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在银行工作?

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在银行工作?

五星行长 欧美女星 2017-10-28 18:46:54 283

目前2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我记得,long long ago吧,挖中资商业银行的人,电话里听到的都是:“啥?猎头?我干嘛要换工作?”  后来,慢慢的,电话那边愿意和你多聊几句:“哪家银行找人呢?啊?不是银行啊,那……回头再说吧。”  


再后来,你发现竟然有银行的人存了你的手机号,主动拨回来:“上次你说的那个什么信托还是基金子公司来着?哎,现在我那年进来的同事,好多都撤了……”  再再后来,微信上发过来一个掩面哭泣的表情:“啊!我不要做不良清收!”,我同情的回复一个“我懂”,小窗口继续闪烁:“我们某总去互联网做金融板块了,为什么不带我走555”……  


难道说时过境迁,商业银行已经从旱涝保收的不二选择,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吗?  我得说,虽然现在商业银行的饭碗没有那么吃香了,但对于初出茅庐,看着金融市场一脸懵懂的小朋友而言,商业银行这个我国金融生态链上历史最悠久,业务条线覆盖最完整,而且大多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行业,还依然是个锻炼的大熔炉。   


商业银行的童鞋们,背景有以下几大特点:  

1、入职标准较为整齐划一:  很多财经院校就是选拔的大本营,各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不要太多,同事们年底的聚个餐简直就是微缩版的校友会。再加上财经院校里不少学生的上一代也是银行世家。  这个体系源远流长稳定发展。


2、分行的同志们大多有基层锻炼经验:  大多数进到银行(非总行系统)的女生从柜员做起,男生从跑对公条线营销开始。不要小看这最基层的经验,超级磨炼心性,特别适合天真活泼认为世界玫瑰色的孩子们……  当然了,一部分人就这样在支行扎了根;还有一些爱折腾的,能折腾的,在各种内部竞聘考试里一次次的争夺那几个有限的名额,又怕考不上,又怕有不想去的部门领导错抛了橄榄枝——你是不接啊还是不接啊?真不接了怎么给彼此体面的找个下台阶?  所以,对于能从支行扑腾到分行,还有一些继续一路小跑跑到总行的,除了自带人脉buff的以外,我是真的要把简历都多看几眼。自己业务能力突出不说,能心思坚定、耳根子不软,搞定新老部门boss的同志,在体系内部的综合水平,必须错不了啊。  


3、风险意识强强强!  有时候看着某些非银行领域的朋友,鸡血打的很足,大谈特谈的金融业务或模式,我一时分辨不清,都会暗戳戳的跑去找商业银行的哥们姐们打探下:“这说的靠谱吗?听上去很诱人的样子呢……”  对方如此回答我的概率高达95%:“哦这个我们早都做过了/听说过了,赔不死你/企业主十有八九会跑路/你放心他们下个季度就撑不下去了……”  

所以吧,看到知乎上经常有提问:新兴金融机构的所谓大数据风控体系强,还是银行平均水平的风控体系强——  主页君略有些偏激的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把这两个放到一起比,简直就是对……的侮辱。  人家吃过的盐,真是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跟头栽多了,特别是自己或者看着身边人栽过了,才有切肤之痛。  我还记得某银行看对公的风险评审员杵着眉头揪着头发说:“睡不着啊,真的睡不着……自从项目评审由集体通过制改成单人签字负责制后,你看看这行情,你看看那些坏账……走都走不了啊……”  然后你再看很多机构大言不惭的在官方网页上号称“无坏账”……哇塞您的资产咋就这么好啊这么好?真是慧眼独具!而且人家谁都不放,还都给您了,牛掰牛掰!  


