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村系列之贾大峁、高家坬村农林水牧交通生活史概述(下篇)

情系乡村系列之贾大峁、高家坬村农林水牧交通生活史概述(下篇)

美丽乡村横山贾大峁 日韩女星 2018-12-01 21:26:17 662

三、农村生活史



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乡村始终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重要组成成份,农村生活包罗万象,虽不十分靓丽,但也蕴涵着原始、深厚、纯朴、善良、朴素的丰富根基,人们的日常生活围绕着衣食住行来进行,房屋窑舍是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条件,有了这些要素人类才能繁衍、传承发展,饮食起居是生产生活活动的自觉行为,具有自律性,围绕着衣食住行派生了一系列活动,就贾大峁、高家坬而言,叙述的重点把握居所住址、饮食起居、碾磨生计、人畜饮水、生活用具、家畜家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几个方面。


(一)、居所住址。四千多年前,贾大峁、高家坬的山头上就有了古人类生活,考古发掘的遗迹中就发现了房舍遗址,灶、炕、生活空间、废弃物场所齐全,布局规范,出土不少生产生活文物,可谓是史前生活的实物证据,证明了中华民族祖先刀耕火种,稼穑耕耘的生产生活场面。跨越几千年,人类居所住址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房屋基本的炕、灶仍然保留着远古的痕迹。


从贾大峁到高家坬,山畔以上是黄胶土地质,适合修建窑洞,过去战乱多,人们多选择远离川道的向阳胶土坡坬作为居址,为了安全,有些更选择偏僻山形险峻处作为居址选择,住户分散,一方面避开川道战乱争伐,另一方面便于就近山地耕作,节省人力畜力。家庭居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富足的修建石窑洞或土窑洞结石头面子,院子圈墙,修楼门,建筑时选择风水坐向,讲究背有靠山,左右环顾,前出平展,体现藏风聚气、福禄寿财才好,择吉日开建,建筑形式及其装饰极为考究精致,现存有清代中后期的陈家大院、庄窠塌、背庄老院、高家坬、高梁老庄几处旧院落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这类窑洞院落结构布局不同,各具特色。


山下靠川道也建有几处纯石头窑洞院落,也有些年代了,那时有古老的通衢大道通过,这些窑洞院落就是驿站客店,开店的历史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结束。修青砖瓦房的不多,但土瓦房不少,多用作牲畜圈舍或粮食物品仓库,极少用来住人,有住人的就修成大屋了,一般是三开间式的。条件差的农户依胶土山形地势挖土窑洞居住,简陋粗糙,谈不上装饰,土院子能打个夯土墙就不错了,这类窑洞是穷苦人家的普遍建筑,现在还留存不少,风吹日晒雨淋,破败不堪。整个高家坬村,依家族居住地,形成贾大峁、陈阳坬、高家坬、高梁四个大的自然村,散落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窑洞、房屋居址,这些古旧居址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贾大峁、高家坬的发展史。


窑洞多以三孔、五孔、七孔单数建筑,即便根据地盘位置修四孔复数的,靠边上背阴面的一孔也不住人,用作储存东西。一般家户选择三孔或五孔,中间为正窑,窑内侧壁中间留门洞,通往两边侧窑,也有明五暗七的,正面看五孔,入家侧边还有两孔暗藏的窑洞,陈家大院正窑就属这一类。


箍石窑基本用材是石头,石头就近取自山畔上,靠一锤一钎将大石凿成小石块,多数靠劳力背到建筑地方。修建窑洞地基必须夯实,水坠夯打,石块砌墙,过碹合龙,石块之间垫支硬石小块,浇灌泥桨或灰沙桨,固化覆土。窑面是一种外观形象,大半功夫投入花在这上了,要有好石匠出面子石,叮叮当当,一锤一锤錾出了平面,方方正正,一块面子石錾纹横斜竖都有,铺砌时与窑洞主体严丝合缝,布局整齐,反映了一个大师傅的水平,好的石窑数百年结构稳固,窑面不变形。还有砖窑,结构建造如同石窑,造价相对要高,住人一般不选择建砖窑,如建砖窑,也是小的,用来作牲畜圈棚或仓库。


土窑外观形态基本与石窑一致,只是边腿跨度大,窑内空间相对石窑小,窑内既有顶头炕,也有爽堂炕,随主人心愿设置,不管是那种形式布局,都要兼顾生火做饭和冬天烧炕取暖需要。


土窑正面经过石头或砖包砌,就成了结口土窑,外观似石窑,美观了,贾大峁庄窠塌、背庄上院、阳湾、高家坬纪家郭家老院、高梁老庄窑洞就属这一类型,土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冬暖夏凉。打土窑时为安全,窑内间隔用木椽支碹,防止住人时土块塌陷伤人。



建房一般也是因地制宜,有靠山的,就地凿掘,三面省却了打墙砌墙,这类房屋顶只能是一边式的,没有靠山的,要砌石墙、砖墙或打夯土墙,房顶多为人字形结构,两边对开,主体架构多由檩、椽框架结构支撑,房内布局与窑洞结构基本一致,至于房顶铺设,则要看主人实力了,栈材铺过覆上泥土后,条件好的铺瓦,防雨渗漏,条件差的,髯泥裹过,至多再铺设一层石灰就好了,一到雨季渗漏,年年得修缮。


农村修建房屋窑舍,多是帮工形式,管饭不付工钱,大家相互帮忙,七十年代时生产队也承揽包工,新修窑洞房屋得请有经验工匠大师傅,帮工的就是小工了,大师傅按主人意愿统揽指挥施工现场,在乡村,工匠人手多,各类技术人才聚集,多数是家传手艺,石匠、木匠、油匠、泥水匠、铁匠、毛毛匠(毡匠)、箩箩匠、篾匠、箍炉匠等,修建窑舍房屋,这些工匠多数要用着,少数用不着的后边也有用得着的时候。


