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伦敦生活》(Fleabag)和《逃避可耻但有用》(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前者讲一个不修边幅性格豪放独自一人在伦敦单打独斗的“女汉子”,后者讲一个温柔贤惠但凡事都要与丈夫平起平坐坚持契约婚姻的家庭主妇,都略有点“女权主义”(Feminism)倾向。碰巧又心血来潮看完了《BJ单身日记》系列电影1到3部,还有好朋友推荐并且正在追的《东京女子图鉴》,不得不说如今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打拼的单身女孩越来越多,所以很多剧火并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有着隐隐的女权色彩而让很多正在北上广打拼的女孩倍感真实。因为艳羡大都市的华丽绚烂,每天都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寻找人生的对与错,然后逐渐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在物欲横流容易迷失的城市中顽强度过自己的20,30和40岁。
因此想把自己从高中以来看过的女权主义电影整理一下,虽然不能完全深挖“女权主义”的内涵,但有些电影看完的确让人备受激励。以下精选十部,不是专业电影学出身,肯定有把握不当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NO.1 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Gragon Tattoo)
大卫·芬奇(David·Fincher)版的比瑞典原版的好看很多,女主不管从服装还是角色上都设计得非常细腻,酷酷的纹身和永远的黑衣服黑眼线让她全身都散发着敌意的气场。对男性监护人施暴进行反抗的那一段虽有点血腥但看完很解恨很畅爽。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也塑造了远不同于007的角色,饰演一个性格沉稳思维缜密的记者。
特别喜欢大卫·芬奇对结尾的处理,女孩买了一件跟自己一样的大号皮衣,骑着摩托去送给男主,但眼前出现的是男主跟自己的妻子在一起,然后转身把皮衣扔进垃圾桶,骑着摩托走了,干净利索的结尾让人更加敬佩这个冷面冷口但内心火热的女孩,对感情的处理丝毫不拖泥带水,有属于她自己的断然和诚恳。
相比之下,瑞典原版就显得略粗糙,抛开演员的颜值不说,在剧情处理上是一板一眼按照小说的顺序来,因此也会显得拖沓,再加上语调上没有起伏的瑞典语,很难让人坚持看下去。但地铁站女主跟一群痞子的恶斗让人看了很过瘾,生动刻画了女主自强干脆的性格。据说这部电影2009年在瑞典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巨大轰动,电影的精华就在于女主对女性地位不公平的意识的觉醒,就像小说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本身就充斥着对男性暴力的反抗。
NO.2 水果硬糖(Hard Candy)
艾伦·佩吉(Ellen Page)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她自己的风格。这部2005年的《水果硬糖》(Hard Cnady)讲述了一个高智商的14岁少女海伦(Hayley)报复32岁恋童癖摄影师的故事,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展开,恋童癖摄影师杀害海伦好朋友唐娜的证据逐渐付出水面。海伦利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从心理层面摧毁了恋童癖摄影师杰夫(Jeff),保护了更多潜在的未成年少女。
赞一下艾伦·佩吉的演技,很适合演这种角色,眼神里都是戏。
她的另一部作品《朱诺》(Juno)虽然不算完全的女权主义,但也是一部优秀的家庭伦理电影,讲述了一个意外怀孕的少女朱诺对待爱情、学业和婚姻的看法,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但又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最后选择将孩子送给一对失去生育能力的中产阶级夫妇,并和男友(孩子的父亲)重新过上了崭新幸福的生活。国内伦理道德背景下绝不会出现的故事,值得一看。
NO.3 杀死比尔(Kill Bill)
杀死比尔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
也同时是一个母亲为夺回女儿的心酸血泪史。
电影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身怀绝技功夫高深能一手遮天的女汉子,其中不乏中国功夫和日本剑道等东方绝技和理念,女主一直穿的Onitsuka Tiger李小龙同款也是为了向中国功夫致敬。
好莱坞最有名的亚洲面孔之一——刘玉玲,也饰演了一个相当狠的角色。
还有栗山千明演的美少女杀手Gogo,擅长使用飞链,杀伤力很强。
反正第一部最主要的剧情就是看各路女英雄厮杀,很强悍。
第二部是第一部故事的延续,同样十分精彩,并在第一部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情感上的演绎。故事的最后,女主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步穿心掌”结束了比尔(Bill)的生命,夺回了自己的女儿。
NO.4 圣诞玫瑰
大一下学期去影院刷的院线,看完觉得是一部很有正义感的女权主义作品:身患残疾的钢琴教师在一次例行体检后,将香港名医以性侵罪名告上法庭,引起全港哗然。桂纶镁饰演的钢琴教师很真实地再现了残疾女性的绝望与无助。电影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反应的问题很深刻。
NO.5 沙漠之花(The Desert Flower)
