的旧作,原来是写给另一部电影:纯情舞女遇见年轻的摄影师,原本怕黑的她头一回期待黎明不要来。
把这首歌转赠给女鬼,真是再恰当不过。
1989年,黄霑为徐克担任特效制作的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创作主题歌《焚心以火》,叶倩文演绎。
“人不顾身,让痴心去扑火,黄土地里,活我真挚爱的歌。”
此前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在国际声名鹊起,《秦俑》讲的是同一块土地上的前朝旧事,光是“黄土地”几个字就已带出沧桑磅礴之势。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1990年,黄霑为《笑傲江湖》谱曲。
众所周知的段子是他写了六稿,徐克都不满意。
黄霑连夜看黄友棣教授的《中国音乐史》,看到他引述《宋书·乐志》,说“大乐必易”,伟大的音乐必定是容易的。开窍!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
徐克拍摄《黄飞鸿》时,当时带一帮人去厦门的沙滩上拍群戏。
徐克后来在访谈中说,“我们带着录音机去等日出,天气很冷,但当录音机播出《将军令》的音乐,大家便都异常兴奋”。
黄飞鸿带众弟子练拳的一幕,是中国电影里的经典镜头。
在徐克的要求下,黄霑着手把《将军令》改为《男儿当自强》。他找了20多个版本的《将军令》,听了一个月。
《男儿当自强》里的昂扬气势与侠义精神,让观众对黄飞鸿形象产生更多认同。
后来在《黄飞鸿之西域雄狮》(1997)中,黄飞鸿一度失去记忆,仍然是《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声唤醒记忆。
所以这首歌可说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身份的烙印。
“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良夜又逢末世人,珍惜今宵记住我。”
1993年为徐克导演的《青蛇》创作《流光飞舞》与《莫呼洛迦》,合作对象是年轻人雷颂德。徐克给黄霑出的难题是写一支印度风的中国歌。
“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
1994年,黄霑与少年时代着迷的梁祝故事终于相遇。
在徐克拍摄的《梁祝》中填词,示范了什么叫清中有浓意,以及甜到哀伤。
至于一代鬼才是怎样修炼而成,2014年面世的“黄霑书房”展示了部分图文资料,揭开香港的历史、文化背景怎样造就了黄霑。
青少年时代的黄霑换在今天就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看戏、读书、听歌、打架、做白日梦,一样没落下。
“黄霑书房”也展示了他的部分藏书。
光会背古诗词不能叫才子才女,“文及今古,学兼东西,不分雅俗”如黄霑,才写得出那些有着鲜明文化烙印的歌曲。
在他自己看来,“香港流行音乐,和社会发展步伐,一向贴得紧密。”
比如黄霑从小就热爱戏曲,这是他读的《牡丹亭》,还有收藏的《华东地方戏曲丛刊》:
1954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上演,轰动一时,13岁的黄霑收藏了文字本。
没想到多年后他还会跟《梁祝》结缘。
小时候是粤剧迷,1980年代他还跟红线女一起创作《四大美人》唱片集。
黄霑的成长历程也让娱纪夫想起最近“虹膜”一篇写王家卫的文章,说王家卫从小就是电影迷,而且他父亲命令他上大学前把经典文学名著都读过,使得他当导演之前,艺术储备的资源已经足够丰富。
该文作者LOOK形容,“王家卫,是上海的种子被种到了香港的土壤里,遇到合适的雨露灌溉后,终于成长为一代电影巨人。”
才子的成长历程大多类似。
黄霑2004年11月24日去世后,常有各种追悼和赞誉文字。
不过有意见认为很多评价把“赤子般的家国情怀”当成他内心的全部,有失偏颇;实际上,黄霑是个缤纷又复杂的个体等等。
话虽没错,不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最终仍是作家的名字与作品万古流传。
所以,娱纪夫假设的电影圈来一次“诗词大会”,说的仍是黄霑那些古风洋溢的词作,其他侧面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2003年,63岁的黄霑在香港大学拿到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香港流行音乐。
他在论文里引用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里的说法,说香港那一代词人在七八十年代不约而同地采用“力求显浅”的创作方法,无论郑国江,许冠杰,黎彼得、卢国霑、黄霑、邓伟雄等全都如此。
黄霑说他们精通填词之道,知道歌词是写来唱,写来听的,必须显浅,才入耳明白。
再后来,黄霑作古。
前几年重拍新版《黄飞鸿》,据说在拍摄中会现场放音乐,让演员进入情境。
歌单中包括《教父》、《古惑仔》的原声、Damien Rice、张国荣的歌,演感情戏会放玉置浩二。
没提到《男儿当自强》。可能想摆脱上一个黄飞鸿的影响,也可能嫌弃过时了吧。
现在来看,黄霑那些作品依然让人如数家珍,比如像《歌影江湖》一书作者王玉总结的:
“人间道,男儿当自强,千山我独行;当年情,旧梦不须记,沧海一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