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涟漪——评《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
作者:单嗣平(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候选人)
中亚,一个熟悉而又朦胧的地理概念,古希腊人口中的“河中地区”到今日的五斯坦地区。不同的势力,不同的时代,虽然对于“中亚”所包含的疆域,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所有人都承认,这是一个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区域。作为欧亚大陆的交通岛,不同的势力在这里交错汇集,纵横博弈。此一地之治乱,往往牵动着大陆各方的交流与发展,甚至会如蝴蝶效应般,决定了某些千里之外邦国的命运。而蒙古帝国对于此地的征服,又是当地历史上具有跨时代影响的重要事件。这股来自草原的疾风,凭借着血腥的手段征服中亚,为自己进一步向西杀戮与狂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除了毁灭与杀戮,蒙古人的统治也使得此地的商贸活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向了历史上的新高峰。毁灭与繁荣,杀戮与创造,在蒙古帝国统治中亚的百年之间反复出现,描摹出一段复杂而绚丽的历史图卷。接下来,就让我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这片苍茫的天地和波澜的历史之中。
首先,为了研究这个重要但模糊的区域,作者在此书中将中亚定义为“包括河中地区,喀什噶利亚,伊犁地区和准噶尔”的广大区域。为了让读者能够对该地区的了解更加具象,作者通过在第一章中对当地山河走势,植被分布的详细描述,将一副景物多变但苍茫辽阔的中亚图景,活灵活现的铺陈在读者眼前。
在介绍完中亚的基本信息之后,作者在第二至第四章中,将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要素:蒙古帝国带进了读者的视线之中。
作者首先讲述了蒙古的崛起,成吉思汗是如何在茫茫草原之上成就自己的功业,他的接班人们又是如何将其事业发扬光大。接下来,作者着重介绍对于中亚实行直接统治的察合台汗国,以察合台汗国,明确交代了汗国肇建,汗统传承等核心问题,以察合台汗国的视角,勾勒出整个蒙古帝国的形成过程。最后,作者以“手足相残”为题,展示了蒙古帝国中涉足中亚的各支力量之间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从窝阔台后代的崛起,到西道诸王与元朝的矛盾,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终究还是在内耗中从分裂到崩溃。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这个部分,主要依赖与西方史学著作,并大量引用波斯文通史材料,如《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等,为读者提供了中文著作中不常出现的“西亚”视角。然而,作者似乎对于中国,日本蒙古史研究,及中文史料甚至蒙古语史料没有什么掌握,只部分的引用了《蒙古秘史》,对于20世纪以来,东亚蒙古学界丰硕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任何借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五章,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以其印度学者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前人甚少提及的蒙古与印度关系。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的记述了察合台汗国对印度发动的几次进攻,并分析了为什么战无不胜的蒙古军队引兵南向时,没能征服印度,饮马恒河,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了解机会。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带来的经济及政治影响。作者认为,虽然蒙古的各个势力征伐不断,但是蒙古帝国对于中亚的统治还是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的繁荣及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为欧亚大陆物质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蒙古帝国的崛起与崩溃也极大的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后来崛起的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及奥斯曼帝国,都可以算得上是蒙古征服欧亚大陆这一历史事件的余波。至此,对于作者开说,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也算是告一段落。
