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哪个歌手时。
我脑海中出现了以下名单:
Kokia、OOR、Aimer、中孝介、志方晶子、黑石瞳、北嶋彻、平原绫香、安德烈波切
利、莎拉布莱曼、Vitas、迪玛希、席琳迪翁、Adele、Sia……
我能很快想到《Spirits》、《Wherever You Are》、《Torches》、《white silence》、《Time to say goodbye》、《Opero2》、《Elastic heart》……
然而我想不起咱们流行圈,出名的作品有哪些。
完全没有印象。
也许记得一些歌的名字,但完全记不住歌词。
我找不到像kokia那种,将圣咏、歌剧、流行、爵士、新世纪、民谣完美融合的歌者。驾驭任何风格,并且二十年来所有歌的词曲都是她自己写的,质量又都是上上等。
这种歌手我找不出第二个。
摇滚,我就觉得OOR很好,他们的词不是无病呻吟。
音色,我就觉得Aimer很特别,她唱歌的叙事能力极强,能唱到人心里去。
高音,不说Vitas和迪玛希,我觉得安德烈波切利不唱高音,那个声音也是一绝。
Kokia写:
“没有伸手就能触及的未来,别害怕,迈开脚步就好”。
OOR写:
“不论你身在何处,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Aimer写:
“前行的路上避不开伤痛与挫折,但没有人注定为承受痛苦而生。”
……
然后想到国内的歌曲,那些歌词。
怎么感觉,好没意思啊。
而且旋律和编曲都类似,感觉好多歌都一样。
虽然我也知道有好的音乐,但大众不接受,那就没办法存活。
大众记不住的歌,会被淘汰。
只有面向市场,一个歌手才有活路。
不然唱片卖不出去,一直凭爱发电创作歌曲也不现实。
这就注定了,大部分歌曲的词,一定不会好。
一定会表达出,分手的伤感、在一起的喜悦、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
然后就几乎没别的了。
爵士在咱们国家是不可能兴起的。
生活节奏这么快,每天为了生存而奔波,哪里慢得下来。
爵士、古典、实验、说唱音乐,都不会被大多人接受。
能够欣赏它们的只有少数人。
是审美水平不够吗?
不是,是每个人对“好听”的定义不一样。
是每个人关注的点不同。
就像我一定要关注歌词,哪怕这歌编得再好听,歌词不到位,我一样不听。
词曲缺一不可,歌词直接决定了你在用怎样的材料做饭。
编曲就是烧火、加水,放入各种调味料。
反正华语圈,我已经很久没看到色香味俱全的歌曲了。
当然也别太悲观,反正音乐这块,咱们还在发展。
等再过个十年再来看,应该有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出现。
其实咱们也不是没有优秀的歌手,周深、张靓颖、王晰、央吉玛、韩红……
凤凰传奇唱的《海底》非常好,朴树好久没发专辑了,要拖到何年何月啊……
龚琳娜老师唱功一绝,B站的祖娅纳惜也很厉害,近年来音乐圈变得多元化了,其实变好了。
不慌吧,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