4、质量有保证的正规军培养体系:  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应该说都有自己较为突出的业务特色。比如某股份制银行的个金条线,下到客户经理,上到私人银行,还有个金产品设计、网银建设这块的人选,那叫一个炙手可热;还有某家号称同业之王的(不过听说金融市场部刚刚分崩离析,没办法,世道变化快),某家战略调整前主攻中小企业的……  银行多年来的经验传承和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如果在清晰的战略指向下,确实能让置身其中的人员收获非常有价值的资历,而且,市场非常认可。  但是……(是的,夸了半天,终于要但是了),传统商业银行带给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危机感。或者说,当你们感知到从外界传导过来的危机感时,已经有一点晚了。   


总行永远都是做那些大客户,那些前年是你去年是你今年也是你的客户。框架、流程、额度等等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大家按部就班来,年底排排坐拿奖金。可能会抱怨下领导分配不公允,但是做点新东西?不容易的。  新的客户?不好批贷,责任谁担的起,眼下经济下行不是吗。  老的客户,那是可以做,反正你自己跳槽了也带不走。换句话说:你优秀,你来做可以做到85分;TA不怎么行,干活儿也糙,但是做砸到不及格还是不容易的。   几个部门联合做个新产品,嗯,估计就谁牵头谁主抓这个问题就可以讨论个小半年吧?等真正开完无数次会吵完无数次架——哦,这波热点已经过去了。  


但是我们终于开始启动了呀!多不容易啊,怎么也得让分行他们推推吧!  分行一脸“你逗我啊”的无奈表情,这都什么时候了你又要开始考核这个指标了?你不知道我们已经有NNNN个指标了吗,每个指标还要细化成好几个小项……  好,虽然已经很烦躁了,但是毕竟是上峰指令,推,推就推。   拼死拼活的整了一个季度,勉勉强强算是完成了个八九不离十吧,虽然落了不少客户的埋怨,基层员工的辞职报告也收了一沓,总算是可以交差了。  咦?怎么大会小会都不提这事儿了?没动静了?由于各种各样普通或者奇葩的原因,这个开了十次会才定下来一个名字的“某某某”产品,就这样湮没无声,悄悄的消失了。  


好吧,怪我们一线反射弧太长。让我们打起精神来迎接下一个“某某某”产品!  在第N次这样的循环过程之中,你自嘲的笑笑,心想:哎,我们大机构嘛,要考虑的问题确实多,决策流程慢也算正常。  然后你瞅一眼左边的工位:  嗯?什么时候小王离职了?听说去了某东金融——啧啧啧,怎么能忍从金融街迁徙到大亦庄?小朋友啊就是有干劲,单身狗啊就是有奔头!  互联网听说给股票倒是不少,可谁知道过的了初一过不过得了十五?回头监管开个会就都给叫停喽……还是等年底奖金比较稳当。  再和前方的盆友扯一扯:怎么最近老唉声叹气的?咋了咋了?  老李一脸牙疼状:哎,年龄到了,不下分行就完全没希望评上副处了。  


你:不是嫂子要生二胎了吗,这种关键时刻去地方能行吗?那要不就选个近点的山东什么的?  老李苦笑状:你以为山东这种好地方还有位置留给我?要不你帮我参谋参谋西藏和海南去哪个?  你:……那还是西藏吧,我觉得好出成绩……  正在感叹人事变迁,你接到一个猎头电话。  以往一分钟内挂电话的洒脱劲儿不再:“行啊,这样我先给你份简历吧——手头没有,不好意思啊,毕业就在这边,这几年下来都不知道简历应该怎么写了”。  


对方收到简历,先夸赞了几句“您的背景真整齐”,然后开始细细盘问:“您还去加拿大那边培训过呢?多久呀?”  你想起那段在北美的日子,觉得大银行给自己的福利还是挺多的:“去了个把月吧,和那边的同业也交流,学到了不少blablabla……”  “等等,”猎头忽然叫停,打断了你悠长的回忆“那是不是签了培训的协议条款,离职的时候是不是要赔一笔违约金啊?”  “……我回家找找,我都忘了还有这事儿。”  回家翻出那皱巴巴的培训协议之后,看了看违约金数字,想一想——算了,也不用改简历了。  非常顺畅的写到这里,主页君忽然觉得自己最近的文风变得好“丧”啊。虽然说鸡汤文不是我风格,打鸡血不是我擅长,但也不能就此走向暗黑吐槽的另一个极端吧——嗯,一定是最近又水逆了。赶紧收声,去看看苏珊大妈本周星运批注。  


