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什么才是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什么才是真实?

V观影视 欧美男星 2018-03-04 22:10:46 200

新榜

当《华盛顿邮报》空降奥斯卡时,有媒体评论这是一部让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


正如电影宣传的那样,这是一部缅怀报业精神的好片子——它说“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放在真假消息满天飞的当下,更像是一种嘲讽。



好莱坞对新闻自由的一次深度探讨


2017年是美国社会和政坛充满戏剧性冲突的一年,好莱坞必然不肯只当一个旁观者,而2018年1月12日全美上映的一部片子带着浓厚的现实批判意味,空降奥斯卡。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携手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汤姆·汉克斯(Tom Hanks),聚焦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电影中,梅姨饰演了来自美国主要报纸《华盛顿邮报》的首位女性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汉克斯则饰演了编辑布莱德里(Ben Bradlee),整部片子围绕他们试图曝光关于美国政府当年卷入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机密文件展开,这是一件历经四届美国总统任期、长达三十余年的庞大掩盖事件。而这两个人必须消弭他们之间的差异,各自拿他们的事业、甚至人身自由冒险,让长久以来埋藏在黑暗深处的真相重见光明。



正如汉克斯随后说的那样,“我们都有可能锒铛入狱。但如果我们不出版后果会是什么?我们一败涂地,这个国家失去了前途”。



作为一部主旋律片,影片的立意显而易见,公正和责任感是新闻的基石,加上多位老戏骨的实力出演,让影片在各大网络的影片评分不低,哪怕能够感知到结局,同样看得热血沸腾。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该片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也难怪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将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这部电影,不过,纽约时评人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都对该片无感。



一部需要结合背景知识的电影


作为顶起好莱坞半边天的大佬斯皮尔伯格其实非常擅长美国精神“主旋律”的电影,这一次《华盛顿邮报》也不例外,在镜头、节奏的把握上非常流畅,从头看到尾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而在阐述美国报刊人精神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斯皮尔伯格这一次还展现了女性追求平权和解放的精神



现实中的女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的父亲于1933年买下《华盛顿邮报》,后来主要是她的丈夫扩大报业发展,让《华盛顿邮报》走到了比较主流和盈利的模式。但由于他们夫妻之间的婚姻危机,患有躁郁症的丈夫举枪自尽,凯瑟琳不得不被推到了台前,所以一开始是她根本就没有什么老板的状态。而且在美国的70年代,也是男权社会集中的时候,女性在商界根本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当面临最终报道抉择时,汉克斯饰演的编辑可以说是出于记者精神,坚持出版,凯瑟琳面临的却是来自时代的压力,这是一种女性艰难的平权。



除此之外,看这部电影还需要储备一些美国越战的背景知识,否则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毕竟里面涉及的人物还不少,而且加上故事的双主线——一边是泄露机密的事件,另一边是逐渐强大的女主角,两者之间相互穿插,相辅相成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需要提前做一点功课的。



根据记载,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消耗物资最大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始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持续近20年。越战在美国烧钱无数,战争使美军伤亡惨重。而被收藏于五角大楼,一份长达7500页的越战研究报告清楚说明美国不会赢得越战,并且指出4任美国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全都对民众撒了弥天大谎,当然也少不了后来上位的尼克松,目的就是为了让民众继续支持这场打不赢的烂仗,原因是当权者不能接受美国被打败。这些文件一旦被发表,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系列对美国公众的欺骗行为将公诸于天下,势必为当时国内外的紧张局势火上浇油。



而当时尼克松政府试图阻止两家报纸继续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失败之后,就以叛国罪将两家报纸告上了最高法院。而罪名一旦成立,报纸的发行人、主编和主要工作人员都将面临牢狱之灾。



电影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演了一场为新闻自由与真相而战的大戏。可以说《华盛顿邮报》中,有我们可以预料到的中规中矩,但也展现了令人振奋的激情。



继《聚焦》之后对现实的嘲讽


在纸媒的黄金时代里,一张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就承载了全球政治经济动向,后来,随着互联网兴起,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纸媒日渐落寞。但最近这两年,有关新闻行业的电影却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去年的“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都花落《聚焦》,该片改编自《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找出事实真相历经艰难的过程。



就像罗伊•杰•哈里斯曾经说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故事已经为人所知了。”其实除了《聚焦》,还有不少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报道也讲了好故事,如果好莱坞好好考虑一下,它们都能被改编成非常精彩的电影。


但毫无疑问,《聚焦》和《华盛顿邮报》GET到的点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聚焦》代表希望,细致地展现了什么是新闻专业性,记者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秉持着新闻专业主义传承优良的新闻伦理价值观,那么讲述媒体与高压政府对抗的《华盛顿邮报》则是对现实的折射嘲讽,更是对纸媒的缅怀



纵观如今国内外,自媒体的繁盛使得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但实际上发言的权利还是牢牢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篇报道或许能够在几小时之内传遍全国,却也能在几分钟之内销声匿迹。在坚持报业精神同时,不妨反思,现在早已不是当年拥有不可回收性的报纸满大街飞的时代了,唯有新闻自由可以培养群众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最终可以赋予媒体强大的监督力量,才有可能让媒体成为真正的良心。



但当这种自由被滥用,成为博人眼球的标题时,新闻自由早已被一点点瓦解。何为言论自由的底线?也许10W+不代表真相,404也不一定是事实的发声,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真实,同时我们更需要理性

V观影视

专业态度  娱乐精神

走心推荐  一起追剧

商务合作请联系电话/微信:1391157803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