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煮酒论英雄] Bowers & Wilkins 802 D3、803 D3-(下)

评测|[煮酒论英雄] Bowers & Wilkins 802 D3、803 D3-(下)

典雅音响 欧美女星 2018-02-26 16:23:56 1743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图文选自《HiFi音响》


新一代「英国声」的最高设计成就 – 钟一

认识的发烧友当中,不少都是B&W扬声器的长期拥趸兼用家,他们选用的型号,由平至贵价级别都有,而以800系列占了大多数,系列中最受欢迎,体积又较容易配合家居环境者,应该是802。

早前网上已见全新的800系列,单说外观跟以往任何一代分别极之明显,这个B&W厂方命名为D3,即第三代「钻石」,型号照样包括:800(预计明年初推出)、802、803、804及805完整阵营;然而,今个月本地代理就一次过将802 D3、803 D3两款新鲜热辣扬声器,送抵本刊《煮酒》试听。我负责集中听802 D3,而在它进场之前,803 D3仍然屹立于大试音室,我把握机会赶快听了几张CD。全新设计下,803 D3的「中音头」已脱离低音箱体,像800、801、802般,是属于完全独立个体单元,效果与之前听过多对钻石803相比,音色、音场扩散和结像力等,百分百出色得多,是两码子之事,声音表现更直迫上级型号。

至于802 D3呢?下面文章我会陈述《煮酒》中听到的各项声音特点。先作个预告:D3这个新一代系列设计成就之高,对于那些多年来仍然揽住Nautilus 802、甚至更旧的802S3 Matrix的朋友,或者这就是你们梦寐以求,找到最好借口去换扬声器的时候了。


B&W设计成就非凡,其八十年代代表作,如801和802等,至今仍是发烧友津津乐道的经典名器;多年来,厂方成功建立的名牌效应,业务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到九十年代推出Nautilus系列震惊业界,约十年前再有「钻石」系列,带来之效果表现极具突破性,口碑载道,令音响同业艳羡不已。

说回《煮酒》的802 D3,跟之前的802D、802 Diamond不同,D3新「钻石」系列再不会只是略略些微改动,而是来了一次大革新,从看得到外面,到看不见的内里部分,都翻天覆地的改变了,因此,骤眼看声箱外观,已清楚知道是截然不同的设计。尤其它低音声箱,浑圆的前障板,两只外向凸出的8吋低音单元,有些少40周年纪念型号Signature Diamond的影子。802 D3除了整个声箱线条不一样,每只单元音盆震膜都用上全新物料(「中音头」的Kevlar已不再采用),甚至cone由内至外的厚薄延伸幅度亦十分讲究。

根据厂方数据,唯一保留下来,继续于802 D3使用的,就只有顶部的钻石高音,毫无疑问这仍是当今高频伸展最佳和音色最美的高音单元,配合B&W累积多年的技术,加入独特的设计和构造,音色确实与其他同样使用钻石高音的扬声器品牌不同,下文再述。规格数据方面,跟上一代802 Diamond比较,灵敏度90dB是相同,但带宽响应(±3dB):802 D3为17Hz―28kHz,802 Diamond为34Hz―28kHz,从数字看,新一代的低频是延伸得更低。

当然,所有数字都只作为参考而已,于我本人而言,对于什么新技术,什么新物料,我摸不着头脑,最重要还是耳朵听到的声音表现如何,诠释音乐的方式自己是否接受。打个比喻:车迷决定买一部「平治」、「宾利」或「法拉利」,他们都因为喜欢该品牌,有信心,试坐时「感觉良好」,便扑搥购买,甚少(或者有部分)会研究到引擎和波箱结构,风阻系数……等等技术细节。试听802 D3,如我的一贯宗旨,一切听「音乐」回放效果为准,它采用全新科技的详情,且留待感兴趣的朋友上网慢慢研究。

