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下的离别!年度最诗意儿童电影

胡杨林下的离别!年度最诗意儿童电影

轻悟人生 内地女星 2019-02-21 18:30:59 481

动动手指,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8年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于11月3号落下帷幕。


莫非影画声音团队参与制作,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作品《第一次的离别》,荣获本届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评委颁奖时如此评价:


这部电影用如诗般美丽、简单、直率的方式讲述严肃而复杂的话题,观众仿佛中了魔法一般被吸引到故事中。电影完美地展示了电影之迷人,在现实中唤起了诗性。


作为王丽娜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导演对她的故乡新疆沙雅的一次献礼。


作为新疆沙雅人,王丽娜导演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牵挂。用导演的话说,新疆沙雅决定了她电影的源头。



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甚至是本色出演,演员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人,语言也是维语,节奏和色调也十分舒缓。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


虽然讲述的是“残酷”的别离,却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最动人的情感。加上新疆独有的风土民情,展现了一幅温暖而诗意的南疆画卷。




新疆,沙雅县。


沙漠和平原是这里最常见的地貌,地势辽阔,风景壮阔。站在高处,能看到稀稀落落的村庄。


7岁的艾萨,是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


和同村无忧无虑的小男孩不一样,艾萨总是一副心事重重、愁容满面的样子…



艾萨的爸爸是个农民,成天忙着在地里干活;


妈妈是个残疾人,除了双耳失聪,还患有精神病,只能躺在床上咿呀乱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艾萨记事起,无论是上学前,还是放学后,除了要帮爸爸干农活儿,还要负责照顾神志不清的妈妈,一不留神,妈妈就会溜出去到处乱跑,或是昏迷在路边,非常危险…


本该是玩乐的年纪,却承受着家庭的重担。村里人都说,艾萨这孩子,太可怜了。



尽管很累,可是艾萨却从来没有偷懒,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妈妈,做饭,梳头,拥抱…


艾萨说:我天不怕地不怕,只害怕妈妈走丢…



这天,因为艾萨贪玩,妈妈跑丢了…


哥哥对艾萨大吼:我真想踹死你!妈妈要是出事了,我扇你耳光!



凯丽,是艾萨唯一的好朋友。


每当艾萨妈妈走失,凯丽都会陪着艾萨,翻山越岭地找人…


在那些妈妈走失的黄昏里,总是会在茫茫沙漠上,看到艾萨和凯丽两个小小的身影,披星戴月…



两个小伙伴总是在一起玩耍、放学,说心事…


凯丽说:每次看到爸妈吵架,我就怕他们离婚。


艾萨说:你别怕,我好好学习,以后出息了当干部,劝你爸妈别离婚。




新疆的学校除了要学维语,还要学习汉语。


最近,凯丽的汉语考试分数下来了,惨不忍睹:20分。



凯丽妈妈知道,要是不学好汉语,孩子以后肯定没有出路…


为了孩子,夫妇俩决定: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带上孩子去汉语学校,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部《第一次的离别》由王丽娜导演,影片创作历经四年,包括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观察拍摄,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和后期制作…


有网友评论道:


难得一见的维语电影,诗意而忧愁:独特的地域风情,淡淡的离别愁绪,孩童视角的生老病死。质朴无华的表达,胜过千言万语…


电影的片名叫《第一次的离别》,这是电影中孩子们学习的一篇课文,但是,关于离别,艾萨和凯丽的状态,是懵懵懂懂…

凯丽问妈妈:我们可以不走吗?我舍不得艾萨。


妈妈摸着她的头:亲爱的,每个人,都要学会离别…



电影中,离别一次次上演:小伙伴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孩子们和养的小羊之间…


这种离别,也曾在观众的成长中,无数次上演。



在艾萨和凯丽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青梅竹马搬家、同桌转学、心爱的宠物失踪、亲人的离世…


我们也和艾萨、凯丽一样,在每一次的难过和不舍之中,一点点,被消逝的时光推着长大成人…



有人说,这是一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所有演员都是素人出镜,而主角艾萨、凯丽和他们的父母,从名字到故事到角色关系,全部都是本色出演。


电影开机前,导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和演员们生活,让他们熟悉、忽略摄像机的存在…


