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一些心理学的,既可以用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用于产品理念中。
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在做选择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就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很多研究项目都致力于探索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的行为模式及背后的原因。这些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果你想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要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好消息是,知道了这点就是成功的一半了。当你意识到我们产生观点、权衡利弊,还有潜意识活动竟有如此多种方式的时候,你已经比别人有了心理层面的优势。这就像是你进入了决策后台,正因为身处后台,能让你更准确地知道,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
以下六个心理学现象是基于大脑本身的工作原理而产生的,所以可以被看成是自我提高的秘籍。这些理论是你了解大脑运作机制,避免进入那些常见误区的诀窍。
出丑效应——犯点错也能提升好感度
你觉得你绊一跤,摔倒在男朋友面前出丑了。其实不用担心,那样只会让他更喜欢你。所以大胆去向你的朋友们承认错误吧,这样做他们反而会认可你的为人。
出错会带来吸引力,这就是「出丑效应」:全然无缺点的人不如那些偶尔犯点小错的人讨人喜欢。弄糟一些事反而能拉近和别人的距离,让别人觉得你接地气。相反,完美无缺则产生距离感,无懈可击也是乏味的。最终获成功的总是那些有点小缺点的人。
心理学家
要点总结
「出丑效应」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出错很正常。偶尔犯点错误不仅能够得到原谅,而且还能带来好处。只要不是事关重大,或者是那种让名誉受损的讨人厌的错误,出个丑没什么不好的。不就是小小失态嘛。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越高,收获越大
这个心理学现象的关键在于预言有其自证性:你相信自己是怎样的人,你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心理学家
到了这一年年底,当这些学生再次参加评测的时候,这些被认为会表现出色的学生确实比别的同学表现更好。为什么会这样?之后跟进的研究表明,是老师们在潜意识里给予了这个特别的群体更多机会、关注和更多反馈。他们对这些学生的产生了更高的期望,最终也使得这样的期望成为了现实。
Rosenthal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望最终会自我应验。
这个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的心理现象来自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写的故事。故事中的雕塑家最终爱上了自己的一件作品。
要点总结
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个人领导力的建设。对个人来说,你可以通过设立更高的目标、更难的任务来挑战自我,更积极地努力地战胜困难。而作为领导者,如果你对你的团队期待更高,你的团队也会回报你更好的成绩。
选择的困局——越多选择,越难满足
你有没有过买完东西就想剁手的经历呢?如果有的话,你已经体会过这种选择的困局了。
当我们选择很多的时候,即使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自己也不太会觉得满意。别怀疑了,你一定遇到过。比如我去餐馆吃饭的时候,就会反复想点的菜是不是点错了。买新车的时候也是,一定要思前想后,反复考虑一番。当一个人的选择余地变大时,也会让人更难觉得满足。
为了证明这个现象,心理学家
果酱实验名声在外,再加上心理学家
要点总结
对付此类「选择的困局」有种简单的办法:减少选项。下面这句话摘自
做只做让你开心的事,过只过你觉得有意义的生活。
旁观者效应——围观的人越多,帮你的人越少
「好撒玛利亚人寓言」很清楚地解释了「旁观者效应」这个现象。而历史上能用来印证这个现象的惨剧也数不胜数。研究者把这个现象称作「事不关己的责任感」,就是说当还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个人就会觉得自己不用对事情的后果负什么责。事实上,实施救助行为的可能性与在场人数反相关。如果你真的需要帮助,一定不要到人群中去求救。
社会心理学家
你在学校的分组项目中可能已经体会过这种「旁观者效应」。小组项目中总有人因为责任感被分散了而拖了团队的后腿,到最后也完不成任务。那些人总觉得会有其他人来帮忙收拾烂摊子。
要点总结
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到具体对象。喊他们的名字,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事不关己。我们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寻求帮助,直觉上觉得人越多,越会有人跳出来帮你,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不想失望的话,每次求助请选定一个人。
聚光灯效应——你的错没那么引人注目
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受到外界的注目,但实际上这只是出于个人的想象。一旦我们由于犯了错,就容易疑神疑鬼地思前想后,其实那点错对现实也没什么影响。这个就是聚光灯效应,别人其实根本没注意到你犯错的瞬间,都是你自己想多了。
为了验证聚光灯效应,康奈尔大学有一个心理学家组成的团队进行了一项测试。他们让被试者穿上滑稽的
要点总结
你没有你想象中那样受到别人关注。认识到这点能让你在公共场合感到更自在,也能让你更自由地做自己。而且如果你知道犯错的实际后果没自己想的那样严重,当你真的犯错的时候也会觉得好受点。心理学家
焦点效应——顾此失彼是种天性
「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Daniel
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他们心理上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应该说,差别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别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小三分之一。这个就是焦点效应。在上面收入这个的例子中,要讨论的是与个人感受有关的影响因素,但是除了收入之外,其他所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被忽视了。
加州人比住在美国中西部的人快乐多少?当心理学家向这两地的人都问出同样问题的时候,这两组人都觉得是加州人日子过得更好。然而事实是,加州人和中西部的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并没有分别。收集到的回答都集中说了加州天气晴朗,生活方式也轻松。但影响人幸福感的因素还有很多。生活在中西部也有些不常被说起的好处:比如更低的犯罪率,地震少发等等。
营销人员一直利用这种「焦点效应」(也被称为「焦点错觉」)来使消费者相信,他们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着无法或缺的功能。政客也是如此,通过引导外界注意力来夸大了某些事件的重要性。
要点总结
要克服这种效应,首要就是要保持客观的判断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做决定之前全面考虑相关因素。陷于「焦点效应」的话,会让人对未来的结果产生误判。而如果能跳出来,不再做井底之蛙(或者至少知道自己在有些方面会考虑不周全),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