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
连标点符号总共20多字的帖子,
10月8日在新浪微博发布后,
转发超过102万次,
评论超过263万条,
点赞数超过517万。
这就是今年28岁的影视明星鹿晗带来的“顶级流量”。
一条娱乐消息,导致新浪微博运行瘫痪了近两小时,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鹿晗宣布自己恋情的微博造成了“恐怖级”传播效应。
此次“意外冲击”既集中反映出偶像经济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也反映出粉丝文化所代表的青春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既并行又失联”的客观现实。
粉丝文化、二次元文化、表情包文化、宅文化……这些都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亚文化的组成部分。
得益于互联网、高质量教育和优越的物质条件,90后、00后群体更追求个性化精神文化,带动新的亚文化形态不断涌现。
开放性极强的内部沟通方式、高度的策划和执行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敏感度,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当代青少年亚文化的最直接感受。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青少年在寻求自我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逐步缔结圈子。
事实上,无论是粉丝文化还是二次元文化、表情包文化,都蕴含着强烈的认同感诉求。
在相关业界人士看来,青少年会主动追寻自己的兴趣、也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但主流文化不能满足他们的交流愿望,于是他们便互相抱团、彼此认同,而不是尝试让父母、老师理解。
由于外在表现高度划一、情绪狂热,青少年亚文化群体通常被视为封闭式的“铁板一块”,外界甚至用“粉丝帝国”来形容。
但很多参与者对此不完全认同:“我们觉得自己比长辈更包容更客观,但外界似乎并不了解,只看到我们狂热的一面。”
事实上,无论是中外横向对比,还是历史纵向对比,崇拜偶像并不稀奇。
每个时代都有偶像崇拜,然而,和“鹿晗洪流”所凸显的冲击效应相比,它所暴露的主流文化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失联”更值得关注。
以此次鹿晗微博事件为例,相当一部分成年群体直到“鹿晗洪流”造成微博瘫痪、微信刷屏的时候,才得知鹿晗及其天量粉丝的存在。
这反映出主流群体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既不了解、亦少影响力的尴尬。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不少主流人群对青少年亚文化持“等他们长大了就好了”的自然主义心态。
有人就认为,娱乐文化属易逝文化,明星更迭迅速,对主流文化冲击有限。也有观点认为,当青少年步入社会,就会自然放弃之前的亚文化爱好,回到日常生活中。
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方面部分娱乐明星及其经纪公司孜孜于利用市场化媒体“吸粉”,无意与主流媒体打交道;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又对青少年亚文化普遍忽视甚至漠视,即使平素面对采访十分热情的专家,一听来意即脱口而出“这有什么好研究的”,甚至直言“你们怎么不关注点正经事情”。
青少年亚文化的传播,往往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反过来又会对主流文化的内容构成、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造成显著影响。
以粉丝文化为例,正是由于青少年的热烈追捧,近年来,以鹿晗、吴亦凡等为代表的“小鲜肉”成为我国影视剧制作的重要元素,大量商业资本集中在这些青年偶像身上。
有意引导粉丝群体追星并从中牟利,造成了“流量明星”和偶像影视剧作品大量涌现,一些低质量作品还引发社会强烈争议,这些都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所能应对的。
此外,青少年亚文化中不可避免存在有负面、病态甚至错误的成分,如狂热乃至极端的追星行为;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道德观念、性观念在二次元文化中野蛮生长;一些青少年对可能打着时尚、流行和个性噱头,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行为缺乏警惕。
这些都让青少年亚文化存在“走偏”的可能,更不是一句“长大了就好了”可以抵御和应对的。
面对亚文化的热点现象,主流文化不应失语,或者因为害怕引发网络争议而主动放弃“阵地”,全面提升对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等青春期亚文化的关注、研究力度已是当务之急。
主流文化群体应学会放下身段、尊重创新,以融合为指引,为年轻一代与主流价值观的对接奠定理论基础,寻找有效的引导之策。
*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参与互动,留言内容获点赞数高者即可获得本期送书《无夏之年》,祝好运!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11期,原标题《“鹿晗洪流”敲响青少年亚文化“失联”警钟》
记者:王攀 黄浩苑丨编辑:张曦
主编:孙爱东
编辑:郑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