有了窑舍房屋,内部得有配置,以前注重农村生活适用性,窑、房内必须有炕,居家没炕不行,炕的配置要与家庭人口结合,得多盘几处大小炕,顶头炕、爽堂炕、掌炕,周全考虑代际、长幼、夫妻、兄弟姊妹关系,使全家人都有歇息处,炕灶安置好了,修建才算基本完成了。


盘炕要留投灶,一般设置在烟囱底端与炕连接处,留一小口,有挡板堵口,没投灶,灶火生火时排烟不顺畅,要靠投灶燃火导顺,尤其是冷灶或无风的日子投灶更为重要。


建起了窑洞房屋,得对内部进行灰裹,照现在说法是装修,过去条件差,墙壁多数用泥裹,先用大髯泥挂壁裹,再裹一层掺纸桨细泥,好点的泥裹后再裹一层石灰,灰裹出来好看多了。


不论哪种建筑,留门窗是有讲究的,尤其是正窑出入门,座字方位要吉利,讲究座正,窑洞整体如座向不好,靠门来校正。过去做门窗格式也考究,花棂窗、雕花窗,图案多,纹路格式也多样,大户财主人家显摆场讲究,更要做细门细窗,雕花刻兽,精致美观,在没有机器动力的年代,要做一架好窗子得花费好长时间,穷人家支个碹架,钉上几根木椽,糊上麻纸免强能遮风避雨就行了。现在好了,木制、钢制玻璃窗早已淘汰,塑钢、铝合金、断桥隔热窗,种类花样繁多,不断翻新。


灶、炕、门窗都有了,就得考虑生活家具,添置些桌椅板凳门箱竖柜,摆在合适位置,困难年代搬迁新居,旧家具舍不得丢弃,修补一下继续用,实在用不成的,请木匠打制几件,儿女婚嫁得添置新的,做几件竖柜箱子,自用或陪嫁,家具做好了,再请油匠出画油漆,画些山水鸟兽,鸟语花香,平添了几分喜气色彩。



七十年代以后,陆续有了一些新的居所建筑形式,虽遵循沿续一些传统建筑规范,可建筑用材、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驳壳窑、楼板房较为普遍,箍窑洞、修瓦房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倒少见了,进入到新的世纪,建筑风格更是打破了传统形式,尤其是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广泛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个别一些参照了西方建筑模式,更注重内部设置和外部美观布局,条件好的家庭拆除旧窑洞、旧房屋,重新规划,完全按现代建筑结构建造,讲究功能齐全实用,也有的在原有基础上翻新,加盖二层,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融入现代元素,安装卫生洗浴间和暖气设备,功能适用性大大增强,兼顾了传统和现代元素,也节省了投资,别具风格特色。



(二)、饮食起居。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日常饮食,有了饮食才能提供足够的体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贯穿在劳动生产活动中的起居行为则是生产生活过程的沿续,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农人一生在外围绕农业生产辛勤劳作,在家则是天天以灶台为主轴,锅碗瓢盆交错流转的过程,虽然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任劳任怨,环境氛围决定了他们满足于“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百多年前的饮食起居没有留下多少实物资料,百多年以来,前半段是战乱,后少半段天灾人祸,生活仍然困苦,在温饱线上挣扎,有些家庭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过得是饥不择食,吞糠咽菜的苦难生活,根本谈不上有层次的饮食起居。


1、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炭,烧火做饭取暖离不开,做饭一半用柴,一半用炭,烧柴节省,也能消化秸杆树枝等材料,起先煤炭用樊河煤矿的,后来大都用张家坬和殿市煤矿的,现在电器多了,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夏天,不愿烟熏火燎,用电器省事方便,烧柴燃煤量自然下降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面是家庭生活主食,以往农家粮食都是自产自食,很少在市场上购买,少量品种出售或用来交换品种短缺,八、九十年代,贾大峁、高家坬停止了小麦、水稻种植,停种是成本核算划不来,这样面粉、大米就得从市场上购买,杂粮和副食品仍然自给自足,部分用来出售。


农家日常主食基本是面食、馍、米饭,副食菜品多数是蒸、炖、熬、烩,洋芋熬菜大众化,有熬白菜、熬酸菜,熬豆角茄子等几样。八十年代前,白面、大米是稀缺品,逢年过节才能吃上,日常主食是以玉米、高粱、小米等杂粮为主,农人是两顿饭,早饭在九点左右,先出工后吃饭,糠麸窝窝、洋芋、米汤,也有定量,不是放开吃,那时人也自觉,虽然饿,但在自家不贪吃,各人吃自已的份量,人人有份。晌午饭在下午两点左右,玉米糁子(或掺一小半小米)蒸饭,熬菜,春天有了波菜,天天熬波菜,能把人吃出绿色。到了夏季好,茄子豆角上来了,还能调剂一些,变换吃一顿面食,豆角茄子和面,那面绝非纯白面,舀一点白面掺和上粗粮玉米面、高粱面,或磨过两三遍的小麦粗黑面,吃得也香美。夏天有些家庭也加餐,这就是晚饭,熬半大锅玉米糁子米汤,劳累一天,天黑才回来,喝几碗米汤入睡。秋冬时分,主食还是不变,至多有了成熟作物,煮玉米,蒸洋芋红薯,熬瓜煮豆,副食就是熬白菜、酸菜。逢上节日生日,油炸饼子,滚上一锅粉汤就算享受了,要吃一顿好的见荤腥,得遇上婚丧嫁娶和过年的日子。


油盐酱醋,除盐外购外,大都自产,植物油主要来自大麻子,少量也有黄芥,畦棱边畔种大麻子,专门用来榨油,农户土法榨油是用大铁锅炒熟麻籽,放在磨上磨碎,倒在铁锅里加水熬出油汁,分离沥澄出油汁,放在小锅里熬干水份,一锅香喷喷的麻油就好了。滤过麻渣的麻汤加入豆类小米做成麻汤饭,香淳可口,也是一顿美食。动物油主要是猪油、羊油,一年杀一头猪,一只羊,肉大都出售了,油就不卖了,熬炼成油,猪油储藏在小罐里,羊油氰成碗托,留作一年当中使用。