初出802D的时候,我同样在本刊大试音室中听过,惟已是10年前了,今天《煮酒》,没有该喇叭可作同场比较,要明确指出二者声音表现有什么差异,是不可能吧。翻阅自己撰写的旧文章(2005年3月号),当时尤其大赞它的高频段表现,相比没有钻石的任何一代802,整体声音表现改善很大……事隔10年,面前的一对802 D3,给我第一个极佳印象,诚然,同样是它的高音,或者你会质疑我的说法,为什么不是B&W享负盛名的中音最为吸引吗?没有说错,B&W的800系列,无敌中音是它们的招牌技俩,到802 D3这一代依然保留下来,连带新的低音单元物料和技术配合起来,令致中至低频表现明显跃进。

不过无论如何,于个人而言,802 D3回放出的高音部分,仍是我最喜欢的,一如以往,《煮酒》给802 D3配搭的扩音机系统:ModWright LS 36.5DM + Hegel H30,CD讯源:Accustic Arts Drive II + Tube DAC II mkII。听Pollini弹奏贝多芬奏鸣曲op.2,Michael Rabin和Ricci分别拉帕格尼尼「第一小提协」和「24首随想曲」等,钢琴与小提琴,两种乐器的音色,802 D3回放就是丝丝入扣,自然而有气量,细节丰富。历来去得尽的高音单元我接触很多,但始终觉得有一个共通的「毛病」,就是耳朵「听得到」。大家请不要争辩……希望明白我说「听得到」的意思。个人认为听得到的高/超高频,就容易令人分心,人声和乐器就令人觉得不够自然,经诸多改良后的802 D3,虽说单元沿用之前的钻石物料,但配合的实心铝壳和悬挂结构,甚至分音器设计等,已然经过大幅改良,令我直接觉得802 D3的高音效果,是属于听不到而感觉得到,有最高层次表现,刚才说802D高音靓,如今的802 D3肯定再下「不只」一城。

听钢琴录音,钻石是远胜于陶瓷,有人说不够陶瓷的明亮,但我却认为钻石更显舒畅自然,802 D3是一个最佳例子,如Pollini弹贝氏奏鸣曲作品2,No.1第一乐章中开始已布满轻快而密麻麻的高音音符,透过802 D3回放,你不会觉得高音特别多,当然更没有丝毫响亮刺耳感觉,因此,B&W钻石高音的特性,归根一句就是「自然」。我忍不住继续听下去,一颗颗钢琴音符好像流水般连在一起,喘流不息,19分钟多的一首奏鸣曲作品转眼听罢,妙绝!

播放Michael Rabin拉帕格尼尼第一号小提协(Goossens指The Philarmonia Orchestra),802 D3高频伸展明显是我近年听过的高级喇叭之中,最好之一,Rabin拉琴的招牌音色与功架,表露无遗,营造出的起伏旋律气氛更是引人入胜,乐声中空气感之强烈和音场中乐手动静之多,完全抛离任何市场上廿万元级别的对手。另一方面,我一直认为B&W 800系列,气质上似乎天生为回放古典音乐和人声而设,802 D3没有例外地秉承了此一传统之余,低频的速度和爆棚实力亦显现超班本领,多年给人诟病「中高无敌,低音含混」的声音特性,平心而论,之前的802D未臻完美,有进步空间,而今的802 D3经多方改良,低频的瞬变和速度已然可以收货,但另一面仍然维持旧日800系列人声和弦乐音色的韵味,不容易吧。

再看回802 D3的频率响应,低频下潜能力比之前任何年代型号,都突出很多,17Hz一个不简单的数字,播放低频特别多的天碟录音,如Reiner/Chicago的R. Strauss《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英雄的生涯》,尤其前者,开始的几十秒尽显802 D3堂皇威武气势,感觉上已不止是普通的大型座地喇叭,低频不断的汹涌而来,声浪淹浸整个试音室,低音分量之庞大和气势之磅礡,绝对出乎我意料,吓人一跳。

要让它的低音能够有足够空间呼吸及吞吐,大面积聆听环境是必须的,低频的质与量才能无拘无束的释放出来,扩散得舒畅。不讳言,在我们大试音室中开声,依802 D3的特性,我觉得已是最低的标准。因此,玩802D或802 Diamond的朋友,想换802 D3,要先考虑聆听空间,要发挥出应有效果表现,也许要求面积会再宽敞一点。

