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晚,《感动中国》的每一位华夏儿女都触动着我的心灵,再此记录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梁益建医生。
梁益建,成都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处处为病 人省费用,还常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在茶馆募捐。2014年他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帮助近200名患者。
在梁益建医生所收治的患者中,有些极重度的畸形世界罕见,早就超过了医学书上记录的禁区,他说“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如果不闯,每一个人都不做,他们就永远没有希望”。
面对只有10%的成功率的患者,他没有退缩,他说:“我记得一位患者的话:他说自己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那些帮助过他的好心人的脸。”“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根本不是愿望,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道跨不过的鸿沟”。“所以一旦他们找到我,我根本无法拒绝”。
梁益建医生生长在一个矿工家庭,一家七口都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持。而父亲每一次经历矿难受伤住院时的情形都让梁医生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也正是因为这样,接受采访时他流着泪说:“我一定要做一名医生,做一名好医生。这是当初的梦想”。
白岩松:我的感受就是,这个医生简直就是魔术师,您看之前的照片和之后的状态我就听到了整个我们观众席上看到这种变化时那种赞叹!说不出来的一种……每当您看到您的病人站起来的时候,您是什么样的心情?虽然经历这么多了
梁:我感到非常幸福,他们成为一个正常人,中国人少了一个残疾人,这是我的想法
白:那时候更多的是笑吧?不是眼泪?
梁:那时候没眼泪,他们也开心我也开心,当他们回到家里的时候,他们邻居他们家里的人都认不到他们,他们想办法证明他们就是他自己。
白:要想办法证明他就是他自己,因为变化太大了!
梁:对,因为他长高二十公分三十公分
白:其实我知道,随着大家知道您的越来越多,病人都去找您,可您为什么每年还要拿出很多的时间去找病人?
梁:因为我的病人跟其他医院可能有一点不一样,极重度畸形占了绝大多数。然后他们很多病人来的时候就已经很晚了,可能就来不及治疗了。所以每当我知道或者听到某某地方有非常非常重的病人,我总是想办法要联系到他们要去看一看。
白:找到了他们,找钱有的时候更难,您得去求人!
梁:对,以前就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或者看到我以前的朋友好朋友我就去找他们要钱。现在就好多了,这两三年我们有很多慈善基金每年都给我们捐几百万,所以现在费用不是大问题。
白:其实您做了好多手术是要冒风险的,因为医学毕竟也是科学,这里头存在成功也就存在着不成功。考虑过这个问题有过这个问题吗?
梁:想过,因为我做的病人都是现在的教科书脊柱外科学都是列为禁忌症,但是我也不会因为这个风险放弃那些极重度畸形而不能活下去,那种绝望的目光离我而去,,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个路上一直很小心的一直在往前走。
白: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四个字:生老病死,哪一个环节离得开医生呢?所以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当理解和尊重变得更多的时候,好医生大医生就会越来越多,您这一生就得到了更好的护佑。拜托!
患者1:他陪伴我们的时间比陪伴他自己的孩子的时间还要多,所以我们感觉我们就像他的孩子一样;
患者2:因为我本身自己没用爸爸,我感觉他就是爸爸!
患者家属:梁博关心我这个娃,……我只有感谢!
……
《感动中国》给予梁益建医生的颁奖词:自谦小医生,却站在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在这个医患矛盾频发的现实社会,我深深地佩服梁医生,他用行动谱写着大医情怀!这样做艰辛而冒着风险,正如他说的:“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即使我自己是一个医生,我依然希望我可以遇到这样的医生,我希望我的亲人朋友可以遇到这样的医生。
何以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唯有仁心!何以让医者仁心有生存的空间,唯有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愿每一个曾经怀揣梦想:做一名医生,做一名好医生的医者,有生存的土壤。
愿好人一生平安!
(在一台持续5个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接近尾声时,梁益建医生完成了他的手术任务。太累了,在休息室,梁益建用两把小板凳支起一张“床”,胳膊当枕头,斜卧着睡着了。)
向您道一声: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