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健是前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他曾因一首《龙的传人》享誉全球华人世界,他还是台湾校园民谣时代的启蒙者,亦是曾中国流行音乐被遗忘的开门人。
《捉泥鳅》、《归去来兮》、《酒干倘卖无》等一系列歌曲,曾让上世纪70年代的他红到没对手。可如今在海峡两岸,侯德健已是一个被遗忘的名字。
他在2011年滚石30周年的鸟巢演出现场露面时,全场安静,“整个鸟巢上面都是一个大问号”,然后爷爷辈告诉父辈,父辈再告诉年轻一代,过了十秒,鸟巢才轰动起来。
他在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政治原因以及与恋情而成为新闻人物,此后,他一度回返台湾,不久之后又远走新西兰,此后多年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即便他一次次远走他乡,依然是台湾音乐里“无声”的龙,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位“龙的传人”背后的音乐传奇。
◤早期创作
侯德健曾是台湾民歌时代才情俱佳的干才。校园民歌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台湾各大学校园,清新质朴,接近生活。
1975年,21岁的侯德健为了追女生,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捉泥鳅》。
现在已经上了年纪的侯德健谈起当年的青春往事,还回味无穷:“她是第一个肯定我的人,认为写得比别人好,后来嫁给了学长,也不亏。”
在民歌运动时台湾有一个新格唱片公司,1976年时侯德健还在大学念书就进公司了。他向制作部主任姚厚笙学习了音乐录音、制作。
当时他已经写了一些歌如《捉泥鳅》,他的老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思,让他到唱片公司去找他,然后他们就经常聊天,成了好朋友。
在台湾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中,新格唱片公司办过一场包含词曲创作和演唱词曲创作和演唱的金韵奖活动。他和他的老师都是评委,开始选歌选人,李宗盛就是当时的参赛者之一。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写于1978年。那几年,台湾先后“退出”联合国、和日本断绝关系,最后美国和台湾断绝关系,所以台湾的年轻人的心里有一块空虚的地方。
在那样的情境之下,“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句话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没有说出来。这句话应该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就一直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面。
于是正在台湾政治大学就读的侯德健,写下了这首《龙的传人》: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见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他创作的原意本是直指近代以来的民族伤痛,那时又时值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高潮。
侯德健此前已以《捉泥鳅》、《归去来兮》小有名气,《龙的传人》很快被新格唱片公司看好,并交由李建复以进行曲方式演唱,随即风靡。
十天后,《联合报》刊出歌词全文,国民党政府亦开始大力推广这首“轰轰烈烈的爱国歌曲”。
1983年台湾尚未“解禁”,他独自“叛逃”到大陆,受到了大陆的欢迎,还被安排到文化部直属的东方歌舞团,负责写歌。
“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相互对应,同用一种神话的形式,仿佛遮蔽了近代以来的整个华夏民族的分歧与离散,在全球华人圈内得到了普遍认同。
同年,台湾发行了由侯德健作曲,由台湾歌手苏芮演唱的歌曲《酒干倘卖无》,是一首励情励志的国语歌曲。
该歌曲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此后被多次翻唱,并于1984年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来去匆匆的人生
时光匆匆流逝,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而今已到花甲之年。侯德健作为七八十年代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段充满理想与激情的纯真年代。
自从回到大陆以来,他低调地生活在媒体的视野之外,很少露脸。他也在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歌曲创作,令人感到惋惜。
2011年,侯德健他作为嘉宾与当年演唱《龙的传人》的李建复一起出现在“滚石30周年”的演唱会舞台上。
2013年,他与微风乐集的创办人杨慕老师一同开启了【音乐厦门】计划,为两岸文化交流和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
听过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最高评价。
不论过去他的人生如何复杂曲折,他当年的无心插柳,都已经根植在华人流行音乐史上。他将永远以龙的传人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