高二那年第一次知道非洲“割礼”(Circumcision),看了这部电影后感觉内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真实故事改编,详细记录了非洲“割礼”的过程,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主人公华莉丝(Waris)是个黑人女孩,出生在荒凉的索马里沙漠,三岁时被迫接受了惨无人道的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的过程中差点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丢了性命。辗转到了伦敦被好心人收留,在打工的餐厅里遇到了著名的摄影师,最终成为了世界名模,从一句英语都说不出来到最后可以用英文在公众场合演讲,这个命途多舛的非洲女孩经历了太多。据说现如今她依然致力于世界范围内的妇女解放事业,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NO.6 逃亡乐队(The Runaways)
高中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Stewart)和达科塔·范宁(Dokata·Fanning)同时在颜值巅峰期的作品,CP感十足。讲述了世界上第一支女子摇滚乐团The Runaways从最初组建到火遍全世界再到最终解散各为人妻回归正常生活的故事。电影中每一首都是原声带的翻唱,歌词火辣且狂放不羁,告诉我们“摇滚并不是男人专属的东西,女孩也可以”(Rock'n'roll is not a sport of man)。
当时的乐队原型也是酷到炸裂,
感觉斯图尔特和范宁这对CP把乐队的核心人物演活了。
NO.7 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
经典的女权主义作品,主要讲了一对闺蜜塞尔玛(Thelma)和路易斯(Louise)自驾外出旅行的故事。1991年的电影画面感略有些粗糙,有着浓浓的公路题材风格。
本是一个令人惬意而愉悦的假期,却因路易斯(Louise)失手误杀一个想要强奸塞尔玛(Thelma)的酒吧男子,两人不得不踏上亡命之途。在路上,两人遇到过装模作样的小偷、粗鲁无礼的卡车司机,也渐渐变得更有胆量更有主张。
这个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的旅行,让这对闺蜜认清了自己以前的人生是多么的贫瘠和无趣。这一次,她们不再向男人低头,不再向世界妥协,也不再与平淡的一生握手言和。所以他们选择了最悲壮、却又最精彩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生。当汽车飞向悬崖的那一刻,电影定格在了那一道完美的弧线上。
另外,能在电影中看到鲜肉时期的布拉德·皮特(Brad·Pitt)~~
NO.8 时时刻刻(The Hours)
改编自获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s)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不同时空里的三个女人无法融入当下的生活,而最终为此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的故事,电影情节的发展与英国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受伍尔夫的影响,影片的风格非常意识流,而且没有明确的主线。
水是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像,伍尔夫投入水中自杀,劳拉(Laura)自杀时亦是有一场被水流漫过的象征场景。水一直是女性的代名词,片头的水无拘无束地流淌,指涉了女性对于自由的向往。
片尾伍尔夫选择的自杀方式不是割腕、不是服药、也不是上吊,而是选择了投入水中这一优雅的死亡,映射出她对自由的渴望。结尾是伍尔夫的那句最经典的“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always love,always us.)
但影片一个很大的Bug就是尼克·基德曼(Nicole·Kidman)饰演的伍尔夫是彻彻底底的美国口音,虽然演技不错但是有些地方还是让人觉得有点跳戏。
NO.9 假结婚(The Proposal)
因为不想失去公司高管职位而和下属假结婚的女强人,
跟男友回老家碰上一堆尴尬又好笑的故事。
很轻松很搞笑的一部女权主义作品,成本低但是值得一看。
NO.10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一个坚强的母亲带着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是我看的第一部西班牙电影,西班牙语听起来特别抓耳特别性感。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女性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乐观、宽容与善良。
无论是色彩、空间还是音乐,影片都充分表达了深刻的感情。该片用干净、明亮而炽热的暖色调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却又多姿多彩的人间世界,片中一直出现的高饱和度红色让观众感受到情绪基调上的温暖和明亮。片尾的真相让观众更加敬佩这位伟大的母亲。
除以上十部电影以外,也有一些内涵不太丰富的女权作品,比如2000年美国大片《霹雳娇娃》(Charlie's Angels)。
三个又性感又漂亮还高智商的美女特工拯救无辜人类的故事;
传统的正美国大片剧情,充满着超级英雄式的正义感。
紧接着第二年同一公司(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制作公司)又推出了亚洲版《霹雳娇娃》——《So Close》,中文片名是《夕阳天使》,舒淇、赵薇、莫文蔚还有宋承宪主演,这阵容在当时也算相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