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帝王选定陵园,大多倚山为陵。蒲城北部山脉自西而东有桥陵、景陵、光陵、泰陵和地处平原的惠陵,合称“唐五陵”。
桥陵 在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桥山”),依山腹开凿墓室,在地面绕山势筑城。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平面为一规矩刀把形,面积852.7万多平方米。城四面各设门阙:前朱雀门(位于坡头乡安王村),后玄武门,位于今坡头乡东山狮子怀村北;左青龙门,位于今三合乡赵家山村西;右白虎门,位于今坡头乡东山党窑村北。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四隅各有角阙。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陵主唐睿宗李旦,卒于开元四年(716)六月,冬十月葬于桥陵。封内20平方公里,设施比较崇厚。地面原有献殿、阙楼及陵署、下宫等建筑物。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房屋均荡然无存,但尚留有高大的土阙及陵墙等遗迹。朱雀门内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尤其是地面现存的巨大石刻群,可以窥知桥陵原貌之雄伟。
桥陵石刻与乾陵石刻大同小异,但形体更为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朱雀门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虽经千年风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有的精品,早为中外专家所赞赏。1982年8月,国家文物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
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为:
华表 又名“望柱”,原为1对,现存西边完整者1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有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1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 俗称“独角兽”,东西各1尊。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这样雄壮的巨大圆雕,在唐十八陵中实属罕见。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
鸵鸟 东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系唐陵石刻中之珍品。
石马 5对,身高1.7米至2米,身长2.3米至2.6米,形态不一,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在多数头部损坏。玄武门外还有破残石马3对。
翁仲 俗称“石人”,原为10对,现在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面部表情,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
石狮 位于朱雀门左右,呈蹲踞状。高约2.8米,雌雄分明,形态各异,肌肉丰满,造型雄伟,堪称石刻艺术精品。青龙、白虎、玄武门外均有石狮1对,其中青龙门回头望狮尤为生动。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桥陵的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
肃明刘后和昭成窦后 二人于长寿二年(693)被武则天密杀,招魂葬于洛阳。睿宗死后,又招魂祔葬桥陵。
贤妃王芳媚 天宝四年(745)卒,陪葬桥陵。70年代发掘出土的墓忐及石椁上的线刻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申王李 睿宗次子。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今三合乡邢家村耕作区)。
岐王李范 睿宗四子。卒于开元十四年(726),册赠惠文太子,陪葬桥陵(今坡头乡梁家巷耕作区)。
薛王李业 睿宗五子,卒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今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
代国公主李华 睿宗四女,肃明刘后所生,卒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墓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墓碑完好。
凉国公主李苑 字华庄,睿宗六女,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墓在三合乡井家村北,墓碑残断。
鄎国公主 睿宗七女,卒于开元十三年(725)。墓在三合乡东贾村东。碑石尚完好,字迹较清晰。
