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的正义与伪正义

群体性的正义与伪正义

善知了时即了时 内地女星 2017-02-22 20:48:38 331

2017年2月22日 / 农历正月廿六



今天的照片

(油画  冬日雪景)


今天的碎嘴


前两天看到朋友圈转发的一篇写深圳男子财务悲剧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说,有那么一个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员工,工作十多年,挣得不多也不算少,妻子不工作,有二胎。为了买二套学位房,倾其所有举债,但遭遇失业,资金链眼看断裂却又找不到高薪工作,所以万分焦虑。(如果想看,可以点击文章最下的“阅读原文”)


这类故事并不罕有。有关中产阶级的钱和健康的话题,每次一出,必然引发中年群体的集体唏嘘。但是推动我写这一篇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我手贱看了底下的评论。


给大家摘几条尝一尝。




所以之前有人高呼,珍爱生命,远离评论区。所言不虚。我现在看B站都关弹幕了。



一时间,我不禁有两个疑问:


第一:且不论这位深圳男子的选择是不是不太明智,现在的网络评论中已经难觅同情之类的善意了么?


想了想自己上网会看的几处地方,我发现善意当然不会没有,但是无脑或者恶意确实越来越多。


有人会说,留言的都是闲的难受的无脑喷子,一般人谁看完了还会留言呀。更别提中年中产的难兄难弟们了,估计看完不是偷松了一口气,就是默默地自舔伤口了。


有点儿道理。但是又觉得缺点儿什么。


说到喷子,网上把喷子分为几种群体。一种是满嘴炉灰什么都不管上来就问候祖宗的;一种是专门断章取义膈应人的。我觉得还可以有一种,就是从众型的喷子。也就是“看到别人喷的甚合心意,太好了,我得响应一下啊”这种感觉。


从众心理和对法不责众的信奉,这个中国人的所谓性格特色,在过马路之外,又一次发挥了影响深远的作用。


由此,引出我第二个疑问:


群体性的声音,一定代表正义么?


进一步说,当其具有一定规模,这一种群体观点,有可能成为“正义”么?


规模之上,真不好说。


而且,就算不能成为“正义”,伪正义的恶果往往已经广泛产生了。


人言可畏。


往早了说,大周朝时,武王走得早,他儿子成王姬诵幼年继承王位。天子年幼,所以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临朝摄政。周公大权独揽,他三哥管叔,五弟蔡叔等一干不消停份子不服啊,所以就污蔑周公有野心,打算篡夺王位,还整出一个三监之乱,闹得整个镐京城沸沸扬扬,太保召公和成王这心里也发虚啊。不过最后,这些风波总归是被周公平定了。


再看现代,有因为这四个字儿自杀的,有因为这四个字儿被人肉的。两次老虎伤人的事件中,这四个字在整个舆论发酵的过程中,也时时存在。


大众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原则: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愈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如果他发觉某个观点很少有人理会,即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互联网曾被一度认为可以无视这一原则,因为互联网可以放大每一个微小的声音。但是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其实遏制了观点的多样化,并使上述原则发展地更加极端。保持沉默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里面,也变得更加沉默。


群体性的可怕,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子,有机会我再讲。说到这,我想到一句来自《船夫日记》中的话,大家看看,想想,在网上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请慎言。


所有显露在暴力的长袍之下的软弱,都被人们当做暴力予以欢迎和尊崇。




----小小地分隔一下----


P.S.  多说一句,《船夫日记》的作者凯尔泰斯-伊姆莱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摘一句当当上的介绍:“《船夫日记》是凯尔泰斯对个人思想轨迹的描绘,对纳粹大屠杀和集中营生成因素的深刻思考,是他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哲学思辨,对自己写作动机和目的的残酷剖解。”


如果你对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更感兴趣,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动荡,建议看看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再P.S. 如果你遭到“正义”的炮火而不知所措,想一想,自己被指摘的行为,是不是违背了“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准则。如果没有,请对自己多些信心与信念。


比心。



今天的问题

你对亲人或者朋友说过的最过分的话,是什么?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