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Bob Dylan的朋友圈

打开Bob Dylan的朋友圈

VOGUEfilm 欧美男星 2020-06-17 14:42:14 1303


他是那个时代的“莎士比亚

民间传统的继承者

民谣摇滚的开创者

放任自流的游吟诗人

他从未停止过创作的脚步


6月鲍勃·迪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到北京,

我们一起回到1975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巡演,

重新打开他的朋友圈。





1975年10月,Bob Dylan驾驶一辆温尼伯格大号房车,载着一车全明星阵容朝美国东北部进发。那时正值美国建国200年之际,这趟名为“滚雷秀”的巡演被这伙人定义为“寻找美国之旅”。他们扎进乡村,辗转各个不知名小镇,卖力地演唱每一首歌。此前从未到过的巡演目的地像碎片一样被Bob Dylan逐一拾起,最后拼成了“美国精神”的全貌。



美国民谣歌手

传奇游吟诗人


Bob Dylan虽贵为时代代言人和大众偶像,但他也是个有偶像的普通人。这位偶像的偶像究竟是谁?今天就来说说追星界的人生赢家Bob Dylan的故事。


活跃于1930年代的左派抗议民谣先锋Woody Guthrie被誉为“现代民谣鼻祖”,他的重要作品《This Land is Your Land》号称美国的“地下国歌”。Woody Guthrie的歌有着沧桑而粗糙的民谣质地、永不妥协的音乐精神、流浪者的形象和为人民而歌的意志,一直都是Bob Dylan学习的榜样。


Woody Guthrie


1961年,19岁的明尼苏达小伙儿Bob Dylan来到纽约探望自己的偶像Woody Guthrie,此时的Woody已被遗传性疾病——亨廷顿舞蹈症折磨多年,只能长期卧床。在他的病床前,Bob Dylan弹起吉他,唱起歌,用音乐表达对偶像的无上敬意。号称“Woody Guthrie点唱机”的Bob Dylan就这样唱着偶像的歌,跟随着偶像的脚步在纽约开始了音乐生涯,并很快崭露头角。


不得不说Bob Dylan音乐的根源就是Woody Guthrie式的以民谣的表达介入社会议题的方式,但又不止于此。他保持民谣的社会关怀的同时又绝妙地融合了摇滚节奏,后来又受益于唱片工业的加持、民谣女王Joan Baez的推荐和那个对反抗民谣有刚需和积极响应的时代,最终获得了比Woody Guthrie更大的影响力。



美国传奇民谣女王、社会活动家

Bob Dylan的第二任女友


公鸭嗓、个儿不高、没担当的Bob Dylan为什么还很有女人缘?当年还是“小透明”的他究竟是怎样把到“民谣女王”Joan Baez的?把时间拨回到两人偶遇的1961年。


Joan Baez出身左派学者家庭,其父不仅是拥有墨西哥血统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西班牙语的译者。在深厚的家学渊源和自身拉丁血统的感召下,她一生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民权。1961年,Joan Baez在格林威治村一间咖啡馆偶遇Bob Dylan,他的歌声给Joan Baez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Joan Baez


1963年,已经成名的Joan Baez出于对歌曲《Song to Woody》的喜爱力邀地下歌手Bob Dylan担任自己演唱会的嘉宾,两人同台合唱,配合默契。同年,又经过了几次意义重大的合作,两人逐渐在美国民谣界封王封后,慢慢从合作关系发展成恋人关系。又过了两年,Joan Baez继续着社会活动家的路线,而Bob Dylan似乎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民谣和抗议运动操纵了,他转而玩起了摇滚乐,这段恋情也逐渐走到了尽头。


直到1975年Bob Dylan开始策划“滚雷秀”巡演,十年未见的昔日恋人才又取得联系。接到Bob Dylan的邀请电话,Joan Baez二话没说,果断应允,还有感而发写下《钻石与铁锈(Diamonds and Rust)》来纪念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十年前,我买了一对袖扣给你,你也送了一些东西给我,我们都明白那些回忆之于我们的意义,它给了我们钻石与铁锈。”



加拿大唱作人、视觉艺术家

格莱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被质疑是表达者的宿命,哪怕是Bob Dylan也不例外。事件起因是这样的:2009年,Joni Mitchell在一次采访中“诟病”Bob Dylan的音乐“不够原创”,用词是“抄袭者”,随后引发了一小波口舌之争。虽然存在新闻媒体添油加醋炒作的嫌疑,但敢公然质疑Bob Dylan的人,绝不是什么“善茬儿”。


素有“女性创作歌手第一人”美誉的Joni Mitchell不仅具备与美誉相当的实力,更因创新的吉他演奏和独特的作曲方法为人所津津乐道。她在民谣摇滚上的成就比肩Bob Dylan,而后对爵士乐、实验音乐和世界音乐的探索更是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的瑰宝,在音乐、绘画、摄影上均成绩斐然,是真正的跨界全才。


Joni Mitchell(左)、Roger McGuinn(中)

