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以前我们还觉人工智能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只能在科幻片里面存在。
2016年,阿尔法狗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椒妹我至今记忆犹新。
AI由此震惊全世界。
柯洁说:
我输得没什么脾气。
AlphaGo 跟去年比完全是两个“人”,第一次时,很接近人,现在的棋太不一样了。
以前是有弱点的,现在越来越像上帝了。
同年,Starship公司打造了一个送货机器人。
京东、顺丰、菜鸟等国内物流公司,也相继投入AI快递的设计开发和使用。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又成为各大公司争相研发的技术。
如今AI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早已习惯接受人工智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可以做到的事,AI也可以。
那么,让AI机器人成为人类的终生伴侣呢?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到过。
要是说,如果一个男性伴侣机器人出现在椒妹面前——
好!羞!涩!
咳咳,最新上线的一部立意奇特的纪录片《明天之前》,就深刻讨论了这个问题, AI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明天之前》
这个纪录片节目相当低调,却极具深度。
由曾宝仪担任主持和策划人。
所选取的4个选题分别是:
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
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
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
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
题材相当硬核,挑战我们传统的人伦道德观。
首日上线,豆瓣评分8.2,微博相关话题讨论量高达1亿。
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历时一年,到访将近20个国家,采访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各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你会爱上一个机器人吗?
你会喜欢上机器人陪伴你的感觉吗?
这些问题听起来荒谬怪诞。
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潜能是无限的,对于人类的诱惑实在是太大。
曾宝仪在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中说到,一开始她对女性玩偶极其反感,甚至预先准备好批判心态。
但当她触摸伴侣机器人完美的躯体时,她有点动摇了。
2010年1月,美国True Companion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美女性爱机器人Roxxxy,她是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伴侣型”机器人。
Roxxxy她有五种个性可以设置:火辣奔放型的,纯情可爱型的,保守害羞型的,性感御姐型的,还有SM型的。
体验过她的男性全部表示:她和真人一样。
唯一的缺陷就是Roxxxy不能活动、不能走路,不会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对话和交流。
7年后,Abyss Creations公司突然官宣:他们研发出真正的伴侣型智能机器人——哈莫妮。
曾宝仪来到圣地亚哥探访这家美国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厂Abyss Creations公司,见到传说中的哈莫妮。
为平衡性别导致的观念差异,曾宝仪找来堂弟一同参观。
哈莫妮不但有高度仿真的肉体,还具备十几种可以设置的性格特征、微妙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能模拟人类的体温。
和人类交流互动没有任何问题。
曾宝仪的堂哥简单粗暴地问了一个问题:我能摸摸你吗?
结果哈莫妮矜持地回答:摸我?耐心是一种美德。
逗得曾宝仪和堂哥哈哈大笑。
当熟悉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哈莫妮就主动调情了。
工作团队还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功能,力图让这款智能伴侣机器人更加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这意味着,AI机器人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还能够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
曾宝仪前去拜访了几位Abyss Creations公司资深成人玩偶客户。
这些人几乎都在感情上受挫折,在生活中抗拒和真人相处、交流感情。
对于这些用户,AI机器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更多的就是在生活中扮演伴侣的角色。
比如曾宝仪第一个采访的铁杆用户戴夫,甚至对亲朋好友宣布,伴侣机器人就是他的妻子。
他对“她”,是一见钟情。
你们是不是觉得戴夫的脑子有点问题?
但是在与曾宝仪的谈话过程中,戴夫逻辑清晰,耐心倾听曾宝仪的疑惑并表示理解,然后给予解答。
就像汽车刚刚出现时,人们害怕汽车,手机出现,人们觉得这玩意根本没什么用。
但如今,没有这些科技发展的产物,人们就活不下去。
将来,AI机器人也会一样,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瞧,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说简单点,因为真人不能保证永远对你忠诚,不会永远让你快乐,爱到极致的另一半随时都会给你悲伤,痛苦,消极的情绪。
但AI机器人可以永远回馈你的爱,永远让你开心,乐此不疲。
戴夫说:人们迟早明白,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
机器人从一开始的工具化定位,慢慢发展成人类伴侣的角色。
设计哈莫妮AI机器人硬件的工程师苏珊认为,人们和Siri聊天,甚至是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已经具备一定的人格,为什么不能让伴侣机器人也具备人格呢?
这持有争议的观点,自然少不了反对的声音。
世界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坚定的反对者——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她认为机器人伴侣会让人丧失人性。
把女性物化商业化,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女性。
因为大部分成人玩偶都是针对男性消费者开发的,所以很多女性看到仿真硅胶娃娃时会有一定的不适感。
比如曾宝仪的另一个采访对象,也是成人玩偶的资深爱好者,但这个采访过程相对来说就不怎么愉快了。
通过他房间的摆设,收藏的人偶和说话方式,不难发现,他是个性虐待狂。
他想着在机器人身上实现那些对人类女性无法实现的操作,或者可能会有可怕后果的事情。
采访时他很自豪地说:我测试过她们的极限。
这时不仅是曾宝仪眼神中露出恐惧和惊讶,连我都在脑补这个人口中的“极限”到底是什么样的。
显然,伴侣机器人给人类带来黑暗的一面:人和情感被商品化,物质化。
用承受力更强的机器人和可以随意“杀死”和处置的机器作为情感和生理互动对象,会渐渐给人带来交际和判断上的错位。
甚至某种更极端的进化——在机器人无法满足的时候,这一部分人是否会转向真实的人?
为了想知道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究竟会在人类世界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曾宝仪来到英国,见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垃维。
戴维·垃维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开始投身研究人工智能,曾担任在1995年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世界冠军的IMB超级电脑“深蓝”的团队顾问。
他坚定地认为,人类即将面临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类想获得主导地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霍金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里提到,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当AI脱离人类束缚,发展到可以优化自身的时候,受限于生物进化的人类,将无法控制他们。
而当AI最终产生了自我意志,势必与人类的意志发生冲突。
他还预测,2050年之前,会有人和机器人结婚,再过100年,甚至可以生儿育女。
细思极恐。
《明天之前》的每个话题都非常具有争议性。
每个话题也都没有标准答案。
这档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为现阶段的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答案。
尽可能客观展示话题中参与者们的各种看法,不避讳,不偏颇,不引导。
一切取决于你会怎么看。
观点相互碰撞的同时,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三观也在激烈地碰撞。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踩下的每一步,很难说每步都是精准无误的。
更难预测踏错一步可能带来什么巨大的灾难,这种灾难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我们走向哪里,提早规划和准备,让科技的发展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明天之前,就是现在。
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吧。
推荐阅读
一个在看=告诉椒妹你来过
一个转发=证明你爱椒妹
点“在看”才是爱椒妹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