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的几个学生遇上点儿麻烦。
她们是一个小团队,运营一个定位在“青年意见”的公众号,因为最近连续三天推送的题材分别为“日剧”、“林妙可”、“郑爽”,封面色调粉红清新,编辑团队因此遭到了读者批评。
“你们怎么了?我还以为我关注了关八日报(微博@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一个曾经的供稿人在朋友圈里说。
一个已经毕业的公众号老编辑截了这条朋友圈的图,私我:“我觉得最近风格是有点偏小女生,搞得学校好像全是妹子似的。”
这个公众号是这个老编辑一手维护着,从两百个关注一路破万的,他虽然已经毕业一年多,却还是很有使命感地每天看一下,时不时给我提一些问题和建议,我也会提供解释或者探讨。
不过对他这次的问题,我有点生气:“怎么,妹子八卦就低级吗?”
日剧推介那一期暂不提,林妙可那一期讨论的是公众舆论“对被迫长大的灵魂应宽容相待”,而郑爽这一期,表达了对于社交网络上“小号”的讨论性意见。
尽管在论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粉丝视角而对事实进行了过滤,行文略显啰嗦和疲弱,但我还是觉得,思路对头,瑕不掩瑜。
我个人较少关注娱乐八卦,大部分的原因,是我懒得关心自己以外的私事,剩下的因素,则是我认为那大多不过是些人为制造、消费注意力的“伪事件”罢了。
但我也写过一些关于“明星八卦”的文章,比如《婚外情舆论大作战:当事人之外,全是偏见》,《救柳岩的不是舆论,是贾玲》,《龚琳娜批评王菲,老锣教育观众》……我认真地觉得,所谓“普世价值”,不就是应该能够运用于这些题材中,才更丰满其存在的必要么?
因此,我觉得割裂“娱乐八卦”与“青年意见”, 或者认为前者“太小女生”,一是傲慢,二是偏见。
先说傲慢。
学生做选题的时候,常有这样的状况:选题的时候觉得这个题目太好了,大,很热,自带金光,夺人眼球。但一写出来,一泡污。
我们有时候,过于依赖于题材本身的能量,而忘记了,能否真正激发那个能量并使其达到读者,决定于我们自己的加工水平。
选题大,写成废话连篇的八股;选题小,就觉得左右掣肘、施展不开;写个评论,连事件经过都没有耐心叙述清楚;写人物采访,除了堆砌“阳光帅气、“温柔娴静”之类空洞乏味的形容词,几乎无力勾勒人物形象……
“我选了个牛逼的题材所以我写的东西就牛逼了。”——我觉得这是傲慢。
再说偏见。
老编辑说:“我之前觉得学校妹子多嘛,发点八卦也覆盖更多受众,但我现在作为一个普通用户了,就觉得不想点进去看了——因为我觉得又是给妹子看的。”
我说他这是性别歧视:“为什么你觉得男生就不看八卦了呢?”
从初中起我就有一个怪异的想法,男生心中的“家国大事”,与女生心中的“明星八卦”,根本没有区别,都是一厢情愿的扯淡。
现在我这个想法进化了一些,变成了——一部分人,无论男女,他们口中的“家国大事”,与“明星八卦”,根本没有区别,扯淡而已;但另外一部分人,无论男女,他们用逻辑与智慧去解读身边的事情,无论那是什么事,最终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养分。
“你怎么会看这种xx才关注的xx。”——我觉得这是偏见。
所以,在我看来,决定了我们“层次”的,并非我们选择的内容,而是我们讨论这些内容时,所使用的方式。
交谈的最后,我与老编辑彼此达成了妥协。老编辑说自己要反思,不能光看封面就判断内容;我说确实题材风格的单一会影响内容的多样性表达,确实需要整改。
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