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在分答上被“偷听”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提问者花了3000元,可谓价格不菲。随后,这个问题累计被22973个人偷听了,每个人花了1块钱,其中一半分给了提问者。最后,提问者还赚了8486.5元——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这么值钱过。
这个让名人网红躺着赚钱的“分答”平台,是怎样的一个产品? 分答还需做什么产品功课,以更好地借势而为,最终拥抱知识共享经济之梦?
关于“分答”
背景事件:
时间点 | 里程碑事件 |
5月15日 | 果壳旗下产品“分答” 上线,平均每天迭代2-3次。 |
5月30日 | 王思聪入驻分答 |
6月8日 | 姬十三(果壳网CEO)在朋友圈宣布:在行&分答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金 |
分答上线仅仅24天…知识共享经济之路刚刚启程 |
“分答”是果壳网继“在行”之后,在近日上线的一款产品。援引CEO姬十三的说法,“分答”是知识零售版的“在行”,一款60秒语音付费问答产品。这里提到的“在行”,是一个O2O经验咨询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上平台上找到有经验的行家,通过线下约谈的形式,行家帮助用户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分答、在行是在尝试一种内容变现的模式,即通过行家用户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给需求用户的方式,进行内容变现。
“分答”是怎样一款产品
介绍产品的用户模式,商业模式,产品框架。
1)用户模式
提问:理论上讲,用户可以向行家提问任何问题,使用<=50个文字来描述问题,并在提问时向行家支付费用,问题一旦提出即不可撤回。
回答:
行家可以选择不回答提给他的问题,若48h内该问题未被回答,则付款将原路退给用户。用户仅需要填写头衔、自我介绍、设置自己被提问一个问题的价格,即可成为行家。
偷听:
其他用户看到某用户对行家的问题,也希望听行家的解答,进行付费1元“偷听”偷听用户对问题的解答不满意,可以选择“呵呵”——一个大拇指向下的按钮。
2)商业模式
分答平台从用户(行家、提问用户)的收入中抽佣10%。比如,向我提问一个问题需支付1元,一天之内,共有12个人向我问了12个问题,其中1个问题有1人偷听,则总收入:12*1+0.5=12.5元;减去平台抽佣,实际收益12.5*(1-10%)=11.25元。收益当晚间结算存入微信账户,封顶额度2000,超过部分后续天次转入。
用下图说明分答产品的业务逻辑,
以上业务逻辑图描述了分答的用户、商业模式。从中抽象出两条业务链条,“价值传播链条”说的是价值的传播属性,借助微信平台的广泛的社交网络,可以得到充足的传播动力。“内容价值链条”说的是内容的价值属性,问题回答的质量影响用户是否“问有所值”。
比喻来说,用户X付费给行家Z,让Z造一条帆船,帆船造得漂亮结实,X很满意;他用帆船运自己的货物,同时船上还有空间顺带(收费)拉别人Y的货物;海上风力强劲、风向适宜足以让船行一日千里。当然,能否有这样行家Z、造出漂亮结实的船——是事成关键。
3)产品框架
其中,产品前端呈现4个tab入口,“热门”涵盖了问题、回答对,问答内容以feed流形式呈现,*可能*按提问时间、偷听数量等指标进行算法加权后排序。“收听”涵盖了“我”收听的行家,及用户提给他的问题,按时效性排序;“发现”是对问题、行家进行分类呈现。
“分答”在产品上还需要做什么,以更好地借势而为
在业务逻辑中,充足而活跃的行家群体,及其产生的优质问答知识内容是内容价值链条、传播链条高效运转的关键点。从现状来看,“分答”做得还并不完善,那么需要产品怎么来做,以更好借势而为呢?
沉淀优质知识
目前“分答”平台中回答的问题*可能*有不少连知识都算不上,更别提优质了。浏览过一些,有的问题特宽泛;比如“如何看待众筹?”接到问题的行家疑惑了,众筹有这么多种,是问哪一种呢?有些问题特别隐私、个性化;有些问题不用问也可猜到行家怎么回答——没有什么问的价值。
针对用户问题质量不高的情况,可以引入产品机制让行家自问自答,用户的问题往往是行家自拟问题的一个细分子类,用户可以再来个追问;即便是问偏了,用户也可以通过行家的问题进行自我纠偏。
此外,60s的时长着实太短,根本说不了几句完整的话,行家想解释清楚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免不了说明一些术语,举一些例子。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针对一些问题给出答题的规范格式、模板,行家在答题时候参考/或要求务必使用,每一段回答语音限制时长<=60s,对总时长不做明确限制,以回答者认为说清楚为止。比如下边设计例子 此外,对于同一行业领域,或同一圈子内的行家,可设置管理员以对积累的问题进行结构化、系统化梳理,这样使得问题、知识像一棵树的根一样不断生长延展——想想就知道这会是件多么繁杂而甚至不可能的事,试试看,万一可以有结构化组织的方法。
建立“行家”成长机制
目前“分答”中大部分提问用户*可能*都是被入驻的大v、网红、才子、佳人吸过来的。“分答”的一问一答场景也恰好提供给人们一个图新鲜、看热闹、听八卦的契机。然而,一方面新鲜热闹是一时的,另一方面也难以沉淀下知识内容,这种给平台获得流量、带来注意力的方式难以为继。
需要有一种激励、成长机制,让那些乐于分享的,垂直行业的专业用户,非专业但对某领域有深入研究的用户自然地被选择出来。根据这些用户知识分享的频次,或划分为高频、低频两类行家用户,做出这样分类,很可能是两类用户的需求是差异的。高频行家用户更需要荣誉感,可以让他们的优质回答“免费地”让更多人听到(在产品策略上,行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免费听),以迅速换来用户的好评,成长为一个标准的行家。
长远来看,大量的低频行家更有可能成为平台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恰恰能够覆盖各类的长尾问题,让内容丰富多样而有价值。总之,充足而活跃的行家群体将成为产品业务正常运转的驱动力。
以上是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判断。不少疏漏、谬误之处,恳请交流指正,谢谢! 欢迎交流:[email protected]