酱醋是一种辅料,过去农村做饭用酱次数多于醋,酱一般自产,原料是将豌豆、麦芽、杂粮等放在一起熬熟,放在锅台巷里,在高温糖化发酵后,加少许水放磨上磨细,再熬制一下就好了。看似简单,环节处理不到位,酱不黑不香。吃面调汤,熬豆角,炖猪肉离了酱就少了味道,色感也不行,现在少有人家自己做酱了,改用了酱油,和醋一样都在市场上购买。


以往时候,茶对农人来说也是一样奢侈品,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的时候,买上一块砖头茶,俗称老茶,熬制时适量加盐,讲究熬酽茶,熬出来红亮浓香,是农村过红白事必有的饮料。现在各种品牌种类的茶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2、衣着打扮。民国以前,农人没有华丽的服饰,大裆裤,低领对襟衫、袄,大小皮袄,长袍,有钱人家做一领羔毛筒子,稍上挡次的就是有一领大氅,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不论那种服装,纽扣都是布条挽制的小圪瘩,衣服的面料多为土布,农人穿着祆、衫,布带系着大裆裤,裤脚扎着绑腿,头挽白毛头巾,到冬天裹着羊皮袄,出门还挎个线顺子,多数服装都是宽袍大袖,粗布遍纳,这些衣服穿着宽松、缧赘,不好看,那年代那顾了好看不好看,方便劳动就行,缝制也简单。农村露天劳动多,男女老少都有穿红肚兜的习俗。民国后,中山装等一些新式服装流行开来,一些青年学生和有身份地位人士开始穿着,普通农人还是穿着旧服饰,直到六、七十年代,老人们穿着仍无明显变化。年轻人则彻底抛弃了旧服饰,青年装、工人装前进帽、军装军帽流行开来,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八十年代喇叭裤、高跟鞋,时序到今天,各种服饰琳琅满目,围巾、手套浑身上下各类用品样样齐全,旧式农人传统服饰几乎消失,偶尔见个别高龄人还穿着一两件。



至于梳洗打扮,从前没有过多的讲究,清代以前男人束发,女人盘头,民国以来削发剔头,中青年人发式多剔成锅圈头,老人剔光头,头上要么束毛巾,要么戴一顶瓜皮帽,很多人不讲卫生,蓬头垢面,头上身上虱虮很多。更谈不上搽脸抹油,农人也没有刷牙的习惯,后来有了凡士林,涂抹一点,涂脂抹粉那是大户人家妇女们的事了。解放以来,物质也不丰富,但人们精神状态饱满,人人要讲究卫生,改变了一些生活习俗,多数人用上了牙刷。


时序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梳洗打扮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洗漱涂抹自不必说,连发式也是多种多样,烫发、卷发,各色头发都有,有些人还时不时要养颜护发。


3、睡觉歇息。亘古以来,农人的生活起居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旧时候,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很少,劳作以外没有去处,农忙时节,劳累一天随时就歇息了,冬闲时候才有了走亲访友,拉话传递信息的机会,年轻人轻狂张扬,信息也多,羊圈草垛上,生产队饲养场,知青点都是他们聚集争论说道的场合,到了晚上没有什么夜生活,没电,点灯费油,早早回去睡了。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在自家院内,或村中向阳位置集聚一起歇息,说古论今,多是回忆,对比新旧,感怀变化,也有些发泄对现状的不满。也有个别老人,在供销社或酒坊打上一瓶散装烧酒,倒出几两温在酒壶里,炒上两颗鸡蛋,自个品尝,有时叫上三两个同年等岁合得来的人,围坐一处饮酒叙话,这就是一种有品味享受了,一般人家做不来。平时走亲访友,遇上红白事有礼往的得行门户,生下小儿要做满月送汤,礼数不能少,误下了要被亲戚朋友数落遣责。出行步走,骑骡马、骑驴,后来有了驴拉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小轿车,出行更加方便了。



七十年代前,农人睡觉都在炕上,炕上铺一张席子,席子上铺沙毡、棉毡,老者有一床褥子,家境好的有羊毛毯,小孩和年轻人就睡在毡上,虱子多,咬的身上痒,睡在沙毡上还可以来回搓,止痒。盖的就是棉被了,大花被,丝绸被,后来有些家庭添置了床,被褥也更新换代,新式羊毛被、蚕丝被也不稀奇了。


全国解放后,农人的饮食起居带有了组织纪律性,饮食品种变化不大,一度时期还忍饥挨饿,多数时间,起居由不得自己,得由组织安排,外出也要请假。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了起居时间约束,有了充分自由度,各家自行随意安排,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告别了糠麸时代,白面、大米成了家常便饭,日常饮食可随时调剂,副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除喜欢的家常菜外,肉、蛋、豆腐上了饭桌,偶尔还炒上几个菜。


进入新的时代,各种信息源广泛,饮食起居发生了质的变化,主粮基本来自市场,品种有了选择余地,熟食品、方便食品进了家庭,时不时还到县城酒店吃上一顿,显摆显摆。起居也没了规律,年轻人成了夜猫子,晚不睡早不起,高兴起来,打扑克喝烧酒,吆五喝六,失了形态。中老年人活不多,闲暇时分和晚上聚在一起打麻将、顶棍、闷胡,没事可做的闲聊,听一些小道消息,有时还串弄起一些是非。


