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部 获得更多最新资讯───
◆ ◆ ◆
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final threshold.
The bridges crossed,
so stand and watch it burn,
we've pass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Part one // 故事简介
“在巴黎的一家歌剧院里,怪事频繁地发生,原来的首席女主角险些被砸死,剧院出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虚幻男声。这个声音来自住在剧院地下迷宫的‘幽灵’,他爱上了女演员克丽斯汀,暗中教她唱歌,帮她获得女主角的位置,而克丽斯汀却爱着剧院经纪人拉乌尔,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谋杀等一系列情节。而最终‘幽灵’发现自己对克丽斯汀的爱已经超过了个人的占有欲,于是解脱了克丽斯汀,留下披风和面具,独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宫里......”
//音乐剧的三个主角(角色介绍为辅助阅读)
女主角——克莉丝汀
(对于女主的情感大众有太多不同的争议与辩驳,不一一赘述)
男主角——魅影(O.G.)
(深爱女主,对女主拥有着病态的控制占有欲)
男主角——拉乌尔(子爵)
(深爱女主,如果说魅影是默默守护的夜,那么子爵便是带来光明的日)
Part two // 情节
音乐剧《歌剧魅影》是根据一本来自法国的通俗小说《歌剧院的幽灵》改编而成,小说性质介于侦探小说和荒诞小说间。
原著小说当时表现平平,通俗的概括下来感情架框也不过是“三角恋”的故事而已,但好在故事完整,情节铺垫噱头也足够吸引人。在二十世纪,在我们最熟知韦伯改编的音乐剧之前,亦有改编各种版本的电影被频频搬上荧幕。
“爱情主题永不灭”、“美女与野兽”、“神秘与荒诞”、再加一点哥特主义和浪漫主义,我想《歌剧魅影》的成功的来源,则是抓住了这几个小点,抓住人们心中一些深层的隐秘欲望。
音乐剧的改编是绝对成功的, 韦伯等人对故事的改编,去除了原著里的糟粕,尤其是最后开放式的结局,使改编后的故事超越了原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剧中剧结构,让这个故事在舞台上呈现时更具魅力。
音乐剧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单纯又隐秘的爱情故事,然而最后的效果却是无比震撼的:从背景渗出的奇异与怪诞贯穿始终,和三者单纯的爱情故事配合出绝妙的和谐。诡异与荒谬的背景和令人动容的感情线交叉,两者的奇妙组合却不显突兀,反而抓住观者内心,引起大众的激烈讨论。
(子爵追求克莉丝汀的场景)
简单来说则是“女主角克莉丝汀到底爱的是谁,她是对子爵的感情更浓重,还是同魅影更身心交通?”然而这些疑问也会随着每一场音乐剧的演出,而产生细微的变化,比如从演员理解表现的不同,从导演对剧本有着不同意图的改变,再到观众对待这些问题本身自带的情感,使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扑朔迷离,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
Part three // 音乐
《歌剧魅影》虽然是音乐剧,但形式上很接近于轻歌剧(operette)。乐队编制上也动用了交响乐团,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器,为了增加哥特效果,还运用了管风琴,使其音乐极具震撼力。
韦伯对爱情曲目的创作十分优秀,而且又是专为爱妻Sarah Brightman(就是08年奥运会唱《我和你》的莎拉布莱曼)量身打造,他对她的激情和爱意便是音乐创作的无穷动力。(在Royal albert hall 的25周年特别版上韦伯现身谢幕,大呼Sarah Brightman为“my angle of the music”。)
甚至把一些创作好的留到后面几部剧用的优美唱段也加入到了音乐剧中,说韦伯牺牲了其他剧目来成就这部剧也不为过。上一条中提到了剧中剧结构,而韦伯也专门为在剧中上演的“剧目”创作了相关的音乐,大多是歌剧类型的音乐,但又没有与全剧的音乐产生割裂感,让整部剧在音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其中几首著名的曲子《Think of me》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All I ask of you》《The point of no return》等,其中巨大的音乐价值同感染力也不必多说,可谓是音乐剧中的至高灵魂。
Part four // 舞台
以亮丽的剧院大吊灯坠落为拉开序幕,巨大的廊梯,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炫目的镜子迷宫,诡谲的地下湖......
从地面到地下的转变、华丽的化妆舞会变为令人震撼的火场,都安排的极为妥当,极富艺术价值。
(第二幕开始,化装舞会Masquerade华美的服饰)
地下湖的布景,繁多点燃的巨大白色蜡烛,一艘静谧的黑色小船,暗蓝色的背景幕布,再与白色衣着的克里斯汀,黑色斗篷的魅影,以及地面上慢慢滚动的白色烟雾,交织成的画面极富生动力,如梦似幻。
音乐剧结束,就有一种巨大的悲痛晕在胸口无法散开,三者的形象频频在脑中闪烁,无论是对魅影的不幸遭遇和孤独又脆弱的心灵产生深切的同情,还是他最后放手后的落寞的双眼和悲恸的歌声,在哭泣中释放生之痛苦,爱之艰辛,心之破碎,令观者无不落泪至情。(看完之后意难平了好久......)
Part five // 制作
《歌剧魅影》的制作人是英国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很多著名音乐剧如《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均由他制作,虽然他既不是剧作家也不是作曲家,但因其重要的贡献,他还被封为了爵士,当然,这是后话。Mackintosh的财大气粗也让此剧高水平的production成为可能。
无论是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舞蹈,即使放到现在,都达到了标杆级的水准。此剧的导演美国人Hal Prince拥有几十年的音乐剧舞台剧导演经验,也同样功不可没。
(二十五周年最后的大谢幕)
总体而言,《歌剧魅影》的成功既有该剧本身艺术价值的原因,也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音乐剧在英美在1980年代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作为世界音乐剧的两大中心,也聚集了优秀的演员和培养了足够的观众基础,这些都是《歌剧魅影》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看,《歌剧魅影》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如果说《歌剧魅影》是最好的音乐剧,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认同,但它真的可以算是史上最成功的的一部音乐剧。
Part six // 结语
以上的所有图片都源于《歌剧魅影》25周年版本的截图。《歌剧魅影》有很多版本,除了原著,有1925年的黑白默片版,有1985年经典原版,有2004年的电影还有该电影的续集,等等等等,其中各个版本表现的东西都有很多不同,仅仅是看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有趣了,有兴趣的话可以一一搜来观看。
本文没有过多的关于男女主角的角色分析、情感来源与走向,仅仅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关于该剧的表层皮毛。对于我来说这部剧吸引我的是里面无比曼妙的曲目,浩大而震撼,剧里舞美设计,以及精巧的剧本设计,还有演员令人感同身受的表演,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美’字。
最后就用原著的最后一句话来结尾吧:
He had a heart that could have
held the empire of the world;
and, in the end,
he had to content himself with a cellar.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Epilogue
“他曾拥有包容世界的帝王之心,
在死亡之际,
在地底深处赤身西区.”
文字部分来源
百度百科词条歌剧魅影
知乎(作者:黄译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28531/answer/42091822)
截图来源视频bilibili av17843955
END
| 编辑: 卓映群
| 整理: 王翘楚
cafa城院儿学习部
给你一股闲暇的清流
▼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本文素材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转发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学习部负责人:丁梦媛
WeChat:155159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