金仙公主 睿宗八女,18岁出家为道姑,开元二十年(732)卒于洛阳,年44岁。后迁葬桥陵(今安王武家村东)。1974年,因墓塌陷,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清理。墓碑尚存。
</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
李思训 系唐宗室著名画家,尤擅长山水画,官至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卒于开元四年(716),与夫人窦氏陪葬桥陵。墓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文革”中墓室被挖,出土有金银器,封土在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平掉。墓碑尚存,明代知县李烨然曾修碑楼保护,后毁,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县人委拨款重修。
桥陵于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部门曾进行过几次全面勘察。1988年2月,国务院公布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陵 位于三合乡三合村东,当地人称“兄让冢”。陵主李宪,系唐睿宗李旦长子。文明元年(684)立为皇太子。后以三弟李隆基平韦后之乱有功,让太子于李隆基。开元七年(719)被封为宁王。二十九年(741)卒,与宪妃元氏陪葬桥陵旁,号其墓曰“惠陵”。玄宗李隆基“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让皇帝”,“及敛,出天子服一称。……赠妃元为恭皇后”(见《新唐书·让皇帝传》)。据《新唐书·代宗本纪》载:宝应元年建寅月丙戌(762年11月11日),“盗发敬陵(唐玄宗武惠妃陵)、惠陵。”宋开宝六年(973),太祖下诏修葺历代帝陵,惠陵亦经整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修葺境内古迹,命蒲城县令冯方邺建城垣80丈,并于陵前竖“唐让帝惠陵”碑。《长安志》载:“陵在封阳乡(今兴镇、坡头、三合乡一带),封内十里。”现在计长150米,宽90米。其陵墓呈覆斗形状,座北向南,封土高约14米,底部周长80米。当年陵园有华表、天马各1对,石狮4对,石马5对,翁仲10对。解放后,尚存石狮、石马各1对。“文化大革命”后,仅存西侧石马残身,1982年埋入地下。东侧地下埋有断为三截的华表。
朱雀、玄武门外各有土阙遗址,高约7米,东西并列,周围尚留有不少唐瓦碎片。陵墙系夯土而成,墙基宽约2米,陵园建筑遗址尚存。其中:东南侧200米处,殿基遗址明显,夯土层东西宽约100米,长约150米,唐代砖瓦碎片甚多。惠陵周围曾广植翠柏,俗称“柏城”,民国初年尚存百余株,合围者居多,群众称为“云柏”,20年代后陆续被伐。
惠陵陪葬墓有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和蔡国公主。墓冢多被夷平,暂无法肯定墓址。
惠陵系桥陵主要陪葬墓。
泰陵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之五龙山余脉金粟山。陵主李隆基,先天元年(712)即位后,励精图治,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史称“开元之治”的盛世景象。安史之乱后,天宝十五载(756)肃宗李亨即位,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代宗宝应元年(762)卒,广德元年(763)葬于泰陵,封内38平方公里。
泰陵是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亲自选定的。据《大唐新语》卷十载:开元十七年(729),“玄宗尝谒桥棱,至金粟山,睹岗峦有龙盘凤翥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先旨而置山陵焉。”
</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
泰陵依山为陵,布局仿照长安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四周各开一门:朱雀门,在今保南乡唐陵村西约500米处;玄武门在今上王乡岭南村;青龙门在今保南乡唐陵村东约400米处;白虎门,在今翔村乡东山怀村西约400米处。陵墙四周各留有角阙遗址,当年地面建筑今已无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竖有“唐元宗泰陵”碑。今保南乡敬母山村东南,有宋开宝六年(973)新修唐玄宗庙碑。
陵园四门均有精致美观的石刻,其中朱雀门神道两侧的石刻存量最多,刻工最好,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显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雕刻艺术。