一脸严肃的篇尾正经脸:  这个系列并不会只有抱怨的部分,真的,相信我!我还是正能量小战士的!  下次会好好细数下我眼中各部门岗位的经历含金量,以及分析下跳槽路线图什么的。  但是这次的留言,欢迎各位银行和非银人士花样解压。要是怕被同事看出来了,也可以后台发言,我会给你起个十分好听的花名再po上来:)


发出之后,反响比较两极化。  一方面有很多银行的盆友觉得说到了心坎里,打听主页君有没有在银行做过,觉得基层经验还是比较丰富;另一方面,认为这完全是纯粹胡编乱造的也大有人在。 怎么说呢,商业银行的候选人,算是我这些年接触比较多、交情也比较长的群体,大部分私交也很不错,比较谈得来。写在文章里,得用春秋一点的笔法,把ABCD君的故事杂糅在一起笑谈,大家看个意思便是——但每个细节,其实都是有出处的。  


曹公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至于谁解其中味,只能说时间会慢慢过滤掉一切花把式,曾几何时我们觉得可笑可叹的他人事,也没准就在哪个时日里忽然懂了悟了。    眼下进入商业银行的最主流以及人数最多的渠道还是传统的校招,而校招渠道进入商行,一开始大部分的基础岗位还是从支行网点的柜员做起。不要说本科生,研究生做了两年以上柜员的也时有耳闻。当然,多年前还是听说过本科211院校直接进入一流商业银行总行成为管理培训生的真实案例,但在当年也是仅此一例,现在估计更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本篇主要是讨论下校招渠道进入商行,从事基层柜员工作的候选人如何把握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基层柜员的后续发展,大体分为以下几种路径:  第一种:中规中矩的从柜员的经办做到授权岗,老老实实的等着支行营运(副)经理的位置。 


优势:  

这算是最循规蹈矩的路线,基本上不用折腾什么,勤勤恳恳做事就是了。而且柜员的收入如果综合算下来,跟同龄应届生相比,头两年也还不错,如果有户口加持,性价比至少中等。  


劣势: 

第一,有的路,一开始很好走,顺其自然不用多操心,但走到后来,一天会比一天难。好几个朋友跟我说,终于下定决心要从这个路径上折腾走,是在看到新网点越开越少、越开越小的趋势之后,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普及,柜员是商业银行系统里,最危险、最易被取代的职位之一。  


第二,营运这个条线,是典型的金字塔占坑型位置,越往上升职位越少,上面的营运经理等比起银行其他岗位,又属于较为稳定很少挪窝的,所以即使是要熬一个支行的营运经理,在中资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儿。  


适合人群:  

其实现在看下来,往往大家都不会第一志愿主动选择这条路。往往是竞聘无果、转岗无门的无奈之举。特别是对于部分学历背景还不错,但营销能力和人脉资源等折腾能力尚欠火候的女生而言,一边彷徨埋怨着,一边就做了好几年,而又不想认命在商业银行内部继续营运条线的发展。怎么办呢?  出路:  个人觉得,Fintech这块如线上支付等,还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拦,但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不管是金融来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来做金融,能真正下定决心来到这个交叉领域的金融背景人员,虽然越来越多,但整体数量的绝对值,占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比率还是较低。  


银行基层柜员条线上成长起来的候选人,如果对于对公对私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十分熟悉,特别是对于各种风控点有一定把握,其实应该在第三方支付的资金结算、清算领域是有很大机会的。特别是如果有机会抽调到总行参加过制定新业务的核算规则,或者参加过行内多个系统、平台的调研、需求、开发、测试到上线的过程,这种宝贵经验对于互联网相关机构算是较为稀缺的。  