和Bob Dylan(右)一起探讨切磋。


1975年初,已受万众瞩目的Joni Mitchell一口气拿下四项格莱美提名,并开始了对爵士乐的尝试。当年晚些时候,“滚雷秀”巡回至康涅狄格州时,起初只是想来看看演出的Joni Mitchell被邀请上台唱了几首自己的歌,随后她便决定加入表演阵容,跟随大巴演完余下的场次。


巡演纪录片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加拿大民谣歌手Gordon Lightfoot家中,Joni Mitchell、Bob Dylan和吉他手Roger McGuinn抱着吉他促膝而坐,Joni Mitchell毫不怯场地在众人面前弹唱了自己还未正式发行的新歌《Coyote》。事后Roger McGuinn评价她:“我钦佩她永远拥抱新事物的勇气。”没错,早年的Bob Dylan的确对Woody Guthrie的作品采取“拿来主义”,他也一直以民间传统的继承者身份为傲,融合传统和现代是他的长处。“原创”对他本人来说不成问题。



“垮掉的一代”核心人物

二战后最著名的美国诗人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Bob Dylan究竟配不配得上这一殊荣,引发一波讨论。大家还记得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吗?他们评价Bob Dylan:“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那么引得Bob Dylan诗兴大发的那个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Allen Ginsberg!


二战后的1948年,推动社会变化的各种力量层出不穷,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率先提出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一名称,一批小说家和诗人先后加入“垮掉派”阵营,从此开启了一个冲破枷锁的时代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


Bob Dylan和Allen Ginsberg

在凯鲁亚克墓前吟诗


1961年,正值民歌与“垮掉派”在格林威治村相互交融之际,初来乍到的小镇青年Bob Dylan和“垮掉派”代表诗人Allen Ginsberg在此相识。此后,诗与歌正式走在了一起,格林威治村进入了“歌词如诗曲如画”的时代。Bob Dylan一早就受过“垮掉派”诗歌的影响,来到村子后,又见识了与爵士乐队一起吟诗的诗人们的风采,“垮掉的一代”完全铸在了Bob Dylan的情感结构中。


60年代开始,“垮掉的一代”逐渐走上消亡之路,好在“社交达人”Allen Ginsberg一直活跃在抗议浪潮的最前线,携带“垮掉派”在创作上依旧比较活跃,但其代表性和影响力已经有所削弱。到了1974年,获选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的Allen Ginsberg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荐身边的人进入学院,但还是难挡纽约诗派的崛起,纽约诗派的代表人物John Ashbery逐渐成为战后美国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1975年,Allen Ginsberg携Peter Orlovsky、Anne Waldman等诗界好友跟随Bob Dylan踏上了“滚雷秀”巡演的旅程,行至马塞诸塞州,Bob Dylan带着吉他,Allen Ginsberg带着脚踏式风琴一同访问了凯鲁亚克位于家乡洛厄尔的墓地,二人在凯鲁亚克的墓前吟诵了《Mexico City Blues》中的诗。



美国中量级黑人拳王

素有“飓风”的称号


1963年8月28日,万千游行群众在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现场齐唱《Blowing in the Wind》,时年22岁的Bob Dylan凭借这首歌一炮而红。他不由自主地成了一个反抗标志,而这首歌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60年代民权运动的圣歌。从“自由乘车”、“向华盛顿进军”到马丁·路德·金遇刺,再到黑豹党崛起……来自黑人的有声抗议和努力一直在进行。时隔12年,Bob Dylan重拾初心,用音乐为黑人同胞发声。


巡演期间,Bob Dylan曾去新泽西的监狱探望

“飓风”卡特,从天亮聊到天黑。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Rubin Carter曾是美国中量级拳击选手,虽然身高只有1米73,但凭借攻击型的打法和力道威猛的拳风而赢得了“飓风”的称号。1966年6月,两名黑人在新泽西的一间酒吧射杀了三名白人,恰巧与朋友开车路过的Rubin Carter被目击者错误指认,这不仅葬送了他的拳手生涯,还面临着30年的牢狱之灾。1974年,Rubin Carter在狱中完成了自传《第16回合》,他坚持学习法律,从未放弃继续上诉的努力,坚决与种族歧视抗争到底。一年后,“滚雷秀”启程前夕,Bob Dylan发表歌词长达数千字的叙事民谣《飓风》,这首歌收录在他1976年发行的专辑《Desire》里。Bob Dylan在阅读了Rubin Carter的自传后写下了这首歌,并希望通过“滚雷秀”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营救“飓风”出狱。但这次声援并没有推动冤案尽快解决,直到1985年,Rubin Carter才从三重谋杀案的指控中脱罪,时年48岁。



第39任美国总统

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Bob Dylan毋容置疑是历经岁月淬炼仍光芒万丈的一代偶像,从艺近60年来收获粉丝无数。他同样坐拥基数庞大的名人粉丝,比如Steve Jobs、Adele、Obama、崔健、汪峰等等。而接下来这位年长的粉丝和他对Bob Dylan“赤裸裸”的爱却让人颇为意外。他是美国第39任总统Jimmy Carter。