朱雀门神道两侧从南向北,为首的是华表1座(西侧缺),通高4.5米,八棱柱身,莲花底座,顶托宝珠,周身线雕缠枝卷叶花纹。继而为1对天马,身高2.4米,身长2.1米,肚底有云纹,造型雄伟。鸵鸟1对,高1.45米,宽1.93米,厚0.45米,刻于石屏上,羽毛丰满,体态生动。西侧驼鸟背面有宋代陕西转运副使游师雄等刻记的“谒元陵寝”等字样。鸵鸟之后是石马,西侧现存1尊,背面刻有“石马”二字,东侧存5尊,高1.8米,长1.7米,鬃毛密披,鞍镫俱全,装饰各异,昂首前视,神态自若;牵马人3尊,通高1.5米(无头)。翁仲10对,7尊较完好,其余严重残损,身高2.5米,胸围2.1米,东西对列,左文右武,文臣持圭,武将拄剑;武将深目腮须,身体魁伟,系北方胡人形像,反映唐玄宗“文用汉,武用胡”的情况。内城近处有石狮1对,高1.6米(不含基座),长1.2米,宽约1米,狮隆鼻突目,仰首挺胸,为泰陵石刻中的精品。
白虎、青龙两门,各有1对石狮,完整无缺。门阙遗迹,清楚可见。
玄武门有石狮、石马、牵马人(残缺不全)各1对。附近有公主饮马池遗址。
泰陵石刻,虽不及乾陵、桥陵石刻高大雄伟,但却注意各个物体的比例及生理特点,重于写实,从而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显示唐代石刻艺术进入成熟稳定的中期。
泰陵除元献杨皇后祔葬外,陪葬者仅内侍监高力士,其墓位于保南乡山西村西门外,呈覆斗形,高5.3米,周长70米。其残碑原存上半部,下半部于1971年发现,受到历史界关注。全碑现存县博物馆。
</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
1956年,泰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陵 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之金帜山。陵主唐宪宗李纯,即位期间,力排众议,坚持削藩,平吴元济叛乱,史称“元和中兴”。随后踌躇满志,重用宦官,反受其乱。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崩,五月葬于景陵。陵依山而建,封内20平方公里,座北向南,分内外城。
朱雀门位于三合乡景陵村东北约400米处。现存华表1座(东侧),八棱柱形,覆莲基座,高8米。天马1对,通高2.8米,长2.6米,均完好无损,昂首挺胸,造型雄伟。鸵鸟1尊(东侧缺),通高1.52米,宽2米。石马5对(西侧2尊,残),高1.6米,长2米。翁仲文武分列,现存文6尊,武5尊,文为拱手握笏,武为双手拄剑。石狮仅存东侧1尊,高1.7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竖“唐宪宗景陵”碑现存完整,并加碑楼保护。
</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
玄武门位于大孔乡王坡村西,石刻种类及数量,居五陵之冠。有石狮1对,高1.7米,长1.9米;石马3对(有牵马俑2)。小石狮1对,高0.9米,长0.8米;石虎1对,高0.9米,长1.3米。
青龙门位于翔村乡皇边村西。
白虎门位于三合乡原家山村后,两门各有石狮1对。
景陵内城外曾分3处竖立宋、元、明、清各代祭祀和修葺景陵的碑石40余通,被誉为“唐陵碑林”。民国时期,石碑多被国民党军队打靶击碎,今部分散存于三合乡义龙村民间。
陵南麓曾广植苍柏。陪葬有懿安郭皇后、孝明太后。宋开宝六年(973)修建景陵围墙,在今三合乡西南竖有“大宋新修唐宪宗庙碑”。
1956年,景陵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陵 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之尧山西岭,今翔村乡光陵村。陵主唐穆宗李恒,系李纯第三子。唐宪宗卒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后服金丹中毒,死于长庆四年(824)正月,十一月葬于光陵,封内20平方公里。宋开宝年间(968~976)修葺陵墓一次。其墓在半山,陪葬墓都在陵之前。陵地北高南低。
</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
朱雀门位于翔村乡新至坡,华表已残,仅存石柱数节。天马1对,相距70米,高3米,长2.6米,造型雄伟。今石马、翁仲多残倒(部分埋于地下),其中1尊翁仲完好,通高3米,雕刻细腻。石狮1对,高2米,长1.5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唐穆宗光陵”碑,矗立于神道正中山下。
玄武门位于东党乡狮子坡。从南往北,西边有1尊石狮,严重残损,高1.3米,宽0.9米,长1.2米。东侧石狮被当地农民拖于村中,弃于涝池,现存。东西各有残石马2尊,还有光滑的基座,中间有直径0.3米、深0.2米的圆石槽,四周为线刻花纹。
青龙门位于上王乡唐陵村西南。现存石狮1对,高1.7米,长1.4米。门墩石由6块完整的青石方块组成,两边两块相距2.9米,中间相距3米,保存完整。1987年4月,日本关西大学考古研究室来村多加史博士来蒲城考察唐五陵时,由陪同者蒲城中学教师王仲谋首先发现,陪同者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干部黄晓芬说:“如此完整的门墩石,是在帝王陵中首次见到的。”
</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
白虎门位于翔村乡后皇边村。现有完整的石狮1对,高1.5米,长1.4米。附近有围墙夯土层多处,最厚达3.8米。两门阙相距41米。陵内陪葬有恭喜王皇后和贞献萧皇后。
1956年,光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img=10sx024t00611_00_00140a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