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凤远行,她最愿分享的是“笑面人生”

王丹凤远行,她最愿分享的是“笑面人生”

朝花时文 内地男星 2018-05-03 07:26:03 648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昨天凌晨四时许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


自16岁从影以来,王丹凤塑造了60余个经典银幕形象。去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王丹凤颁发了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看到满头华发的老艺术家,台下所有演员、观众自发起立、鼓掌,表示对她的敬意。


2009年11月15日,王丹凤等老一辈艺术家被授予“上影60年杰出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新华社 发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原籍浙江宁波,1924年8月23日出生于上海。1962年被选为新中国首次推出的“二十二大影星”之一,代表作《家》《海魂》《女理发师》《桃花扇》《护士日记》等,不少银幕形象至今仍为人称道。


她的美丽与生俱来。16岁那年,王丹凤随友人去合众影片公司看拍戏时,被导演朱石麟看中,便让她饰演影片《龙潭虎穴》中的丫环。朱石麟为她改名王丹凤,为“丹凤朝阳”之意。王丹凤的艺名,便由此而来。


由于扮相甜美、表演纯真,不久后,朱石麟又让她在《新渔光曲》一片中主演渔家女一角,一举轰动影坛,被影界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丹凤在国泰、中电一厂、二厂主演《青春河边草》《肠断天涯》《无语问苍天》等影片。影片《青青河边草》,是一部根据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改编而成。影片中,王丹凤将女主角不幸遭遇及内心感情,揭示得含蓄,真切,成为她表演走向成熟的代表作。


1948年,她赴香港,在长城、南国等影片公司主演了《无语问苍天》《琼楼恨》《方帽子》等十多部电影。1951年,她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赵丹运用斯坦尼体系排练舞台剧《雷雨》,王丹凤饰四凤。此外,她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鸣凤。两个角色,不同的人物内心,王丹凤将她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把两个角色处理得既截然不同,又不失女性的含蓄与柔美,显露了她精湛的表演技巧。


1957年,她以优秀的演技出演了《护士日记》,细致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护士岗位的思想发展与变化。一时间,“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传遍大街小巷。此外,她还在《女理发师》中,以夸张、自然、可信的喜剧手法处理女主人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美好心灵。


1963年,王丹凤在古装片《桃花扇》中饰演才气横溢的名妓李香君,将女主人公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演绎得真挚、感人。


1980年,在影片《玉色蝴蝶》中,王丹凤从少女演到老年,角色跨度之大又成为她演员生涯中一次新尝试。



1985年,王丹凤夫妇应美国白宫邀请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里根总统就职典礼。90年代初,她移居香港。


去年,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93岁高龄的王丹凤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一头银发,她面带微笑地说:“大家好,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给我的荣誉,祝愿它越办越好。”彼时,王丹凤的声音依旧清脆。主持人曹可凡感慨:“您是永远的小燕子。”




2017年,演员梁波罗曾撰文《今夜燕归来》,分享他与王丹凤之间的小故事,在他的文字中,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王丹凤:


6月17日,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舞台上,见到阔别观众20余载的王丹凤,她是坐着轮椅来领取组委会颁发给她的“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的。她一袭灰色裙装优雅亮相,虽满头银丝,仍以耄耋风韵惊艳全场。她的获奖感言更是言简意赅,感谢之余,祝愿中国电影事业越来越好。对于一个从影40余年、奉献了纵贯古今50多个银幕形象、曾让电影之花绽放于浦江和香江的表演艺术家而言,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她的现身却带给观众意外的惊喜。


对王丹凤的印象始于1947年《青青河边草》中的蓝菁———善良多情,温润如玉,娇美如花。从此,她小家碧玉的婉约形象就根植于脑海。之后陆续看过她参演的《珠光宝气》《方帽子》《家》《海魂》《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成为她的拥趸。


承命运眷顾,195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当年,虽是“海燕”、“天马”、“江南”三足鼎立,但演员同属一个大组,有重要会议时总会齐聚一堂,热闹非凡。作为一个影坛新人,我时常会对那些驰骋影坛的宿将们逐一端详,欣喜于如今竟成同事、师生……丹凤老师平素不善辞令,发言特别简短,印象中她总是提前抵达,安静斯文地端坐一隅。她崇尚美、追求美,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每逢隆冬,也总会变幻不同色泽鲜艳的绒线假领,点缀非蓝即黑的沉闷冬装,令人眼前一亮,凭添几分妩媚和春色。别看她光鲜亮丽,骨子里却很保守和传统,为人处事循规蹈矩,十分低调、谦逊。


