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票房高开低走,周星驰IP资本化力竭

《西游·伏妖篇》票房高开低走,周星驰IP资本化力竭

第一院线 港台男星 2017-02-06 12:42:27 449

文丨卢扬 邓杏子   来源丨北京商报


2017年春节档步入尾声,而经历了2016年的电影票房降温,鸡年开局的票房成绩迎来开门红。此前热门的《西游·伏妖篇》在“西游”以及周星驰IP的组合加持下,以近14亿元的票房成绩稳坐春节档票房冠军。影片出色的票房表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影片背后资本方的业绩,但在影片的高成本制作以及上映4天票房就被《功夫瑜伽》反超的情况下,《西游·伏妖篇》显然难以复制《美人鱼》的票房神话。对于周星驰以及背后的星辉海外有限公司、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文化”)等公司来说,周星驰带来的经济效应能走多远尚未可知。


影片票房高开低走



“西游”以及周星驰IP的组合加持使得《西游·伏妖篇》无疑成为2017年春节档最大热门,影片背后的21家资本方更是为影片集齐线上线下资源。1月28日,《西游·伏妖篇》上映首日不负众望以3.5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华语影片单日票房冠军。与此同时,影片也打破华语片最快破2亿元和3亿元等多项电影纪录。


高开的票房走势让《西游·伏妖篇》稳坐春节档票房冠军,但这种态势并没有持续太久,影片上映仅4天票房就被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反超,之后当日票房也难以持续上亿元的成绩。“《西游·伏妖篇》的高票房与春节档集中消费带来的效应相关,这使得影片有一定的票房基础。但之后的票房走势还需要影片口碑来保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此表示。


据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前,《西游·伏妖篇》已拿下13.8亿元的票房成绩。但在影片超4亿元的制作成本以及1.2亿元的宣发费用下,《西游·伏妖篇》现阶段的票房并不理想。此前有消息称,有公司为《西游·伏妖篇》保底30亿元,从目前影片的票房走势来看,《西游·伏妖篇》显然难以达到这一预期目标。


“星爷”IP是票房关键



作为周星驰西游三部曲的第二部,《西游·伏妖篇》的高票房无疑与周星驰IP带来的经济效应有关。一方面,《食神》、《大话西游》等影片奠定了周星驰“喜剧之王”的地位;另一方面,《西游·降魔篇》、《美人鱼》创造的票房神话在增强周星驰吸金力的同时,也让周星驰不断利用个人品牌影响力继续扩大在影视业务的布局。



2017年1月3日,新文化全资子公司新文化传媒香港有限公司与Young&You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拟以13.26亿元的价格购买周星驰旗下PREMIUMDATA ASSOCIATES LIMITED(以下简称“PDAL”)公司51%的股权,绑定周星驰IP,并借此参与了《西游。伏妖篇》的出品和宣发。与此同时,PDAL也做出业绩承诺,2016-2019年实现的净利润目标分别不低于1.7亿元、2.21亿元、2.873亿元和3.617亿元。


此外,据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公布的资料显示,《西游·伏妖篇》背后的投资方涉及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等21家影视资本方,不仅涵盖院线资源,同时还有来自网络电商平台资源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来自“周星驰效应”的加持,但周星驰自身的创作速度和水准是维持PDAL业绩并吸引多方资本投资的主要因素。


明星效应非长久之计



2016年,“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情怀催生了国内电影票房纪录的《美人鱼》。2017年春节档,周星驰监制的《西游·伏妖篇》再次打破国内电影票房多项纪录。但相比《美人鱼》,《西游·伏妖篇》口碑的两极分化、票房的高开低走似乎也意味着“周星驰效应”不再是制胜法宝。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明星作为稀缺资源,利用自身的吸金效应固然能增强公司的竞争力,但在目前市场迭代速度逐渐加快、明星IP资本化现象增多的背景下,仅依靠周星驰带来的明星效应并非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据新文化发布的公告显示,2015年PDAL营业收入117.4万元,净利润34.8万元;2016年公司业绩迅速攀升,截至2016年9月30日,PDAL营业收入8117.5万元,净利润6418.5万元。尽管业绩较为稳定,但面临4个财年共计10.4亿元净利润承诺的PDAL能否完成业绩并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上,在《西游·伏妖篇》这部影片中,周星驰只是作为监制,他在影片中参与成分的多少不得而知,但对于观众来说,决定他们去影院观看电影的主要因素还是影片内容。”陈少峰表示。此外,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明星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优势,但如何在避免过度消费的情况下,将资源价值最大程度开发,是影视公司以及明星资源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关阅读