第二种:基层内部转岗到大堂经理、个人理财经理等条线。  


优势:  

这个路径也较为常见,实现指数较转到对公条线要更高一些。而且在较为注重全员营销的大行,本身也有存款任务,在临柜过程中本身就可以通过实践来感受下自己是否适合这条路线。柜员每天面对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客户,服务意识本身就较强,加上工作中可以不断的尝试话术的整理、修炼,如果想走这个路线,其实每天都机会多多。我认识不少候选人,都是在柜员期间,业绩就能做到个人理财经理里的平均水平,转岗也算是水到渠成顺利成章。  


劣势:  

第一,个金营销岗,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里,至少不算是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大热岗位吧。业绩压力大,考核指标多,维护客户花的时间功夫精力一点不比对公少,但是遇到的投诉麻烦还挺多。此外,中资银行的支行行长,一般都是要看手头维护的对公客户的。所以个金再往上做,在商行的体系里,要么就是带出来个小团队,要么就是自己多积攒点高净值大客户跑去私人银行部。也正因此,很多人都出来奔着第三方理财赚钱去了。  


第二,互联网时代,受到冲击最大的,应该就是理财方式的变化了。天弘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倒数小基金公司,到现在“截至2017年6月30日,余额宝的期末净资产达到1.43万亿元,规模直追2016年末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63万亿元,也已超过零售业务最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2016年年底的个人存款规模(1.28万亿元)”。所以商业银行里的个金营销,不再是背靠大树直接乘凉了,必须比原来更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的留住新一代习惯于用互联网解决一切问题的个人客户。  


适合人群:  

和人交往容易获得他人信任、进取心强、特别是对于金钱有强烈的驱动力的业绩导向型的童鞋们,当然很适合做营销岗。至于是选择对公还是对私业务,个人有点不成熟的小建议,仅供参考:  如果本身没有特别好的对公资源,且学历背景较为普通或有硬伤的,走个金营销的路线,未来比较不受限。毕竟对公信贷不管是风控还是营销,对背景和资源的要求都极高。  


此外,也得考虑所在银行的情况,如果在招商银行等对零售相对重视的银行,走个金条线能积累到的经验还是不错的。但要是在中小型城商行,一般很难再投入重金塑造零售业务,个金营销岗上能带走的有溢价值的东西不多。  


出路:  

个金条线的路径,在微信公众号里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了。要补充一点的是,互联网金融要改变的,除了支付习惯,就是普通人理财方式的巨变了。毕竟什么时代,私人银行的客户都还是需要定制化方案的,而互联网提供的往往是简捷的标准化理财,利用碎片时间,尽量快速做决定,不用费思量。所以,个金这块,除了稳稳拉拢高净值客户并得到深刻信任;也可以好好研究平民理财方式的改变,找机会下海互联网,早日蜕变成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毕竟,互联网浪潮里,靠谱的、懂行的(特别是真正理解互联网,勇于走向互联网)金融背景候选人还是太稀缺了。  第三种:基层内部转岗至对公业务营销岗。  


优势:  

对公业务,还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看家命脉。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岗的候选人,可以说仍然是金融市场上出路最广、被认可度最高的人群之一。  在商行内部,对公方面过硬的成绩,可以稳固支撑自己一直发展,不管是业务岗还是管理岗。  就算离开商业银行,信托、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金融互联网的业务拓展等也有的是职位可以去——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业绩压力作为前提的。  


劣势:  

成也业绩,败也业绩。  第一,近1-2年,很多银行基层的候选人,不是没有转到对公业务的机会,而是被居高不下的不良率吓得不敢去了。看着很多对公营销岗的同事们还在苦苦的做着清收,想走也走不了,更是有点担忧自己这当头扎进去是不是飞蛾扑火了。  


第二,基层的对公业务,需要的应酬也不少,可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文化。记得某一年,某一线城市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朋友告知,他们这家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在支行任行长的很多。不过工作确实占用了很多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基本上都是单身。当然主页君觉得这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不过对于较为看重家庭生活的女士而言,可能就要多维度来权衡取舍了。  