说802 D3播人声录音是一绝,听过示范的朋友也不会有任何反对,它的高传真度、歌者神髓、吐字、喉底细节变化等,是有near-field鉴听的特质,播一堆耳熟能详的靓人声录音,印象最深刻者,有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和Eva Cassidy Live at Blues Alley两张,我不会用迷人二字,去形容这刻耳朵听到的声音,用清晰又逼真,音场结像稳如盘石,歌者本身声线有多吸引,唱得是否有韵味,802 D3就原原本本,没有打半点折扣便回放出来,它更不会刻意地去将什么美化似的,这样的个性令我更加喜欢。

结论:时下「身家级」的扬声器越来越多,昂贵并不代表最好声,亦未必适合每个真正爱音乐的朋友,802 D3绝对是为回放音乐而设计,而论声音和制作,它实在非常抵买。听古典音乐为主的乐迷,买它,错不了!


低音结实无比,收放速度极快 – THOMAS WANG

闭关研究多年,传闻已久的全新B&W 800系列扬声器,今日我有幸得见其真面目,一对802 D3及一对803 D3就放在大房让我们自由试听,802 D3与803 D3天生两兄弟一个饼印,外形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分别只在于单元直径,高中低音单元全部是全新设计,代理还送来新旧800系单元造件供我们AB比较,包着新Diamond Dome Tweeter的Turbine Head,用了非常重料的铝合金制造,用钢珠敲下去是完全「哑」声的,高音ringing效应被完美杜绝,全新的中音物料Continuum,比先前的Kevlar防弹物料更韧更强,至于那个Aerofoil Bass Cone,就更是强得令我震惊,我是一个玩健身多年的人,对自己手臂手腕力量非常有信心,轻如无物的锥盘,无论我用几大气力,也无法把它拗弯丁点,刚性之强,纸盘胶盘完全冇得比,全新B&W 800系列,单是外形与用料,已超越传统,音质如何,我已经急不可待。

何森就让我先听803 D3,再比较802 D3,论场面宏伟,音场的深阔度,在大房内,当然是802 D3技胜一筹,但本港一般家居的客厅,未必人人可以用到802 D3,我认为细一个Size的803 D3对本港家居会有更大的适应性,因此我选择只集中试803 D3,802 D3就由其他人代劳了。上代的Diamond高音,我认为着实是有点难控制,稍一不慎,高音便会「暴走」,四处乱冲乱撞,令到耳膜有刀刮的感觉,新一代Diamond隔绝了ringing效应,就用粤剧戏曲的大锣大鼓去试一试,过往经验,锣鼓喧天的中乐,只有丝膜软半球高音会有更大机会播得好,全金属单元扬声器,有半数会令我耳膜受罪,听《UHQCD Reference Sampler》,Track 13是任剑辉、李宝莹的「楼台会」,用85dB左右的音压去听,我闭上眼晴仔细留意每一下铜锣铜钹敲击,金属声尾果然没有「仙女散花」,再把音压扭大些,金属声散射能量大了,我敏感的耳膜仍未有出现「唰唰」声,高音没有出现「暴走」,亦没有被压缩,粤剧戏曲的现场气氛活灵活现,更添无限精彩,听Track 2 Jacintha的「Danny Boy」,人声中高段能量颇强,容易变成「大口女怪」,803 D3的中高频互相配合,不但把口形控制得刚刚好,而且高音延伸有如丝般幼滑,全无半点杂质,光辉闪烁,但又全不刺眼,还带有丝丝温暖,传统B&W音色特质依然健在,听Track 4潘小芬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此曲高频多得很,歌曲气氛容易变得冷漠,803 D3就在这方面展示出强项,高频气氛在聆听空间缓缓扩散,不会一下子涌出,女声非常Natural,一尘不染,全无破绽,再试Track 10「杜塞尼小夜曲」,用B&W扬声器听小提琴音乐,由始至终都是历代800系列的强项,新一代就更上一层楼,小提琴灵巧动人,音色就更迷人,是B&W令人无法抗拒的特质,一旦中毒,就会无法自拔。