(三)、碾磨生计。



粮食要成为饮食,离不开碾磨加工,无机械动力和不通电力时代,加工粮食就要靠碾磨和人力畜力来完成,碾磨是农家生活必备的用具,家家户户至少要有一合磨,有些农户家大小磨有几合,针对加工品类分开来使用,比如做豆腐推豆浆就用豆腐磨。碾子就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了,相对来说使用量比磨少,建碾子成本大,占用地盘也大,一般是几户人家建一处,多数是家门自已人一起建就行了。修建碾磨场所也得有规矩,安置遵循左青龙,右白虎,不能倒错方位,安放碾子、磨的位置称作碾房、磨房,也有称作碾道、磨道,磨道一般安置在院墙内或窑、房里边,大家族碾道在院内,在院落一角安置,有些还砌上围墙,挡风,多数在家户墹畔或几户人家中心向阳处,便于共同使用,还有人家,干脆把碾道、磨道就建在一孔窑洞里,这样就不怕风雨了,想什么时候用很方便。碾道、磨道一角留有专门的操作台,一平方米大小,或石板、或石灰砌面,讲究人家还搭个棚架,扇po起来防止粮食外溅,也可起到防风吹散的作用。遇上天气不好,还要用绳子、被子把碾道、磨道围挡起来,使用碾磨妇女们最辛苦,天刚亮就从生产队拉来驴,套上,蒙住驴眼,这驴大半天就得围着碾道或磨道转了,夏天还好说,到了数九寒天,冻,磨道、碾道边上拾乱柴草生着一堆火,脚、手冻僵了,伸到火堆上烤一烤。



贾大峁、高家坬碾道集中在住户周围,主要分布在滩底贾家下院,背庄老院,钱峁,庄窠塌,阳湾,陈家大院,高家坬纪家、郭家老庄,小井沟畔,东梁,蜂场,高梁老庄、关帝梁等地。当年,大小碾子有二十多处,磨有一百多合,承担着全村七、八百人的粮食粗、细加工任务。


进入腊月,尤其是临近年底这几天,碾磨越发忙活起来了,得相互招呼轮流使用,碾磨道也是人聚集地方,一天热热闹闹,婆姨女子纳鞋底,摞铺衬抿背子,男人后生也来凑热闹,打情逗趣开玩笑,孩子们翻墙揭瓦,追逐嬉戏,农村虽苦,农人自有各自的乐趣。


碾、磨用得久了,就得锻磨出碾,要请有经验的石匠师傅,锻得好,利洒,出面率高,锻不好,出面不快,碜子也多,吃上牙圪碜。


过年时要准备年茶饭,杀猪宰羊,蒸糕蒸馍,做浑酒,炒熟米,做豆腐,漏粉条,要把这一年的劳动收获拿出来,做成熟食,老老少少过一个快乐祥和的大年。


年夜饭的变迁


农村通电以后,各种粮食加工机械普及开来,省工、省力,碾磨作为工具渐渐退出生活舞台,农人嫌之家里碍事,拆卸弃之院落之外,或丢到荒野,谁想这些失去作用的老物件这些年倒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被文化人重视,每每出现在广场、艺术活动或陈列展示场所,重新有了它不同以往,代表更深层次民俗文化传承作用的形象符号,可谓焕发了新的青春。


(四)、人畜饮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贾大峁高家坬人畜饮水依赖井水,当时水源地不少,井水先后有十多处,大的井水有马王庙下井子湾、背路壑浪、石磕底、王石圪崂、后店、学校石磕底、井沟、小河畔、东梁沟、背石沟等,井子湾水源大,供应人口也最多,按住户推断时间也最久,阳湾、陈家大院这座山头上的人基本上饮用井子湾的水,高梁山上住户,吃水就比较困难了,得到沟里或山下驮水。


建井是因地选择,早年间贾大峁、高家坬水位高,半山腰、石磕底、山沟底部都有小股水流,在这些地方就地挖坑圈好,就成了井子,这些井子全村有十几处,基本可以满足农户需要。


到七十年代后期,山头上挖土取石,破坏了水源地涵养,加之天旱,水量减少,供水不足,有些井子还干涸了,为担一桶水还得排队等候,要么得临明鸡叫就起来去担水,吃水紧张人们才另辟水源地,主要依赖滩地水源,用石块箍了井窖,前后增了好几处水源点,这才基本上解决了水源不足问题。


要把水弄到家里,也不是简单事,主要靠人挑牲口驮,在山上井子取水主要是人挑,在山下取水就靠牲口驮了,给牲口备上鞍子,架上驮驮水桶,一边一只,到水源地一桶桶灌满,驮回家,卸水一般得俩人一人一头抬下来,那时候大人们出工,驮水是娃娃们的事,多数就一个人驮、卸,有大人在,帮忙抬下来,没大人得找个依靠支撑的地方,把牲口稳好,水杠恰当在支撑的位置,一端撑住,一端自己抬,赶牲口出去,接下来就全是施展自已的力气本事了,力气大的抱上一只倒水缸,力气小的倒小桶或是慢慢维挪到水缸前,再想办法倒进水缸。驮水夏天还好说,冬天就遭罪了,人、牲口都要小心对付,一不溜心就人仰马翻,打烂水桶,伤了人畜的也不在少数。那时的孩子皮实,也靠上事,不然怎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


为吃水,费尽了心思,集体化时代,家户无法实施人饮工程,也不谋划饮水思路,一味靠苦力人挑驴驮,好在有生产队的牲口可以用,两三天驮一次水。包产到户前,牲口归生产小队集体管理,使用牲口得给饲养员打招呼,用完还得送回去,牲口识路,娃娃们也懒的送,到路口赶喝几声,牲口也就赤条条地跑回去了,自觉点的顺顺到槽头,搅杂些的说不定就跑进了庄稼地享受去了,自然免不了皮肉之苦,使唤人家也得挨骂了。


1976年,贾大峁、高家坬通电后,在城关公社支持下,贾大峁在史家沟修建了水源点,山项上建成了百多方储水量的井窑,抽沟水进水窖,在住户集中点接通了好几处供水点,虽到不了家户,但方便了群众吃水,可好景不长,由于管理不善,用了两三年供水点就废弃了,吃水又回到了人挑驴驮的时代。有些家户或是附近几户联合起来,自己想办法筹资建井窖,铺管线,从沟里、井里抽水,部分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政府实施人饮工程,几经周折,断断续续,多点布局,多次施工,在庙沟、瓦子塌等地建了几处人饮工程,贾大峁、高家坬的人畜饮水才算得到初步解决,开启了用上自来水的历史。