然而,作为本书的读者,我以为蒙古帝国征服中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古拉提先生关注的中亚本身及其与印度、中国的交流上,其影响的空间和时间跨度恐怕要大得多。就政治而言,蒙古对于中亚及西亚的征服,将一种以成吉思汗子嗣或继承者为中心的法统机制注入了当地的政治角逐之中。在蒙古帝国崩溃后,成吉思汗的子嗣,或者打着成吉思汗子嗣的名号,在中西亚广大地区依旧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如著名的帖木儿,便是出身于西察合台汗国,靠着在汗国宫廷斗争中扶持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察合台王族走上了权力角逐的舞台,在其成功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上位后,又将其杀死并自立为察合台汗国继承人,以此法统基础开始了帖木儿帝国的统治。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的前身哈萨克汗国,其本身也是脱胎于钦察汗国,法统合法性依旧要靠追溯其与蒙古帝国的关系。而统治印度北部,及中亚广阔地区的莫卧儿帝国的创立者巴布尔,其所依仗的身份则是帖木儿后裔,而此身份之尊贵,追溯起来依旧逃不脱与蒙古帝国的联系。
除法统以外,蒙古帝国对于中亚的征服,亦将新疆,蒙古等地的政治传统及结构,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众所周知,直到清朝于18世纪收复新疆,平定准噶尔,当地一直被卫拉特蒙古政权牢牢控制,而卫拉特蒙古与以中央汗廷的斗争,一直都是北亚地区政治活动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在于蒙古帝国对于这一广袤地区的征服与控制,而这种纷乱的征伐,直至清军荡平准部,控制新疆,重整当地政治秩序才告一段落。
除了东方以外,蒙古在中亚掀起的巨浪,甚至还向西波及到了地中海地区。自古以来,地中海地区商贸发达,其中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比萨和阿马尔菲这四个城邦共和国都是海上贸易的佼佼者,被人称为“四海国”。时至今日,意大利海军军旗,依旧由这四个国家的标志组成,追念着意大利统治地中海的岁月。不消说,对于当时的海上贸易来说,最为有利可图的生意,便是与东方的奢侈品和香料贸易,其中又以近东黎凡特地区,君士坦丁堡贸易及黑海沿岸贸易的获利最为丰厚。早在蒙古征服之前,四海国之间,就为了东方贸易的主导权明争暗斗了许多年。其中最有名的事件莫过于被威尼斯人操控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威尼斯为了报复拜占庭帝国把他们的商业利益完全转移给热那亚人的行为,并进一步增加自己在东地中海的影响力,在1203年将原本指向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引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两次攻破君士坦丁堡高耸的城墙,最终覆灭了拜占庭帝国并血洗了这座千年以来西方最恢宏的城市。
在蒙古人征服了中亚,打通商路后,东方贸易变得更加诱人。这就进一步刺激了热那亚和威尼斯两大势力。为了世仇和利益,地中海的两个巨人在这一时期展开了殊死厮杀。而我们熟悉的马可波罗先生,就是在第一次威热战争时被俘虏,并在狱友的帮助下写出了《马可波罗游记》。
最终,在三次全面战争后,威尼斯人靠着自己沉船锁岛,化海战为巷战的大胆战术,终于彻底击溃了热那亚共和国。而热那亚人,在战争的拖累下财政崩溃,被迫成为米兰的附庸,从此彻底退出了东地中海主导权的争夺。
然而,威尼斯人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是蒙古征服的余波却给他们带来了更可怕的灾难---黑死病。由于威尼斯本岛地狭人稠并且是贸易枢纽,黑死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杀伤性极大,在几次严重疫情中,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非命。最终,在黑死病近300年持续冲击和其他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威尼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到了十七世纪中后期,威尼斯已经完全丢掉了贸易强国的地位,成为“欧洲的病人”,只能靠着每年的狂欢节来回忆昔日的繁华。可以说蒙古帝国征服中亚的影响,以中亚为中心,不断四方蔓延,直到近500年后,才基本消退。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蒙古帝国,这股来自苍莽高原上的旋风,在几个世纪之间用令人炫目的速度征服了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新的秩序,甚至在帝国崩溃之后,帝国权力的余波依旧震荡着整个大陆,经久不息。其中,蒙古人对于中亚的征服,虽然过程极尽血腥,但却重建了当地的政治格局,打通了东西方的交流走廊,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这生机的背后,是从地中海蔓延到太平洋的博弈与斗争,在一场场权力的游戏中,有人依靠武力,有人善用权谋,有人仰仗身份,有人轻拨算筹。这片区域的兴衰,始终牵动着整个大陆的心态与运数。而《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一书,以其相对简单的结构,叙事性的文风及有趣的视角,不失为帮助读者填补这一段重要知识的空白的优秀通俗读物。
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
作者: [印度] G. D.古拉提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Central Asia under the Mongols
译者: 刘瑾玉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075309.html
(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九色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图书品牌
边疆·历史·民族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