B&W 803 D3


试听一张日版旧录音《安全地带Golden Best》,Track 1「酒红色的心」,强烈的节奏感,令我印印脚之余,口中念念有词地跟着唱起歌来,此碟包括了不同年期「安全地带」的歌曲,每首都有不同的录音与混音手法,803 D3能轻易地指出,优胜劣败非常明确,作为Studio Monitor,当然是首选之一,欧美日各大录音室,看来又要花点钱换新喇叭了。试3D立体感,播放德国Bauer Studios最新爵士乐CD《Barbara Bürkle Band Look For The Silver Lining》,Barbara Bürkle Band的CD和LP,质素之高,可以试尽百万元级扬声器,Track 1「Look For The Silver Lining」,Barbara Bürkle的歌声有血有肉,乐队的质量十足,3D立体感几乎可以触手可及,Track 2「In Walked Bud」,Barbara Bürkle以急口令式唱法唱出,803 D3的中频速度之高,达到罕逢敌手的地步,女声咬字速度快,惊人的气量,完全不用换气,803 D3就把这高超的曲艺,流畅、圆润、实实在在地重现出来,完美无瑕。再播Barbara Bürkle Band上一张专辑《Everything Allowed》,一曲「Cuando Vuelva A Tu Lado」,803 D3一早已完全隐形,没有音箱声,所有发声点全在扬声器背后的空间,再听一张RR CD《Dallas Wind Symphony Sampler》,铜管乐器的层次感,所在位置清晰明确, 3D立体感之强烈,交响乐表现之优秀,看来今天就只有802 D3才可以技胜一筹。

试低频动态的迫力,听STS Digital的《Dynamic Experience Volume I》,Track 4「Live In America」,一首低音电结他现场演奏音乐,803 D3的低频有强大的下潜能力,以90dB以上大音压去听,锤击地板的力量结实无比,全无半点多余脂肪,没有隆隆响,论低频的瞬变速度,有如过山车般,我觉得甚至比纸盘Woofer还要快,轻如无物的高刚性Woofer,绝对能应付任何「重手扣杀」低频轰击,听Track 6一段来自Sheffield Lab的Drum Solo,速度依然是快如闪电,抽击力度与Wilson Audio Sasha比较,803 D3没有Sasha那么霸气,感觉上较为斯文,听LPCD1630《国乐飞扬》,气氛紧凑,但没有打心口压力,令大场面大排场的中乐,更易入耳,更觉耐听。轮到流行音乐,听环球再版Hybrid SACD《Studio Line Party Remix》,Track 1「暴风女神」加长Disco版本,我认为Sasha会爆得更过瘾,毕竟,一贯800系列扬声器设计重点不在于流行音乐,无谓强人所难,要爆,B&W当然还有其他系列。

803 D3的整体表现有非常高的平衡度,没有过量的高频或低频,容易入屋,比上一代更容易玩得好声,耐听、充满音乐感,以16万的售价,现时我实在想不出有任何同价扬声器可以威胁到803 D3,若阁下家中扬声器要从10万余元级向上进发,803 D3似乎是我今月唯一首选,廿万价位,不用说,当然是802 D3。