(五)生活用品家庭生活离不开锅碗瓢盆筷勺、缸罐刀杖案壶,缝衣桨洗离不开针头线脑,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物件。



1、锅碗瓢盆、刀杖器具。锅有多种,大锅,小锅,铁锅,铜锅,生、熟铁锅,灶台上分前锅后锅等等,后来又有了铝锅,钢锅,高压锅,电饭锅。新买的铁锅要熬锅除锈,大锅蒸煮,小锅熬菜,做一顿饭就是一首锅碗瓢盆的交响曲。


人的一生离不开碗、筷、勺子,七十年代前,农村多是粗土碗,有黑色、白色的,还有木碗,给儿童用,后来用上了细瓷碗、搪瓷碗,再往后玻璃碗,塑料碗,不锈钢碗都有了,选择余地大,根据各人喜好选用。吃饭离不开筷子、勺子,要说筷子这里边还有文化:“筷子是两根,却称一双,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因为太极是一,阴阳是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筷子两头一方一圆,代表的是天圆地方,用圆头夹吃的,圆代表的是天,民以食为天。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七情六欲,吃饭就是修炼,要去除七情六欲,私心杂念。筷子在夹食物的时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拿筷子的时候,大拇、食指和中指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之象。”小小两根筷子巧妙地运用了杠杆原理,解决了吃饭问题,秤也一样,里边也有着文化蕴含,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筷子的种类多了,农村一般用竹筷子,还有红筷子,红白事上用一下。至于勺子,有大小之分,大勺用在锅灶上,小勺用来吃饭喂水,老早年锅灶勺子拿铜、铁制作,多数家庭用自制的木勺子,用来舀水的勺子叫马勺,有自制的瓜壳子,也有铜马勺、铁马勺,现在勺子的品种就多了。



缸分大小缸,大缸用来储水腌菜存粮,处在大小缸之间的中等缸叫常新瓮。水缸一般摆在灶台旁边,粮缸、面缸在库房。


还有一种小搪瓷缸,严格讲是一种杯具,农户家那时少有杯子,就叫成了缸子,过去用来喝水,刷牙,外出携带也方便,现在少见了,被钢、塑、瓷产品替代。


盆罐种类多,多用作存放一些零星东西,过去劳动耕作,中午不回家,要用盆罐送水送饭到地头,早些时候盆罐一般是陶瓷的,后来有了搪瓷、钢、铁、塑料制作的,种类也多了,陶制的盆有大盆小盆,大盆既可盛放东西,办事情时也可随时盛放数量多的食品,用来和面不糟蹋东西。小盆用途就多了,吃喝拉撒每时每刻都离不了。其它材质的有洗衣盆、洗澡盆、洗脸盆,以及各种生活小盆。


罐的历史悠久,上古时候取水就用陶罐,一直沿续到今天,罐分无耳罐和双耳罐,一般有盖子,双耳罐可以系上绳子,方便外出提用。


案板,分荤案、白案,荤案用于切肉,还有专门剁肉墩子,白案两种,一种用来切菜,另一种用于面食,用作面食的稍大一些,案板的选材多用榆木等细实的硬材,选择其根部,锯断用推刨推平就可以了,面案选材不严格,一般无异味材质就行了。


刀杖品种就多了,大刀子,小刀子,切菜刀,砍刀,杀猪刀,杀羊刀,剁肉刀,水果刀等等。杖主要是赶面杖,有大小、长短之分,面杖用材用枣木、硬杂木才好。还有挺杖,铁制器具,杀猪时用。过去农家墙上钉着刀杖架,刀在木缝隙插着,赶杖则横悬在刀杖架上,取用方便又安全,现在这种刀杖架很少见了。刀子用得久了,钝,不快,要用磨刀石挡、磨才好用。


壶的种类也多,最常见的有暖壶、水壶、茶壶,最原始的当属带嘴的瓷壶了,早期暖壶外皮是竹编和铁皮的,六十年代后有了锡铁的,再后来用上了不锈钢、塑料皮暖壶,现在还有保温电暖壶、旅行壶。


㧜炉匠,时常有河南、山西来的在村里安营扎寨,钉锅、补碗零星修补,很受村人欢迎,箍炉匠来了,家家户户拿上破锅,破碗,烂缸,送到修补点,钉锅补碗,一番叮叮当当过后,修补一新又能用了,现在物品丰富了,锅碗瓢盆破损了,随时就当废品卖了,再买新的。


还有一些生活用品,笸箩,簸箕,大箩子、二箩子,粉箩、面圜圜,升、斗、合子,秤,算盘,毛口袋、布口袋、线顺子、麻袋等,经常使用,锅衬子、广播喇叭也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前几样碾磨生活,盛放东西都用着,中间几样量盘称重计算,后几样装粮食物品。


此外一些不显眼的东西也不能忘了,灯竖、灯盏、火石、手电筒,火枪、斧子,蒜碓子、钵子,刮刨,烟锅,水烟枪等等。无电时代,夜晚照明用油灯,一家人有几盏灯竖,有了煤油后用上了煤油灯,后来外出有了手电筒,通了电一切都改变了。


这些生活用品曾为乡村生活发挥了作用,东西虽小,繁多,一样也离不了,现在有些用品已彻底退出了农家生活,散失或丢在了不显眼处,渐渐进入了古旧物品收藏行列。


2、针头线脑。过去缝补主要靠手工完成,家家户户有针线,大小针,顶针,锥子要齐备,经常备有白线、蓝线、黑线,以备不时之用。盛放针头线脑的有针扎扎和针线笸箩,是农家常备用品,一些妇女把针扎扎时常挂在袄襟上,闲暇时到邻家串门也不忘拿个针线笸箩,为得是个方便,拉话时针线活不离手,尤其是冬闲时分,几个婆姨女子在村里走东家串西家,或在家中炕上,或是院子向阳处围坐一起,戴上顶针纳鞋缝补,不时用针线在发际捋一捋,开裂的手指头做出了一双双、一家人各式各样四季穿戴用品,准备好到季节时替换。