光明日报:用明星效应制造资本市场泡沫当止

文丨张玉玲  来源丨光明日报 


近日,资本市场波澜再起,演员赵薇控股的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布拟以现金30.6亿元收购上市公司万家文化29.135%的股权,从而成为其控股股东。经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后,得知赵薇自有资金只有6000万元,此次收购资金杠杆率高达50倍。整个收购过程中的收购目的、资金来源、收购后的计划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引发业界热议。


近年来,文化领域的投资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资本运作成为热点。一方面,这种方式与金融资源结合,有效促进行业优质资源整合,有益于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迈向更高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一些业内外资本以套利为目标的非理性追逐,带来了估值风险和产业泡沫。随着相关监管部门的介入,那些肆无忌惮的资本运作必将有所收敛,文化产业界和投资界都应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让文化行业的产融结合更规范、健康。


挤掉泡沫看真相


此次上交所提出问询,并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关注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2016年7月,中国证监会就曾“叫停”暴风集团收购稻草熊影业。据悉,稻草熊影业由吴奇隆创立,演员刘诗诗在2015年12月以200万元受让12%股权,成为稻草熊的第二大股东。如果暴风集团实现收购稻草熊影业60%股权的计划,那么刘诗诗的200万元短短半年就暴涨为2亿多元。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影视、广告等行业企业为布局未来,抢占资源、扩大规模、业务补足,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企业发展。“正常的并购和资产重组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现在资本市场上,各种绕开现有监管制度的重组方案层出不穷。”北京智悦东方信息咨询公司经理罗骥指出,一些文化“空壳公司”野蛮生长,不是着眼于文化企业的发展,而是与机构“合谋”怎样通过资本市场快速变现获利。常见方法是:首先让明星入股非上市公司的资产,然后将其以更高估值水平装入上市公司,同时再借助明星进行题材炒作,拉高股价,最后,再解禁减持套现走人。


如此低成本的高收益,让不少明星尝到甜头,资本运作比演电影还挣钱,明星纷纷变身成“金融高手”。


“文化资本是用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是炒的。”这种放大和滥用明星价值、过度炒作明星题材的状况,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罗骥认为,监管部门不仅应重点监管高杠杆收购和高估值资产注入时的合法合规性,还应该从并购重组后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合理性角度给予关注,给文化企业一剂“清醒剂”:资本运作不能浑水摸鱼,更不允许暗箱操作;而要接受公众的监督,规范运营,要经得起监管部门的质疑和问询。


投资不能“娱乐化”


龙薇文化50倍的杠杆率,是用赵薇的名声和信用去撬动杠杆,其实有高风险。有投资界人士提醒,赵薇夫妇持有的逾60亿元资产虽然可为其收购提供信用背书,但从法理上并不能构成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担保。


中国证监会“叫停”暴风集团收购稻草熊影业,理由就是“标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中国政法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张宏伟认为,文化投资是专业行为,不能“娱乐化”。文化企业具有特殊性,是生产文化内容的,也是需要坚守的行业,任何急功近利行为只能引起行业基因的变异。投资者应该看到文化企业的这种特性,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由于过度追捧导致的业绩对赌未完成、文化资产价格与价值不符等问题。


事实上,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影视上市公司估值并不高,原因是影片的拍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院线票房收入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实现稳定、持续的业绩高增长较困难。在此情况下,非理性资本的介入,不仅容易导致估值偏离正常范围,使整个资本市场陷入高风险,同时也吹大了文化产业的泡沫,使其严重偏离正常发展的道路。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第一院线

感谢关注第一院线微信平台:dyyx360。如希望交流,请加微信号: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等相关活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