B&W 802 D3



音质去芜存菁,人声毒素更强 – 何森

上回在大房「煮」B&W 802D已是十年前(2005年3月号),当年我用「喷发」去形容「光芒四射」的B&W第一代钻石高音单元。当年我在个多月间在不同的场地听过Roksan Caspian M系monoblock、Bryston 14B SST、Accuphase P7000、Jeff Rowland 302及Burmester 909等功放及Tact Audio Millennium MK III数码扩音机驱动的802D,前级包括有Jeff Rowland Synergy IIi、Accuphase C2400及Audio Note M6 MK II,音源听过AA转盘 + MSB PLP解碼、MF Tri-Vista SACD机及Metronome Technologies分体电源CD机。我觉得802D能让我清楚听出每款(套)音源、前/后级的声音特色,可以造出浪漫迷人的歌声、壮阔宏伟的大场面交响乐团气派,清澈无杂质的纯洁音质,直捣黄龙的极低频下潜力,朝气勃勃的活生感,超级高解像度、细节讯息量满溢的音响立体构图,可说是变化多端,层出不穷。但不管用甚么器材,也不会掩盖其钻石高音的通清透明度与纤毫毕现的细致分析力,令我坚信它主导了第一代802D的整体声音形态。我觉得玩第一代802D的难度,是要在不牺牲钻石高音与生俱来的惊人分析力之余,调出一把全频段听来悦耳、平衡度良好,令人可放松神经,全情投入各类型音乐回放,欣赏曲中的柔情、豪情、激情与优美的旋律及扣人心弦的动感。假若配器配线不合适,第一代802D的钻石高音便会像小型闪光灯般令人眼花缭乱,高音偏干硬,大声更会发恶和「响」,高音不悦耳,听来不舒服。

今回煮酒我在大房听了数天802D3及803D3,我再没有听到第一代802D那种「闪光灯」效应,第三代的B&W钻石高音单元仍保留了非常通透、细致、清晰的高分析力高音,但再没有「闪亮」与「喷发」的霸气,大大收敛了那种「光芒四射」的浮夸,即使以大音压回放「点指兵兵」,高音亦不觉吵耳,没有令人难受的恶声与响声,我以正常音压听各类型音乐,连续听四小时也不觉耳倦。听《afQ in concert》CD,antonio forcione弹拨的钢弦结他,那种极高像真度的金属弦弹拨质感,幼细到不得了,兼具拉紧的弦线张力与弹力,大力弹也不会锐利至割耳,结他声好听,是一种高层次的听觉享受,绝非考验听者容忍力的「难受」。听《High-End Audiophile Test Demo SACD 15TH Edition》Track 9 Nils Lofgren弹奏的 “Black Books",其磁性的歌声固然好听到迷死人,他弹拨的钢弦结他声也同样靓声如美酒般令人迷醉,听出耳油。

实试证明,802D3与803D3的第三代钻石高音单元音质一致,明显较第一、二代的更悦耳动听,没有丝毫削弱高音的分析力,只适当地调低了「亮度」,令高音听来不再「光猛」,不尖锐不刺激,更自然不浮夸,长时间聆听也不会感到疲倦。

讲到中音,沿用了几十年的Kevlar「黄盆」中音单元向来都是B&W的必杀技,回放人声够肉地兼感情真挚,男声够雄壮,女声够娇嗲温柔,大合唱够气势,柔顺悦耳的歌声令人意乱情迷。第一代的802D及第二代的802 Diamond,中音一带非常厚润,我觉得必须在配器配线时避免使用中音同样厚润的产品,否则容易出现个性重叠:厚上加厚,令人声及中音区的乐器听来不自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血盆大口,小提琴size大似结他般的恐怖场面。我一向认为玩B&W喇叭必须稀释其中至低音的厚度感。我长期觉得英国Chord前、后级与B&W喇叭是天仙配,Mark仔亦夹B&W,Krell夹Dynaudio和Thiel但完全不夹B&W。今日已纳入B&W集团旗下的Classe Audio亦必定夹B&W喇叭。

今次B&W第三代的钻石系列虽然不再使用Kevlar黄盆中音单元,改用另一种厂方称之为Continuum的新物料,但它的物理特性仍像Kevlar般柔韧性极强,听来其声底依然是B&W一贯的声底,绝非金属盆或碳纤盆中音单元那些截然不同的声底。不同之处是今回的Continuum明显稀释了之前Kevlar盆的厚度感,令人声听来有肉地之余更清晰透明,虽然仍觉厚暖,但不再像昔日般那么厚那样暖,因此听来更自然。对我而言,第一代的802D及至近年的800 Diamond,人声的厚度偏高,今回听第三代的802D3、803D3,人声的浓度已调低至不觉过于厚暖的「刚刚好」度数,在源头稀释了中音区的厚暖感,我认为可大大提升为它配器配线的宽容度。