早年,缝纫机是奢侈品,农户家很少有,七十年代后,缝纫机开始进入农家,成为结婚彩礼的几大件之一,随着时代变迁,缝纫机已基本退出了生活用品之列,偶尔使用一下,小孩子们还很好奇。


(六)、家畜家禽。有史以来,家禽家畜伴随人类一生,是人们生活的肉食来源,日常开销也大多从这里来,因此,喂养家畜家禽是农家离不开的营生,对牛、马、驴、骡、猪、羊、鸡等的饲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牲畜。牛、骡、驴与乡村生活密不可分,伴随着生活的每时每刻,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替代者,即使家庭再穷困潦倒,也要饲养一头大牲畜,精心喂养呵护,为饲养方便,大牲畜喂养大多在院子里,辟有专门的圈舍,不同类牲畜分圈饲养。老早年人们出行靠马、驴、骡,尤其大户人家,马更是出行的首选牲畜,饲养量还不少,随着交通机械化的普及,马就渐渐退出了本村饲养行列。牛、驴、骡主要用于耕作驮运,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这三类牲畜都有饲养,驴是第一大牲畜,多数为滚沙驴,抗病、耐力强,骡子相对少,统一收归集体喂养,包产到户后又分散到家户喂养,种群数量没有增加,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牛、驴、骡已基本退出了农业生产、生活,饲养量很少了,个别上了年纪的老人喂养一头驴,偶尔见路上有驴拉的架子车还很稀奇。


2、养猪养羊。猪羊是个宝,农家少不了,人勤喂养好,年年有味道。猪、羊是杂食动物,好喂养,尤其是猪什么东西都吃,有资料显示,上古时期就有了猪、羊的饲养,历朝历代都要把这作为农牧生产的重中之重,可谓历史悠久了。为了生活延续,每家每户都要喂猪养羊,农家养猪比较普遍,猪也不排食,洗锅碗水,野菜野草,烂菜麸糠都吃,出槽时适当添加些粮食饲料催肥,一年左右时间就可以宰杀了,杀了猪要请亲朋四邻吃一顿,俗语有“亲不过的姑舅,香不过的猪肉”,是肉香的形象表达。


羊是食草动物,性情温顺,比较挑剔,有选择性地吃杂草、树叶,早些年,贾大峁、高家坬的羊只基本两大种类,山羊和绵羊,是本地老品仲,肉质好,后来政府引进推广一些杂交品种,如新疆细毛羊,产量虽高,可肉的品质就大不如前了,为增加收入推广养白绒山羊,肉、绒两不误,增加了群众收入。


一度时期“左”的做法过了头,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群众养羊,后来政策也松宽了,每家每户都养羊,少的一两只,最多五六只,养的多了没饲草,还要有人照看弄草,家户养羊主要是逢年过节自己吃,也有少量售卖的,杀了羊,自己留下一件子,其余的卖掉,羊头蹄和羊下水(杂碎)一锅煮了,叫来亲戚和帮忙的吃一顿。


改革开放后,养羊集中在少数农户,大多数农户不养了,养羊户少的饲养三四十只,多的上百只,政府封山禁牧后,饲草成了问题,个别农户仍然偷牧,有些减少饲养数量,现在全村也就八九群羊。


繁殖喂养也得有技术规矩,过去靠自然繁殖,产羔率低,后来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产胎率提高,猪皮实,伺弄得当,成活率高,出生后也不需要特别照料,生长也快,羊就不一样了,到了数九寒冬,羔羊要出生了,得时刻照应,一到晚上更要听外面羊圈动静,一有声响就得出去,眼看母羊要生了,拉进家里,等生下小羊母羊舔干了,小羊站起来,第二天才赶到羊圈里,出生一两个月奶水不足要煮黑豆嚼喂,直到强壮起来,夏天喂苜蓿还要注意吃得多了,怕胀死。


劁猪剡羊,是老祖先的发明,可以保证肉品质量,有这方面走村串户的艺人,政府也有兽医站和专门技术人员,定期巡查,猪、羊到了几个月就得处置,迟了劁剡不尽,影响肉的品质。


3、喂鸡卖鸡蛋。鸡是大众化家禽,早些年鸡是家户自已孵化,选优质鸡蛋,由捞窝母鸡孵化,21天后小鸡就孵化出来了,后来有了专门的孵化箱,孵化场,农户养鸡大都在市场上购买,优质品种有来杭鸡。


困难年喂养鸡,下了鸡蛋舍不得自己吃,拿到巿场卖,横山街市小,一度时期又管得严,动不动就定个“偷机倒把”的罪名,整的没法公开卖,只好偷偷摸摸,有时弄不好是鸡飞蛋打,后来政策有所宽松,国家大量收购种鸡蛋,供销社隔周派人下来收购,用手电筒一颗一颗照,收购把关严,白鸡蛋一颗一毛三,当场付现金,那时就是好价钱了,农户喂养几只鸡,多的也就十来只,再多就没饲料了,一周有好几十颗,卖出之后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家里平时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开销就够了,每到收购那天,大队部和学校教室就红火了,正常劳力上工来不了,多是老年人和学生娃娃们,放学回家吃过饭,收拾好鸡蛋,多的装在面圜圜里,少的盛在碗盆里,送到收购点上,等着收购。记得那时刚发行了新版人民币,卖了鸡蛋,换来簇新的人民币,有人家现场就给了孩子一两毛钱,拿到钱的孩子笑逐颜开,喜上了眉梢,跑到代销点,买了糖果吃。


养鸡得有个鸡窝,以往家户养鸡一般是散养,院落周围可以四处觅食,天黑回鸡窝。建鸡窝简单,鸡不多的,院子土崖下挖一小洞,里边支个架子,堵个挡板防狼狐侵害。喂养多的,墙角找个空闲地方,搭个圈栏,里边支上几根木棍,有个鸡落脚的地方就行了。要喂养好鸡,平时得注意鸡舍卫生和鸡瘟防疫。


