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
最近,小象重新回顾了一遍前段时间的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明星妈妈带着孩子吃大餐。
起初,面对丰盛的大餐,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并不感兴趣,反而心心念念着新玩具,并且强烈要求妈妈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立刻送上“鱼式怒目”,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
眼看着儿子在闹情绪,胡可耐心地对他说: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想让玩具变成有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当小鱼儿得知自己不能把新玩具带回家时,便哭闹起来。这时候,胡可表现出对儿子情绪的理解,并且继续耐心地对他说:
“我知道不能把心爱的玩具拿回家你会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看完几期节目,我发现胡可真的是一位高情商的妈妈。
她懂得在儿子闹情绪时,第一时间以“我知道”句式及时反馈,并以平视的角度安慰儿子,表达对儿子此刻内心真实想法的理解。
千万不要小看一句简单的“我知道”,它包含着妈妈对儿子的接纳和理解。
01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同样。
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所以他们闹情绪的时刻非常多,常常让父母游走在崩溃边缘却又无法控制。
前几天逛超市,看到一位妈妈推着购物车,她的女儿坐在购物车里。当走过巧克力糖果货架时,小女孩双眼发光,一边指着货架上的巧克力,一边撒娇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要吃这个!”
当时这位妈妈正拿着手机回复消息,没有第一时间给予女儿回应。
于是小女孩自己从购物车里站了起来,伸手去拿货架上的巧克力。的确,小孩子都难以抵抗糖果的诱惑。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手机放回包里,正准备推购物车,但发现女儿手里拿着巧克力,便一脸严肃地对女儿说:
“你不能吃巧克力,赶紧放回去!”
小女孩十分不愿意,紧紧攥着手里的巧克力,对妈妈说:
“能吃,能吃,我能吃。”
这时,妈妈开始没有了耐心,加大音量对她说:
“你都蛀牙了还吃什么巧克力,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零食,吃饭不见你这么积极,快放回去,我数三个数啊。”
小女孩听到妈妈的“要挟”,顿时便大哭起来,嘴里还不断重复着:
“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
妈妈一看女儿不依不饶的闹情绪,便更加烦躁起来,一把夺过女儿手中的巧克力扔回货架。一边推着购物者前行,一边碎碎念:
再这样闹下去待会你就自己回家,我都没见过哪个小孩子像你这么任性的……
看着这对母女远去的身影,我想,如果这位妈妈在女儿第一次撒娇对她说想吃巧克力的时候,就像胡可一样用“我知道”句式跟女儿耐心沟通,相信她们这一天都会过得愉快许多。
其实,遇到当时的情况,妈妈可以跟孩子这样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糖果,但你再吃甜的东西蛀牙会越来越严重,不如我们去那边看看有没有更好吃的又不会蛀牙的食物,这个巧克力我们先让他在货架上呆着吧~”
当妈妈对女儿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糖果”的时候,表达出跟女儿站在统一阵线,并且接纳她此刻内心需求。
“但是”的转折又强调了原则性的问题,最后提出去寻找“更好吃的又不会蛀牙的食物”还可以通过分散女儿的注意力,以弱化巧克力对她的吸引力。
02
作为父母,要懂得以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耐心沟通,接纳并理解他们的坏情绪,用温柔的力量抚平孩子心中的焦虑。
要知道,会闹情绪的孩子不见得就是坏孩子。当你找到规律后,就会发现,其实跟孩子沟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家长们可以试试看以下几种解决办法,当好孩子的情绪教练,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
学会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这样做实际上并不能提供孩子一个练习面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
不过,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父母予取予求。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协助孩子表达情绪,并理清原因
父母要像一面情绪镜子,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协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
比如我们可以说:“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
这样做可以响应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觉。
之后,再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协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理清产生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才能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
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思考解决方案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家长们要主动引导孩子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对孩子说:
“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除此以外,在孩子冷静下来后,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最后,小象要提醒各位家长: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
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98%的家长还看了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