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泊以明志,非静以致远。”因此,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的人生观,常常借用这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淡泊的心态也是孔子所提倡的,《论语》里所讲到“无欲则刚”,意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没有欲望”,所以才会患得患失。
淡泊与宁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历经尘世间诸多磨难和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也是大彻大悟的宁静心态。淡泊名利并非不追求名利,而是能在名利中游刃有余,顺势取得名利,并及时从名利中抽身。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生才不会被名利牵绊,身在红尘里飘摇,心在诗意地栖居,拥有一个洒脱的人生。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写这本书,决心去森林中过两年隐士生活。梭罗以种豆种玉米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山林湖泊的景色与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这样,他便从中发现了许多道理,从而完成了这本名著。
而我们身边这样浮躁的时代,往往心浮气躁,似乎难以找到那种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季羡林是淡泊名利的表率,当他在学界声誉四起之后,各种邀请、聘任、采访纷至沓来。面对众多虚名实利,季先生却选择了躲避,对于这些他能推就推,不能推掉的也尽量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1981-1998年,17年间,当有的人靠着资历名望大赚外快、大捞实惠的时候,季先生却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对《唐史》的撰写上面。
季羡林告诉我们: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容应对一切的挫折与困难。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头脑清明起来,必须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来,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淡泊名利不是超凡脱俗,宁静致远不是与世无争。
财富追求无止境,地位追求无止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当人们成为财富和地位奴隶时,不是快乐和幸福,只有痛苦和烦恼。淡泊是不要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奴隶,明志是明确自己的志向,是要做出贡献,这样就可以在恬静的人生中感受更美的风景。
淡泊就是不争,不纠结,不骄躁,保持平常心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淡中出真味,常中识英奇”,越是生性淡泊的人越能体会平淡中的长久。淡然而不虚妄,从容面对得与失,静心必能修性致,淡泊可少纷争,锦衣丰食不长久,安于本分,淡泊随性,才能快乐生活、安然度日。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云游四方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曾会问:“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回答说:“不一定,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哪里去看看。”曾会建议到;“灵隐寺的主持珊禅师和我交情甚驽,我给你写封介绍信,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好好招待您的。”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于是潜身于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告诉他说并不知道这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到云水僧所住的僧房里,在一千多为僧众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
曾会不解地问:“为什么您不去见主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我为您写的介绍信丢了吗?”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有,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人格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个人做到淡泊、宁静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中积存的枯枝败叶。人只有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有、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仅是自我调节的心境宁静,而是要有更高的追求目标。淡泊与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将人们共同的快乐和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就会有持久的快乐。宁静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终日劳碌会烦恼,无所事事会更烦恼。
当人们处于劳碌之中时,会因为烦恼不能静心而更忙碌,如果能静心可以事半功倍,因为许多人是在反复重复着自己的错误。静心可以看清自我,提高智慧,提高智慧就能有更高的境界,境界提高了就会减少错误。
人生如花草植物,枯荣不定,岁月无情,生命短暂,名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过眼烟云,根本不用为功名利禄而煞费苦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从功名利禄的交织的尘世中超脱出来,认清生命的本质,从而掌握人生的禅机,游刃于变幻莫测的人生。只有做到淡泊,方能真正体会人生真义;只有心灵宁静,方能在生命的旅途中走的更远。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非原创作品 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仓央容若 主编:可爱天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