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明道,大医精诚 |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修文明道,大医精诚 |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江南书院 港台男星 2017-07-30 23:15:46 596

郭立中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瘀热病机)行政主任,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工作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中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环球中医药杂志》编委等。




天人合一


       有《黄帝内经》,相映地,就有《黄帝外经》,这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明确记载。但为什么两千年来我们对《黄帝内经》的重视程度要远超《黄帝外经》呢?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外面得大天地有什么,我们体内的小天地就有什么,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这个“经”和“景”读音接近,意思也接近,我们体内同样也是风光无限。人体的肺和天空中的大气相通,所以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象征着天。地上水比较丰富,水往低处流,因此人体中主管水液的肾在人体五脏中位置最低。山是靠石头堆积起来的,相应地,人体中就有骨骼。地球上水占70%,人体中水也占7%,不仅这个比例一样,水的成分也一样。自然界界水资源中海水比例最大,人体中的血液、汗液、鼻涕等等经过科学家化验,其酸碱度、渗透压等等均与海水一致。

       为什么中医很注重无形的东西?我们呼吸的空气,天地万物都靠这个呼吸。我们和天地万物是靠无形的东西在沟通。

       中医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焦,对应着天地人三才。人的面部也可以分为天地人三部,现代科学叫做全息理论。中医思考所有的问题是将人放在天的大背景下的。我们人要和天相通,靠的是我们的鼻孔。我们要吃地上的食物、喝地上的水,是要靠我们的嘴,人中这个穴位是我们和天地相通的中间,所以叫做“人中”。是天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医学就是天地医学,我们的文化就是天地文化,一点也不神秘。古代的婚礼,一拜天地,只有我们这个民族认为皇帝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天地,因为天地养育着我们。所以在危急情况下,来不及针刺,中医也会掐人中,保持我们和天地的相通,就可以挽救我们的生命。

       上面的孔窍通的是无形的东西,是清窍,是双数。

       下面的孔窍通的是有形的东西,是浊窍,是单数。

       面部七窍:两个耳朵、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对应着天上的北斗七星

面部七窍加上前后二阴,人体一共有九窍。就人体九窍而言,正是一个上坤下乾的泰卦。上面三根阴爻,我们拿水来代表,下面三根阳爻,我们拿火来代表,水往下流,火往上走,那么水与火永远可以处在一个相通的文案。所以我们中国人讲究造势,一旦水上火下之势已成,自然就可以通,不需要费力气了。所以《易经》对这个泰卦的解释是“小往而大来,天地交而万物通”,因此中医很强调因势利导,四两拨千斤。(插入泰卦的图片)

天地对我们每个人都是真诚的,没有私心的,奉献一切的。天地是最讲信用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方位、时间都不会错乱。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天地,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能量极其有限,首先每个人的寿命都极其有限,外面的大天地以亿万年计算,且大自然蕴含着无限大的能量。我们怎么能跟外面的大天地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那我们就要效法天地这种真诚、无私、奉献、信用、包容、平等的精神才能跟天地相通。我们多一层私心杂念,实际上就是多一层跟天地之间的阻隔,就跟天地通不起来。所以祖先号召我们效法天地。


中和之道


       我们要思考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人?今天我们去北京故宫,中和殿上还有乾隆御书“允执厥中”,意为答应我说话做事都要守好这个“中”。要守好这个“中”,就离不开“和”,要平和中正,中是体,和是用,体用不二。

       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说的简单点,都是从一来的,但是牵扯到二,“二”“二杆子”“二百五”,都不太好。因为二是阴阳二气,是一个极端。后来发现必须要有第三个既不属于阴也不属于阳、既包含阴也包含阳的状态出现,有了这个和气,所以“三生万物”。 四是一个方框表示范围,里面一阴一阳就可以变生万物。万事万物再复杂,也逃不过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类型。只要你懂了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到了六,就会六六大顺,到了七,就是一个周期。这个周期里面,所有的变化,所有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八个符号来代表,即八卦。只要你懂得了八卦的规律,你的事业自然能够长久(九)。十表示圆满,水满则溢,月盈则缺,反倒不是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花未尽开月未圆”,人生要永远处于奋斗之中,你什么时候感到自满了,你的人生也就到了抛物线的顶点了,再也上不去了,就要开始下落了。

       圣人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在家要“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要“和气生财”,所以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人和了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伤了和气,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

