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晓龙的画引出了一些看法,受张晓龙性情的感染,书写时的情绪既不愤青,也不澎湃,就实实在在地说吧。
张晓龙,河北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在学院学习工作将近三十年了。多年来他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兼做绘画练习与创作。教出了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幅画。他处事自然和谐,生活态度平和,教学尽职尽责,作画持之以恒。“好的艺术家都具有朴实的品质。”(李可染语)
我见到的晓龙的作品多是荷与竹。这是再传统不过的题材了,可在他的绘画态度中,却不厌倦,不敷衍,反复揣摩,不计其数地练习、创作,以致出了不少精品,堪称佳作,令人观后为之一振,进而留足注目。前不久我从微信上见到有几十位大家画的不同风格的荷,也同样有古今名家的竹子。据我所知,晓龙对于这些画大部分都做过反复品读。作为老师,他主张传承;作为画家,他更追求创新。不轻视别人,以发现自己的弱点;不盲目崇拜,但善于多学别人的长处,正所谓见贤思齐。
除了师法古人,他还效法自然,时常外出写生。他的写生题材跳跃,时而路边花草,时而农家小院,时而山川流水。
古人云,“万物静中得”。在绘画路上,晓龙在默默前行,不受喧哗所扰,不被浮躁所惑。“流水高山心自如”(曾国藩语)。他心仪传统国画,追求意象造型,喜于墨色落在宣纸上的效果,力求传统与当下、现代与古典的融合共生。
说得远一点,中国画,无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高深之处在于,在一些作品中,在大家的言语中能够悟到哲学、禅学、佛学之精神,增强了作品感化与欣赏的深度。但也不应过于漫无边际地夸大。现实中,大量的画家(包括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绘画之初并未想过这些较为高深的思想哲理,只是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客观对象,运用含有经验的技法,实现意图,追求艺术品味,这种做法现在依然如此。随时代推移,与此并行,有些作品由写实到了抽象,由表现主体到了奔放,由具象到了精神。一些突出意识的成分占了主体,并能引领艺术思维,扩展观众眼界,增进观赏层次。眼下,张晓龙所走的恰是前者的大家之路。
绘画是综合素质表现的载体,包含着专业基本功和多重绘画因素的容集,还有杂家(文学的、社会的、其他艺术门类的)基因,与个体的爱好、灵性、定力相融合共同成为有成就的画家的综合因素。晓龙在走过的艺术路程中已有其中不少元素,流入了自己的血液中。他早先学的是雕塑设计,后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读了环艺,同时大量观看、研摹名家作品。时而听得名家指点,入学前就深得史国良先生的教诲,跟随史国良老师写生、学习。同时深得谢志高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戴顺智老师和潘金美老师的谆谆教导,为晓龙的绘画累积了丰富的素养,构成了他的绘画底蕴。
有时事情的走势不会完全随自己的心意。做了计划、鼓足了信心,突如其来的事儿却出现了,通常因此会冲淡设想,以致湮灭了理想的收获。遇此情形,有的人放弃了,张晓龙却选择了坚持,而往往是坚持下来的人会取得大的收获。
平淡做人、低调做事与绘画时的激情、豪放的状态是两回事。晓龙在作画时常有大胆落笔、直抒胸臆之举,提升了画面精神,愉悦了自己,感染了观者。
在绘画中,张晓龙算得上是勤奋、高产,这至少说明他在坚守着艺术这个信仰。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见到了当下的他,更期待着日后的他会是不鸣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