拍摄中,导演刻意淡化开机关机等等的号令,让孩子们处于完全自然、放松的状态,有些演员甚至到最后,根本不知道谁是导演…



片中有一段凯丽迟到的戏。


摄制组提前安排好了一切的事情,让闹钟晚响,让妈妈晚些叫孩子们起床,起床后还让妈妈告诉她要教弟弟功课。


然后提前告诉老师,凯丽比努尔会迟到,老师要教训她。


只有妈妈和老师知道安排的事情,所有的孩子和同学都不知道。


当凯丽比努尔真的迟到,站在教室门外焦急的等待开门,她那一刻所有的动作(咬嘴唇,踢脚)及情绪(眼睛飘泪花)都是那一刻的真实情感所引发的,等下课的铃声一响老师打开门出来训她,激发了她所有的情绪,她的哭和悲伤都显得非常真实。



一直到电影真正拍完,她都不知道这是安排的戏。



导演说:这是我献给家乡的一首长诗。


从小,导演王丽娜就在新疆沙雅的农村,被“放养”长大。尽管后来告别故乡,外出求学、工作,甚少回到故乡,她也始终对这片曾经成长的土地,念念不忘…


胡杨木做成独木舟,行驶在塔里木河上,驼铃声从塔克拉玛干腹地传出,千年的胡杨树叶沙沙作响,电影还原出了新疆,最美的一面…



由于地理和舆论影响,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在新疆生活的人们,每天都会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吃大盘鸡,烤羊肉,吃葡萄干,喝奶酒…


而这部电影,呈现出的,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琐碎,平常,立体的新疆。

  


比如,村里的年轻人也想离开家,到外面去看看广阔的天地,而他们的父母,也会强烈地阻挠;



比如,只忙着种地的父母们,会担心孩子们的教育,也纠结要不要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改善家里的生活,转变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比如,每个家里都有着鸡毛鸭血的小事:夫妻吵架,家人生病,贫穷、婚姻、教育…


他们的幸福和烦恼,和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并没什么不同。


但是,又确实有点不一样…



比如,智能手机,没有像大城市那么泛滥。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像我们有很多是“点赞之交”…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们,养成的一些娴熟的“伪装技能”,比如,笑不一定是代表高兴,哭不一定就代表着悲伤…


有时候,笑,仅仅是一种客套和礼貌,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


有时候,哭,仅仅是一个微信表情包,代表的是无奈、失望、和自我调侃…


但在《第一次的离别》这部电影里,在这个发生在中国新疆的故事里,笑就是笑,就是代表着高兴,哭也只是哭,只是代表着悲伤,并没有那些“意味深长”的特殊含义…



电影中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看似朴实平淡的剧情也能成为电影。


在电影中,有一场戏,丈夫在棉花地里演唱一首献给妻子的情歌。



凯丽的爸爸,并不是一个职业演员,但他完全不怵镜头,坦坦荡荡的,自然而然的就唱起了歌…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交流当中,总是会用一些很“肉麻”的词语:亲爱的孩子、我可怜的母亲、我最爱的亲人、我的小公主、小英雄…


然而,这都是当地人真实的表达方式:直接、清晰、爱憎分明。



导演王丽娜说


电影的独到之处并不亚于文学,它有各种可能性,我从未经过正式的电影训练,当我拍《第一次的离别》时我并未意识到它将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我只是依着自身成长经验寻找童年经历,恰这段童年的经历还在当下鲜活的涌动。从某种意义上《第一次的离别》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听语言的规范之作,但它源自于内心的真实表达。


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那些仿佛是乌托邦里的生活:村民时不时的点燃篝火,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孩子们到不认识的人家里暂住,也会被好好照料…


他们哭就是哭,笑就是笑,没有掩饰,没有伪装,简单,纯粹,真挚…


有一个古老的成语,叫做“返璞归真”。是指去掉多余的修饰,恢复原本的质朴状态。


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在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需修身养性,无需迷途知返,他们始终保持在“真”的状态里。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这是一部“真”的电影,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复杂”的观众。


<end>

本文作者

- 轻悟人生 -

“一个与众不同的电影公号。”

公众号: 轻悟人生( ID: qwrs668)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