       在中医学中,“和”也是很重要的,中医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如果我们体内气血处于和的状态,就会“六淫不侵,七情不损”。怎样才能使体内气血处于和的状态呢?我们要记住这三个三字真言:不怨人、不生气、不上火。我们人在天地之间,和天相通则有长处,和地相通则有短处。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中医上叫“聚阳”,我们体内的阳气就会越来越足,阳气跟天相连,往上走,就会觉得身体轻快、精力充沛。相反,同样是一个人,我们天天找他身上的毛病,中医就叫“聚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垃圾桶,体内的阴气就会越来越盛,阴气是跟地相应的,往下走的,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身体困重,干什么事情都没有精神,动不动就生气。所以我们遇事要会“偷着乐”,乐就是“神”,“神”出鬼就没了,所以神和鬼都是在我们的一念间。“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阴阳之道


       三坟五典的三坟中,医药著作占到了两部,但是这两部并没有占到第一位,排在第一位的是《易经》。这三部著作都是在谈天地人,但是侧重点不一样,《神农本草经》主要讲的是植物药,包括动物药、矿物药,这些都是地上的。《黄帝内经》主要谈的是人,《易经》主要谈的是天。老祖宗把《易经》排在第一位,是想借助天象希望我们后代子孙至少明白三个方面的道理:

1、“简易”。希望子孙后代遇到在复杂的问题都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易化。看“易”这个字,上面是太阳,下面是月亮。太阳代表白天,白天属阳,月亮代表夜晚,夜晚属阴。太阳大,大属阳,月亮小,小属阴。太阳光线强,强属阳,月亮光线弱,弱属阴。万事万物再复杂都可以归结到“阴阳”两个方面。

2、“变易”。太阳在我们头顶山每时每刻的位置都不同,永远处在变动之中,所以老祖宗希望后代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是机械的、死板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天天都在变,但是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变来变去永远是阴阳之间的转化,都是走向它的反面,即“物极必反”。

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天天都在变,但是天上始终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变化中有不变,所以老祖宗希望后代子孙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叫做“不易”。我们有时候要改变外面的环境很难,要抓住我们的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个“心”就是“中心”,我们要把这个中心点牢牢抓住,不管外面怎么变,我们要随遇而安、如如不动,一旦能够定下来,老祖宗讲“人定胜天”。跟着外面环境而变,永远跟不上外界变化的速度。


自然之道


       也可叫道法自然。如果从“道法自然”来谈中医的养生,则非常简单,就是:该吃饭就吃饭,该喝水就喝水,该睡觉就睡觉,该穿衣就穿衣,一切顺其自然。刚才讲到“易”给子孙第二个启示是“变易”,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当吃的东西就不一样,但是《黄帝内经》讲“胃以喜为补”,你看到在这个东西就喜欢,就想吃,那你不妨多吃一点,这也就是最简单的顺其自然。为什么你看到这样东西就想吃呢?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的身体最需要这类东西。

       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里的这句话:起居有常,意为起床睡觉要有规律。古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更夫,更夫的工作是打更。


落更:晚上七点。提示你一天已经结束了,可以准备睡觉了。

二更:晚上九点。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这天的最后的一个时辰。晚上八点半应该是睡着了的,保证这最后一个时辰在睡眠中度过。如果做不到,最后的警戒线是十点半。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

三更:如果十点半还没有睡觉,到了十一点,打了三更,就已经进入了下一天了。如果过了十一点才睡觉,相当于你前一天没有休息,天天超过十一点,就是天天在欠账,天天在透支。

四更:凌晨一点

五更:凌晨三点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讲“去医院找大夫开个药方”,“方”就是方位,中医讲方位后面代表着时间,东方代表春天,代表一天中的寅时、卯时、辰时这三个时辰。中医大夫开药方实际上开的是时间,最好的药方就是按时睡觉。如果不按时睡觉,吃再好的药都没有用。中医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因为这是借助天地的力量恢复我们身体中的能量,恢复我们的生命力,是任何药物、食物达不到的。



生生之道

      

       天地最大的恩德是生生不息。

       孔子学生子路专门问孔子,人死后是怎么一回事?圣人就是圣人,孔子这样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先把你活着的时候的事情干好,再去谈时候的事情。

       学生学的是“生”(生存、生活、生命),医生医的是“生”,讲养生、护生、摄生、全生都来不及,还要去抗生。你们看抗生素这个名字起得怎么样?中医诊断讲的是望闻问切,关键是对体内的生生之气不能有丝毫的损伤。中医治疗疾病更有优势,药王孙思邈讲的“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饮食调理不过来,才给你开药方。