泰迪罗宾、Jacintha、Anders Nelsson、叶振棠、甄妮、任剑辉、Muddy Waters、Jennifer Warnes、Nils Lofgren、Eva Cassidy、珍纳、Joni Mitchell、Alison Krauss……他/她们的歌声真实传神好听,肯定较以往任何一款B&W喇叭更好听!若然你喜欢听歌,当你听到802D3、803D3,实时「中毒」、一听钟情的机率高达九成九!不单是有血有肉有人性够肉地般表面化,声尾发音的极清楚准确程度简直可用来「听歌学英文」,而且歌者的唱情尽展无遗,Jacintha、甄妮与Anders Nelsson唱至激昂时极具dynamic,反映出802D3、803D3的中音动态范围极阔,可尽情抒发歌者的激情!

讲到低音,802D3与803D3的分别主要在于量而非质,众所周知,更大口径(发音面积)的中音、低音单元可驱动更大面积的空气,从而放大音像的尺码与整个音场的规模。802D3的中音及低音口径分别较803D3阔1吋,顺理成章,802D3重现出的音像及音场尺码亦较803D3更壮更大。我认为聆听空间小于300呎适合使用803D3,300至400呎应使用802D3,400呎以上应使用800D3(明年春季面世)。

今回听802D3、803D3的低音,感觉比第一、二代802D明显更结实,减了肥修了身,身形fit了很多,令低频厚而不松,鼓声更结实,鼓皮味更浓。听Ultimate HQCD Sampler Track 12「出嫁」,大鼓的质感一流,结实又够厚,击鼓力度与加速感觉真实传神,这cut录音一流,用来试低音效果十分好用。803D3播这cut已取得极高分数,改用802D3播大鼓的尺码明显更大,鼓声更沉厚,我给它满分!B&W今回的Aerofoil新物料夹层式低音单元,播鼓声质感之佳可与ETON蜂巢式低音单元平起平坐,明显较昔日的Rohacell物料有更高传真度。Hegel H30功放推802D3、803D3回放这段大鼓声可入于show quali的精彩示范!科技的进步大大提升了低音回放的准确度,十年前我说第一代的802D的低音带柔韧性,虽然低频控制力与弹跳力已明显大胜N802,但我写802D播鼓声未能箍至「紧实」,今回听802D3、803D3播大鼓敲击,明显可列入示范级的「紧实」大鼓声,无论质感、鼓皮味、力度与结实度,都已达致无懈可击的水平。

整体而言,802D3的改善幅度令我十分满意,可说是保持着B&W的传统声底,并把不足之处逐一修正。今回「有头有面」的803D3表现更是大幅超越了第二代的803 Diamond,使我们喜出望外。我个人更喜欢803D3多一些,因为它比802D3更易推易玩,低音的收放速度亦比802D3更快,音像尺码比802D3细一个码绝非坏事,在一般香港家居环境,皇帝位与喇叭的距离甚少有10呎,往往只有7至8呎,这个时候803D3的音像尺码就刚刚好,不会有过大的压迫感。再者,低音太多亦难于消化,到时低音驻波剧烈就麻烦了。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更多相关资料

评测|[煮酒论英雄] Bowers & Wilkins 802 D3、803 D3-(上)

产品|Acoustic Signature(德国名铸)由华丽实木制造的 Manfred MK2

产品|Acoustic Signature(德国名铸)优良的设计、优越的音质与实用性并非对立的 TRIPLE - X


关于『典雅音乐花园』

致力从事音响二十载,以经销世界名厂高级影音产品为主,秉承公司一贯作风,以销售高素质名牌产品而见称,以最新最快最顶尖之影音器材信息带给广大消费者并以最热诚的态度服务于广大的爱乐之士。

花园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包括两个200平方米的休闲聆听视频区域,一个全新可容纳35人左右的音乐厅,一个专业家庭影院兼卡拉OK的影院房,以及七个音响效果逼真的视听 Hi-Fi房,涵括潮流与现代美学设计于一体,充分体现花园对音乐的执着。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