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生活算是幸福?怎样的价值准则,值得我们追求?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每天被人类的创造物所包围,几乎忘记了我们来自于哪里。我们崇拜于我们的创造物的时候,忘记了人类的本源之力,我们盲目自信乃至于情思枯竭……,背叛自然的结果就是,我们亲手创造了文化物,却成为它的异化品。
按:文字就是历史。《文以明道》系列,是以文字的发展演变为基础,探讨先秦的历史文化。既然是以文字为基础,那么,我的第一篇《文以明道》就是从“文”开始谈起。
本文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综合蜜蜂书店的讲座课件完成。再整理、再加工用了两个多月的业余时间,这,应该是2015年最饱满的文章。篇幅有点长,分了三章,这是第一部分。
喜欢蹲坑的童鞋,慢慢看。
山西有个陶寺村,出土了一个陶扁壶(距今4000年左右),此壶上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早很多(殷商甲骨文,距今3500年左右)。
壶上的文字,简单的只具有标记功能。类似的功能,在后来的青铜器上也有出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往往只有几个字,或时家族姓氏,或是某人的名字。
陶扁壶上面的字就是:文。四千多年前的这个字,跟今天的字,没有太大差别。
那么,“文”的图形,所隐含的本义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指代我们今天文字?
文字,文与字,本来是有区别的,说法为“单体为文,合体为字”。就是说,现在那些被我们称为部首的字,即不可拆分的(一旦拆开就失去意义),都是属于“文”(文,这个字本身就不可拆分,拆分后不会有任何意义)。而有两个以上部首,合并起来的字,才称为字。
字,本身就是宀( mián)+子的组合,而且,甲骨文里没出现,到金文才出现。
再比如:木与林的关系。
木,它的图形不可拆分,拆分了就不是木了——这属于早期的文。但以木为部首的,如林、树,就是字了,可拆分。
这么一分析,文的出现要早于字,是字的基础,代表了早期文字的图像性。
谈到造字之初的时候,一般都会引用《易传》里的一段话。
★《易传·系辞下》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这是描述古人为何造八卦的。观物取像,立像以尽意,这造字的道理差不多,象形文字,其功能就是立像以尽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看鸟兽的纹理纹貌,根据地域所适宜显现的,近的取于自身的容貌,远的取于万物的形象(这是创造的手段)。于是,创造八卦(同:创造文字),是用来通神明之德,相象万物之情(传神、相象。这是创造文字的目的:表达)。草拟创造的各物形貌,所立起来的“象”,就是要与物的形貌与精神相符(这是创造的规则)。
观物取象,就“文”而言,我们可以看下列几个字:
上面三个字,都是取自鸟兽之文:羽翼之文=斐,虎头之文=虔,虎皮之文=彪。
文,为纹的本字,本义为纹理纹貌。远古造字,很简洁,一个字的概念,往往具有混沌未开的特点,内涵相同甚至相近的都是一个字。比如,文就等于纹,今天这是两个字,造字之初,却是一个字。
这是自然之文。
这是人为之文。
纹身也是文。
人类的纹身,要比文字起源的早。良渚出土的这个泥陶,明显就带有面文。
还有人说,金文的“文”,图形就像在身体上做刺绘标识。
这个文,像不像在一个人的胸前画标识?
黥面文身。台湾的泰雅族的黥(qíng)面,就是文身的一种,也叫纹面、雕青。
按习俗,男女进入青春期即开始雕青,一生要经历2~4次的刺文施墨,才算完成全过程,是成年、求偶、爱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标志。雕青部位常见于面、胸、背、腹、腿及手等处。
我们以前看过《狮子王》,小狮子出生后,那个会巫术的老猴子拿颜色(果汁)在小狮子的额头描绘,就是文身的另一种展示:涂彩。
现在,有的农村依然保留着,在新生儿在百天宴的时候,会给孩子额头点红点,取吉祥之意,其实,这都是文身的遗留。
当然,文身也发展出一种侮辱性标记,主要用于奴隶和犯人。
像不像在脸上盖了个章?
章字的上部分是辛,是刻具,刻得有序,就是章。
《周礼 • 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文章,在《周礼》中是指绣绘花纹,颜色搭配美而有序。
《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文章=彣彰
文身美观为彣,文身动人为彰,合为彣彰,这两个字都有“彡”(shān)这个符号。但凡有彡的字,多与美饰有关,如彩、形、彤、颜、须(彡,是用色彩、毛羽来美化自身,是原始社会共有的特点)。关羽号称美髯公,其实对胡须的美饰自古就有。
彣彰:刺绣、彩绘,颜色、线彩井井然,有条不紊。
《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意为像有序的网一样,有条理而不乱。
文,是交错有序,丝+文,是后来的纹,美丽的花纹。而在文底下系丝,则是紊。紊:文下丝绳打结,乱。
《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纲,提绳。纪,主线。后来纲纪文章,也指礼乐法度。
有纪有纲,事指有秩序。
《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周厉王因为霸占山林河泽,激起国人暴动,天下无序,动荡。
文,讲秩序,自然适宜的秩序,于是:
文=秩序
我们再来看文的另一个特点。
《墨子·天志中》:“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
先秦,在众多表现文字的方式中,文跟书,是有很大区别的。
书,用软毛笔写出记事符号,规则而抽象,注重整体意思阐述,注重记录性,一般用作档案和文件,比如西周《尚书》,就是官方的档案记录。书于帛竹之上的,叫“书”。我们现在一般称书籍为著作,在战国出土的竹简上,“书”字是可以用“箸”、“著”来代替,也就是说,书写,是跟竹木有关的。
聿(yù),笔的本字,图形是手握木竹。书的图形,是手持毛笔书写。
相对于书,文,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
错画交叉:交错画划,图文并茂。文,用刀具刻划出图画性表意符号,古人称之为契文、铭文,具备较强的视觉感,是绘图与刻划并用。见于岩刻、玉石、骨甲、碑刻之上。
以上,都属于“文”系列,它们讲设计感、美观感、注重文字的视觉冲击,具有纪念性、象征性和仪式性。
书与文,两者分别是:
书,纪实性,实用性。
文,纪念性,美观性。
我们说学书法,是要去临碑帖的,刻到石碑上的,都是讲究书法性的,你不会去拿一本古代的账本练书法,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种现象,甲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甲骨文”、“金文”,不称呼“甲骨书”、“金书”,因为它们都具有“刻画”的特征;称隶字、楷字则为“隶书”、“楷书”,不能称“文”,因为它们都具有“书写”的特征。而篆字因既有刻画于石碑、青铜,又有书写于帛竹,所以,既可以称“篆文”也可以称“篆书”。总之,文和书的不同起源,才导致了称呼上的分别。
文=美观
于是,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文的意义:
纲纪文章,有条不紊=秩序性。
错画交叉,图文并茂=美观性。
那么,我们得出的归纳为:
秩序+美观=美序
《左传》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接下来,作为文字之一的“文”,在文明经典中,是如何体现美序的。请看本系列第二部分《文以明道》特别版:“文”明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