饮食之道


1、食分阴阳

温性食物:生姜、小米、醋、辣椒、胡椒、花椒、大葱、洋葱、芫荽、大蒜、酒、桂皮、山楂、核桃、橘子、荔枝、大枣、葡萄、蜂蜜、鸡蛋、红糖;

凉性食物:豆腐、糯米、海带、凉粉、西瓜、荸荠、猕猴桃、梨、桑葚、芹菜、黄瓜、生藕、柿子、香蕉、苦瓜、百合、因而、鸭蛋、马兰头、菊花头。


2、谨和五味

注意不同味道、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搭配。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乌梅涩肠止泻。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饴糖有补脾、缓急、止痛、解除劳倦之功效。

苦有泻火、坚阴的作用,即苦坚,多用于热性体质,如苦瓜用于内热病症。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如肉苁蓉用于大便秘结。


3、食顺自然

梨和西瓜都是凉的。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老天给我们送上西瓜,秋天最干燥的时候老天给我们送上梨。梨和西瓜都是偏凉的,为什么我们夏天不吃梨,秋天不吃西瓜呢?夏天,天热下迫,地湿上蒸,炎热的同时湿气很重,西瓜清热的同时还能够利尿;梨水分很大,能够润燥。我们感到大自然很奇妙。所以中医的说法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我们多吃当时当地当令的水果蔬菜,尽量少吃反季节蔬菜和转基因食品等。


4、食饮有节

吃到再美味的东西,喝到再好喝的饮料都要有所节制。

老祖宗给我们制定了一个标准叫“七分饱”,这也是阴阳之道在吃饭中的运用,任何事情都必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具体到吃饭就是饥中饱、饱中饥。

吃进去事物也是需要消耗我们的能量去消化它、吸收它、输布它,吃得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我们的寿命是一个定数,我们体内的能量、元气也是一个定数,我们要珍惜我们的能量,要细水长流。



形神之道


       之前我们讲了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不要生病,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要把握形与神的合一,则要做到“心要静”和“身要动”。

       心要静(养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具体方法:静坐、止观、禅定等。

       身要动(养阳):华佗“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畅通,病不得生”。

       具体方法:散步、游泳、太极拳、武术、八段锦等,一周五次左右。


四时摄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的季节保养的方法不同。

       笼统点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不用寒凉以伤中下之阳,应吃偏温、偏散、偏升的食物,如青椒、竹笋、韭菜、蒜苗、葱头、豆芽、鸡蛋、松子、香椿等。

       秋冬养阴,不用燥热以伤中上之阴,应吃偏凉、偏收、偏降的食物,如山药、萝卜、白菜、柿子、百合、花生、莲藕、芋头等。

       一天中也有春夏秋冬,早晨应吃偏温、偏散、偏升的食物,保证这一天精力充沛,晚上吃一些偏凉、偏收、偏降的食物,保证睡眠质量高。


积精全神


       精神也是一对阴阳,精是有形的,神是无形的,精是物质基础,神是功能表现,两者缺一不可。“百善孝为先”的对面是“万恶淫为首”。

       记住四个字“不妄作劳”。这里的劳有三层含义:

1、形劳,不要太劳累,活永远是干不完的,更何况所有的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2、心劳,不要压力太大,天又塌不下来。

3、房劳,房劳伤肾,伤的是生命之树的树根,对身体危害最大。


先乐后药


       《孝经》里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的繁体字(樂)加上一个草字头就变成了中药的药(藥)。中医的说法叫做“先乐后药”,《黄帝内经》的说法是“五音通五脏”,因为乐是调心的,药是调身的。


茶道养生


       看这个“茶”字,草字头下面是一个人和一个木,人在草木中生活,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将“茶”字从下往上看,八、十、八、廿(二十),加起来是108,经常喝茶就可以活到108岁。

       饮茶的益处:解毒

                          降糖、降脂、抗动脉硬化

                          抗辐射、防突变、抗癌

                          抗菌、消食化滞、防蛀牙

                          提神醒脑、防暑降温

                          排毒养颜、抗衰老



历代养生方法选


1、水潮除后患(活)

平明睡醒,端坐凝神,舌抵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

久行之,五脏邪火不炎,四肢气血流通,诸疾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

2、紧齿牙无疾

3、凡小解之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闭口咬紧牙齿,解毕方开,永无齿疾。



编辑/摄影:媒体网络组



江南书院

电话:0510-86189607

[email protected](活动报名邮箱)

[email protected](志愿者邮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号:JYJNSY2012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