适合人群:  较为成熟,聪明(主要还是情商范畴的所谓“灵气”),打交道分寸感强,明显的业绩驱动型,且教育背景不错,特别是家里经常和生意人打交道、耳濡目染的家庭出身,可能这条路能走的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估计有人会问:这是否描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男士形象?  不完全。我曾经和股份制银行某市分行里,专门负责某领域大客户的一位很牛掰的女士打过交道,向她请教过为什么业绩能独树一帜。记得她跟我说:“上半年务实,下半年务虚。每年的业绩做多少,既要懂得冲,也要懂得放。”这收放自如的本领,这泰然自若的态度,至少让当年的我颇为憧憬。  


所以我还是会把成熟(不一定指年龄)+聪明(不一定指智商)这两者放在最前面来考量,哪怕这两个词听上去也虚虚实实的不好揣摩。  出路:  应该说业绩做的好的朋友,是不太需要特别担心出路的,会有很多机会涌上来找你,你的苦恼是哪条船能载的最多驶的最远。  但是业务类型比较单一的非一线城市小行的基层对公客户经理就要小心了,毕竟如果好几年就做做流动贷款,还是很容易在投石问路的时候被嫌弃的。  


此外,对公业务做到比较高的位置,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真的不能够是说说而已了。这里面既有对客户的考量,也要想明白,到底业绩有多少是平台本身加持你的buff,离开时刻就挥挥手带不走一片云彩的。  第四种:通过内部竞聘等转至总行其他岗位。  


优势:  

总行的视野还是开阔的多,宏观的多。  特别是对于能从支行考到总行的候选人,你完成了从支行到总行的飞跃: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一个更高层面的平台上来积累经验,不懈学习;更证明了通过重重选拔的你,在该行体系中还是属于非常优秀和有希望的年轻人,算是简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且总行的很多岗位,对于营销的要求降低了,主要工作都是通过沟通、协调、组织等等来实现,客观上业绩压力没有那么大。旱涝保收在当下倒也不敢说,稳定连贯的收入还是可以保证的。  


劣势:  

说白了,很难考……  特别对于非总行所在地的候选人,就算借调去总行做项目,有的做到已经成为部门里实际的骨干了,关系还在遥远的家乡。  适合人群:  我比较熟悉的从支行考到总行(确实没什么额外背景)的人选,有的是行内有奖必拿、有技能比赛必no.1的出挑的大牛,有的是苦心准备了很久,然后屡战履败、屡败屡战,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励志榜样。他们都不止工作上兢兢业业,还在旁人看不到或者不经意的地方投入了很多精力,最后终于得偿所愿。  所以我想,除了有特殊通道可以走的,更多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做有心人吧。做好柜员或其他基层岗位上的自己,找准个人优势,瞄准合适岗位,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各个层面的领导、同事关系,最后精准击中!  


出路:  

个人觉得考到总行较为合适的岗位,如果纯是柜员经历,那么涉及到内部控制、合规等有一定希望;要是大学专业是IT或准IT背景,电子商务部等也有一定专业优势。对公的产品推动岗我也看到过,不过是从支行对公营销岗考取的。  但还是想颇为絮叨的强调一句:总行也不是保险箱,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生态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必然会迎接越来越严酷的市场挑战。这些年,从总行去到各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也不再是特例而逐渐成为了潮流。  总而言之,不管走、或者留,请不要只盯着自己手里的一亩三分地,要小心那些气势汹汹的后来者啊,弯道超车的故事已经真切发生过了,还将持续上演:)


你可能会喜欢以下内容,请点击链接:


您好!我是中国农业银行超级柜员,为什么我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以我银行从业十多年的亲身经历给你做参考,你看完肯定都以为是段子了


柜员不好做啊,亲爱的们去银行别为难我们哈!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一名985本科毕业生一年的工作感悟,我究竟是多么高级的“服务员”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