1974年,消失八年的Bob Dylan高调复出,而同时期的Jimmy Carter正着手筹备总统竞选。竞选期间,Carter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Bob Dylan的名字,看似处在平行宇宙的两人有了交集。Carter在自传《为何不能出类拔萃(Why Not the Best?)》中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南方人,也是美国人。我是一个农民、工程师、父亲和丈夫,我是一个基督徒、政客、前州长、规划师、商人、核物理学家、海军军官、皮划艇手。除此之外,我还是Bob Dylan和Dylan Thomas的粉丝。”


1980年,一张非授权的名为

《Bob Dylan For Jimmy Carter》的磁带发行。


在佐治亚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法律日活动上,他又说:“我从《The Ballad of Hattie Carroll》《Like A Rolling Stone》等作品中学会了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变化的动态。虽然我是农场主的儿子,但先前却不理解农场主和农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直到听到Bob Dylan的《Maggie’s Farm》,才终于懂了。”他还曾直接引用Bob Dylan的原话来营造情绪上扬的气氛:“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美国充满信心。现在的美国,用Bob Dylan的话形容就是,正在忙着孕育新生,而不是忙着消亡。(We have an America that, in Bob Dylan’s phrase, is busy being born, not busy dying.)


Bob Dylan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Jimmy Carter似乎通过这一点迅速拉近了与年轻一代的距离,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更多支持的力量。实名羡慕这个“粉丝福利”,仿佛听到Bob Dylan在说:“揪一位粉丝我送一届美国总统给你当当。”



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

电影制片人、作家


两位天才巨星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儿,气氛不太融洽啊。这位名叫Edie Sedgwick的幸运女孩儿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竟能同时赢得Bob Dylan和Andy Warhol的心。


Edie出身马塞诸塞州的名门望族,却像所有渴望成名的年轻人一样来到了纽约,落脚在Andy Warhol名为“工厂”的工作室。那年是1965年,Bob Dylan开始有意划清与抗议歌曲的界限,他给自己的吉他通上了电,玩起了摇滚乐,其民权运动代言人的形象正在消失,而对艺术的兴趣则处于野蛮生长的势态。Edie此时的身份是Andy Warhol的缪斯女神,两人在Andy Warhol开始尝试拍电影时相识,美丽又有范儿的Edie毫无悬念地成为影片的女主角,是这个造星计划的重要一环。虽然那一时期拍摄的影片均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Edie精致的短发、厚重的眼妆和紧身衣搭迷你裙的装扮成功引起了时尚界的注意。


Andy Warhol和Bob Dylan站立于肖像版画

《猫王三重影》前。


而后,Bob Dylan和Edie在一个纽约艺术圈的聚会上相识,他本来对眼前这个短发女模特并不感冒,直到Edie在他面前摔了个倒栽葱。Edie坚持带着Bob Dylan造访“工厂”,虽然Andy Warhol被坊间传为男同性恋,但还是大为光火。据传,为了让Edie离开“工厂”,Bob Dylan夸下海口称自己正在打造一部真正的大片,结果自然是无疾而终。Andy Warhol离开了Edie,Bob Dylan转头与Sara Lownds登记结婚。28岁的Edie Sedgwick最终死于用药过量。


婚后的Bob Dylan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八年,他开启了作为音乐人和诗人之外的另一重身份——画家,继续以另一种媒介传递着Bob Dylan式的“诗性表达”。



和鲍勃·迪伦面对面


鲍勃·迪伦对艺术的热爱不止于音乐。他以多种方式创作的大量视觉艺术作品,创作包含了手稿、素描、水彩、油画、丙烯、鲜为人知的工业金属雕塑等多种媒介。展览从鲍勃·迪伦作为影响世界的伟大音乐人、诗人、画家、雕塑家等这些身份为起点,聚焦了迪伦五十年视觉艺术创作生涯的几大重点系列作品:早期纸本作品、填绘留白系列、新奥尔良系列、铁艺、书写世界、平凡之路。这些作品展现了鲍勃·迪伦这位文化巨人的多元身份,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与创作脉络。


进入展览,和鲍勃·迪伦的作品面对面,感受其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生。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2020.6.25 - 2020.9.20

今日美术馆 2号馆



上图:鲍勃·迪伦,布伦戴奇巷汉堡屋

104.6 × 122.4 cm,布面丙烯,2017

下图:鲍勃·迪伦,三扇屏风(孤星)

200 × 285 × 6.4 cm 铁制品和古董,2017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29.8 × 21 cm,歌词:钢笔,纸本,2018



策划:朱凡 Juvan Zhu

撰文:惠智茹

插画:丁丁

图片提供:今日美术馆





关注VOGUEfilm微信公众账号

在本条推送中留言写下你最爱的鲍勃·迪伦那首歌

点赞量最高前5名留言

(截止2020.6.22. 16:00)

获赠今日美术馆鲍勃·迪伦展览门票一张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