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对于张惠妹的《偷故事的人》这张专辑从没有过这么失望。
事实上,阿妹作为华语乐坛如今硕果仅存的几个顶级天后之一,她的专辑质量是不可能有重大滑坡的,因为资源的倾斜程度和她的演绎能力已经超出乐坛整体水平线太多。
我在试图评价这张专辑时,反复确认我的失望是否因为期待过高,是否因为标准过于严苛。
很遗憾,不全是。究其原因,张惠妹作为一位天后级歌手,情况极为特殊。
这一切都源于那张叫《阿密特》的专辑。“阿密特”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艺术人格挖掘,把一个驰骋乐坛十多年殿堂级女歌手形象重新精化提纯成了一个极其锐利、极富攻击性的角色。
“阿密特”的出现,让她的艺术生涯迎来了第二春。但2015年的《阿密特2》中,我们却看到了她的身份焦虑。
距离《阿密特》接近6年的时间,《阿密特2》有充分的时间去策划、制作。平心而论,《阿密特2》单论歌曲质量与制作精度完全不输《阿密特》。
张惠妹在《阿密特2》里几乎掏空了自己可以宣说个性与独特性的点,她比6年前更加锐利,更加富有攻击性。
首单《怪胎秀》加重力度融合金属摇滚与歌剧唱腔,在气势上几乎位列张惠妹所有歌曲之冠。
《母系社会》探讨女权,《冲突的很》探讨哲学,《放了那个作品》探讨艺术审美,《牙买加的槟榔》融合雷鬼,《血腥爱情故事》融合血腥辩证,《你想干什么》里大飙脏话……
张惠妹在《阿密特2》里的输出近乎疯狂。
所以“阿密特”这个形象也几乎掏空了张惠妹——这个形象汇聚了她能想到的所有能够表达个性的方式,汇聚了她所有强烈的爱恨。
因为“阿密特”的定义因其不断扩大而模糊,变成了一个“个性”的聚合。
张惠妹所有的“个性”都要归于阿密特,那留下了什么给张惠妹自己呢?
这也是为什么《偷故事的人》最初会被定位成一张抒情专辑——尝遍所有激进曲风之后,只给张惠妹留下了抒情。
除去了“阿密特”占有的所有色彩斑斓之后,张惠妹更类似一个多年歌迷的情怀载体。
“偷故事的人”几乎是张惠妹能找到的最好的概念,她本可依靠自己绝对顶尖的语感、乐感汇聚成的演绎能力让这张专辑在质量上依旧能够自圆其说。
这一次有些遗憾,她碰巧遇到了嗓音状态不佳,与歌曲质量下滑。
嗓音状态不针对所有歌。根据专辑中的录音质量猜测,这张专辑录音的跨度应该相当长。
有像《偷故事的人》这样四两拨千斤的优质发挥,也有像《身后》这样气喘如牛的车祸现场。
而这两种情况在专辑中差不多五五开。连续两年的乌托邦巡演,让她在部分歌曲中嗓音的疲劳程度濒临极限了。
而歌曲质量的滑坡同样令人叹惋。这次专辑的成分快慢歌各占一半。只不过不像前两张那样泾渭分明,而是集体打散在专辑中。
从等待到聆听这张专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放低期待的过程。《偷故事的人》释出时略显平淡,但后面我又听之后发现《偷故事的人》优美清冽的织体还是很可爱的。
《偷故事的人》虽只有钢琴伴奏,却有着丰富的织体与恰到好处的留白,在抒情曲中唱出了新意。慵懒的复古蓝调气味混合着张惠妹精准拿捏的慵懒演绎,孤单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在《偷故事的人》里,我们可以看到张惠妹在探索“阿密特”之外的艺术人格时的努力。虽然最终成品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些新意与萌芽。
例如《偷故事的人》这首歌,旋律走向与编曲织体不同于她以往的抒情曲,却依然展现了她在阿密特的尖锐张扬之外的柔软、感性。
作为一个过渡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碰到的种种掣肘与纠结。
她不愿重复过去,也不愿与阿密特重合,于是她只好在纠结间探索。而这些纠结,只有热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的她才会有。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今天,依然很多人翻唱阿妹的歌曲,而比她更老的歌手几乎销声匿迹的原因:阿妹的歌曲更符合新时代。
阿妹是罕见的擅长多种曲风的歌手。除了“快节奏”歌曲外,阿妹更擅长情感类的歌曲。在这方面的作品积累更是惊人,随便列列就有《听海》《如果你也听说》《哭砂》《简爱》等等等等。
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阿妹:
在最黄金的年代,用非凡的天赋引领了时代的变革,最终凭借无人可及的作品积累,成就“华语乐坛最后一个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