贾大峁、高家坬还有过养兔的历史,只是技术管理不得当,见不到多少收益,不久就散伙了。


至于猫、狗,家家户户都养过,这两种动物和人们和谐共处,是家庭的帮手护卫,尤其是狗更是家庭忠实的朋友,七十年代前,山上还有狼、狐狸,养狗可以保护家人和动物安全,现在农户,猫一定要养一只,捕鼠,狗就不一定家家养了,极个别人家养一只,困难年代家养动物也少,那象现在,村庄里野狗三五成群,成了灾害。


(七)、医疗卫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缺医少药,人们信奉的是神教,一有灾病,求神问卦,抬楼子,跳大神,不解决根本问题,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少数有条件的到县城寻找中医救治,多数人任由病情发展,遇上灾疫流行,死伤惨重,清代早中期贾大峁的瘟疫,有些家族几近灭绝,民国年间陈家大院的鼠疫,一次死亡十七人,当时也弄不清病因,十分害怕,鼠疫使陈家大院十室九空,纷纷躲在庙宇或远处借宿,好几个月不敢回去。


早些年没有疫苗和药品,小孩当瘥(麻疹、水痘)家人担心,土办法用黄土块放在灶火里烤热,滚烫滚烫的,捣成细末,大人抓在手里,揉搓麻疹、水痘,也顶用,揉搓几次后结痂,过几天就好多了,没经验的人家,束手无策,麻疹、水痘过后落下一脸麻子,男孩还好说,女儿家就麻烦了,找不下好婆家,即便嫁出去了,到了婆家也没好待见,男人不喜欢,家人不高兴,一辈子受怨屈,抬不起头来。曾有语文先生讲授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也拿麻子女孩儿讲故事,老先生摇头晃脑说,曾经有媒人给熟人写信,询问某家姑娘长相,这人回了一封书信: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古书无标点符号,回书的本意是: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意思女孩长相不好,收信人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意思正好相反。结果作媒成亲了,大呼上当,把熟人骂了个狗血喷头,其实熟人也挺怨枉的。


共和国建立前的农村医疗卫生一穷二白,缺医少药,根本谈不上有卫生用品,不仅稀缺,而且也没余钱购买,多数农人对饮食卫生是老习惯,中老年人普遍头上挽着毛巾,出门包头,回家洗脸,多数人家一家人共用一条毛巾洗脸,娃娃洗罢大人擦,有些人家洗脸没肥皂,只能清水洗,更没有涂脂抹粉的东西,夏天还好,冬天娃娃脸冻得皴红,一块一块的,小手脏兮兮,个别儿童长时间不洗手,手背脏的结上了黑斑块,土话叫,起了麻生圪瘩,那年代这种现象见怪不怪,照样登堂入室,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有抵抗力,还很少生病。假如有人家有一块香皂,农人称羊胰子,洗过脸出门,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会让人另眼相看了。肥皂也是紧缺品,很少,有了也舍不得用,洗头才用肥皂,到后来有了洗衣粉,有些人抓一点洗衣粉洗头,直到现在还常见有上年纪老人洗头用洗衣粉,说用洗衣粉洗过柔爽清快。


更谈不上洗澡,一些爱干净的人,三伏天跑到芦河浑水里泡一泡,或者干脆连衣服也不脱,全部进水里,泡过之后头发里满是沙土,拧干衣服再穿上,这样洗过,也总比浑身酸臭汗水味清爽。庙沟、史家沟里有流淌的清水,离村子远了点,勤快的人晌午时分来到石畔瀑布下冲洗,水流温热,冲洗过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在自家凉阴下睡上一觉,就是一种享受。


人穷也要讲究卫生,每年要把被褥衣物桨洗一次,腊月除夕前几天,窑里窑外彻底大扫除一次。桨洗缺水,要家里洗就得担水,这样为省功夫,每到夏秋时分,两三家婆姨女子们约定一个晴朗日子,把家中需要换洗的被褥衣服,大包小包提留上,到河里、沟里清水溏边,各人找一处合适位置,没有肥皂、洗衣粉的,扫来一堆河滩碱土洒上,捶、搓、揉洗,洗过凉晒在石头块上,一会就干了,桨洗虽然不能彻底去除污垢,可经这一番揉搓、曝晒,功效自不必说了。除夕前大扫除多与糊窗子一并进行,有钱没钱要清爽过年,这类营生多由男人、后生们来做,买来花红柳绿的五色纸和麻纸,早准备下各色各样窗花,铲除上年陈迹,涂抹面糊,对照窗棂形状,裁剪五色纸先糊上,再粘贴上麻纸,窗户就好了。说来也怪,困难年代,麻雀也饿着,有些人家粗心不细致的,面糊也粘在了窗纸外,引来麻雀啄食,每每鵮开了麻纸,开了洞口,还要补糊,几回粘贴下来,窗户纸深一块、浅一块的,难看极了。现在好了,生活富裕,麻雀也懒得来。


接下来翻箱倒柜,清理死角垃圾,扫除窑洞房屋五尖尘,剥除墙壁年画,换上新画,凉晒衣被,抖打毡毯积土,里里外外清扫过后,窗明几净,顿时神清气爽,换了一番天地,昭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除夕夜夹几块红炭块,泼上醋,称醋炭,蒸汽在家中四处弥漫,除瘟消毒。


横山解放后,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在县城、乡镇建立起了医院,贾大峁、高家坬的人有疾病可以就近到县城看病,政府也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和疾病防疫工作,派出医疗队、防疫队经常进入乡村开展巡查。1958年开展群众性的除“四害”(蚊虫蝇麻雀)活动,活动过了头,把一些益鸟也当成四害,种群减少,有些种类差点灭绝。


1965626日,毛主席在听取农村卫生工作汇报时,发出了6.26指示,对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进行了系统安排,广泛培训赤脚医生,每个大队都有了赤脚医生,名称叫保健员,配发了保健箱和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打针输液和一些中药配方赤脚医生就可以操作处置,遇上头疼脑热,请来保健员现场处理,危重病人再转县城医院治疗,方便了群众。