进厂不久,赶上狂热年代,演员组顺应潮流,隔三差五地分批下厂慰问,鼓舞士气,除了集体朗诵外,我还有幸和丹凤老师一起演唱过沪剧。随着接触的频繁,彼此逐渐熟悉起来,遗憾始终无缘在同一个摄制组共事。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身为民盟中央委员的丹凤老师,成为我入盟的介绍人。经她引荐认识了不少医务界、科技界、文化界的盟友精英,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丹凤老师自1980年拍完《玉色蝴蝶》后宣告息影,将更多精力投身社会工作,她的亲和力及广阔的人脉关系,使她在参政议政方面干得有声有色,俨然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此外,她还致力于香港与内地的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2008年拙著《艺海拾贝》出版,书中收录了1985年我与她共同主持民盟联谊活动的照片,欲赠她留作纪念,不料那年她不慎摔了一跤,在家静养,我遂携书去探望她。许久不见,见她消瘦许多,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因行动不便,深居简出,不过她说,即使不骨折,近年也是居家为主,很少应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她只接受电话,谢绝拍照及摄影采访。对她的坚持,我是理解、尊重的,毕竟韶华已逝,给观众留下美好形象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对喜爱她的观众来说,却留下了绵长的牵挂。问她是否会寂寞,她泰然地摇摇头说:“闲时就追韩剧,最喜欢裴勇俊……”惜乎那天柳和清先生不在未能谋面。



众所周知,影坛伉俪能坚守60年“钻石婚”的原本不多,王丹凤、柳和清可谓旷世奇缘,琴瑟和谐、相敬如宾。两人婚后皆与绯闻绝缘,无论顺境逆境,柳先生始终默默地作为她的坚实后盾,为她“遮风挡雨”,呵护有加。犹记2015年,还曾与和清先生在“克勒门文化沙龙”活动中,聆听这位昔日“国泰影业公司”少东家笑侃旧上海电影业界和影院,幽默诙谐,出口成章,我们互为邻座,相聚甚欢;不料2016年早春,柳君驾鹤西去,对丹凤老师不啻是沉重的打击。


2017年6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儿童节。那天我在好友刘韧陪同下,在医院见到了素面朝天的丹凤老师。令人讶异的是,穿着病号服的她居然鹤发童颜、神清气爽,镜片后一双熟悉的大眼睛炯炯有神……莫非“逆生长”果真存在? 真的“返老还童”了?她女儿柳芯告诉我们,除了耳朵重听之外,对于一位93岁的长者而言,一切堪称完美!


当谈及昔日与她情如姐妹的陈云裳、李丽华、胡枫、夏梦皆先后辞世,惊愕之余,她悠悠然自我调侃道:“她们都走啦?就我赖着不走,赖着不走!”喃喃重复后又朗声笑了起来,看来她已从劳燕分飞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当我们赞叹“小燕子”不老时,她摇首自嘲道“老燕子喽”! 她悄声告诉我,由于摔过几跤,很少活动,长胖了。为了参加这次金爵盛典,她要女儿全家从芝加哥飞过来,让孩子们也回来感受一下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柳芯插话道,孩子从小在美国受教育,所以这次要他们回来感受一下上海国际电影节,让孙辈了解一下外婆昔日的辉煌!


瞧她满脸兴奋,我不由暗忖:是什么令坚持不见观众的她“食言”?生活的沉淀也许是彻悟的最佳注脚;其实,此刻万千揣测皆属徒劳,单凭她冲破自我的勇气,就值得大大地点赞,笑面人生才是大家乐意与她分享的!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新民晚报》)


(转载自微信号“解放周末”)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愚园路上的“外国阿婆” l 曹可凡

“我是京剧演员王珮瑜” | 翁敏华

不想说出你的名字 | 南妮

“张家四姐妹”从有形或无形的张老圩里走出 | 伍佰下

傅雷告诉傅聪什么是“赤子之心” l 马俊茹

逝者文存 l 雷达: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

最好的古调纵隔千年,依然明白如话 | 王春鸣

老正兴的前尘琐闻 | 沈扬

当你变成墓碑上那张照片,触碰记忆成了艰难的事 l 杜燕妮

春天盛大上演 | 徐约维


这是“朝花时文”第1554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