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儿童逃避的秘密
江苏省金湖县金南镇中心小学 吴要金
“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卡夫卡)儿童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失败时,他们知晓那些由成人制定且要求遵守的规则,可由于受发育水平的制约,会不由自主地对这些规则进行简单的心理建构,形成自我保护意识。“逃避”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把自己解脱出来。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儿童的天性,表面来看,与既定规则不相协调,但是,教者如果能够透过现象,触摸到儿童的心灵,并作适当地引导,就对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评判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时,因为我县境内河网密布,田园广阔,绿荫环绕,属于湖积平原,所以在解读了诗题后,我问孩子们:“你们当中谁曾经在山间行走过?”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七八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部分农村孩子连山都没有见过,何谈山间行走呢?我请小云谈谈在山中游玩的体会。
小云留着齐耳短发,高高的个子,课间时分能说会道。见我请她回答问题,她连忙把举着的小手缩了回去,念叨着:“不行,不行!”
肯定是我提的问题太过模糊,孩子不好回答吧。毕竟10岁的孩子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于是,我对她说:“你在山中看见过什么?感到怎么样?”她红着脸,任凭我怎么问话,就是一言不发。教室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起来。
其他孩子已经耐不住性子了,纷纷答道:“有山”“有树”“有小路”“有很多人”“很美”……
我随即出示诗配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问道:“诗人杜牧在山间行走看见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谁能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我顺势问。
又是一阵沉默。
“这样吧,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我只好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立即童声四起。小云和同桌小辉又说又笑着。我侧耳听听,她说的内容很好呀。可不知道她愿不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就微笑着试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不说,不说!”她边摇着手,边指着同桌,“让他说!”
小辉站起来大方地说:“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小云明明知道意思,可为什么在私底下愿意和同学分享,却不肯站起来公开回答问题呢?难道有什么隐衷?
课后,我询问小云,她说如果说错了怕同学们笑话她。
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呀!
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逃避行为。对小云来说,她有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愿意和同学在私底下说话,可缺乏在课堂上发言的自信和勇气,怕同学们笑话她。于是,面对我提出的问题,她就选择了逃避,任凭我怎么问话,就是一言不发。难道是我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她的回答能力?当然不是。还是我的教学太过武断?也不是!“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小云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我应该努力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为她积极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发挥其自然天性,培养她的自信心。
课间,我有意地参与到小云和同学的对话中,静静地听他们讲什么话题。面对我的到来,孩子们变得拘束起来,立刻停止了说话。我就大笑着打圆场,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边唱边双手做着划船的动作。孩子们也笑着和我一起做起了动作。于是,我就和他们打闹起来,教室里回荡着我们动听的歌声和欢笑声。
“看,小帅哥的动作真潇洒!”不能让大家立即注意小云,因为我目的太明确会引起小云警觉的,只好先从小辉说起。大家笑着唱着,学着他的动作,在教室里开心地走动着。
“哈哈,小云的动作真形象!”很自然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小云身上。我们继续唱笑着,做着动作。小云也高兴地笑着,特别卖力。赞美是一种巧妙的积极肯定小云的方式,能带给她无比信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此刻,大家的欢笑可不是在笑话她,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的表达。面对大家的欢笑,小云也体会到了这份快乐。同样,对待班级每一个同学,大家都不应该笑话他。因为一个和谐的班级就该有着良好的班风。
疯闹着的我们引来了其他班级学生的围观。他们站在教室的门口、窗户边也跟着欢笑着,很是羡慕。
“停!”我大叫一声,高举着拳头。孩子们立即停止了所有的动作,疑惑地看着我。我学着诗人杜牧在山间行走的模样,边欣赏山间美景,边吟诵起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纷纷跟着吟诵起来,有板有眼。
“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我问。
随着争先恐后的“我来!我来!”,几个孩子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轮到小云了,我还真有点儿担心她又会逃避呢,没想到她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姿态优美。孩子们的掌声更热烈了。
这一轮表演结束后,我问他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以后还想再表现自己吗?”“面对挑战,你们有信心吗?”孩子们坚定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只要大声地说出来,大声地笑出来,大胆地做起来,你们就会变得超级棒!”我也大声地说,“吴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是啊,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需要一个过程,提高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如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儿童,面对失败、挫折时,会用乐观的心态战胜它们。相反,没有较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儿童,哪怕遇到小小的失败、挫折,也会畏缩不前,产生逃避行为。人生之路,难免会遇到挫折,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做到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才能够走出困境。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儿童认识学习过程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从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入手,逐步破除儿童的依赖性。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具有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鼓励儿童勇于接受磨炼,接受挑战,体验“经历风雨后见彩虹”的快乐。
通常,儿童的专注力较为短暂,在参加某项活动或者做某件事时,他们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要么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不抱起佛脚;要么缺乏主见,中途犹豫不决或频繁托词发问,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要么实在坚持不了,干脆中途退场。儿童是成长的主体,成人无法替代儿童成长,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鼓励儿童自己探究、学习、体验,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很是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得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打起了退堂鼓。导师见众人这样,便暗施法术,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说:“大家看,前面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劲头,振奋精神,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导师的苦心诱导下,众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珍宝,满载而归。当儿童产生逃避的苗头时,我们也要学习故事中的导师“化城”的艺术,不断给他们确立一个个能够够得着的目标,引导他们勇敢前行。
有人说弯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伸展,避让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可不能成为某些儿童逃避的借口,因为那是适时地弯曲、避让,但始终心向目标,在努力前行!“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昆德拉)不要跟儿童说某些大道理,也不要急着让儿童遵守那些既定的成人规则,我们要做的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引导儿童正视逃避,促进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
说到底,儿童的逃避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慷慨的天性。对此,我们为何不能也“健康的幼稚”起来,“再度的天真”起来呢?
(所选图片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