时光冉冉,医疗卫生的往事不堪回忆,短短几十年,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城乡公共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公立医院分布在乡镇一级,村设立了卫生室,国家给予定额补助,农村实行合疗报销,民政有大病救助保障,门诊费用也给予比例报销,疑难病症也能得到及时转院治疗,农村卫生环境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集中整治环境卫生面貌,脏乱差局面得到初步治理改进。区环卫所配发了垃圾箱用具,定点堆放倾倒,定时清运。一些家庭开始了厕所革命,改革了老旧旱厕,卫生间也进了家,这是农村几千年不曾有的现象,几乎在一夜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卫生环境也有了显著改善。



(八)、文化娱乐。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保障,才有基础出现了文化娱乐活动,某种程度上“穷乐活,富忧愁”也不无道理,许多民俗文化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塑造传承下来的。在无电年代,白天劳动,夜晚走家串户看那里有说古朝的,听大半夜故事。县上有盲人文艺宣传队也来说书,这些盲人也不怕事,荤素故事都敢说,天黑社员收工了,集中在饲养站房子,夏天就在草料棚、院子里听说书。七十年代初,城关公社有了电影放映队,隔三差五轮留到各大队放电影,《沙家浜》、《龙江颂》、《战洪图》、《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黑白、彩色电影看了不少,看罢电影,孩子们模仿电影里情节,分成两派演打仗,重复电影情节。六、七十年代高家坬大队当时是全县农业学大寨典型,县上剧团经常下来演样板戏和其它文艺节目,吸引周围大队群众也来观看。农历六月十三是村里传统马王庙会,历来演古装戏,文化大革命开始,禁演古装传统戏,庙会也就没有了。七十年代末期庙会恢复,古装戏重新上演,《屠夫状元》、《打金枝》、《铡美案》、《三滴血》、《周仁回府》、《金沙滩》等等,不是秦腔就是晋剧,文武戏都有,群众品头论足百看不厌。闹社火扭秧歌是乡村民俗,是与庙会密不可分的产物,七十年代中期闹社火达到了高潮,春节进县城表演也得过名次。



乡村生活,最快乐的是天真的孩子们,从小到大生活虽艰辛,但不惧衣服烂缕吃不饱,快乐是孩童的天性,每人都有青少年时代的快乐往事,藏蒙蒙,捉迷藏,滑冰车,打弹弓,掏鸟窝,抢跑车头,玩洋火枪,飞架子车,夏天在芦河、芦惠渠水里戏耍游泳。放学后,几个小伙伴躲在一处阳圪崂看古书,读名著,翻小儿书,过年了买年画购鞭炮,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时代在变革,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泛起,文化娱乐也丰富多彩起来,尤其近几年,传统戏曲对年轻人没有了吸引力,只是老年人的消遣,凡有庙会,周达方圆几十里不嫌远,提留上个小登子,逢场必去。


追星也成为时代潮流,乡村年轻人见不上大牌明星,地方上过央视、省台的歌手明星则是追寻的目标,也舍得投入,平时进歌厅入会所也是常态。


一条芦河从山脚弯弯曲曲流淌,一道榆靖路从村中蜿蜒穿行,蹉跎岁月中有说不尽的故事传说,生活犹如五味杂陈,有道不完的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历久弥新。曾几何时,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场景、用具是那么地熟悉,到了现在绝大部分退出了生产生活,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有些物品就连使用过它的人一时也叫不起什么名称,或许将来我们在博物馆、纪念馆中会再见到它们的身影。


四、农业农村归宿


书写农林水牧交通生活故事,就比如品读乡村发展史,叙述中有悲喜画卷,回忆中有屈辱辛酸,说起当年更有工作上的激情澎湃,他()们才是乡村历史进程中的弄潮儿,擎起了乡村这片天,姑且不论他()们在历史进程各个阶段的立场站位,仅就他()们为乡村生存发展,那种精神上豪迈奋发和昂扬斗志,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身体力行,有些人为此落下一身病患,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多少代、多少辈,为翻身拼搏,为独立自主奋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不屈不挠抗争,延续了乡风家风传承,世俗更替,才有了今天贾大峁、高家坬村的发展。更有帮助、支持贾大峁、高家坬的各级组织、领导和干部,为农林水牧交通生产生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在村史的丰碑上一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沧桑巨变,历史进程的车轮不会停顿,社会发展进步永远是时代进程的主流,谁也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


乡村走向那里?何处是一个归宿?当前乡村面临的矛盾问题繁纷复杂,各种思维和多种心态诉求交织并存,贫富悬殊差距拉大,相互攀比引发民怨反映,应对突发灾害和各种疾病的能力差,高等教育负担重,基础设施薄弱,特色亮点不多,自然环境脆弱,生态环保恶化,土地荒芜,闲置浪费现象突出等等。


如何看待乡村的发展,必须直面矛盾问题,化解矛盾问题,不能使矛盾问题扩大化复杂化,更要防止尖锐化。发挥村民自治权利,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做好乡村规划,谋划产业项目,推动土地要素流动、合作,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贾大峁、高家坬要依托这一村位优势,借助国家扶持政策,主动谋划发展思路,早日付诸实施,时不我待,被动就要挨打,停滞就要落伍,每个贾大峁、高家坬人都要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看好乡村,向往乡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党支部是中心,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主动发声,整合分岐,化解民怨,凝聚人心,移风易俗,创造良好发展内外环境。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每个村落,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都是浩荡大潮中的一滴水,随历史潮流奔逐,离开了主流就得干涸,只有紧随主流,永做潮头的一滴水,才能奔涌向前,唐朝李白有诗:“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在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困难和曲折,只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依托政府,凭借不懈努力,撑起理想的一片风帆,就一定能够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不断创造乡村美好的未来!


相信农业农村一定走向美好,乡村归宿一定是一条坦途康庄大道!



编辑:贾富余 部分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联系小编(微信)75737852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